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瓷器简单的辨别方法有哪些?
方法一:辨胎釉
底足胎釉的交接处多有火石红
从明嘉靖起瓷器胎质已远不如明代早、中期的淘炼精细、致密洁白。嘉靖初期,胎质尚能与正德接近,之后便越见粗糙。虽官窑小件仍胎质较细密,但是,大件之物胎质已明显见差,胎色白中闪灰,胎质干涩、空隙较多。瓷釉方面,嘉靖朝初期与正德相似,一般施釉较细腻,中期显肥厚。白釉釉色前期较白,中后期闪灰,多数为亮青釉。有一点值得注意,嘉靖时期青花器物底釉均为亮青釉。嘉靖器底足的胎釉交接处多有一线橙黄之色,也称火石红,这是鉴定的一个依据。
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线条如硬笔所绘
嘉靖时期纹饰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法,轮廓线条较硬,如用硬笔所绘,由于回青料晕散现象严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线外;这一时期器物纹饰画风稚拙,如孩童所绘一般;纹饰已趋繁缛,画面缺乏层次;人物、动物、植物常常比例失调,婴戏纹中的孩童头大如斗;麒麟瑞兽老态龙钟。
方法三:辨工艺
修胎不十分规整
嘉靖时期瓷器制作细致程度大不如前朝,除少量小件器物仍保持着前朝的精细程度以外,大件器物多制作粗糙,时有夹扁现象;嘉靖时期瓷器修胎不十分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加上此时工艺较粗糙,腹部可见明显接胎痕;底足处理不规整,大件器物可见粘砂现象;圈足较浅,盘碗类器物底足足墙较窄,微向内收拢;露胎处常见橙色红色火石红现象。
方法四:辨款识
嘉靖款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
明代嘉靖年间官窑瓷器款,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可分为青花款、矾红款、暗刻款及刻字涂金款等,但以青花款最为多见。以青花书写的纪念款,以“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嘉靖年制”为主。其特点是字体瘦长,笔画较粗,刚劲中藏秀逸。款字中“靖”字的特点最鲜明,即其左边的“立”位置较高,有的已位于右边的“月”字之上。落款位置和排列方式较复杂。位置已发现的有外底、内底、口沿、颈、肩、腹等处,但以外底落款最为多见,六字或四字分双行排列于外底中心,外加双线圆圈或双方框,也有无边栏的。砂底器仅于写款处盖釉。四字款中亦有个别仿照钱文按“上下右左”顺序作十字形排列的;另见有在器物外底按顺时针排列的“大明嘉靖年造”无边栏六字款,属于罕见的年款。高足杯上的款识多为六字青花款,有的书于内底,做六字双行排列;有的书于足内沿,做顺时针环绕。大件器物中,大盘于口边自右向左横书六字年款,围以扁框;大缸则于外口沿自右向左横书六字年款,无边栏。
嘉靖(1522――1566)时,明朝国政渐趋衰败。此时的景德镇瓷器,风格与以前也大不相同。大型器物的制作越来越多,而且一般都比较粗糙,不注重修胎,琢器的衔接痕甚至比明代初期还要明显。
◆胎体
宫窑的盘、碗、碟等小件瓷器制作精细,胎质细白坚致。大件器物多制作粗糙。修足不够规整,圆器的圈足多呈上宽下窄的楔形,斜削向内收敛。盘类多见底心下凹和塌陷的现象。底足有放射状跳刀痕的现象普遍。现代仿品一般足端处理得平滑规整,有的底足人为染上火石红,红色均匀,浮于表面,很容易被识破。
◆器型
嘉靖时期大件器物的烧制增多,器型也多种多样,尤其是方形,棱形的器物很有特色。圆器盘、碗类口多不圆,圈足径略小。
◆釉面
釉质参差不齐,有粗有细,有厚有薄。而且,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大器的釉面一般粗糙不平,多数官窑器及民窑小器则细润肥厚。有的在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
◆纹饰
纹饰多采用双钩轮廓线填涂的方法完成,画风自然,有的显得粗率,图案富有生趣。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的画面。龙纹变得清丽细弱,看上去远不如宣德龙那么威猛。后仿的青花瓷纹饰多呆板,笔法僵硬,完全没有真品那样圆熟的笔韵。
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 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谢谢
