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看看那些拍出上千万的哥窑,你的又值多少钱呢

壮观的月饼
妩媚的裙子
2023-03-22 16:37:45

看看那些拍出上千万的哥窑,你的又值多少钱呢?

最佳答案
殷勤的银耳汤
稳重的心锁
2025-10-09 05:07:35

近几年古玩收藏大热,瓷器收藏更是大热门,市场行情一路走高,2014年刘益谦以2.81亿惊人价格拍下一只成化鸡缸杯,直接将瓷器拍卖行情推到高潮,2017年一只拍出2.94亿天价的汝窑天青釉圆洗再次为瓷器拍卖市场添了一把火。

瓷器市场火热,绝对有哥窑的一份功劳,纵观这几年拍出的哥窑瓷器,都在千万元上下浮动,贵的近亿,略有瑕疵及残缺的也能拍到上百万。

元 哥窑贯耳瓶

就像这只元代的哥窑贯耳瓶,在2019年中鸿信春拍皇极—宫廷艺术专场上,它拍出了七千八百万元的高价,这也是近年来哥窑拍场上拍价最高的哥窑瓷器。

哥窑瓷器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多现于两岸故宫博物院及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于收藏家手中则稀罕寥寥,以至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无几。

而这只哥窑贯耳瓶器型完整,纹路流畅,实乃罕见,故一现身拍场就引起众人争相竞价。

除了这只贯耳瓶外,还有哥窑窑鱼耳炉、金代 哥窑米黄釉贯耳瓶 、宋代哥窑葵花洗、元代哥窑胆瓶、哥窑米黄釉双耳瓶等等皆拍价千万。

哥窑贯耳瓶是哥窑的典型器型,此器型取高古青铜贯耳瓶样式。通体施灰青色釉,釉质温润,釉面局部有“葡萄斑”。整器满布黑色开片纹,局部黄色小片纹,古称“金丝铁线”。

撇口垂,颈部左右对称贯耳,瓶身颈部两到弦纹。瓶体呈椭圆形,口部满釉,圈足露黑褐胎色,底满釉。整器古朴典雅,是南宋哥窑中之经典造型,弥足珍贵。因此拍场上哥窑贯耳瓶出现次数最多,拍价也比其他哥窑器型高上不少。

藏家们手上如果有哥窑的贯耳瓶,记得找人咨询鉴定一下,说不定下一个拍场宠儿就是它了!

这里就简单梳理一下哥窑瓷器的特征,给您一点参照,如果想要深入了解鉴定的话,一定要咨询专业的鉴定老师。

宋代传世哥窑特征如下:

其一釉面光泽似“酥油”,色调丰富,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有“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

其三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瓷器通常釉层厚,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

其四“紫口铁足”,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

最新回答
舒心的流沙
土豪的溪流
2025-10-09 05:07:35

1、汝窑特点: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区别:钧瓷与以上四大名窑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的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

2、官窑特点: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

区别:汝窑采用满釉支烧工艺,器物底部会留有支钉痕,多为3~5个,也有6个的,器物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等。

3、哥窑特点: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开(小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

区别:哥窑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盘等,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4、钧窑特点: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

区别: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炉、洗、盘等,相传哥窑是从官窑发展而来,常说官哥不分,一般“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做为简单判断。

5、定窑特点: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造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

区别:定瓷光泽柔润,釉面可可见“泪痕”和“竹刷丝纹”,定窑常以雕刻来体现它的纹饰之美,雕刻图案以花果、禽鸟比较多见。

扩展资料: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

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

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

而“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代五大名窑

成就的火车
英俊的大神
2025-10-09 05:07:35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主要特征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名称由来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极碎,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窑。”

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窑铁足,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哥窑器以纹片着称,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象鱼子,有的象柳叶,有的象蟹爪。他欲器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谨慎的大雁
懵懂的长颈鹿
2025-10-09 05:07:35

宋瓷闻名世界,而在宋瓷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大名窑,五大名窑就是汝、官、哥、钧、定五大窑口所产出的瓷器。

