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以前北京前门那的那些百年老字号都迁到哪里去了?都有哪些搬了?谢谢!
现在还在的:
1、瑞蚨祥绸布店:前门外大栅栏街路南
2、谦祥益衣帽店:前门外珠宝市街北口
3、内联升鞋店:前门外大栅栏街路南
4、同仁堂总店:前门外大栅栏街路南
5、全聚德前门店:前门大街路东
6、大观楼影院:前门外大栅栏街路南
7、丰泽园饭庄:前门外煤市街南口
已经搬迁了的:
1、月盛斋牛羊肉店:原址在珠宝市街
2、功德林素菜馆:原址在珠市口南
3、爆肚冯前门店:原址在廊房二条
4、小肠陈前门店:原址在廊房二条总店在南横东街128号
5、鲜鱼口炒肝店:原址在鲜鱼口街
6、都一处烧麦店:原址在前门大街路东,迁到了方庄环岛东侧
7、石猴商店:原址在前门大街路东
8、华北楼饭庄:原址在前门西河沿街东口
9、大北照相馆:原址在西打磨厂街
大栅栏的店铺是在庚子大火之后,经过修复或重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新开业的。
从清朝末年至北京解放前夕,大栅栏里路北从东往西的店铺主要有滋兰斋糕点铺、晋昌果局、有福来纸烟店、文魁斋糖葫芦铺、天成信绸布店、东鸿记茶庄、聚兴烟店、聚庆斋悖悖铺、瑞蚨祥绸布店、二妙堂冷食店、庆乐戏园、吴德泰茶庄、同济堂中药铺、盛祥新衣庄、聚兴烟店、厚德福饭庄、晋阳会馆、广盛祥绸布店、凤翔金店、豫丰关东烟店、一品斋靴鞋店、大香宾饭店、广生行化妆品行、老德记大药房、瑞蚨祥皮货店、美华鞋店、香云阁香蜡店、西鸿记茶庄、瑞蚨祥西号、老九霞鞋店、大昌源鞋店、广德楼戏园、永顺和干果铺、屈臣氏药房、永和茶汤铺、聚顺和干果铺、永利果局等。
大栅栏里路南从东往西的店铺主要有长和厚绒线店、逸民药房、长盛魁干果店、四箴药房、精明眼镜行、东兆魁帽店、天蕙斋鼻烟铺、及时钟表店、恒义钟表洋货店、协盛祥新衣庄、宏仁堂药铺、德昌帽店、瑞蚨洋货栈、步瀛斋鞋店、华美药房、三庆戏园、三盛荷包店、张一元文记茶庄、东方鞋店、同仁堂乐家老铺、达昌眼镜行、聚文斋帽扇庄、欧美大药房、聚明斋帽扇店、德隆皮货店、老美华鞋店、云香阁香蜡店贸栈、鬃银号、华盛顿钟表行、生大漆店、达仁堂药铺、大观楼电影院、兴顺纸烟行白敬字眼药房、远东帽店、万顺果局、信增钟表行等。
在大栅栏街内的老字号有祥义绸布店、聚庆斋饽饽铺、瑞蚨祥绸布店、瑞蚨祥皮货店、厚德福饭庄、豫丰关东烟店、一品斋靴鞋店、老德记大药房、屈臣氏药房、长和厚绒线店、长盛魁干果店、精明眼镜行、东兆魁帽店、天蕙齐鼻烟铺、步瀛斋鞋店、张一元文记茶庄、同仁堂、宏仁堂、达仁堂以及大观楼电影院等20多家店铺。
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中,总难得见到块土地,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城市中,土地的存在也同样变得罕见。
有一天,我偶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块小小的土地,就在一个被砸得七零八落的矮台阶旁静静地躺着。上面被整齐地种上了同一种菜,但我却叫不上名字。
春天到的时候,土地上变得热闹起来,棵棵绿色的小芽从地里萌发出来,伴着希望的节奏成长着。在午后的阳光里,常可以看见一位鬓发银白,步履蹒跚的老人,他手中或拿着水壶或拿着铲子一类的工具,在土地里劳作者,认真得像一位刚入学的小学生在识字。过来过去的车辆,还有那调皮的小孩子总免不了去破坏一下老人的辛勤“杰作”,于是老人就给它们上了一道自创的防护墙-----栅栏。
栅栏十分简易,不过是用细长木棍加上线和铁丝将菜地围上罢了。老人编栅栏时很用心,他粗糙而又苍老的手指却很灵巧地在几根木棍和铁丝间穿梭,仿佛正在编织一个独特的奇幻世界。无论是一旁孩子们的嬉笑声,还是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声,以及身旁枝头小鸟的叽叫声,他都不曾抬头望一眼。此刻的老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就连天上的白云仿佛也止住了脚步,被老人的专注所吸引。第二天再看时,菜地上已有了一个精致而整齐的简易栅栏,就像一道城市中另类的风景线,吸引着无数过往的人们。那栅栏包含的是老人的关心,老人的呵护,是老人护菜的影子。地里的绿菜像老人的孩子们一样,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而绿色也在老人的心里变得越来越茂盛。