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官窑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它无精美的雕饰以哗众,也无艳彩涂绘以媚人,唯以古朴庄重的造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鳞鳞如波的纹片协同紫口铁足之美,形成了和谐优美、神完气足的艺术珍品。
宋代官窑瓷器的辨别方法
要鉴识官窑瓷,还是要从它的胎釉入手去进行辨别。北宋官窑(张公巷窑)与汝官窑的烧造差不多同出一地,在创烧时间上几乎是先后衔接的,同出于皇家的专用窑,可以看到其间的承接和发展。所以,这两个窑口的瓷器胎釉特征和工艺特点虽多有相仿之处,但还是有差别的。北宋官窑的胎骨与汝窑相似,但较汝窑器要薄些,胎质细腻坚实。胎色一般作灰白色,也有粉白、深灰的。由于北宋官窑器胎质中含铁成分比汝窑要高,因此,也有一些呈紫灰色、紫褐色胎体的器物。北宋官窑器一般都用正烧法,以平直圈足露胎者为多,也有少量是满釉裏足用支钉支烧的。其支钉与汝窑的芝麻粒状不同,呈圆形的小米粒状,支钉数量也较汝窑器多,3、4、5、6枚都有,既有单数也有双数。
北宋官窑的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由于烧造温度比汝窑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感较汝窑要稍强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绿色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种。釉面上都有较稀疏的开片,开片呈浅黄色,是这个窑口所独有的。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观,胎釉结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层深酱色的护胎釉。凡刷护胎釉的,烧成后,底足露胎处就显出酱黑色,而口沿处由于流釉缘故也呈现出浅紫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一方法也一直延续到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的装饰与汝窑相仿,大多数是素面无纹的,个别器物上有弦纹装饰。器型多数是仿古代青铜器而制作,造型比汝窑要多些。主要有盘、碗、瓶、壶、炉、尊和一些文房用具之类。这一点,与南宋官窑也差不多,但瓷品又比南宋官窑要显得古朴浑厚。汝窑和南北两宋官窑均罕见大件器物,所见的传世品一般都是小件器。
南宋官窑是在汝窑和北宋官窑的基础上,于宋王朝南迁后在官窑器的烧造上的又一发展。无论是在胎釉和工艺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承接和发展的关系。南宋官窑器的胎骨,因为加入了杭州当地所有的紫金土,胎质虽也比较细密,然较之北宋官窑要显得差些,里面杂质较多。加上这种土内含铁成分高,又有烧造温度不同等的原因,胎骨的色相也较深,胎色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种。南宋官窑多为黑胎,凡垫饼烧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铁足”的现象。除了垫饼烧的以外,支钉烧的器物底足也可见棕褐色支烧痕。晚期用垫饼托烧的也见有一些灰白色胎的,这种胎上常刷以酱色护胎釉,因此烧成后也有“紫口铁足”的效应。早期南宋官窑与汝窑一样,采用支钉托烧,但支烧痕呈圆形,数量也比汝窑器多,大器可达到20个,而且单双数都有。晚期多采用垫饼托烧。
在施釉上,早期南宋官窑多薄胎薄釉,晚期多薄胎厚釉。厚釉器施釉多至几层甚至十几层,釉的厚度甚至超过胎骨。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青灰、青黄、灰绿、黄绿和炒米黄等色。釉面有开片,以蟹爪纹为主,也有冰裂纹等,大多是较稀疏的浅黄色开片。在开片中以暗红色的所谓“鳝血纹”为上品,黑色的“梅花片”次之,墨纹再次之。
南宋官窑器均属皇家所用,器型极其严谨规范,追求精致,不可越规。一般均是仿古代青铜器形式而制作,形制尺寸都有严格规定。大件器物较少见,所见大都是小型器物,如盘、碗、瓶、炉、洗和文房用品等。
