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陶瓷烧制用什么炉

外向的抽屉
碧蓝的蜜粉
2023-03-22 21:27:17

陶瓷烧制用什么炉

最佳答案
殷勤的缘分
体贴的大炮
2025-10-08 05:50:44

陶瓷烧制用陶窑,在陶窑中,木质燃料产生的高温使陶土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坯体的成分、性能和颜色的改变。

陶窑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陶器的烧成温度,结构越合理则烧成温度越高,陶器就会更加坚实耐用;陶窑的密封情况既能影响窑内温度,还会造成氧化或还原的烧成气氛,影响陶器的颜色。因此,陶窑是衡量制陶工艺水平的主要标志。

陶窑的结构不同,窑内温度—与密封程度也不同,因此,陶窑决定了陶器的烧成温度。结构越合理,火候就越高。

扩展资料

一般来说,陶瓷生产过程包括坯料制造、坯体成型、瓷器烧结等三个基本阶段。同时陶瓷生产过程的组成可按生产各阶段的不同作用分为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和生产服务过程。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陶瓷生产过程,和其他一些行业的生产过程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陶瓷生产过程是一种流程式的生产过程,连续性较低。陶瓷原料由工厂的一端投入生产,顺序经过连续加工,最后成为成品,整个工艺过程较复杂,工序之间连续化程度较低。

2、陶瓷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

3、陶瓷生产周期较长。陶瓷产品的生产周期,是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经过各道工序加工直到成品出产为止,所经过的全部日历时间。

4、陶瓷生产过程中辅助材料如石膏模型、匣钵、硼板等消耗量大。

5、陶瓷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 煤炭、天然气、电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烧制陶器

最新回答
虚心的心情
凶狠的毛巾
2025-10-08 05:50:44

作瓷器的主要工具有用于瓷器制坯的轮车、模型以及入窑装烧的各种窑具等。

1. 轮车:亦称:“辘轳”,陶瓷器中圆形器成型的主要工具。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后,随着陶瓷手工业的发展,轮车的构造也逐步完善。完善的轮车由旋轮、轴顶帽、轴、复杆、荡箍组成。旋轮为圆形木质,轴顶帽嵌于旋轮背面中心部,覆置在插埋于土中的直轴顶端,荡箍套至于轴下部。复杆安在轴两则,起平衡、定位作用。制坯时,将胎泥放置于旋轮上面中间,波动旋轮,使之快速持久转动,然后用手将放置于旋轮中间的胎泥拉成所需要的器形。轮车也用于修坯、装饰等工序。轮车的出现和广泛的使用,提高了陶瓷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对提高陶瓷器的质量有重要作用。用轮车制作瓷坯,在工艺上又称之为拉坯。盘、碗圆形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2. 轴顶碗:陶车上的一个部件,又称“轴顶帽”呈八棱柱形,底面有一锅底状凹窝,瓷质,凹面施釉,比较光滑,制作规整。江西赣州七里镇窑遗址出土的轴顶碗高5厘米,直径3.2——6.4厘米,凹窝深2.9厘米左右,镶嵌固定在陶车旋轮背面中心部位,凹窝扣在直轴顶端,是是用陶车旋转地关键部位。

3. 窑 具: 瓷器坯件放进炉窑装烧,须用耐火材料纸做的辅助工具将其间隔装置,此类辅助工具就是窑具。包括间隔具、支座、匣钵、窑柱和式火具等,其作用在于防止制品在烧制过程中污损与缺陷,并起盛装和支架作用,以提高装窑密度,利于烧窑操作。陶瓷考古学上,往往以是否有窑具的发现来判断某一地区是否属于古代窑址。间隔具的出现于战国时期,之后使用普遍,常见的有托珠、圆饼形、锯齿形、环形、环形支钉、三角形支钉、三角形支钉等多种,置于两件器物之间,以防止其粘结。支座约出现于汉代,有筒形、筒形束腰、喇叭形等,将器物支托到一定的高度,以利于器物烧成,匣钵的出现于南朝时期,至唐代普遍使用,有筒形、漏斗形等度多种,将器物置于匣钵里焙烧,避免了坯件直接接触烟火和窑顶落沙的侵扰,可保持釉面洁净,有利于提高瓷器的质量,还可以增加装烧密度,提高产量。窑柱多发限于宋元时期北方地区,呈圆柱形,有秩序地排列于窑床上,有的上面平铺一层耐火砖,砖上放置装满坯件的匣钵;有的则直接承托珠叠烧的碗等坯件。装烧用窑柱,可便于火焰,烟气流通,有利于减少窑内温差。式火具出现于东晋,流行于宋元时期,有锥形,片形等,用来测定要内温度,可及时掌握要内温度的变化。各种窑具的出现和广泛的使用,对陶瓷的烧成乃至陶瓷手工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4. 荡 箍:陶车上的一个部件。呈扁矮的圆筒状,瓷质,内侧面施釉,制作规整。江西赣州七里镇窑址出土的高2.5——3.4厘米,内径7.6-8.3厘米。外径 10.8——11.4厘米,按套在陶车直轴的下部,与直轴两侧的复杆下端相连接,是使陶车子稳定旋转的重要部件。

