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陶瓷是白色的?
是瓷土、高岭土为原料加工上釉,熔烧而成。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从制作的工艺原理上来说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利用瓷土做原料,经高温烧成精美的硬陶。到了商代又发明了玻璃质釉,从而产生了青釉器皿。这种青釉器具已经具备了瓷器的基本条件。
随着原料和烧造技术等不断改善和完备,我国瓷器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又从白瓷到彩瓷的几个阶段。青瓷是釉料中有铁的成分,烧成釉色青绿的烧器。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选陶瓷餐具时不要选用釉上彩装饰的,特别是陶瓷餐具内壁不要彩绘。可选用釉下彩或釉中彩装饰,如青花就是一种用户喜欢以釉下彩装饰的陶瓷。
2、买回的陶瓷餐具,先用4食醋的水浸泡煮沸,这样可以去掉大部分的有毒物质,大大降低陶瓷餐具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3、不要长期用陶瓷餐具存放酸性食品和果汁、酒、咖啡等饮料。因为陶瓷餐具盛放酸性食品或饮料的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就越容易溶解出铅,等于加重铅溶出量的毒副作用。
4、外形是否周正,是否有破损、斑点、气泡,光滑。表面多刺、多斑、甚至有裂纹的陶瓷品,其釉中所含铅易溢出,不宜做餐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岭土
我们通常说瓷器“白如玉”,或者“洁白”,到底你手中的瓷器白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换句科学的术语就是用“白度”来衡量瓷器洁白的程度,在瓷质本身的美中,白度与透明度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也是衡量瓷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白度并不是以人的肉眼来衡量,是以硫酸钡为100℃作为标准的,它是利用瓷片试样对白光反射的强弱来进行测定的。影响瓷器白度的因素很多如工艺操作、烧成等有关,但主要是瓷坯中的三氧化二铁与二氧化钛等着色氧化物含量的影响,景德镇瓷器白度是比较高的,—般的优质出口瓷器白度在七十五度以上为了提高瓷胎的白度可以在坯料中引入—定量的滑石,景德镇瓷多引入一定量的抚州高岭土瓷器的透明度是指透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的百分数。这个百分数越大,瓷器的透明度就越好。
测定瓷器的透光度—般采用光电透明度计。影响瓷器透明度的因素很多,除着色氧化物外,透明度与瓷器的厚薄有着密切的关系,瓷胎越薄,透明度越好,瓷胎越厚,透明度越差。
中国瓷器有‘自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特点,所谓“薄如纸”与‘明如镜’,就是形象地赞美瓷器的透明程度
1、色度。陶瓷是中国古代常使用的生活用品之一,主要是做装载使用,美观效果是其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其白度也是影响其美观的主要原因,一般底鼬的白度在八十度以上是可以很好地遮盖坯体底色的,也是制作陶瓷时对于底鼬的基本要求之一。
2、细腻度。白度的要求还体现在原料的细腻度,细腻度也需要达到八十才可以更加白。
瓷器的色泽与胎或釉中所含矿物质成分密切有关,相同矿物质成分因其含量的高低,也可变化出不同的色泽。
白色瓷器是在含铁量低的瓷坯上施以纯净透明或乳浊高温釉后形成的。起源于青瓷,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降低釉中氧化铁的含量,用氧化焰烧成,釉色一般白中泛黄或泛绿色,还原焰烧成釉色泛青,有"青白瓷"、"影青"之称。
高白瓷不含铅,适用性广泛,可应用于高级日用瓷和高档艺术瓷,尤其是用之特制的高级薄胎瓷益增珍雅高贵。1960年4月,全国出口瓷参观团留笔有“薄如纸,白如玉,万里无云”,“瓷质冠居全国”之赞。1965年,全国陶瓷会评选为“白度冠居全国第一”。强化瓷:在高质的瓷中加成铝、镁等成分或采用镁质石粉和高长石粉作主原料再经1340摄氏度烈火烧制成的。骨瓷:在其黏土中加入牛、羊等食草动物骨灰(以牛骨粉为佳)而得名。白瓷:在不含任何动物骨粉,抄原料含20%的石英,30%的长石和50%的高岭土利用各种粘土制成。
国家标准中规定:
1、吸水率
细瓷类产品不大于0.5%,普瓷类产品不大于1.0%,炻器类产品不大于3.0%。
2、热稳定性
①成套或系列产品
餐具以中型盘、碗类产品为代表,茶、咖啡具以杯、盅类产品为代表,从180℃至20℃热交换一次不裂。