鉴于上述制瓷特点,要鉴识南宋官窑器,就必须先看胎质。市场上可见到一些黑胎的仿官窑器,但这些仿品黑胎虽相似,而胎质常显粉状而过于细腻,不像真品因含杂质较多反而显得粗糙,在酱色的露胎处,可见点点黑褐色斑状色块。所以,凡在露胎处不见点点黑褐色斑者,就要小心。真品胎色呈糯米状,仿品胎质常无法做出糯米状。因为缩釉,真品有棕眼,棕眼呈自然状态,露胎处也可见点点黑褐斑。仿品常无棕眼,有的也不自然。在釉面上,因为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感,因此,首先要看器物有无玉质感。真品视之如青玉。因为要追求玉质效果,釉面玻璃质感不强,釉面润泽,呈亚光乳浊性。放大镜下可见气泡如细小的串珠紧密聚集在一起一样。因为烧造温度不高,整器击之声音较低。仿品这一点上是最难做到的。所以,凡器物无玉质感者,就须谨慎待之。出土器在开片之内可见有土沁深入肌理。仿品也可做出土沁相似的颜色,但在放大镜下常可见土沁都是浮在表面的,做得好的,也可有侵入的,但不自然,不均匀,认真细看,不难识别。真品器形规正,形美而又有沧桑之感;仿品在这一点上常无法达到,尤其是不能传递出历史的沧桑之感。
对于官窑器,明清时就有仿制。当时的仿品,一般胎色较白,即便有深色胎,也是涂色所致。施釉薄而透亮,开片过于规正。明清仿品是慕其官窑之美,因此,虽与官窑真品有别,但制作精良,也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样值得收藏。近代以来的作伪之品,工艺粗糙,毫无审美价值,为的是遮人耳目,在收藏时要小心剔除,勿为所骗。 汝、官、哥、定、钧”闻名于世,其中“汝、官、哥、钧”为官窑,“定”为民窑。“汝、官、哥、定、钧”瓷器存世量稀少,精美绝伦,弥足珍贵。
传世官窑有人疑伪
宋代官窑瓷器世上极其罕见,原因在于宋代官窑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产等特点。宋代官窑瓷器不做随葬品,所以在宋代墓葬发掘中没有发现。因此对于传世的宋代官窑瓷器的真伪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有位山东学者认为传世的宋代官窑瓷器都是赝品。此说一出,引起瓷界广泛争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传世宋代官窑瓷器是真品,也是珍品。
宋官窑不带“官”字款
市场上有一些带“官”字款的瓷器明显是赝品。宋代官窑瓷器没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官窑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是应该有个标志的。钧瓷多为花盆宋徽宗喜欢养花,建了一个大花园,花盆多用钧窑。钧窑瓷器的特点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纹路,叫做“蚯蚓纹”。这种纹路,后仿的瓷器很难做到。钧窑瓷器上面的编号,从1到10号,1号最大,10号最小。而后仿的“钧瓷”,其编号正与之相反。
嘉靖五彩器开创了一代彩瓷制作新局面,色调以红绿取胜,整体给人感觉古朴艳丽。为我国彩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白釉地上直接绘以五彩的器物,其中红彩艳丽如枣皮红色,有时以黄彩衬托,使红黄色重叠,呈现凝厚的橙红色调;黄彩似同蜜蜡;绿彩为大绿;蓝色则以青花代替,色调蓝中泛紫;由于当时烧造红釉器原料缺少和技术退步等原因,多用矾红彩施于白釉之上,来替代红釉。这种彩釉的特点是多数颜色较深而亮,颜色似枣皮的红色,可见用笔涂抹的痕迹;除青花、五彩、矾红彩外,嘉靖时期烧造的品种还有,白釉、黄釉、蓝釉、斗彩、三彩、金彩、孔雀蓝釉、白釉绿彩、白釉黄彩、黄釉绿彩、黄釉红彩、红釉绿彩、黄釉青花、青花红彩、蓝釉白花等,品种十分丰富。下面我们来说说明嘉靖瓷器鉴定方法。
方法一:辨胎釉
底足胎釉的交接处多有火石红
从明嘉靖起瓷器胎质已远不如明代早、中期的淘炼精细、致密洁白。嘉靖初期,胎质尚能与正德接近,之后便越见粗糙。虽官窑小件仍胎质较细密,但是,大件之物胎质已明显见差,胎色白中闪灰,胎质干涩、空隙较多。瓷釉方面,嘉靖朝初期与正德相似,一般施釉较细腻,中期显肥厚。白釉釉色前期较白,中后期闪灰,多数为亮青釉。有一点值得注意,嘉靖时期青花器物底釉均为亮青釉。嘉靖器底足的胎釉交接处多有一线橙黄之色,也称火石红,这是鉴定的一个依据。
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线条如硬笔所绘
嘉靖时期纹饰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法,轮廓线条较硬,如用硬笔所绘,由于回青料晕散现象严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线外;这一时期器物纹饰画风稚拙,如孩童所绘一般;纹饰已趋繁缛,画面缺乏层次;人物、动物、植物常常比例失调,婴戏纹中的孩童头大如斗;麒麟瑞兽老态龙钟。
方法三:辨工艺
修胎不十分规整
