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梅州市倒闭陶瓷厂有哪些厂

超级的雪碧
想人陪的狗
2023-03-22 16:29:03

梅州市倒闭陶瓷厂有哪些厂

最佳答案
内向的哈密瓜,数据线
着急的板凳
2025-10-09 04:57:10

相信目前有很多人对于广东省倒闭陶瓷有限公司都是颇为感兴趣的,那么今天小雨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中盛陶瓷厂债务事件方面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陶瓷工业发展基金会、《陶瓷信息》联合开展的《中国陶瓷工业长征V 2020》瓷砖产能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来,两广地区有40多家陶瓷企业(不包括2020年底前已盘活的)因债务危机直接退出历史舞台、破产待重组、长期停产。

2021年以来,广东、广西5家破产陶瓷企业得到盘活,大部分企业恢复生产。

据悉,丰泽陶瓷今年已完成破产重整,更名为广东史圣鲲鹏陶瓷有限公司,投资方在第一时间对生产线进行了改造。《陶瓷信息》了解到,公司已进入试生产阶段,生产8001600mm产品,日产量18,000 m2。预计正常生产后,生产能力将达到3.5 ~ 3.8万平方米。

此前,丰泽陶瓷重组的投资人曾对媒体表示,调整产品后,“出海”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据报道,该公司已接到新加坡、越南、委内瑞拉等国的订单。复产后。

据了解,史圣鲲鹏陶瓷正在升级第二条生产线,预计9月份投产。三条生产线全面改造后,日产量将达到近10万平方米。

此前的8月5日,广西联辉陶瓷有限公司举行了第一条生产线的点火仪式。

在当地法院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下,2020年7月,新动力陶瓷被一位在佛山从事陶瓷生意多年的福建投资者以8528.15万元的价格收购。

据联辉陶瓷所在的广西岑溪市大冶镇镇政府介绍,目前,该公司计划投资2.5亿元建设两条生产线,其中投资1亿元升级改造1号窑生产线。

经过长达一年的整顿和改造,第一条生产线已经建成并点火。值得注意的是,这条生产线是一条526米长的超大型宽体窑。目前日产仿古砖55000。预计8月下旬正式生产砖块。

与上述破产重整后长期停产,需要对原有生产线进行彻底拆除重建不同,广东肇庆中恒陶瓷和广西岑溪金沙江陶瓷在破产重整时都在生产,但生产方是租赁的。

4月8日,广西金沙江陶瓷被岑溪联创陶瓷有限公司以1.45亿元通过拍卖方式全资收购。

值得注意的是,联创陶瓷自2018年起至收购完成前一直是金沙江陶瓷的承租方,并将金沙江陶瓷的三条抛光砖生产线之一改造为仿古砖生产线,一直正常生产经营。

本次收购完成后,意味着联创陶瓷全面接收金沙江陶瓷厂资产。据悉,联创陶瓷在收购完成后,再次升级第二条生产线,也生产仿古砖。

肇庆中恒陶瓷2015年负债8亿元起家,2016年12月申请破产清算。期间被德意通过租赁的方式盘活。到2020年引入新的投资者申请重组,然后在今年3月15日,各方签署《交易协议书》完成重组。中恒破产重整历时六年。在重组完成前的几年,一直由德意公司正常经营。

4月16日,90度家居宣布全资收购中恒陶瓷厂,完善“瓷砖橱柜、衣柜”整体家居品牌战略。

2021年是头部品牌逆势扩张的一年。春节前,宏宇集团与藤县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宣布将收购2000亩土地,建设12条生产线。3月4日,我以1.86亿元再次出手新中涛。

新中陶瓷作为藤县现代陶瓷产业的开创者,曾经是广西本土陶瓷产业的标杆。然而,从2015年开始,当员工阻止

最新回答
欢喜的大侠
搞怪的蜜蜂
2025-10-09 04:57:10

岩板是由天然原料经过特殊工艺,借助万吨(超过15000吨)以上压机压制,结合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1200 以上高温烧制而成的新型瓷质材料。目前,岩板主要用于家居、厨房板材领域。作为家居领域的新物种,岩板家居相比其他家居产品,具有规格大、可塑造性强、花色多样、耐高温、耐磨刮、防渗透、耐酸碱、零甲醛、环保 健康 等特性。