5. 模 型:又叫“模子”。即用生土或石膏等材料先做成所需瓷器形状的模型,再将泥料涂敷或打成泥片置入模型内,用手或机械压制,稍干后取出。即成为瓷器的坯件。制作瓷器的模型有单模或合模。瓷器中小型像、壶嘴、壶把以及碗、盘等多采用模制。

6. 匣 钵:瓷器焙烧时置放坯件对坯件起保护作用的匣钵状窑具,以耐火粘土制作,形状一般为筒形或漏斗形,也有的呈“M”形、碗形、钵形和椭圆形等。出现于南朝时期,唐代开始普遍使用。坯件装在匣钵里焙烧,避免了烟火与坯件直接接触和窑顶落沙等侵扰,是坯件受热均匀,釉面洁净,提高了产品质量。匣钵耐高温,胎体结实,承重能力强,层层叠放不易倒塌,因而可以充分利用窑内空间,增加装烧量。匣钵的发明和广泛的使用,是中国制瓷工艺的一大进步,为瓷器的优化高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7. 窑 柱:又称“支柱”或“垫柱”,是瓷器焙烧时支承好坯料的匣钵和叠烧坯料的窑具。以耐火粘土制作。承圆柱形,粗细、高度不一,下部直径略大于上部,实心或中心略空,颇坚实,有的表面下螺旋沟痕。使用方法有二,一是有秩序地排列在窑床上,上面搭铺一层耐火砖,砖上叠放匣钵;二是有规律地摆置在窑床下,每柱下直接承托叠烧的碗等坯件,窑柱在宋元时期北方地区使用较为广泛。装烧用窑柱,可使火焰与烟气畅流,还可以调节要内温差,有利于瓷器烧成。

8. 顶 碗:又称“支顶匣钵”,是陶瓷器焙烧时支托坯件的窑具,属于支具类。一耐火粘土制作。形状多为上小下大,壁较斜直,直面平整,有些中间留一圆孔。一般用于碗等器物的叠烧。装烧地方法有两种,一是仰口叠装,即将碗等器物的口向上叠码在碗的支面上;另一是先在支面上置一间隔具,然后将碗等器物口向下扣在碗顶上,使顶碗的支面及其上面的间隔具支顶在碗等器物的内底上,口部悬起。顶碗是宋代常见的支托窑具。比较稳固,也可减少所支承器物变形。

9. 火 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以瓷土制作,往往用碗等器物的坏坯件加工而成。形状一般为三角形,上平下尖,上半部施釉,并镂一圆孔。使用时,将其置于窑内从观火孔可以看到位置,需验火时使用铁钩将其从观火孔钩出。每烧一次窑窑验火多次,每次验一次,就钩出一个。可及时掌握窑内温度和气氛变化,十分有利于瓷器的烧成。每烧一窑窑验照多次,每个火照只能使用一次。火照盛行于宋代,是简便有效的测温器具。

10. 直 具:陶瓷器焙烧时支承器物的窑具,又称“支托”或“支座”,以耐火粘土制作。常见的样式有筒形、筒形束腰、喇叭形、钵形、盆形、高柱三叉形等多种。高矮不一,矮者不足10厘米,高者可达 30厘米。直具出现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直具的出现和广泛的使用,是装烧工艺的一大进步,可以将焙烧的器物支托到最佳窑位,避免窑底的“低温带”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成本率。匣钵的出现和被普遍使用后,直具明显减少,甚至有的窑停止使用。

