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三彩怎么做旧
瓷器做旧最原始的方法是先用牛皮将表面的光亮擦去,这道工序持续少则几星期,多则两个月。然后,将瓷器放入茶叶加碱的水中,煮5-6个小时,使其去掉表面的“贼光”。最后,将瓷器擦上皮鞋油,然后埋入土中,瓷表面会把泥土“吃”进瓷器,这样古旧的感觉就做出来了。
但这种办法对每天忙碌的人来说,显然有点不切实际,这里就介绍一种时间花得少,但一样简简单单就能达到效果的办法。
材料:细砂皮、瓷笔筒、颜料、黑皮鞋油、牙刷、一盆清水。
注意细则:瓷笔筒最好选釉表面色彩不要太亮、太浓的那一种,否则旧的感觉很难做出来;颜料要用丙烯画颜料,调出来脏兮兮的,不容易擦掉。
步骤:1、用水湿过的细砂皮沿顺时针将笔筒釉表面的“贼光”磨掉。釉是经过火炼的“硬骨头”,要磨掉它表面的光亮可不容易,所以这可是个细致活,如果顺利的话,也要半小时才能完成。打磨时用力务必均匀,而且底部、边沿等细小的部分也不能忽略,否则不但容易露出破绽,而且将其浸在颜料里也会有不均匀的色彩出现。2、选择黑色、酞菁蓝和熟褐三种色彩的丙烯画颜料,调出石青色(具有清代特征的色彩)。3、用毛笔将调好的颜料涂在打磨好的笔筒表面。当然,最好是将笔筒在石青色的水中浸泡一个晚上,经打磨的笔筒会把颜料的色彩“吃”进瓷器,使笔筒出现清代的特征色。4、用毛巾将笔筒擦干或用电吹风吹干,然后将牙刷涂上黑鞋油,刷在笔筒表面,再用干布擦一遍,古董那种旧旧的感觉就会显露出来,而且不容易擦掉。 一件仿古瓷的制作,诸如青花发色、画工、图案、造型、落款、火石红等方面与旧瓷器颇为相像,几可乱真,除了烧造时按古瓷制作外,还要完成下列步骤:
1、磨损:用细砂轮磨平毛糙的地方,主要是胎底,同时将瓷器放在地上来回滚动,用硬器轻轻敲打出崩口,如有需要,还可用玻璃裁刀在瓶内外划出鸡爪纹。
2、剥釉:剥釉最好是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的尖端先撬出一个缺口,然后继续延伸。
3、戳破气泡:用利器将釉面的大气泡戳破。器物的底部一般来说釉层较厚,比较好操作。
4、去火光:将氢氟酸兑水各半,用刷子均匀涂刷器物的表面,由下往上刷,釉层厚的地方涂刷时间可长些,薄处可相对短些,一般涂刷半分至一分钟左右后,即马上用水冲洗干净,以免时间过长,釉层表面腐蚀得太厉害会毫无光泽。如果觉得太亮,表面涂点色拉油,会使它温润如玉。
5、做色:其目的是给人一种已用旧、若脏东西都跑到瓷器缝里去了的感觉。用高锰酸钾溶液,掺入少许红糖,涂遍器身,底部足圈重点,约48小时后用干布擦拭。所有露胎处、开片处几乎都呈不同程度的紫褐色。如果觉得底足颜色太深,可用洗衣粉擦洗,用细砂纸打磨,使胎微露白色,似糯米胎,视觉上给人以误差。
6、做土锈:在缩釉处、露胎处以及想做土锈的地方涂少量502胶水,拍上黄泥,黄泥最好是墓土,其中带有少量老石灰。也可以在器物的某个部位放上几枚铁钉,撒点盐。一个星期以后,瓷面上的铁锈用刀刮不掉,盐酸也难以洗去。
7、陈旧感:器物的底部扔点甜食碎渣,吸引虫子,结上蜘蛛网,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尘。
掌握了如何作旧,识别也就容易些了。
1、用水将器物冲洗干净。过多使用高锰酸钾的,水会呈紫色。有时用手指醮点水一摸,手指也会染成紫褐色。
2、顺着太阳光线,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探视瓷器表面釉层,老瓷表面的磨损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新瓷器则无这一现象。有的作伪者用砂纸擦,线条、方向和力度几乎都一样。
3、老瓷自然剥釉是由于胎釉结合不好或时间造成的,剥釉的周围还可以再剥。新瓷剥釉则是打出来的,剥釉的周围胎釉结合处还是紧密的。
4、用大头针撬缩釉处或破裂的气泡,用放大镜观察其氧化程度。
5、凡用氢氟酸处理过的瓷器,高倍放大镜下可显现出无数个被酸腐蚀过的小孔。
6、清中期以前的瓷器,由于瓷土的关系,非常掂手(即重量大)。清中期以后包括现在的新瓷,胎质疏松,有的胎虽然厚,拿在手上却轻飘飘的。
如果你能常去瓷都景德镇拜访那里的师傅,了解新瓷作旧手法,经常到老城区建筑工地上捡旧瓷碎片,相信你的眼力会不断提高。旧瓷片会把你带回从前。面对大量的明清青花旧瓷片,将使你熟悉那如脂似玉的胎骨,晶莹剔透的釉水,流畅的线条,回味无穷的青花色和画面上浓郁的生活气息。最重要的是,你能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而新瓷则具新时代的文化特点。
称素是因为不用红色。
素三彩是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再经低温烧成。与唐三彩、宋三彩制作工艺相似,惟涩胎成瓷。
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始于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致,清代康熙年间最为盛行。
扩展资料:
明代景德镇烧制的素三彩瓷始见于成化时期,以正德时期的素三彩器最负盛名。其制作方法是在器物的瓷坯上刻划出图案花纹,不施釉,高温烧成素瓷,再满施某种色釉。