中国陶瓷卫浴行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精彩纷呈。但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全球经济环境,全球的制造业、服务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陶瓷卫浴行业也受一定程度影响。

后疫情时代,中国陶瓷卫浴行业出路何在?岩板产业如何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如何与大家居产业深度融合,如何引领大家居消费潮流,如何再现陶瓷卫浴行业业绩新篇章,赋能地方经济?

岩板爆发为大家居行业重续生机

10月15日,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陶瓷资讯、厨卫资讯、陶卫网共同主办的“珍惜机遇 顺势而发”为主题的“2020中国岩板产业发展论坛”在佛山顺德举办,业界大佬们围绕上述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长田玉萍女士表示,疫情发生后,全球企业倒闭、工厂停产、失业率增加。但在我国,疫情逐步稳定控制,中国行业以及经济运行令世界瞩目,国内工厂企业基本上从3月份开始逐步复工复产,经济开始复苏。虽受国际因素影响,但由于我国实行内循环经济策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损失。

“今年岩板特别火,瓷砖、卫浴、橱柜、家具等都在讨论、推助岩板的发展。现在国内岩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都在抢占市场,各大企业要珍惜机遇顺势发展,避免重陷价格战。”广东省家居建材商会会长、尚高卫浴董事长曹宇勇在致辞中阐述了目前岩板产业的发展现状。“岩板在花色款式发展非常快,在岩板运用设计有待于我们行业上下游一起努力。从去年开始佛山各企业开始用岩板做造型,今年岩板在整个卫生间从背景到台面的一体化设计已经开始完整加入,甚至已经渗透到了四线城市,部分城市卫浴浴室柜的使用已经岩板化了。各大企业都在应用,家具企业也在应用”。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长田玉萍强调,中国传统制造业在疫情影响之下表现出坚韧不拔的韧性,令人深受鼓舞。“尤其对于陶瓷行业石材行业来说,今年的岩板爆发为陶瓷行业、石材行业乃至家居行业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开启了一轮新周期的陶瓷行业革命、石材行业革命、家居行业革命。岩板在这场危机之下为中国大家居行业带来转机,为中国大家居行业重续生机,实属不易。”

从行业发展来看,原来十年前欧洲使用岩板,三年前诺贝尔、金牌亚洲和新明珠开始投产岩板,在这之前有印度大板大量的涌入中国。印度大板基本上是作为陶瓷使用,但性能不太好。去年下半年岩板兴起,到2020年底建成或在建的估计有70多条生产线。何乾表示,2018年前到印度考察时,印度有20多条大板的生产线。仅两年的时间,印度已被中国远远地甩到了后面。2021年底估计全国将有100条岩板的生产线。这是一个风口,还有从互联网的发展和行业投资来看,同样见证了岩板市场确确实实是一个风口。

“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我们把岩板分两类,一类叫做小岩板,一类叫做大岩板,目前国内正生产大岩板的线都在兴建的过程中,投产10来条。但是小岩板非常容易,我们把生产线改一改增加一些设备就可以生产。我们小岩板的价格由刚开始的100多元,甚至近200元,到现在的60-70元,下降的水平和速度特别快。中国人把“蓝海”迅速地变成“红海”,小岩板市场基本上印证了这一点。”在谈及如何正确认识岩板的时候,何乾如是说。