嘉靖时期瓷器制作细致程度大不如前朝,除少量小件器物仍保持着前朝的精细程度以外,大件器物多制作粗糙,时有夹扁现象;嘉靖时期瓷器修胎不十分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加上此时工艺较粗糙,腹部可见明显接胎痕;底足处理不规整,大件器物可见粘砂现象;圈足较浅,盘碗类器物底足足墙较窄,微向内收拢;露胎处常见橙色红色火石红现象。
方法四:辨款识
嘉靖款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
明代嘉靖年间官窑瓷器款,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可分为青花款、矾红款、暗刻款及刻字涂金款等,但以青花款最为多见。以青花书写的纪念款,以“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嘉靖年制”为主。其特点是字体瘦长,笔画较粗,刚劲中藏秀逸。款字中“靖”字的特点最鲜明,即其左边的“立”位置较高,有的已位于右边的“月”字之上。落款位置和排列方式较复杂。位置已发现的有外底、内底、口沿、颈、肩、腹等处,但以外底落款最为多见,六字或四字分双行排列于外底中心,外加双线圆圈或双方框,也有无边栏的。砂底器仅于写款处盖釉。四字款中亦有个别仿照钱文按“上下右左”顺序作十字形排列的;另见有在器物外底按顺时针排列的“大明嘉靖年造”无边栏六字款,属于罕见的年款。高足杯上的款识多为六字青花款,有的书于内底,做六字双行排列;有的书于足内沿,做顺时针环绕。大件器物中,大盘于口边自右向左横书六字年款,围以扁框;大缸则于外口沿自右向左横书六字年款,无边栏。
一线国企拍卖公司北京翰海秋拍征集已经开始了,大型拍卖公司每一次大拍藏品征集都要提前两三个月去完成。本次征集限量,免鉴定、托管、流拍、拍卖服务费,那么你了解过北京翰海吗?
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月,是经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批准,由国内文物经营系统组建成立,从事综合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专业公司。为国有企业,注册资本人民币1000万元。公司拥有众多善于此业经营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常设有国家级鉴定专家组成的拍卖品审鉴机构。
十年间,翰海公司先后举办过16场大规模、高档次、按国际标准操作的艺术品拍卖会及26场中小型大众收藏拍卖会。艺术拍品涉及门类广泛,品种众多。曾成功举办《中国近现代书画》、《中国古代书画》、《中国古董珍玩》、《玉器专场》、《中国成扇》等拍卖专场,拍品总计超过6万件,总成交率超过70%,总交易额达35亿元。短短10年来,翰海已成为国内艺术品拍卖企业中信誉度强、操作规范,最具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之一,并受到海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
藏品甄选范围如下:
一、甄选对象中国境内的艺术品客户。
二、甄选标准
(一)甄选类别瓷器、玉器、金银铜器、木器、中国字画、油画、珠宝、竹木牙角雕、金石篆刻、雕塑、纺织(十字绣除外)、工艺品、文献、邮品、票证、徽章、奇石标本、珠宝首饰、杂项等。
(二)体积重量每件物品的体积不得超过40×50×60厘米,重量不得超过5公斤。如体积重量超限,需额外加收费用。
温馨提示:《藏品甄选参考标准》
1、品相卖相
2、文化、历史意义
3、物品是否到代
4、稀有度
5、市场热度
6、材质价值
7、非法律明令禁止文物、奇珍等
在中国的瓷器发展史上,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度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众所周知,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瓷器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发明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制造和使用。
中国瓷器不仅造型精美、用法多样,深受国人喜爱,更是远销海外,成为中国的一张外交名片。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繁荣,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渐提高,收藏瓷器成了人们新的精神追求。
古瓷收藏悄然兴起,作为想要收藏中国古陶瓷的藏家,你能看懂各朝款识吗?