“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出自同仁堂。
同仁堂的创始人姓乐,浙江宁波人,于明朝永乐年间来北京谋生,最初在北京以摇铃走街串巷行医和代卖药为生。清朝初年,他的后人乐尊育进了清宫太医院,任太医院吏目。康熙八年(1669),乐尊育之子乐梧冈在朋友的帮助下,于大栅栏路南开办同仁堂药铺。
据传,乐家曾为康熙帝治愈旧疾,康熙帝写下“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并赐给乐家一座大药堂,赐名“同仁堂”。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同仁堂从雍正年间(1723年左右)开始,为清朝宫廷御药房供应中药,自此名声大作。
品牌文化
“两个必不敢”,始见于1706年同仁堂药店创始人乐凤鸣编写的《同仁堂药目叙》,是同仁堂人恪守至今的古训。
“两个必不敢”的本意是:不论制作过程多么繁琐、工艺多么复杂,为确保疗效显著,不敢有半点懈怠而节省步骤;不论中药配方的成本多么高昂、药材多么稀缺,为出珍品,不敢有半点吝啬而省物料。
“两个必不敢”体现的是以诚信精神为基础的质量观。同仁堂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诚信为本,药德为魂”的经营理念和“德、诚、信”三字企业真经等行为准则,保证了“疗效显著”,实现了“济世养生”的理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同仁堂
百草厅白家老号是以北京同仁堂为原型虚构的。
百草厅的原型就是大清末年的同仁堂。该剧的导演和编剧郭宝昌在同仁堂这个大宅门里生活了整整26年。出于各种考虑,同时也为了保护这部作品,郭宝昌不仅将同仁堂改成了剧中的百草厅,还把同仁堂原本的4个房头改成了3个房头,在创作人物的时候也都进行了必要的艺术加工。
百草厅白家老号中白景琦的生活原型就是郭宝昌的养父乐镜宇。现实生活中的乐镜宇自幼顽劣,个性张扬,靠刻苦学习自学成才。他不仅是一位医生,还是一个发明了很多中成药的中药学家,阿胶、乌鸡白凤丸等配方都是乐镜宇研制、发明的。
扩展资料:
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
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宅门
百度百科-同仁堂
乐氏同仁堂第十四代传人是乐觉心。乐觉心出生于中医世家,以传承乐氏中医精神为己任,解放前夕,其父亲乐家第十三代传人乐崇辉带着祖传制药配方的手抄本,远渡台湾,在当地重建“乐氏同仁”,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尤其看到“健康中国”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始终心怀“振兴祖业”之念的乐觉心决定回归,2013年在北京正式创立乐氏同仁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并收购河南三门峡莘原药厂。
乐氏同仁堂由来
同仁堂的创办人姓乐,浙江宁波府人,在明朝永乐年间来北京谋生。最初 这位姓乐的在北京以摇串铃走街串巷行医和代卖小药维持生活。到了清朝初年,其后代乐尊育进了清官太医院,当了一个出纳文书吏目。这样,就为后来同仁堂的创办及发展打下了有利基础。清康熙八年(1669年),乐尊育之子乐梧岗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大栅栏路南开办了同仁堂药铺,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使同仁堂有了一定的发展。
《大宅门》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视剧。剧中百草厅的原型就是大清末年的同仁堂。