哥窑是宋瓷五大名窑之一,所产瓷器紫口铁足。哥窑瓷器的开片也极有特点,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特征。哥窑瓷器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黄色,称“金丝”。哥窑瓷器的主要器形以盘碗瓶洗为主。但哥窑的窑址如今还没有得到确认,所以对于哥窑的年代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官窑是由宋朝官府营建的窑口,因为宋分北宋南宋,所以官窑同时也分为为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因为在宋徽宗时期才开始烧造,存世不多,所以官窑以南宋官窑为主。官窑瓷器以素面为主,无华美的装饰,朴素淡雅。紫口铁足为官窑的一大特点,同时官窑的瓷器也有开片的现象。

汝窑的窑址在今天河南的汝州市,兴盛于北宋时期。汝窑的瓷器以青瓷最为著名,汝窑的瓷器一般胎体较薄而釉面厚,给人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很有质感,釉面会有很细的开片。汝窑传世作品很少,故而十分的珍贵。

钧窑虽然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其烧造年代涵盖了宋、金、元甚至到了明代。钧窑虽然属于青瓷,但其主要瓷器却以彩色瓷器为主,这在宋朝的瓷器之中别具一格。民间也一直有流传,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钧窑瓷器的珍贵程度。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典型特征,它的形成是因钧瓷的釉厚且黏稠,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

定窑在五大名窑之中以烧造白瓷而独树一帜,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定窑的白瓷为暖白色,质感温润,同时又以刻花、印花等多种装饰方法,从而使得定窑的白瓷白而不失美感。

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代表了宋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繁荣的歌曲
落寞的微笑
2025-10-09 05:07:35

哥窑器物独一无二的特征竟然是它                

               

 

             

(南宋)哥窑灰青釉葵花式洗

(南宋)哥窑青釉贯耳壶

当你剥开一个茶叶蛋,是否会被褐色蛋壳上破碎的纹路所吸引?有谁会认为这是一种美的纹饰?恐怕没人会这么想。可是,中国古代瓷器烧造史上出现过这样一种瓷器,它的表面布满了像碎蛋壳一样的裂纹,一道道纵横交错,仿佛乍暖还寒时节河湖之上开裂的冰面,裂纹的开合,天然取之,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因为这样的裂纹,这种瓷器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就是宋代的哥窑瓷器。前人论宋代五大名窑:“雨过天青话汝窑,如冰似玉品官窑,金丝铁线论哥窑,夕阳紫翠赏钧窑,洁白无瑕鉴定窑。”

“金丝铁线”正是哥窑器物独一无二的特征。此特征首先源自瓷器表面的开片。走进故宫延禧宫正在举办的“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迎面墙上是一块大展板,浅蓝色的底上,四分五裂片状图案点明了哥窑瓷器最为显著的特征——开片。传世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开片纹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是瓷胎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所导致的后果。釉面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面,疏密天成,窑工发现后认为是废品,上报督陶官,请求报废处理。管理者看问题的眼光毕竟与窑工不同,他们在破碎的釉面上发现了一种天然的韵律美,能带给人一种崭新的艺术享受,于是将本欲丢弃的器物保留下来,并且由此开始刻意追求这样一种独特的美。经过窑工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瓷器釉面开裂的规律,哥窑瓷器就此诞生。

窑名谜团

哥窑,哥哥的窑,这种直白的望文生义居然与历史记载颇为相符。与哥窑相关的最早文字见于元代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克齐《静斋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一般认为,这里指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即为哥窑。此后明代嘉靖年间的文献更给予了明确的佐证。陆深撰《春风堂随笔》中记载:“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这里将哥哥开的窑场称为哥窑,而嘉靖四十年《浙江通志》中记载了关于“哥窑”与“弟窑”的传说,说明应该还有一个弟窑。时光流传,瓷器史上哥窑大光异彩,弟窑早已被忘却,究其原因,正在于哥窑瓷器开片的突出特点,令其与众不同。它一经问世,便备受追捧,历代仿烧不断。