“岩板最大的差异就是它的实用性,陶瓷实用有限制,但是岩板应用非常广,家具也好、定制也好,包括建筑等,岩板遍布所有的空间。岩板和陶瓷最大的区别是它比陶瓷在家具装饰上的体验感更好。岩板的釉面、花色、设计要求很高,岩板的诞生,是陶瓷行业的发展进步,这个发展进步是全方位的。在压机设备上,原来陶瓷行业用的是八千吨、一万吨的压机,岩板大的用的压机是一万六,目前国内某个企业已经用了。原来我们的压机大概是一万吨左右,现在则制造除了三万多四万多吨的压机,岩板在整个设备水平上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有很多手段和手法来使岩板的表面花色变得更丰富。3毫米很薄,加工性能有非常高的要求,把如此薄的产品经过越来越丰富的工艺,把它变成更加优秀的一个饰面材料,这需要技术含量。岩板风口的爆发,是陶瓷卫浴行业在设计、工艺、材料上的一种很大的进步。”

在谈及岩板产业如何由“蓝海”变成“红海”时,何乾表示,这需要行业进一步形成共识,一些企业控制成本,实际上不是做岩板,而是在做陶瓷板。如果真正应用到家具和家饰,以及应用到定制行业和一些高端场所,是不可能达到要求的。岩板产业要和其他行业紧密结合,不能像小岩板一样,半年时间把价格下降那么快,如果大岩板再这样的话,没有钱赚,一定没有人干。

陶瓷卫浴行业、家具行业、定制行业外表上看起来都很平静,但内部蕴藏着很多风云变幻的东西。岩板卖给谁,怎么卖?何乾表示,任何没有品牌的东西生命力都是不强的。哪怕是大宗的钢材,国内重大的供应商是稳定的,好一点的建筑钢材用的是宝钢的钢材,水泥应用都有品牌。有人认为现在涉及到大宗建筑材料,可以不需要品牌,这是错的。因为岩板交给加工厂,由加工厂卖给家具厂,家具厂做台面它是不需要品牌的,但是家具依然要品牌。岩板的出现,会加大整个泛家居行业的融合程度和市场变革。比如说企业现在销售岩板有几个渠道,一是家具企业,二是与定制家居合作,三是做瓷砖,四是企业自己开发岩板家具,岩板家具都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品牌在后面支撑是不行的。国家提倡高质量发展,国人享受高水平的生活,这种愿望和理念正在逐步的形成。

岩板的应用,加快了泛家居行业的融合,陶瓷企业如何应用岩板,家具企业如何应用岩板?何乾举例说明,一个秦皇岛的朋友原来做石英石做得不好,出口受限制,后来在秦皇岛投了两条大线做岩板,整体销售不错。连做石英石的都做岩板,做家具的会不会做岩板?做石材的会不会做岩板?做定制家居的欧派、索菲娅,会不会也做岩板?

活动现场宣布了中国陶瓷总部正式挂牌“中国岩板·新材展示采购基地”,并进行授牌。中国岩板·新材展示采购基地落户中国陶瓷总部,既肯定了中国陶瓷总部在岩板领域的成绩,也认可了中国陶瓷总部在行业资源整合、渠道拓展中发挥的作用。未来,中国陶瓷总部必将在现有的坚实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岩板产业集聚、资源共享、跨界融合的全面发展,为岩板展示、采购发挥积极作用,助推岩板事业的稳定发展。

岩板产业机遇与风险共存

在“2020中国岩板峰会”深度对话环节,尹虹博士与新明珠岩板事业部总经理梁风华、LA'BOBO岩板家居董事长唐硕度、大角鹿瓷砖董事长南顺芝 、峨眉山金陶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晓刚四位嘉宾就岩板会不会成为一个坑,岩板价格战、岩板跨界、岩板品牌化展开了深度探讨。

梁风华表示,“我们坚定地走品牌化道路。品牌有三种,行业品牌、社交品牌、消费者品牌。卖产品,产品的背后就是品牌。首先是做行业品牌,然后做消费者品牌,成为社交品牌也是我们的方向,还有一段路要走。”

唐硕度表示,大家居行业虽然有1.2万亿的市场,但是连整屋定制大部分的企业都不一定能够做好。岩板,除了产品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终端服务的链条,这个环节90%的终端经销商不具备。