从最初的同仁堂药室、同仁堂药店到北京同仁堂集团,经历了清王朝由强盛到衰弱、几次外敌入侵、军阀混战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沧桑,其所有制形式、企业性质、管理方式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但同仁堂经历数代而不衰,在海内外信誉卓著,树起了一块金字招牌,真可谓药业史上的一个奇迹。同仁堂的金字招牌为何可以三百年不倒。
质量观
同仁堂文化质量观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个是同仁堂人的自律意识。历代同仁堂人恪守诚实敬业的药德,提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制药过程严格依照配方,选用地道药材,从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另一个是同仁堂的外在压力。
这外在的压力就是皇权的压力,因为是为皇宫内廷制药,故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杀身之祸。
历代同仁堂人坚持“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严格、疗效显著”四大制药特色,生产出了众多疗效显著的中成药。1989年,国家工商局将全国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授予了同仁堂,使同仁堂成为迄今为止在全国中医药行业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
同仁堂不仅有“十大王牌”,而且形成了以“十大名药”为代表的产品系列,从而赢得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赞誉。
同仁堂由乐显扬创建于中国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历代同仁堂人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
乐氏祖籍浙江宁波,明朝永乐年间迁至北京,最初以摇串铃走街串巷行医、卖小药维持生活。其后世乐显扬当了太医院吏目,康熙八年(1669年)创办同仁堂药室,以“制药一丝不苟,卖药货真价实”为宗旨,药方来自民间验方、宫廷秘方。其子乐凤鸣接续祖业,1702年迁铺至前门大栅栏路南,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明确提出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意识。
1723年,清雍正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其后同仁堂独办官药188年,历经八代皇帝。自制名药有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
1954年公私合营,末代老板是乐松生,1955年乐松生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1957年成立同仁堂中药提炼厂。1991年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1998年,中国全国总工会授予同仁堂“全国五一奖状”。1999年成立同仁堂发展委员会。2000年10月在香港上市。
2005年,同仁堂以一亿零六百万人民币投标并购拥有147年历史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店。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国有独资企业。目前已形成六个二级集团、三个院、五个直属子公司的主体架构。六个二级集团(含三个上市公司)为:股份集团、科技发展集团、国药(香港)集团、健康药业集团、商业投资集团、药材参茸投资集团;
