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宝石红瓷器的有什么特点?
宣德时的宝石红红釉瓷器特点是釉面匀净不裂,色调深沉稳定。后人对其的称谓较多,有“宝石红”“霁红”“宣德宝烧”等等,因为这种红釉闪闪发光,具有天然红宝石般美丽的色泽,称之为“霁红”,是因其釉色颇似雨过天晴之霞霁。
器内分红白釉两种,釉厚朦胧感,釉内有黑斑有的呈流星雨状,晕散,流釉不明显到底不过足积釉,修足里外两刀斜削。外墙直,器内及口涂白釉。黑色死亡气泡成串,红釉下大开片,大小气泡密集,接胎横纹,器内月亮底,内部小开片密集,这是我的藏品特征,还有几个秘密特征不说了,怕仿。你问对人了,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我有这东西啊!嘘,,
明朝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少卿的王世懋有《窥天外乘》一卷,该书记录作者见闻,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其中有记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窑器的文字如下:“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骔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段文字说,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御厂生产的瓷器,有时尚流行的骔眼甜白瓷,有使用进口“苏麻离青”青花料进行装饰的青花瓷,有宝贵的名曰“鲜红”的红釉瓷。到明嘉靖、万历年间,这些瓷器依然珍贵。据此,明代人把明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纯正鲜艳的红釉瓷,称为“鲜红”。鲜红器在明代就十分宝贵。
名曰“鲜红”的明永宣红釉瓷的宝贵首先是缘于它的“以尊为贵”。红色是红日,火焰表现出的色彩,是光学三原色中波长最长的色光,给人醒目的视觉感受,自然与温暖、喜庆、高贵、奋进等相联系。古汉语中“红”的近义词有“赤”、“朱”等。在神话传说里,南方的天帝为炎帝,属火,主夏。周朝人尚赤,红色是他们的吉祥色。周代奠定了我国的基本礼制,所以红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的色彩,因此中国也称为“赤县神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记:“周朝崇尚赤色……华含有赤义。凡遵守周礼尚赤的人和族称为华人,通称诸华。”红色成为吉祥和尊贵之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有推崇红色的诸多缘由:首先他姓“朱”,和红色有关;其二,他早年投身以红色头巾为标记的红巾军打天下,从而取得胜利,建立了朱明王朝;其三,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所说,朱明王朝“是起于南方的,和以前各朝从北方起事平定南方恰好相反。拿阴阳五行之说来推论,南方为火,为阳,神是祝融,颜色为赤。”所以,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廷制定了“服色所尚,以赤为宜”的准则。釉里红瓷、红釉瓷也成为御器厂生产的尊贵的御用瓷。
明朝永宣红釉瓷的宝贵还缘于它的“以珍为贵”,其贵重在于成功烧制的高难度。高温红釉瓷的着色金属为铜。在生坯上施铜红釉后入窑,经1250℃~1280℃的高温在还原焰中烧成。由于铜分子的活跃性和极易挥发,所以铜红釉对烧成气氛、温度及铜的含量极为敏感。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烧成的还原气氛中,瓷的釉面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却呈绿色。烧成温度低了,铜红釉的发色不好;温度高了,铜氧化物就会挥发掉。在釉料中,铜的含量也要恰如其分。早在唐代,长沙窑就开始使用氧化铜作为着色剂,但瓷制品仅仅出现少量的铜红彩。到宋代钧窑,初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烧造技术,在釉面上出现了红斑或紫红斑。而整件瓷器通体一色的红釉瓷是景德镇窑在元代烧造成功的。经明洪武到永宣时期,窑工们才算是成功掌握了铜红釉瓷的烧造技术,但即便如此,窑工们依然有“千窑一宝”的感叹。