明代瓷器的制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乐和宣德为最高峰。
中期: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最著名。
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其中嘉靖,万历量最大。
在明代之前的景德镇瓷器基本上是没有款识的,到了明朝永乐之后,官窑瓷器上面就开始写上本朝的年号款,干支款以及图记款等等。最多的是用青花书写,有暗刻、凸印。下面就来和大家说说永乐、宣德、成化等不同时期的明代瓷器款识特征。
明永乐之前,瓷器上也有落款的情况,但不多见,不成体系。此前瓷器上见有款识的,举例如下:
宋代建窑
部分器物足底见有“进琖”、“供御”刻款,作为贡品的铭文。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数件器底刻“奉华”、“蔡”等字样的汝窑器。其中“奉华”是宫殿名,是宋高宗赵构的宠妃刘贵妃的寝宫。
元代瓷器除白釉瓷有模印“枢府”二字(称枢府白瓷)外,极少见其它落款,但“元青花云龙纹‘至正十一年’铭双耳瓶”由于其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诸位不可不知。
瓷器底部双蓝圈不一定就能代表是官窑,官窑具有以下鉴定特征:
1、产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两种,胎质较松,呈紫灰色。
2、薄胎薄釉青瓷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外底留有3至4个或更多支钉痕。
3、薄胎薄釉青瓷采用垫饼垫烧,釉多开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淡黄和青灰色,纹饰少见,有紫口铁足现象。
4、器形有碗、盘、洗和各式瓶、炉等,仿古铜、玉器造型较多见。
扩展资料:
相关历史
明洪武年间,在此为御窑之始创。凭借皇家授予的特权,御器厂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极大推动了瓷器工艺的革新。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以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
成化时期,创烧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新工艺——斗彩。成化斗彩颜色缤纷,色泽鲜明,打破了我国瓷器发色较为单一的局面,也推动瓷器向着愈加多彩的方向发展。嘉靖、万历时期,五彩盛烧一时。五彩瓷器更为丰富多彩,图案花纹满布全器,给人浓翠红艳之感。
清代将御器厂更名为御窑厂。根据清嘉庆年间蓝浦编著的《景德镇陶录》,康熙时期景德御窑的生产得到全面恢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御窑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制瓷工艺的历史高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御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窑
***藏家注意,国内目前有2000家拍卖单位,其中98%的单位都是前期收费的,收费的公司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不成交不收任何费用的公司 (这类公司国内有五六家,因为藏品无底价100元一件起拍,不存在不成交)
不收前期费用,流拍后要收流拍费的 (国内有20家)
委托前不收费用,委托后暗藏费用的 (欺诈公司一直这样,说有买家要藏品,等你 去鉴定,真品就收。其次,说买家已经付款了,需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最后找个理由,保证金 不退了,或者公司跑路了,藏品也没有了。)
4. 当前前期不收何费用的单位目前有
北京保利拍卖、 (不对普通藏家征集)
北京嘉德拍卖、 (不对普通藏家征集)
北京翰海拍卖、 (不对普通藏家征集)
(因为设保留价的藏品,尽管前期不收费用,但流拍后要收3%的流拍费,很多藏友交不起,所以保利,嘉德,苏富比,佳士得他们很少对外征集,这也就是你送不进去的主要原因。)
5. 部分藏品不收前期费用的和后期费用费公司有,
上海荣宝斋拍卖
上海老城隍庙
上海朵云轩
上海道明拍卖
上海嘉禾拍卖
青岛新天地拍卖,
青岛大前门拍卖,
青岛中艺拍卖,
青岛银座拍卖,
青岛麒麟阁拍卖,
以上单位针对部分藏品不成交,不收你一分钱费用,按时拿走即可。
其次藏品最安全的交易方法去摆地摊卖掉,尽管风吹日晒幸苦点,但每天也就是100元的摊位费损失,遇到喜欢的立刻现金交易,相对风险小点。
拍卖,遇到不正规的拍卖单位一件让你缴费一两万,不成交损失太大,其次家庭困难的,尽量别乱参加拍卖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主要特征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名称由来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极碎,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窑。”
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窑铁足,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哥窑器以纹片着称,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象鱼子,有的象柳叶,有的象蟹爪。他欲器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为什么要收藏明清官窑瓷器
一说起中国的官窑,就能联想到宫廷剧里太监或者奴婢细心擦拭宫内大大小小的瓷器摆件的画面。
在明清时期,也就一百多年前,一般百姓是看不到官窑的,只有少数流传宫外,都是宫廷里太监或者奴婢受赏送出宫外或私自偷出宫外。
明清官窑历史价值,你知多少?