“岩板是不是一个坑?如果你没有准备好了就进去,永远都是坑,对于准备好的人来说,他就能跨过去。我们行业诞生了一个很好的品类,肯定是一个未来。但是,想象的空间很大,也可能是冬天或者秋天。”大角鹿瓷砖董事长南顺芝如是说。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金意陶陶瓷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何乾表示,不同的行业,未来是要做融合的,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趋势。他希望所有的岩板行业的制造者能够珍惜这个风口、珍惜这个市场,把岩板产业发展得比欧美等国家更好,给国人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中国周刊》2020年10期

中国周刊

《中国周刊》全国发行,每月5号出版。

邮发代号2-11 。

魔幻的菠萝
务实的短靴
2025-10-09 04:57:10
广东佛山博德瓷砖没有关门。广东佛山博德陶瓷作为一家中外合资、专业从事新型环保建筑陶瓷研发、设计和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博德公司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实行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在行业内率先全面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欧盟ce认证、中国首批优质陶瓷产品认证和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成为行业科技型建陶企业。

博德瓷砖博德公司以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享誉业界,致力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博德已荣获多项国家专利,积累了雄厚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先后承担了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科技创新基金、广东省重点新产品、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博德自主研发生产的精工玉石产品,首创了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材生产技术,填补了陶瓷产业空白,开创了一类全新的绿色环保陶瓷产品,实现了中国建筑陶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全面推动了世界建陶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博德公司的产品体系丰富,产品涵盖了精工玉石、生态石瓷砖、精工原石、木纹砖、现代仿古砖、精工磁砖、博德内墙砖、精工石材、人造大理石以及石英石十大品类,数百个系列、上千个花色品种,在行业中独树一帜,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同时,博德产品还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种知名建筑工程,成为众多知名房地产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和优秀供应商。

微笑的帅哥
安详的绿草
2025-10-09 04:57:10
中国陶瓷的蒙昧时期(约1万年前—约公元前13世纪)

陶器的诞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约在170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被焙烧的土地或粘土会变得坚硬,这给了原始先民以灵感,由此而发现了陶器。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认为,制陶术的发明“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来源,从而开始过定居生活”。据传在炎帝神农氏时代,人们还发明了制陶技术。《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崭新的一页,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项技术革命。虽然远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简单、烧成温度偏低,但这毕竟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器物的尝试,它的发明,大大地改进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质量。

在漫长的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上,这时的陶器制造还处于一个蒙昧时期,尽管它是那样的五光十色,那样的绚丽多姿,但相对精美的瓷器制造工艺而言,一直处于懵懵懂懂的初级阶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发现了大量早期制陶遗迹,如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陶罐、广西桂林甑皮岩残灰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此外还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让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薄如卵毂的蛋壳黑陶,至今无法仿造出来。先民用神奇的双手,借助天地间的圣火烧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证了华夏文明的演进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连续性和统一性,可中国各地的考古证明,各地区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有自己的文化源头。

我曾前后实地考察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溪遗址、仰韶遗址、马家窑遗址、龙山遗址、大汶口遗址、良渚遗址、红山遗址、三星堆遗址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广大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并对其进行了大量比较鉴别。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都能在各自独立的环境中创造出来,欧洲已发现二三万前的陶器。我所见到的这些文化遗存,可以说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土著文化,而决不是所谓“中国文明西来说”,不是中国史前文化只是仰韶彩陶文化和龙山黑陶文化的概念,也不是在近代中国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原而后光被四夷”的观点。“文明西来”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虽然已知欧洲制陶历史早于中国,但要从欧洲流传过来,几乎没有可能性。当年发现马家窑文化的瑞典人安特生曾宣扬此说,但到了晚年也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很大,高山、大川、森林、沙漠等造成阻隔,不同地区形成不同文化的特点,导致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丰富内涵,最终逐步走向一体化,成为大中华的主流文化,这犹如无数条涓涓细流最终汇入浩瀚的长江、黄河一样。

陶器制造和使用是人类文明的进步,相对以后发明创造的瓷器而言,它似乎处于一个孕育时期。人们仔细鉴赏这一时期的灰陶、彩陶、黑陶、白陶等,从中可以汲取智慧,诱发灵感,激扬豪情与自信,在精神上获得巨大享受。