明永宣红釉瓷的珍贵不仅在于“物以稀为贵”,更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说到明初红釉瓷的珍贵:“永乐鲜红釉最负盛名,声誉远在元明诸多红釉之上。红釉瓷在元代已有烧造,至永乐时,景德镇已能熟练掌握铜红釉的呈色技术,完全改变前时红釉的泛黑色调。此时的红釉器,多数釉面均匀,莹润透亮,鲜艳如初凝的鸡血,无疑是火候恰到好处的验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永乐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图一),碗外壁通体为均匀鲜亮的铜红釉,口沿为莹白的灯草边,为典型的明永乐鲜红釉瓷。清代人将明宣德的鲜红釉称之为“祭红”。《陶雅》一书中传神地描绘了明宣德祭红瓷给人的感受:“红瓷奇彩眩眼,不能逼视者,盖明祭也。”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宣德祭红描金云龙碗”(图二),碗通体施红釉,内外壁均为金彩二云龙戏珠纹饰,凝重珍贵的形象,真可谓让人“不能逼视”。
(1)施釉方法有里外满釉和里白釉外红釉两种,后者多薄胎,红釉釉面有橘皮纹。
(2)造型外壁有棱的,多露白胎形成出筋的现象,如十棱洗及莲瓣卤壶均如此,红白分明,别具情趣。
(3)有印暗花的,也有描金彩装饰的。
(4)红釉有精粗两种,精者口沿处均有“灯草口”,十分整齐,是烧成中自然形成的深浅变化,康熙时则是特意描涂的白边。近底足处垂釉齐整,积釉处呈青灰色,康熙以后仿品则为聚黑色。粗者往往没有“灯草口",底足积釉处窑变呈铜绿色,且釉面多有开片和棕眼
(5)器底有两种:一为白釉,一为米黄色。后者与康熙炒米黄底相同。款也有两种:一是青花六字楷书双圈款,二是阴刻楷书双圈款。
宣德时期的红釉器有鲜艳的宝石红釉,鲜红因烧成的气氛不同,有深、浅不同的红色之分,习惯上称之为宝石红、祭红等等。鲜红釉的器形盘、碗较为常见僧帽壶、梅瓶、梨形小壶、莲瓣纹卤壶、香炉、洗子之类等则数量稀少。器物的本身大多数无纹饰,仅少量有暗刻龙纹或莲瓣纹装饰图案。
传世宣德红釉瓷器,一部分并无款,另一部分书写有“大明宣德年制”两行楷书六字青花款或刻款。大家千万要记住最重要的一点,制字的“制”必须是繁体字的“制”否则“衣”字之差,就会酿成终生遗憾。这也是鉴定宣德宝石红釉瓷器的特点之一。
宣德宝石红釉瓷器的特征,有许多跟康熙时期的郎窑红器接近,唯一不同之处,就是康熙时期的郎窑红器内壁没有施过红釉但宣德时期有施红釉习惯。宣德时期宝石红瓷器的特征大致有以下几点:
(1)宣德时候的瓷器有里、外均施红釉和外壁施红釉,里壁施透明釉两种之分。器物里壁不施红釉瓷者往往胎壁都比较薄,而且有的有印花纹饰,唯有花纹看着比较迷糊,红釉釉面多数有橘皮纹。
(2)凡是比较精细、高档、规整的宝石红器物,其口沿之处有露出胎釉本色的整齐的“灯草边”,虽也有红白分明之处,但是还是不如康熙时期后仿的那种好看,为此特意填涂了白边。
(3)所有比较精细、规整的宝石红釉器物,近底足处的凝釉处戛然截齐,垂釉处呈青灰色,而清代的仿品则呈凝黑色。
(4)凡是制作稍微粗糙的红釉瓷器,口沿不一定有“灯草边”,近底足处由于氧化的因素,已经呈现出了绿色。此类器物的釉面多猪棕毛眼,并有开片。
(5)器物的底足有两种,多数为白釉底,或有“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款的外部有青花双蓝圈,有的双蓝圈并不十分规整。
(6)另一种为炒米黄色底,其色与清康熙郎窑红的炒米黄底相同,说明康熙郎窑红是仿自宣德宝石红制作,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宣德宝石红釉器中有像郎窑红一样的苹果绿釉底。
(7)有些器物的棱、角,往往露出白胎而成出筋状。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宣德时期的十棱洗,台湾故宫博物院的莲瓣纹卤壶,都有棱露白胎而成出筋的效果。
(8)宣德时期宝石红釉器中,亦有描金装饰图案器物的出现。
(9)由于宣德时期豇豆红釉瓷器只有传说,而至今也未没发现有传世实物,因此我们过去总是把豇豆红这个淡红色釉品种,定成是康熙时代的手创。但是,由于几年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现了许多宣德时期的红釉标本,看来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上述康熙红釉器中炒米黄底的郎窑红,和康熙豇豆红器都与宣德朝红釉器相似之处,从这一点就说明了,康熙时期有很多品种都是仿自于宣德朝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