11. 支 钉:陶瓷器焙烧时在器物与器物之间起间隔作用的一种窑具。多用于叠烧,出现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之后使用越来越多。以耐火粘土制成,形状有直筒形、圆环形、圆饼形、三叉形、四叉形等多种。采用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用粘土做成泥钉,均匀地粘在器物底面或足面,每件器物少者粘有3至6支颗,多者可达9至12颗;二是在垫饼、垫圈和三角形、三叉形间隔具上加3—6颗泥钉,或在其一面直接捏出3—6颗泥钉。装烧时钉尖接触釉面,不容易粘连,但是烧成后有面上往往会留下支钉痕迹。宋代汝窑、官窑等器物的支钉痕迹很小,形似芝麻。

12. 齿形支具:早期制瓷主要的支烧窑具。其形状为圆形,下有一周齿形凸起。使用时齿口向下,上面在叠装其它器坯。这种支具流行于晋至唐代的浙江地区越窑系瓷窑。

13. 垫 柱:又称“窑柱”,一种窑具。为把瓷器制品从窑的底基上升高,以利用窑室中较高空间的较高温度烧成的柱状物,其形状有束腰喇叭口和直筒等不同形状。

14. 拉 柱:陶瓷器焙烧陶瓷器焙烧时测定要内温度的窑具。以瓷土制作,成棒槌形,长15—20厘米,一端蘸有釉料,使用时将其放在窑炉内,可拉出来观察烧成的程度。

15. 支 圈:一种是以瓷土制作,适应覆烧发的特殊窑具,创始于宋代定窑。直圈呈圆圈形状,圈内侧有垫阶,截面为L形。使用时,平放一枚支圈,将一个口沿无釉的芒口碗等待烧器物坯体扣置在支圈内的垫阶上,接着在支圈上叠置一个与其规格相同的支圈,照样在支圈垫阶上扣置待烧器物坯体,如同码放蒸笼依次上叠,数量不等,发现最多的有32个支圈的。由于使用支圈烧造器物,比使用其它类型匣钵产量增加数倍,定窑支圈很快就被磁州窑等北方的一些瓷窑相继采用。在南宋时传到了南方景德镇等地的瓷窑。定窑等处是将支圈连同所承装器物置于筒状匣钵内装烧。景德镇窑则不同,它的支圈是叠置在与支圈规格相同的底座上,上面加盖,在支圈组成的圈柱体外侧涂一层耐火泥,用以粘接支圈和密封空隙,然后直接入窑焙烧。直圈覆烧工艺对减少其器物变形,保证产品质量,增加装烧密度,提高产量,节省燃料,降低成本等方面都有明显效果,对瓷器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以支圈覆烧法烧制的瓷器,口沿无釉,即芒口,使用很不方便,也影响美观。再加上支圈对原材要求高,并且都是一次性使用,用量大,成本高。所以,直圈覆烧法北方在元代,南方在元代以后就基本被废弃了。

16. 垫 圈:陶瓷器焙烧时器物与器物、器物与匣钵之间起间隔作用的窑具。以耐火粘土制作。呈环形,上下面一般较平整。直径略等于或小于所承托器物的足(底)径,厚度则随时代和间隔器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垫圈出现于东汉晚期或稍后,后来逐渐流行。垫圈较垫饼直接接触器物面小,用料小而轻;支点均匀,稳定性能好,去放方便,但加工费时,容易损坏。

17. 垫 饼:陶瓷器焙烧时器物与器物、器物与匣钵之间起间隔作用的窑具。多用于器物与匣钵之间,因其形状似饼而得名,直径略等于或小于所承托器物的足(底)径,厚度则随时代和间隔器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垫饼出现于东汉时期,以后逐渐流行,元代以后明显减少。垫饼与器物接触面大,承重力强,垫托安稳,但同时与器物粘连的可能性较大。垫饼中的扁薄者,一般习惯称之为“垫片”。垫饼是一种窑具。垫饼的作用是使器坯底部足置于垫饼之上,可防止器物与匣钵粘连在一起。

默默的盼望
健壮的雨
2025-10-08 05:50:44

陶瓷窑炉烧成技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陶瓷烧成窑分类如下:

(一)隧道窑

隧道窑因其产量高,燃耗低,劳动条件好,易机械化、自动化,是目前陶瓷及耐火材料工业应用较多的现代化窑炉。

隧道窑的窑顶用耐火砖砌筑,或用耐火浇注料预制块砌筑。窑底则由多台窑车组成。窑车沿固定的导轨移动。料坯放在窑车上由窑头推入窑内,经过预热、烧成和冷却,最后从窑尾出窑而获得成品。