然而以上文献均出自元明两代,既然所载哥窑诞生在宋代,当然应该在相关的宋代文献中找到记录,可是后代人至今没有发现半点踪迹。哥窑的身世因而成为一个跨越千年的谜团。时至今日,在陶瓷专业界有三种哥窑的称谓:“文献哥窑”“传世哥窑”与“出土哥窑”。元明两代文献中记载哥窑出于处州龙泉,与龙泉窑同址,不少人认为哥窑即龙泉窑,此为文献上的哥窑,但无法证明宋代创烧了哥窑瓷器;而传世的哥窑指实际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瓷器,加上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约计三百件左右,此为实物哥窑;陆续出土于各地的哥窑瓷器,集中于元明清时期,与传世哥窑器物近似,但无法确切证明就是宋代哥窑器物,因此,学者们对传世哥窑瓷器的年代纷纷提出质疑,认为哥窑更有可能是元明时期的产物。

哥窑之美

关于哥窑身世,连篇累牍的专业论文极多,本文不再记述,何不抽身细品哥窑瓷器之美呢?“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这是乾隆皇帝作于1781年的《咏哥窑葵花碗》中的诗句,道出了哥窑之美。“百圾破”亦称“金丝铁线”,即较粗疏的黑色裂纹与细密的红、黄色裂纹交织在一起。另外,由于烧造哥窑瓷器的土质含铁量较高,胎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烧成的瓷器由于口部边缘釉薄,隐露胎色而呈紫色,底部未挂釉处显现出铁黑色,故又有“紫口铁足”之称,对此,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早有提及:“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乾隆对哥窑瓷器甚为喜爱,题咏诗词共有21首,涉及盘、碗、洗、瓶、尊、炉、枕、砚等造型。宫廷工匠遵旨将其镌刻在器物上,部分流传至今的作品为今人了解乾隆朝对哥窑瓷器的鉴赏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其实不只是清朝皇帝喜爱哥窑,明朝皇帝早已树立了榜样,尤以宣德与成化时期为盛。如成化时期创烧的一种仿哥窑八方高足杯,继承前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尚。高足杯形制玲珑俊秀,装饰典雅精美,其釉质肥润,平整光亮,光泽度较强,但没有宋代哥窑“酥润含蓄”之感。口、足釉色及“金丝铁线”纹也较宋代哥窑片纹规整,少天成之趣。明、清至今,哥窑一直被视作名窑而进行仿烧。从传世和考古发掘获得的实物看,景德镇御窑厂在明代宣德年间已成功仿烧哥窑瓷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达到兴盛。

追摹古风

哥窑瓷器的造型多摹仿古代青铜器,这种设计思路源于中国古人的复古思想。古人认为理想社会出现在夏、商、周三代,将周朝视为礼制的代表。帝王倡导恢复古礼,用器也开始追摹古风。无论是上古玉琮、商周鼎彝,还是历代名窑,只要造型契合用意,都可仿造,用于宫廷陈设。特别是在宋徽宗以后,不少官府和民间用瓷都以商、周青铜器为楷模,复古之风从此连绵不绝,影响深远。常见的有三足双耳乳足炉、胆式瓶、贯耳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盘口瓶等,也有盘、碗、洗、罐之类。这些仿古瓷器或许曾作为礼器摆放于古人祭祀大典之上,进而在民间演变成焚香、插花的优雅生活点缀。

哥窑瓷器造型追求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致凝厚,如同堆脂。釉色多呈灰青、粉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质温润,釉面泛酥油光,如人脸之微汗,即所谓“润泽如酥”。哥窑器物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显微镜下呈现“聚沫攒珠”的效果。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即指哥窑瓷器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是辨别真假哥窑瓷器的一个传统方法。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任何美的和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美与不美相互依存。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可以转化为不美,善也可以转化为不善,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天地间没有美与不美的区别,美丑的差别只存于人的主观意识当中,缺陷即来自带有偏见的主观判断。将眼中之不美转化成一种美,需要智慧,更需要包容天地万物的平常心。尊重自然,敬天爱人。古代窑工偶然之中创烧出哥窑瓷器,后世不断加以改造,使之成为一种特定的美,为美的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体现出人有能力将这个世界上种种不完美转化为完美的用心与意志,这也许是哥窑瓷器留给我们后人最有益的启示。