中国陶瓷的萌芽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公元1世纪)

中国瓷器经过古陶器漫长的孕育,终于在希望的原野上萌芽。大约在夏商之际,原始瓷器发轫于赣、浙一带。商代中晚期的“原始青瓷”已经像模像样了,它可能为我国瓷器的鼻祖,属于瓷器的萌芽时期,这为瓷器的发明创造了一个重要条件。尽管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瓷,但那只是偶然的现象,还不具有普遍的意义。

当商代冶炼青铜的炉火在神州大地闪烁以后,陶艺的光彩就日趋黯淡。此时,原始青瓷终于横空出世,光耀神州。瓷器生产要具备下列条件:1、瓷土须是高岭土;2、要有玻璃质感的釉色;3、通常烧制的温度在1200~1300℃。与陶器相比,瓷器具有质地坚硬和清洁美观的优点,敲击声清脆悦耳。当中原国家大规模铸造精美的大型礼器以祭祀冥冥之中的神明时,越人却用珍贵的青铜铸造工具、农具和兵器,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努力务实地发展经济,将“耕战”视为国家事务的重中之重。越人依山势建造龙窑,提高了窑炉温度。采用泥条盘筑法为成型工艺,在原始瓷器上施薄薄的青黄色釉,又因釉中含铁,瓷器呈青绿色,故名青瓷。

去年春天,我在江西考察古窑遗址时,同行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先生告诉我:商代最大的窑场已在鹰潭市童家镇角山被发现,据专家对原始青瓷测试数据表明,它和近现代瓷器没有什么区别,遗址面积3万余平方米,已揭露400平方米,发现馒头窑和龙窑炉近10座,先后出土完整和已修复器物570余件,器形有鼎、壶、尊、豆、碗、瓮等,流行圜底器、三足器和非常少见的平底器。装饰纹样最多的是云雷纹、方格纹、叶脉纹、弦纹等。我在浙江湖州考察时见过商晚期原始青瓷,在德清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原始青瓷的碎片。在萧山、诸暨、绍兴交界处考察印象特别深刻,那里有质量很高的原始青瓷,春秋时期这里好似今天的经济开发区:烟囱林立,作坊满地,窑场遍布,是当时手工业制陶和交易的中心,这为越国赢得巨大的利润,也为最终越人击败吴国,作好了财力上的准备。春秋战国时代的原始青瓷,比以前规范,胎泥精选,釉料配制,拉坯由手工盘条改进为轮制,器型纹饰部分借鉴青铜工艺渐趋美化。这证明长江流域、南方地区在商代同样有发达的文明。

秦汉之际的原始青瓷技术从理论上讲应该不断前进,但事实却出现了大倒退。战国末年空前的征战,引发社会动乱,导致原始青瓷技术发展的停顿,甚至中断。秦汉的原始瓷好像完全是另起炉灶的,看不到直接的传承关系,故只能称之为“釉陶”。但是原始瓷在越国故地复兴,又似乎说明原始瓷的工艺传统和影响并未完全断绝。秦汉的原始瓷以仿铜礼器的鼎、盒、壶、钟为常见,很少发现战国时盛行的碗、钵、盘、盅等一类的饮食器。装饰的纹样以弦纹、水波纹、云气纹等为主,甚至完全不用战国时常用的S纹等装饰。

汉代由于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厚葬风气在民间普遍盛行,从墓葬出土来看,器物还是沿袭仿造青铜礼器随葬的旧俗。西汉晚期烧制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以盘、罐、碗、耳杯等为主,同时出现了屋、仓、猪栏、羊舍、牛羊鸡犬等明器和瓷塑。我们在浙江汉代龙窑遗址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瓷向瓷器演进的整个过程,青瓷终于随着社会进步从萌芽走向成熟,这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陶瓷的建制时期(约公元2世纪—约公元6世纪)