(二)倒焰窑

倒焰窑是陶瓷工业目前常用的一种火焰窑炉,亦是烧制耐火制品的热工设备。因为火焰在窑内是自窑顶倒向窑底的,所以叫倒焰窑。

倒焰窑为间歇操作。其容积随生产的需要和工艺条件而变化,容量小的只有几立方米,大的可达200?300立方米。其外形可以分为圆窑和方窑两种。圆窑窑内上下温差较小,约20℃左右,上下温度分布比较均匀,目前使用较多。窑的烧成制度、亦随烧成制品的材质而变动。

(三)梭式窑

梭式窑是一种窑车式的倒焰窑,其结构与传统的矩形倒焰窑基本相似。

梭式窑烧嘴安设在两侧窑墙上,窑底用耐火材料砌筑在窑车钢架结构上,即窑底吸火孔、支烟道设于窑车上,并使窑墙下部的烟道和窑车上的支烟道相连接;窑车在窑室底部轨道移动,窑车数视窑的容积而定;窑车之间及窑车与窑墙之间设有曲封和砂封。

矮小的衬衫
文静的酸奶
2025-10-08 05:50:44

烧结陶瓷的窑炉炉型有多种,常见的分类如下:

按其外形和操作分,有间歇式和连续式。间歇式窑如倒焰窑,连续式窑如隧道窑。

按热源分,有使用燃料的火焰窑(烧煤、煤气或重油等)及电热窑炉。

按火焰是否接触产品分,有明焰窑及隔焰窑(马弗窑)。

每种陶瓷窑炉炉型所有的耐火材料不尽相同,以下给出常见的三种:

隧道窑。隧道窑的窑顶用耐火砖砌筑,或用耐火浇注料预制块砌筑。窑底则由多台窑车组成。窑车沿固定的导轨移动。

倒焰窑。倒焰窑是陶瓷工业目前常用的一种火焰窑炉,亦是烧制耐火制品的热工设备。倒焰窑的砌体遭受高温和燃烧气流的冲刷作用,以及温度变化的影响,所以,窑衬材料应具有较髙的高温力学性质、良好的抗热震性,如高铝砖等。

梭式窑。梭式窑是一种窑车式的倒焰窑,其结构与传统的矩形倒焰窑基本相似。窑体具有耐高温、隔热和一定的机械强度,宜选用热导率低、热容量小和抗热震的耐火材料(如高效能陶瓷纤维等)来砌筑窑炉。