深情的康乃馨
勤劳的小伙
2025-10-09 05:07:35

自20世纪两处南宋官窑遗址的相继发现,在古陶瓷界、收藏界又掀起了一股宋官窑热潮。伴随着南宋官窑瓷器特征的逐渐明显,结合南宋官窑博物馆陈列的出土文物,我们来谈谈如何欣赏。

欣赏南宋官窑青瓷,我们可以从它的审美和工艺特征入手,即造型自然古朴,釉色滋润如玉,并有釉面开片和紫口铁足的工艺特征。南宋官窑青瓷是以造型和釉色取胜的,这在宋人的笔记中有相同的观点。

南宋官窑瓷器在造型上推崇的是自然纯朴典雅之美而非装饰美,因而较少运用刻花和镂空工艺,也没有堆塑和彩绘,屏弃了繁复,更注重线条的简洁流畅。当然其朴实的造型也并非一味的写实,使之缺少意蕴,而是在朴实中蕴含着秀美和优雅。且这种化繁为简并非是工艺的简单化,它和我国的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处,造型的简洁更增加了塑造的难度。

有一类仿古铜、玉造形的瓷器较能反映南宋官窑造型上的特点。它们曾替代铜、玉起过皇帝祭祀礼器的特殊作用。也因为南宋皇帝好古,曾是宋皇室喜爱的陈设品,因而在造形上最具端庆、古礼、凝重之感。

在釉色上,南宋官窑追求滋润如玉的质感,这不仅体现着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是南宋审美思潮的反映。玉的温润含蓄、柔和晶莹的特质自古被人崇尚,当作为才智和美德的理想化人格象征,这恰与南宋统治者所追慕的意境相吻合,因而模拟天然美誉的神韵成为南宋官窑追寻的目标,进一步说也是宋代青瓷所追寻的目标。由于独创了素烧和多次上釉相结合的工艺,南宋官窑青瓷在中国历代名窑名瓷中最具玉质感,其丰厚的釉层,类玉的粉青色泽,堪与碧玉斗妍。

除了造型和釉色,我们还可进一步从工艺上来欣赏它。南宋官窑瓷器的厚釉有时会超过胎体的厚度,从工艺技术角度分析,其工艺难度是相当大的,即便在制作技术十分成熟、设备条件十分优越的今天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只有像生产南宋官窑瓷这样不惜工本地去制作才能创造出这种精益求精的作品。因此,当我们看到上百件这样的作品时,如何不对古人的精湛工艺叹为观止!

如果仔细观察,还能在南宋官窑瓷器的釉面上看到一些自然的网状裂纹,我们称之为釉面开片。这是南宋官窑为了追求特殊的观赏效果而有意识的装饰。在瓷器初现时,这原是一种工艺上的缺陷,而南宋官窑的工匠创造性地将之作为美化瓷器的手段,进而使产品流溢出一种古朴而奇特的审美意趣。宋以后很多文人雅客根据开片的不同形状创造了不少妙称,如鱼子纹、蟹爪纹、冰裂纹等。

总体而言,南宋官窑青瓷之美既体现了南宋皇室的审美意识,也体现着南宋时代的文化和审美思潮。

《公司大量买进民间收藏真品,公司不是做职业鉴定和评估的机构,交易方式是:藏品由蔡国声、王注贰、马未都、叶佩兰、毛小户等央视寻宝栏目知名权威专家亲自鉴定验货估价,如果藏品鉴定出来是真品,专家会对藏品进行估价,我们按照专家估价的相应比例进行购买,藏品值不值钱,一定要找到权威知名专家鉴定了你才能知道,不见到他们,你怎么都不可能搞清楚你手中的藏品值不值钱,而且你要卖的话,也必须先把你手中的藏品鉴定清楚,不然买家也不知道出什么价给你合适》

明天继续《liuchunxiang1214》

暴躁的鱼
笨笨的星星
2025-10-09 05:07:35

您好,根据您的问题,如果是现代的仿品应该是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的。

毕竟是现代的东西,即使仿造程度再高也只能当作艺术品进行欣赏,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的。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您的问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