凝聚着古越人智慧结晶的龙窑技术及其产品在浙江大地上日臻完善,在经历战国秦汉数百年的动荡与停滞以后,东汉晚期以上虞小仙坛窑址为代表的宁绍平原东部地区,终于率先烧制出成熟瓷器,瓷器完成了历史上的“隶变”,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瓷器从此走进了建章立制的伟大新时代。中国是陶瓷的故乡,“China”迈向世界,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从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细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得相当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澈淡雅,秀丽美观。越人率先奏响了成熟瓷器诞生的前奏曲,并最终成就了青瓷的发明创造。这件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浙江完成,是越人智慧、创造力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

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造价低廉;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容易推广烧制。瓷器这一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以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华大地茁壮成长。东起东南沿海的江、浙、闽、赣,西达长江中上游的两湖、四川都相继设立瓷窑,分别烧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南方的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等窑炉林立,争奇斗艳,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其中以越窑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器型更趋完备,成为引领瓷器潮流的带头羊。

瓷器到了三国时,吴国统治者盛行以青瓷陪葬。对平民百姓来说,价廉物美的随葬器皿莫过于陶瓷制品。厚葬之风对制瓷业的刺激作用是可以想见的,更促使青瓷制作技艺提高。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瓷器生产跃进时期,晋代首次出现了中国文字史上的“瓷”字,“晋瓷”不仅数量多,而且器型更加丰富多彩。青瓷制瓷区域也由南及北推进,特别是北方山东淄博窑在北齐时期已生产优质青瓷。我到淄博窑考察过,那里的青瓷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都是仿造南方越窑的。青瓷一统天下,烧制的地域进一步扩大,但此时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釉瓷被发现。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民族的融合及佛教文化的传入,促使陶瓷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青瓷、白瓷、黑瓷的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瓷器建制已大功告成。北方制瓷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从出土文物看来,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迄今发现最早的白瓷是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的白瓷。隋大业四年(608年)的李静训墓,也出土了一批白瓷器,胎质洁白,釉面光润,其中的龙柄双边瓶和白瓷龙柄鸡头壶为最精。有了白瓷,才可能有影青、青花、釉里红,才可能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黑瓷的原产地在浙江德清,我前年在遗址考察时还拾得春秋时代的褐黑釉瓷片,可见黑釉瓷产生也有漫长的孕育发展过程。东晋之后,北方也开始烧制黑瓷。河北平山县北齐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标志着北齐时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黑瓷。这一切都为唐宋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打下坚实基础,也是唐宋瓷业高峰时期到来的序曲。

中国陶瓷的高峰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0年)

唐宗宋祖,一代天骄。盛唐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文人也出入边塞,习武知兵,当时著名诗人很少没有亲历过大漠苦寒、兵刀弓马的生涯。这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文武全才、生活浪漫的巨人们非常相似。到了唐玄宗时李白那种豪迈气度,依旧跃然纸上,这就是大唐气象。陶瓷进入了唐代,才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跨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瓷器高峰时代。奔腾的骏马,“沙漠之舟”骆驼,肥硕的仕女俑,雄健的武士俑等,色彩艳丽的唐三彩成为唐代陶瓷工业繁荣的标志。唐代商贸极度繁荣,使得铜钱不敷应用,为了聚铜制钱,朝廷诏谕天下禁用铜器。瓷器使用越来越广泛,加上茶道盛行,茶具需求量大增,也引起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下诏“制器进御”,同时派官员前来管理烧制瓷品,销行全国。

盛唐时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在南方专门烧制青瓷的越窑,聪明的工匠试制出了一种特殊的瓷器,瓷胎轻薄致密,釉层晶莹细润,在入窑前还要在匣钵上加以特殊处理,最终烧成了润泽如玉、清亮似水的“千峰翠色”秘色瓷!北方以“白如雪”为代表的邢窑生产的白瓷,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叩之发出金石之声。四川等地也烧制白瓷,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生活在成都,他就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云∶“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杜甫将距成都不远的大邑白瓷描绘得细致确切。黑、黄、花瓷及绞胎瓷器烧造成功,以长沙窑为代表的彩瓷、巩县青花瓷的出现,寿州窑黄釉瓷的烧制,打破了“南青北白”比较简单的抗衡。从唐末五代开始,中国瓷器史上出现了名窑林立的鼎盛局面。