和谐的芒果
谦让的枕头
2025-10-08 05:50:44
1、烧成气氛的概念 陶瓷产品的烧成气氛是指在烧制的过程中,窑炉内的燃烧产物中所含的游离氧与还原成分的百分比。一般将烧成气氛分为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两种。游离氧含量在8%以上的称为强氧化气氛,游离氧含量在4%~5%的称为普通氧化气氛,游离氧含量1%~1.5%的称为中性气氛当游离氧的含量小于1%,并且co含量在3%以下时,称为弱还原气氛,co含量在5%以上的称为强还原气氛。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何种气氛制度来烧制陶瓷产品,要根据产品配方中原料的组成以及烧制过程中各阶段的物化反映情况来确定。当原料中所含有机物和碳较少,且粘性低、吸附性弱、含铁量较高时,适合与还原气氛烧成反之,则适合与氧化气氛烧成。 2、烧成气氛对产品性能的影响众所周知,气氛会影响陶瓷坯体在高温下的物化反应速度、体积变化、晶粒尺寸与气孔大小等,尤其对陶瓷坯的颜色、透光度和釉面质量的影响,更显突出。 ① 影响铁和钛的化合价在实际生产中,当氧化气氛烧成时,坯料中的fe2o3在含碱量较低的玻璃相中熔解度很低,可析出胶态的fe2o3使坯显黄色当还原气氛烧成时,形成的feo熔化在玻璃相中呈淡青色。另外,当坯体中的氧化铁含量一定时,若用氧化气氛烧成,被釉层所封闭的fe2o3将有一部分与sio2反应生成铁橄榄石并放出氧,其反应如下:(2fe2o3+2 sio2→2(2feo·sio2)+o2↑)反应生成的氧会使釉面形成气泡与孔洞,而残留的fe2o3会使坯体呈黄色。对含钛较高的坯料应避免用还原气氛烧成,否则部分tio2会变成蓝至紫色ti2o3,还可能形成黑色2feo·ti2o3尖晶石和一系列铁钛混合晶体,从而呈色加深。 ② 使sio2还原和co分解在一定的温度下,还原气氛可使sio2还原为气态的sio,在较低的温度下它将按2sio→sio2+si 分解,因而在制品表面形成si的黑斑。还原气氛中的co在一定的温度下会按2co→co2+c分解。在400℃时co2是稳定的,而在1000℃时,仅有0.7%(体积)co2。co的分解在800℃以下才速度较快,而高于800℃时需要一定的催化剂。碳虽也有催化作用,但要求一定的表面积,游离态的氧化铁催化作用则与表面积无关,因此在还原气氛中很可能因co分解出碳沉积在坯、釉上形成黑斑。若再继续升高温度烧成,在碳被封闭在坯体中若再被氧化成co2就会形成气泡,对吸附性能强的坯体尤为严重。 3、烧成气氛对产品缺陷的影响陶瓷产品在烧成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如水分的蒸发,盐类的分解,有机物、碳和硫化物的氧化,晶型的转变,晶相的形成等。这些物理化学反应的速度,除了受温度影响之外,气氛对其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控制不当,就会使陶瓷产品产生各种缺陷,下面介绍最常见的几种缺陷。 ① 黑心陶瓷产品的黑心是指在坯体的烧成过程中,有机物、硫化物、碳化物等因氧化不足而生成碳粒和铁质的还原物,致使坯体中间呈黑色或者灰色、黄色等现象。黑心缺陷的存在会影响陶瓷产品的强度、吸水率、色泽等性能指标。陶瓷产品产生黑心缺陷的关键是有机物、碳化物、硫化物氧化不足,陶瓷产品在烧成过程的低温阶段发生有机物的分解和如下的氧化反应:(fes2+o2→fes+so2↑(350~450℃))、(4fes+7o2→2fe2o3+4so2↑(500~800℃))、(c+o2→co2↑(600℃以上))在此阶段如果氧化气氛不足,有机物的分解和上述的氧化反应就无法完全地进行,c、fes2和feo等过多地残留积聚在坯体内而使坯体呈黑色、灰色、黄色。在实际生产中要消除产品黑心,须在600~650℃让有机物开始燃烧,在300~850℃让有机物、铁化合物和碳充分氧化,也就是说,应在预热带保证足够强的氧化气氛。另外,在烧成的低温阶段,烟气中的co会被分解,反应式如下:(2co→2c↓+o2↑)这一分解在800℃以上时会比较明显,而800℃以下时,在有一定催化剂的情况下反映也很明显(游离态的feo就是很好的催化剂)。如果在低温阶段窑内的氧化气氛不足,且存在还原气氛的情况下,由于在还原气氛中存在的feo,因此co会激烈分解而析出c。在低温阶段由于坯体的气孔率较高,析出的c很容易被吸附在坯体气孔的表面而形成黑斑缺陷。 ② 气泡和针孔陶瓷产品在烧成过程的低温阶段,除了发生前面所述的氧化反应外,还伴随着碳酸盐的分解:(mgco3→mgo+co2↑(500~750℃))、(caco3→cao+co2↑(550~1000℃))这些反应的速度和完全程度都受到气氛的影响,氧化气氛足够时,反应会快且进行得更完全反之,反应速度变缓且不完全。当烧成过程进入高温阶段后,坯体出现液相,反应所产生的气体无法自由排出坯体外,于是便出现针孔、气泡等缺陷。在低温阶段将坯体内的气体成分全部氧化分解是不可能的,因为碳酸盐和fe2o3在氧化气氛中要在高于1300℃以上才进行分解,但是在这样高的温度区域,坯体已经有液相存在,粘度减小,分解出来的气泡会冲破液相逸出,造成釉面不平,或者残留在釉层内,形成气泡缺陷。为解决这一问题,在高温前(1000℃左右)要将烧成气氛控制为还原气氛,让fe2o3及硫酸盐类发生如下还原分解:(fe2o3+co→2feo+co2↑)、(caso4+co→caso3+co2↑)、(caso4→cao+so2↑) ③ 色差陶瓷产品的色差是指单件产品的各部位或单件(批)产品之间的呈色深浅不一的显现。在陶瓷坯体和釉料的原料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引入一些铁、钛化合物,在烧结过程中烧成气氛的不同会影响到铁、钛存在的价数,不同价数的铁、钛会有不同的呈色,当烧成气氛不稳定时,坯体的呈色相应改变,从而形成产品的色差。目前,市场上流行的钒钛金属砖,由于其坯料含钛较高,如在还原气氛下会有部分tio2转变成蓝色至紫色的ti2o3,形成色差,也有可能形成黑色的feo·ti2o3尖晶石和铁钛混合晶体,从而加深铁的呈色,形成砖面颜色深浅不一,其反应式如下:(tio2+co→ti2o3+co2↑)、(feo+2tio2+co→feo·ti2o3+co2↑) 4、烧成气氛的控制烧成气氛的控制受到窑炉结构和设备配置的限制,比如风机风量的大小,风管直径的大小,排烟口、抽热口、抽湿口位置的设置等,都会影响到烧成气氛的控制。但是,最关键的还是稳定压力制度和合理操作燃烧器。 ① 稳定压力制度压力变化会影响到气体的流动状态,因此窑内压力制度的波动会引起气氛的波动,要控制好气氛,就必须稳定好压力制度,而稳定压力制度的关键在于控制好零压面。在窑炉预热带,因要排走水分和燃烧时产生的烟气,故压力相对比窑外环境的低,对比之下窑内气压处于负压状态在冷却带要鼓入冷空气使制品冷却,压力相对比窑外环境的高,对比之下窑内气压处于正压状态在正负压之间有一零压面,烧成带就处在预热带和冷却带之间,因而零压面的移动就会引起烧成带气氛的变化。当零压面位于烧成带前段,处于烧成带与预热带之间时,烧成带的气压为微正压状态,气氛为还原气氛当零压面位于烧成带的后端时,烧成带处于微负压状态,气氛为氧化气氛。 ② 合理操作燃烧器烧成的燃料是否完全燃烧将会影响到窑炉气氛,特别是烧成带的气氛。因此合理地操作燃烧器,控制好燃料的燃烧程度,是控制窑内气氛的重要手段。在燃料完全燃烧的情况下,燃料中的全部可燃成分在空气充足时能完全氧化,燃烧产物中没有游离c及co、h2、ch4等可燃成分,保证氧化气氛的实现当燃料不完全燃烧时,燃烧产物中存在一些游离c及co、h2、ch4等,使窑内气氛呈还原性。要使燃料完全燃烧,须注意以下三点:①确保燃料与空气充分,均匀地混合②保证充足的空气供给,并保持一定的过剩空气量③确保燃烧过程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