全世界最值得投资的品种是中国瓷器
想想中国的英文是china,亦有瓷器的意思,投资瓷器意味着投资中国?当然不能这么肤浅,能以一个器物来给国家命名,可见其背后的文化力量支撑以及它对世界的影响力。
其中投资明清官窑瓷器经济效益最好。为什么呢?
其一,中国明清官窑瓷器历史悠久。
首先中国的景德镇从洪武二年到宣统三年,中间跨度643年,在643年当中有记载的烧造的时间差不多整整将近五百年,其中万历三十五年停灶以后中间有一段,包括中间还有明代空白期的停灶。
其二,物以稀为贵,明清官窑瓷器很稀缺。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热衷于收藏古物,对御制器物亦是精益求精。当时的官窑瓷器有一个特点,很多都承载着帝王的思想和愿望,还有很多历史的背景。
一百年前,中国的明清官窑瓷器是一般老百姓官窑看都没看过
太监宫女是在皇宫后宫里边打扫时才有机会接触上太和殿朝拜的大臣也只是瞄视旁边的彩色瓶
直到1925年故宫开放,普通百姓才有机会看到神秘的皇家瓷器,短短的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能看能摸,甚至还可能拥有一件,但是它的数量是非常珍稀的,是一种稀缺资源中的稀缺资源,因为现在大部分官窑都在博物馆。
在鱼目混杂的市场,鉴别真伪是一道难题
一个好的艺术品,它的收藏背景非常重要,我们在收藏时,一定要站在世界的高度上收藏从历史的高度去审视每一件作品,尤其是它背后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不懂没关系,小编还带来了一堆干货喂饱你(行家可以飘过了~)
下面是明清历代官窑部分款识,可供大家参考:
1、大明嘉靖年制真品的款识
2、大明正德年制真品的款识
3、大明宣德年制真品的款识
4、大明成化年制真品款识
5、大清康熙年制真品款识
6、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识
7、大清乾隆年制真品款识
8、大清嘉庆年制真品款识
9、大清道光年制真品款识
10、大清咸丰年制真品款识
11、大清同治年制真品款识
12、大清光绪年制真品款识
往期精彩内容:
视频解析小叶紫檀棕眼知识,太全面了
硬币收藏中的“天坑币”,如果能够碰到一枚,那就是太幸运了!
哪位老铁认识这手串是什么材质
嘉靖朝大致使用过三种色料,东平产“陂塘青”、瑞州产“石子青”和西域产的“回青”料,而官窑青花瓷几乎都掺合使用回青和石子青。由于青花钴料不同成分、不同比例和烧制温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嘉靖青花大致可分为三种颜色。嘉靖前期有一种呈黑蓝色的青花,色泽深沉灰暗,有晕散现象,和正德晚期青花发色类似。另一种发色浅淡鲜亮,极富神韵,有成化青花的效果。最具嘉靖朝特点的青花发色浓翠、蓝中泛紫、艳丽而浓烈,是嘉靖青花最上等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