公元960年,赵匡胤被部将拥戴为皇帝,建号宋,从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比较稳定,促进生产的恢复和社会进步,但盛唐时期那种雄健尚武的精神逐渐丧失。贵族出身的赵氏皇帝文化素养极高,喜欢素雅娴静的釉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色调。两宋时期官窑制度确立, “五大名窑”即官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等各领风骚。官窑的瓷器形成了不同于民窑器物的艺术风格。这标志着中国瓷器制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宋朝是中国科技、文学和艺术高度发达的时期,陶瓷业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宋瓷的美学风格,近于沉静素雅,钧瓷虽灿如晚霞,但也不像唐三彩的热烈华丽。宋瓷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境界,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色质地之美。宋代统治者为从根本上摧毁吴越国的政治基础,将生产秘色瓷的上林湖窑工征调到北方,从而加强技术力量,使北方诸窑兴旺发达起来。秘色瓷曾经是中国陶瓷史上登峰造极的佼佼者,却伴随着唐王朝的衰落而沉寂了。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宫廷专职文物保管员吕大临编撰《考古图》,所收铜器210件,玉器13件。书中绘制器形图,还记录器物的尺寸、铭文等供人们研究。从此文物鉴定与学术研究融合一起,这在宋以前是没有的。这种著录在文物鉴定史上是一种创举,为后世文物研究开了先河,也为瓷器全面仿制先秦礼器奠定了基础。

宋代还出现了“六大窑系”即指北方的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此外还有著名的建窑、吉州窑、潮州窑、繁昌窑等。窑系的形成是我国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学习、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制瓷工艺在传播过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的影响应运而生的产物。同时因为竞争,一种瓷器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会导致邻近瓷窑的相继仿制,继之就是瓷窑的增加与窑场的扩大,形成瓷窑体系。此时不同的窑口的瓷器有各自不同的独特风格,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南宋时为应付宫廷、官府的需要,开始生产一种富有诗意的名称叫梅子青、粉青釉的龙泉瓷器。龙泉窑迅速发展,除了龙泉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入金以后,北方瓷业衰落,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南宋政府又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为防金银外流,“命有司止以绢布、锦绮、瓷器之属博易”(《宋史·食货志》),这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和东南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很受欢迎的商品,这种情况到了元代仍有盛无衰。有海外市场的支持,终于迅速发展为一个窑场众多的庞大窑系。

同宋并列的辽金,是我国契丹族与女真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辽代的制瓷业主要是由战争中俘获来的汉人发展起来的。据《辽史》记载,从太祖至世宗多次对定州等地进行掠夺。定州是定窑所在地。离定州不远的邢窑一带60多年之中发生战祸28起,《资治通鉴》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辽金制瓷的工匠,大多是来源于中原的磁窑镇和定窑。辽金的瓷窑,已知的有赤峰缸瓦窑等7处之多,辽金的瓷业成就主要来自华北地区汉族工匠的创造。

唐代瓷器的输出,主要是作为礼品赏赐来使和馈赠外国王室的,晚唐五代时期才通过贸易渠道出口。唐代越窑、邢窑、长沙窑等瓷器的输出主要靠“丝绸之路”,由新疆到波斯,由波斯抵叙利亚及地中海沿岸各国,同时还通过交州、广州、泉州、扬州四大港口的海路运往国外。宋代我国瓷器运销到外国,出口主要靠海路,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港口。在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和东亚等国出土大量的中国古代瓷器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瓷器作品的仪态和风范高贵、典雅,为后世陶瓷业长期模仿,令人赞叹并为之倾倒。

中国陶瓷的“独秀”时期(公元1271—公元1911年)