 5、实际生产中烧成气氛的调整对于上述稳定气氛的理论要点,许多人都很清楚,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会因为要解决某些烧成问题而不自觉地改变窑炉的气氛,这种变化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以下是常见出现的问题。 ① 为了提高烧成温度而改变空气过剩系数有些多企业为了追求单窑产量的最大化,不断地加快烧成速度,缩短烧成周期。而操作工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加大燃料供应量,但燃料供应量增加后往往没有及时调节助燃空气的供应量和助燃风机总闸的调节,造成烧成气氛由氧化气氛变为还原气氛。 ② 为解决预热带出现的缺陷而改变其气氛一些操作工为了降低预热带后段的温度而减小排烟闸的开度,影响了窑炉压力平衡和气体流速,使预热带的氧化气氛减弱,如控制不好容易造成前炉燃烧状态不良,使气氛出现波动。 ③ 为解决冷却带出现的缺陷而改变冷风量这样操作不仅影响到全窑压力制度的变化,而且会使气氛发生变化。比如加大冷风,容易使零压面向预热带移动,反之零压面又会向冷却带方向移动,这些都会使气氛发生改变。为了稳定压力,必须相应调节抽热闸的开度,以平衡全窑的气体进出量,稳定零压面。

谨慎的唇膏
儒雅的乌冬面
2025-10-08 05:50:44
希望以下对你有用

用耐火材料砌成的用以煅烧物料或烧成制品的设备。

其种类甚多:

按煅烧物料品种可分为陶瓷用窑炉、水泥窑、玻璃窑、搪瓷窑等。前者按操作方法可分为连续窑(隧道窑)、半连续窑和间歇窑。

按热原可分为火焰窑和电热窑。

按热源面向坯体状况可分为明焰窑、隔焰窑和半隔焰窑。

按坯体运载工具可分为有窑车窑、推板窑、辊底窑(辊道窑)、输送带窑,步进梁式窑和气垫窑等。

按通道数目可分为单通道窑、双通道窑和多通道窑。

一般大型窑炉燃料多为重油,轻柴油或煤气、天然气。

窑炉通常由窑室、燃烧设备、通风设备,输送设备等四部分组成。

电窑多半以电炉丝、硅碳棒或二硅化钼作为发热元件。其结构较为简单,操作方便。

此外,还有多种气氛窑等。

窑炉结构是否合理,选型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产量和能量消耗的高低等,是陶瓷生产中的关键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