然后剔出图案部分,填以所需各种色彩(或在素坯上分别用各种色彩涂施于各相应部位),以低温第二次烧成。
嘉靖以后,也有素三彩烧造,但更多的是釉上红、绿、黄三彩和青花五彩,还有多种色地套叠的彩器,十分好看。
康熙时素三彩较为盛行,它是在明代中期三彩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有所创新,在色彩上除多见的黄、绿、紫外,更增加了釉上蓝色,工艺上也更加多样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素三彩
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干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巳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 "素三彩" 。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种为该器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出于以上原因,该工艺在陶瓷制作中经常使用。另一种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该器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从目前的资料看,景德镇素三彩的烧制当以明代成化制品为早,正德时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细润,色泽浓艳厚实,纹饰洒脱自然,有明一代,十分突出。清代康熙朝的素三彩器极负盛名,对成化、正德两朝的三彩瓷和嘉靖、万历色地重叠工艺多有继承,还烧成了釉上蓝地素三彩和墨地素三彩。此外还发明出在素胎上刻划出纹饰轮线,绘以图画,涂以釉彩,其工艺标新立异,品种丰富多样,质朴雅洁,黄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复交替使用,变化莫测而颇具匠心。
1、首先明代三彩陶俑真品系手工制作,同一产品,尺寸并不尽相同,明代三彩陶俑仿品则多用注浆模制,产品大都规范统一,同类产品尺寸相同。
2、其次明代三彩陶俑真品各种人俑的头部和足部、动物俑的足部及其底盘,均露胎不施釉,明代三彩陶俑仿品则画蛇添足,多施满釉。
3、最后,明代三彩陶俑真品的上釉方法为刷、淋、点,不注重满釉,讲究自然流淌的艺术效果,有的部位甚至还有露胎的地方,明代三彩陶俑仿品则多用喷釉,釉色均匀,缺少自然流畅的潇洒感。
汉代
“三彩”脱胎于低温陶釉,在西汉中期开始烧造,东汉盛行,先有“汉黄釉”。后有“汉绿釉”,再有一器三色釉,“三彩”工艺大形初现。
南北朝
“三彩”已经黄、绿、褚三色并用,胎土已用瓷土,三彩工艺基本成形。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的生产建筑琉璃的场所。
唐代
初唐、盛唐兴厚葬之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富商大户竞以三彩器物为殉品,庶人效之。造型雍容华贵、色彩饱满明快、雄健丰腴,此为三彩之第一个高峰,“安史”之乱后衰落。
宋代
“宋三彩”釉色淡雅、沉静含蓄,意境深远,重器表装饰工艺,使用功能由地下转为地上。“三彩琉璃”流行,1049年,河南开封建造开宝寺琉璃塔(惯称“铁塔”)。
明代
“三彩琉璃”进入全盛期,建筑用“三彩琉璃”大量用于殿堂庙宇,宫廷所用建筑琉璃开始在南京聚宝山,后在北京琉璃厂进行烧造,为“明三彩”之代表。
清代
康熙年间,景德镇瓷匠根据釉上彩技术推出不加红色,以黄、白、蓝为主的陶釉新品种“素三彩”;
道光年间,岭南广东一带烧造出集雕塑、色彩、烧陶之美于一身,工艺极尽繁琐和精致三彩器——“交趾陶”,18世纪传入台湾嘉义,称“嘉义烧”,是典型的“清三彩”。
1880年
洛阳北邙山古墓塌陷,始见三彩器。
1899年
勘探洛阳至开封铁路,古墓中见三彩器,以晦气为由毁之。
1905年
修建洛阳至开封路,发现唐三彩器,文物货贩运至北京琉璃厂古玩市场,王国维、罗振玉惠顾北京琉璃厂,关注唐三彩器。中外收藏者竞相收购。
1920年-1940年
洛阳孟津县南石山高成汉等7位高姓艺人修复损坏的出土唐三彩,始见个人仿制唐三彩。
1942年
古玩学家赵汝珍著《古玩指南》中,唐三彩入名录。
1954年
洛阳市文管会将仿制唐三彩的高松茂等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美术服务社(后改名为洛阳市民间美术供应社),仿唐三彩为主要产品。
1958年
洛阳市民间美术供应社改名洛阳市古今陶瓷厂,生产仿古唐三彩。
1962年
成立洛阳市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
1966年
文革期间,洛阳古今陶瓷厂停止生产仿唐三彩。
1971年
经周恩来总理指示,唐三彩恢复生产。随后,洛阳市古今陶瓷厂更名为洛阳市美术陶瓷厂。
1983年
洛阳市美术陶瓷厂“九都牌”唐三彩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