三个院为:研究院、中医医院、教育学院;五个直属子公司为:制药公司、投资公司、生物制品公司、文化传媒公司、中药配方颗粒投资公司。涵盖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企业的发展定位是“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以中医中药为核心的健康产业集团”。
扩展资料:
北京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一六六九年 (清康熙八年)乐显扬创办同仁堂药室。一七零二年 乐凤鸣将药铺迁至前门大栅栏路南。
一七零六年 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该书序言明确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成为历代同仁堂人的制药原则。一七二三年 (清雍正元年)由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独办官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之久。
参考资料来源:北京同仁堂——同仁堂介绍
同仁堂的创办人姓乐,浙江宁波府人,在明朝永乐年间来谋生。最初这位姓乐的在以摇串铃走街串巷行医和代小药维持生活。到了清朝初年,其后代乐尊育进了清官太,当了一个出纳文书吏目(管理文件材料的小差使)。这样,就为后来同仁堂的创办及发展打下了有利基础。清康熙八年(年),乐尊育之子乐梧岗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大栅栏路南开办了同仁堂药铺,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使同仁堂有了一定的发展。同仁堂的大发展是从雍正年间为清朝宫廷御药供应“供奉”(为清御药供应中药,当时称“供奉”)开始。
同仁堂有了为皇宫“供奉”药品这个靠山,既为同仁堂提高了社会声望,也为同仁堂后来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同仁堂和御药打交道,都是先领药款,尔后才交货。这种预领官银,加强了同仁堂的经济实力和,实际上是为同仁堂提供了无息贷款。
(一)四大支
同仁堂药店是著名的老药店,历史十分悠久享誉海内外。达仁堂和宏仁堂药铺也是乐家人开的,但它不是同仁堂伪分。它们的来历是这样的:清朝末期乐家繁衍为四大支,就是乐孟繁、乐仲繁、乐叔繁、乐季繁兄弟四个。同仁堂由这四大支共同管理,规定每支每年从同仁堂一万两银子。另外还允许他们在同仁堂寄自家所制的丸、散、膏、丹等药品。当时,同仁堂店中的职工,大多数都是非亲即友,所以职工也分派别,不是乐孟繁的人,就是乐仲繁的人,不是乐叔繁的人,就是乐季繁的人。他们在向顾客推销药品时,都争着向进店药的顾客介绍自己的所依附者所寄的药品。这种寄制损害了同仁堂的公共利益,而且造成店中的混乱,给同仁堂的经营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
后来,乐家四支家族的代表开会,共同议定,取消寄制,允许各支在外边开办店铺,可用“乐家老铺”招牌,但不能用“同仁堂”店名。自此,各支相继在外开办药铺。十年(年),乐孟繁支开了乐家老铺“宏仁堂”药店。随后,乐仲繁支开了乐家老铺“宏济堂”药店,乐季繁支开了乐家老铺“达仁堂”药店。十七年(年),国民从迁至南京,乐孟繁支的乐笃周在南京开设了南京“同仁堂”,破坏了四支“家族协议”,引起其他三支的共同反对,争吵不休。最后,使得乐笃周的哥哥、当时掌握同仁堂大权的乐佑申被迫辞职,才算了结。
前后总计,乐孟繁支开设了南京同仁堂一个,宏济堂三个,乐仁堂五个,宏仁堂四个;乐仲繁支开设了颐龄堂一个,永仁堂三个,怀仁堂一个,沛仁堂一个;乐叔繁支开设了济仁堂二个,乐舜记一个,宏德堂一个;乐季繁支开设了达仁堂十个,树仁堂一个。这三十多“乐家老铺”遍及天津、上海、长春、西安、长沙、福州、香港等地,进一步扩大了大栅栏同仁堂在国内外的影响。
(三)炮制讲究