元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宋、金、西夏对峙的分裂局面,它为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瓷器发展史上,元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国内市场的统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刺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元政府重视对外贸易,至元廿一年(1284年)起,政府欲将海外贸易变为官办,禁民间私自贸易,但事实根本无法禁绝,官营和民营的海外贸易都十分发达。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元朝瓷器运销到全世界”,可见其外销之广。元代的瓷器生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官方瓷业机构,专门负责官府用瓷及官办贸易所需瓷器。瓷局代表朝廷,集中了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多种优势,这对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促进。明代初期,景德镇设御窑厂,专门烧制官府用瓷。为确保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官府把在战乱中失散的工匠又重新集中起来,景德镇制瓷规模空前庞大起来,“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反映了瓷业繁荣的景象。中国制瓷业由宋代“百花齐放”,进入了景德镇窑“一枝独秀”的“独秀”时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

景德镇制瓷业在元代进入了一个创新时期。工匠们改进制胎原料,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卵白釉瓷“枢府瓷”驰名天下,闻名遐迩的青花瓷出现后,很快占据了我国瓷器生产的主导地位,另有刚刚问世的釉里红,以及各种单色釉瓷,蓝地白花瓷等,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单一影青釉和单一刻划花装饰的局面。元青花瓶,最近在国际拍卖市场拍出2.3亿人民币的天价。

青花瓷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强烈的中国气派与风格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所谓的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的特点:一是青花发色鲜艳,色彩稳定;二是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脱;三是我国云南、浙江、江西都有青花的原料出产,也可从波斯进口,供应充沛;四是白地蓝花,明净素雅,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凸现出来;五是价廉、实用、美观。青花瓷的这些明显优点,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景德镇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明代瓷器生产几乎由景德镇一统天下,各类陶瓷艺术品璀璨生辉。景德镇不仅官窑兴旺,民窑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了“官民竞市”的局面,这种竞争促进了瓷业的发展。景德镇已成“天下窑器所聚……万杵之声殷地,炎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的江南雄镇。永乐、宣德年间的铜红釉和其他单色釉的烧制成功,釉上三彩、五彩、多彩等在工艺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并研烧出了斗彩瓷。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它表明了当时制瓷业高超的技术水平。景德镇将我国瓷器装饰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清初,随着封建政权的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顺治二年手工业“匠籍”的废除,国外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量的增加,使景德镇瓷业生产在清代前半期达到复元,代表了整个时代的水平。自康熙十九年御窑厂正式恢复到乾隆中叶,瓷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瓷技术更趋娴熟精湛,品种尤为丰富多彩。高低温颜色釉“莹润纯全”,珐琅彩、粉彩精细秀雅,特别是康熙青花、五彩、三彩风格别致,雍正墨彩朴素清逸,釉里红发色纯正,鲜艳瑰丽,而乾隆瓷器以奇、巧、新、精取胜,玲珑和瓷雕等工艺瓷巧夺天工。造型精巧、装饰靡丽、瓷质莹润三者兼备,构成了康雍乾三朝瓷业的辉煌成就。此时,景德镇瓷业步入了黄金时代。

潮涨潮落,中国瓷器终于盛极而衰,景德镇瓷业到嘉庆至宣统时期,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败了。特别是让中华民族蒙受屈辱的鸦片战争后,景德镇更是加剧萎缩。去年在纪念景德镇建镇千年时,我与我的老师汪庆正在“探索景德镇千年之功过”对话时,汪老指出:“我们要重振中国瓷业的雄风。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编《中国陶瓷史》一书时讲过,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但现在各地都在追赶,景德镇要有所作为。目前中国瓷器在世界排名第六、第七位上徘徊,世界各地大饭店根本不用中国瓷器,很多器物只能在国外地摊上卖:无论是工艺、原料都落后了。现在国外用动物骨头做原料,配上瓷土,既白又轻,图案新颖,细腻精美,好的一只盆子值我们一桌青花瓷的钱。我们不能老是吃老祖宗的遗产,老是搞仿古没有出路,总要走进死胡同的。我们必须在实用瓷的开发上下功夫,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夺回国际市场。”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