1986年
洛阳师专(现洛阳师范学院)在叶鹏校长倡导下,成立壁画工艺研究室,专事三彩工艺的研究。
1987年
郭爱和设计的三彩壁画《求知育人》在河南省美展中获奖,并镶嵌在洛阳师院大门两侧。三彩大红釉色首次出现在壁画中。
1990年
洛阳市美术陶瓷公司“九都牌”三彩、洛阳市工艺美术公司“洛神牌”三彩陶板装饰画双荣获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
1992年
洛阳市美术陶瓷公司和洛阳市工艺美术公司合并成立洛阳市工艺美术陶瓷工业总公司。
1996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高水旺“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1998年
郭爱和研制烧成世界最长的三彩壁画《法界源流图》(2*107M),镶嵌于珠海四大佛山。
2003年
洛阳市工艺美术陶瓷工业总公司“九都牌”唐三彩成为WTO原产地标记保护产品。
2004年
洛阳市工艺美术陶瓷工业总公司改制为洛阳美陶三彩工业有限公司
2005年
郭爱和“三彩艺“作品《梯田》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中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06年
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洛阳美陶三彩工业有限公司“九都”唐三彩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唐三彩首次编入全国小学美术教材,郭爱和“三彩艺“作品《龙门石窟》入编。
2007年
中央电视台乡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系列栏目《传人》播出人物专访《大师郭爱和》
郭爱和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
郭爱和、郭晓和创作的“三彩艺”作品《中国人》在“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中获“百花杯”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08年
郭爱和、郭晓和“三彩艺”作品《鸟巢》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金奖。
2009年
高水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代表性传承人。
郭爱和“三彩艺”作品《梦幻鸟巢》入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展》。
郭爱和“三彩艺”作品《河洛遗珠》获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金凤凰”创新设计大赛金奖。
郭爱和“三彩艺”作品《乡土中国》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佳创意>奖。
高水旺作品“三彩啃蹄马”获得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联合颁发的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2010年
郭爱和“三彩艺”壁画《国之中,城之源》成为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河南
馆的主题壁画,开多种工艺表现手法融入三彩壁画之先河。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
这种素三彩的制作在明代成化时已经开始,至正德时已极为精致,清康熙时,素三彩有了进一步发展。当时增加了一种特有的蓝色,此外,也有在墨地上绘三彩的,尤为名贵。制作时先在瓷坯上刻划出图案花纹,不施釉高温素烧后,用色彩填在图案上,再以低温烘烤而成。当时除了碗、盘、文具、炉等用素三彩来装饰外,也有观音塑像和动物瓷塑及各式花座和熏炉等。素三彩器在康、雍之前较多,以后各朝少有烧造。清末民国多有仿制,终无法与真品相媲美,与五彩瓷相比,素三彩瓷略少红颜,但工艺讲究,色彩搭配沉静雅素,既不失富丽之态,又显成熟稳重之气。
直径一尺盈余的砚台、白底青釉的圆形瓷盘、纤巧秀美的褐釉小碗……走进河南省收藏家协会相州窑专业委员会办公室,满室尽是与相州窑有关的物件儿,碗、罐、瓶、钵、高足杯、器盖及瓷塑,琳琅满目,甚至那些破碎的瓷片,仿佛都在讲述着曾经的辉煌,把人拉回到陶瓷史上的那个高光时刻。
一种胎质细腻,瓷化良好,颜色灰白,青绿色釉。另一种是粗质,胎色青灰,颗粒较粗,多有黑色斑点,远未烧结,胎面施以青绿色透明釉。两种瓷质器物的内部均满施釉,器外半截釉,器外青绿色半截釉的轮廓清晰,青褐色釉轮廓不规整且多有垂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