“都门药铺属同仁,丸散人人道逼真;纵有歧黄难别味,笑他若个术通神。”这是清代文人对同仁堂的赞誉之词。同仁堂的驰名,虽然和清代御药有关系,但更主要的是同仁堂一贯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经营方针。过去同仁堂炮制紫雪丹时,古法要有金锅银铲,可是同仁堂没有金锅,他们就收集乐家眷属的金首饰约两,放在锅中与药料同熬,使金元素入药,提高疗效。同仁堂不管炮制什么药,都是该炒的必炒,该蒸的必蒸,该炙的必炙,该晒的必晒,该霜冻的必霜冻,该存放的必存放,绝不偷工减料。像虎骨酒和再造丸炮制好后,都不是马上就,而是先存放,使药的燥气减少,以提高疗效。虎骨酒制成后,要先放在缸里存两年,然后再。再造丸要密封好,存一年才能。这种做法,不仅增加成本,而且还要多占用设备,多占库。因此,一般药铺没有条件这样做,也不愿意这样做,他们都是现炮制现,这样药的疗效自然比不了同仁堂。
(四)自我宣传
在做宣传中,以同仁堂最会做,最有办法。清代,城里每年二月要掏沟一次。这里说的沟,是的地下泄水沟。掏沟时,全城臭气熏天,污泥堆积,行人很是不便,尤其是夜晚,不留神,就会跌倒在污泥堆中,弄得遍身臭泥。因此,在每逢掏沟时,同仁堂就派人在掏沟的地方,挂灯为行人指路。每到天黑以后,到处是一片漆黑,白纱灯上写有“同仁堂”三字,不仅方便了夜间的行人,也使人们对同仁堂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仁堂还有一种送药宣传法。清代,读书人会考在,又是顺天府衙所在地,乡试也在。每届会试和乡试时,各地应试之人云集,住在各省、各府、州、县会馆中。同仁堂利用这个机会,派人拿些防伤风感冒、帮助消化、祛水土不服的平安山药,到他们的住所,赠送给那些应试之人。虽然同仁堂拿出一笔钱,但通过那些应试之人,把同仁堂名声传到全国各地。
此外,同仁堂还利用做社会救济慈善事业机会,进行广泛的宣传。旧无职业的劳苦大众很多。冬天,北风呼啸,身上无衣,肚中无食,很是难熬。同仁堂每到冬天都在前门外打磨厂、珠口、崇文门外磁器口、崇文门内史家胡同等地设粥场,施舍棉衣,救济穷苦百姓。在旧中国,人死了都要弄口棺木装殓埋葬。有钱的人,弄口杉木、柏木的好棺材也很容易,可是弄口薄皮棺材也不容易。同仁堂抓住这个机会施舍棺材。同仁堂施舍棺材简单方便,只要有人证明确实是不起棺材,有人介绍,就可去领一口棺材。同仁堂做这些社会慈善事业,目的就是扩大自己的影响。
(五)爱国企业家
在沦陷期间,同仁堂药铺在日本商人的控制、维护民族利益方面,有两件很突出事情使人不能忘怀。
第一件事发生在年。日本的大商人知道同仁堂是北平很有影响的大,企图控制同仁堂,派人和乐家,要在同仁堂投资入股。当时负责同仁堂事务的乐达义先生(乐松生的父亲)是个爱国的企业家,为人正直,很有正义感。他深知,这不是同仁堂乐家一家的事,而是维护民族利益,还是民族利益的大问题。他认为,自己不能成为乐家的败家子,民族的罪人。所以,他拒绝了日本人在同仁堂入股投资的要求。然而,这个日本大商人并不就此罢休,他不断给乐达义施加压力,乐达义没办法,只好通过朋友,找到当时北平的大汉奸王荫泰,请他帮助疏通。乐达义花了很多的钱,才使日本商人没有挤进同仁堂里来。
第二件事发生在年夏天,当时,日本人的避暑开胃药“仁丹”在北平很畅销。同仁堂为了日货,他们组织几位老药工,翻阅药书,经过多次研制,最后炮制出以牛黄、珍珠、麝香、蟾酥为主药的“六神丸”。这种六神丸,对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对患有咽喉病的人,有特殊的疗效。这种药的主治和功能,远远超过了日本的仁丹,因此很快,成为当时轰动北平的名药。不仅中国人患咽喉病,喜欢服同仁堂的六神丸,就连日本人也于方百计地六神丸。他们有的把来的六神丸,运回日本或运到南洋各地转手高价,有的把六神丸珍藏起来,以备救急之用。由于同仁堂的六神丸对咽喉疗效高,销路畅,年一个日本商人想用高价,收同仁堂六神丸的配方,他多次找同仁堂乐家人提出要求,但都遭到严辞拒绝。
(六)公私合营后大发展
北平解放时,同仁堂经理是乐达义的儿子乐松生。他为人奉公守法,开明能干。年“五反”时,同仁堂被评为完全守法户。年乐松生带头参加了公私合营。
解放前,乐松生的伯父乐达仁曾试图改进中成药的科学之路,但没有成功。年,同仁堂在大学的帮助下,试制银翘解毒片、黄连上清片、女金片成功。后来又相继制成舒肝片、藿香正气片、祛暑片等,大大方便了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