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谁知道陶瓷行业中的单坯重量,生坯产量以及施釉产量具体是什么意思?
陶瓷行业中生产控制和成本还算中往往用到很多数据,你问的只是其中的个别数据。单坯重是指每个品种单个坯体的重量平均值,用来计算成本;生坯是指没有上釉坯体,是陶瓷的半成品,它的产量的多少是衡量陶瓷厂成型面积·模具数量·以及出坯率和职工出勤率的一个数据。施釉产量是衡量一个厂施釉设施多少,施釉工多少和施釉工的熟练程度的参考值。
81.74亿平方米。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上高陶瓷2022年产量81.74亿平方米,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
2、低温快烧的作用和条件?
答:(1)低温快烧的作用:节约能源和成本,充分利用原料资源,提高窑炉和窑具的使用寿命,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2)低温快烧的条件:坯釉的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均小,坯料热膨胀系数小,随温度的变化接近线性关系。希望坯料的导热性能好,希望坯料中含少量晶型转变的成分,快烧的釉料要求化学活性强;减少坯体入窑水分,提高坯体入窑温度;控制坯体厚度、形状和大小;选用温差小和保温良好的窑炉;选用抗热震性好的窑具。
广东佛山、潮州、河北唐山、山东淄博、河南长葛是我国的五大陶瓷产区,各个产区所产陶瓷因质量上乘而驰名海内外,然而不同产区所产陶瓷各具特色,品种更是不胜枚举。
广东佛山
佛山是千年的南国陶都,这里汇聚了近千家建筑卫生陶瓷及相关企业,建筑陶瓷年产量超过15亿平方米,卫生陶瓷年产过1300万件。佛山经过20年来的发展,不仅成为中国建筑陶瓷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和营销物流中心,也是我国最大的陶瓷机械、窑炉设备、色釉料制造中心,以及围绕陶瓷产业而形成的科研、技术、人才、融资、信息、传媒等完整的产业链,成为中国最大、世界关注的陶瓷产区。
广东潮州
大约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潮州先民就已经能够制作颇为精美的印花刻纹硬软质陶器;商周时期就已经能够制作潮州釉陶;到了唐代,已经能够生产可与越窑媲美的青瓷;到了北宋,潮州陶瓷生产已相当兴盛,规模列广东首位,潮城四郊均有烧制外销瓷的窑场,大量精美的潮州宋瓷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巴基斯坦、阿曼、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国家。
2019年行业产量、收入齐回升
从产量方面看,2012年-2017年全国卫生陶瓷制品产量逐渐上升,2012年全国卫生陶瓷制品产量已达16055.2万件,到了2017年全国卫生陶瓷制品产量增长至21789.6万件,同比增长4.73%。2018年全国卫生陶瓷制品产量达到了20659.69万件,同比下降5.19%。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卫生陶瓷产量为1.6亿件,同比增长11.40%。
从主营业务收入方面来看,2018年我国卫生陶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8.1亿元,同比增长7.0%。2019年1-9月,卫生陶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9%。预计2019年全年,卫生陶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0.5亿元,同比增长11.87%。
从利润方面来看,2011-2019年我国卫生陶瓷行业利润总额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18年我国卫生陶瓷行业实现利润总额60.6亿元,同比增长15.90%。预计2019年行业的利润总额在65.4亿元左右,同比增长7.95%。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马桶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建筑陶瓷的快速发展让人侧目。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建筑陶瓷产业才开启了第一轮发展高潮,而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建筑陶瓷的产量已开始稳居世界第一,近年来更是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大规模城市化发展的良好时期,不但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建筑陶瓷产品,随着广大农村地区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城镇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换代,对建筑陶瓷的需求也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今后十年至二十年内,国内市场的强劲需求,仍将保证中国建筑陶瓷行业的稳定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中国建筑陶瓷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显示,2012年,我国建筑陶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597家,共实现销售收入2900亿元,同比增长27.1%实现利润总额230亿元,同比增长34.8%。当年年建筑陶瓷总产量75亿平方米,实现了“十一五”规划五年间年均13%的增长速度。2013年全年建筑陶瓷总产量接近85亿平方米,占全球总产量的68%左右。
以下是瓷器发展简史: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