②非成套或系列产品
小、中型产品,180℃至20℃热交换一次不裂;大、特型产品,160℃至20℃热交换一
次不裂。
3、外观质量标准
瓷器的外观质量,主要是产品表面的光泽度、白度、色差,以及规格尺寸、配套、花面等和允许的常见缺陷范围。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对可能用于微波炉、烤箱、洗碗机的产品,应选购标明“微波炉适用、烤箱适用、洗碗机适用”字样的产品。
2、对使用量大的产品,如餐饮业,宜选用边缘较厚带圆弧状加强边的产品,此类产品在使用中不易损坏。
3、建议不要使用已有裂纹的产品,这类产品的强度较低、盛装食物时可能出现破碎,造成对人体的伤害,并且由于裂缝的存在,在使用过程中会藏污纳垢而不易清洁,可能造成细菌繁殖,影响人体健康。
4、对标明用于装饰的产品,不能用于盛装食物,此类产品的铅、镉溶出量不受标准限量的控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用陶瓷
是以白度亮度、可塑性、结合性、粘性、烧结性、耐火性来区分的。
判断标准:
一、白度亮度
白度是高岭土工艺性能的主要参数之一,纯度高的高岭土为白色。高岭土白度分自然白度和煅烧后的白度。对陶瓷原料来说,煅烧后的白度更为重要,煅烧白度越高则质量越好。
陶瓷工艺规定烘干105℃为自然白度的分级标准,煅烧1300℃为煅烧白度的分级标准。白度可用白度计测定。白度计是测量对3800—7000&Aring(即埃,1埃=0.1纳米)波长光的反射率的装置。
在白度计中,将待测样与标准样(如BaSO₄、MgO等)的反射率进行对比,即白度值(如白度90即表示相当于标准样反射率的90%)。
亮度是与白度类似的工艺性质,相当于4570Å(埃)波长光照射下的白度。
高岭土的颜色主要与其所含的金属氧化物或有机质有关。一般含Fe₂O₃呈玫瑰红、褐黄色;含Fe2+呈淡蓝、淡绿色;含MnO₂呈淡褐色;含有机质则呈淡黄、灰、青、黑等色。这些杂质存在,降低了高岭土的自然白度,其中铁、钛矿物还会影响煅烧白度,使瓷器出现色斑或熔疤。
二、可塑性
高岭土与水结合形成的泥料,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变形,外力除去后,仍能保持这种形变的性质即为可塑性。可塑性是高岭土在陶瓷坯体中成型工艺的基础,也是主要的工艺技术指标。
通常用可塑性指数和可塑性指标来表示可塑性的大小。可塑性指数是指高岭土泥料的液限含水率减去塑限含水率,以百分数表示,即W塑性指数=100(W液性限度-W塑性限度)。
可塑性指标代表高岭土泥料的成型性能,用可塑仪直接测定泥球受压破碎时的荷重及变形大小可得,以kg·cm表示,往往可塑性指标越高,其成型性能越好。高岭土的可塑性可分为四级。
可塑性强度可塑性指数可塑性指标
强可塑性>153.6
中可塑性7—152.5—3.6
弱可塑性1—7<2.5
非可塑性<1
三、结合性
结合性指高岭土与非塑性原料相结合形成可塑性泥团并具有一定干燥强度的性能。结合能力的测定,是在高岭土中加入标准石英砂(其质量组成0.25—0.15粒级占70%,0.15—0.09mm粒级占30%)。
以其仍能保持可塑泥团时的最高含砂量及干燥后的抗折强度来判断其高低,掺入的砂越多,则说明这种高岭土结合能力就越强。通常凡可塑性强的高岭土结合能力也强。
四、粘性
粘性是指流体内部由于内摩擦作用而阻碍其相对流动的一种特征,以粘度来表示其大小(作用于1单位面积的内摩擦力),单位是Pa·s。
粘度的测定,一般采用旋转粘度计,以在含70%固含量的高岭土泥浆中的转速来衡量。在生产工艺中,粘度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陶瓷工业的重要参数,对造纸工业影响也很大。据资料表明,国外用高岭土作涂料,在低速涂布时要求粘度约0.5Pa·s,高速涂布时要求小于1.5Pa·s。
五、烧结性
烧结性是指将成型的固体粉状高岭土坯体加热至接近其熔点(一般超过1000℃)时,物质自发地充填粒间隙而致密化的性能。气孔率下降到最低值,密度达到最大值的状态,称为烧结状态,相应的温度称为烧结温度。
继续加热时,试样中的液相不断增加,试样开始变形,此时温度即称转化温度。烧结温度与转化温度的间隔称烧结范围。烧结温度和烧结范围在陶瓷工业中是决定坯料配方、选择窑炉类型的重要参数。
试料以烧结温度低、烧结范围宽(100—150℃)为宜,工艺上可以用掺配助熔原料及将不同类型的高岭土按比例掺配的方法控制烧结温度及烧结范围。
六、耐火性
耐火性是指高岭土抵抗高温不致熔化的能力。在高温作业下发生软化并开始熔融时温度称耐火度。其可采用标准测温锥或高温显微直接测定,也可用M.A.别兹别洛道夫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耐火度t(℃)=[360+Al₂O₃-R₂O]/0.228
式中:Al₂O₃为SiO₂和Al₂O₃分析结果之和为100时其中Al₂O₃所占的质量百分比;R₂O为SiO₂和Al₂O₃分析结果之和为100时其它氧化物所占的质量百分比。
通过此公式计算耐火度的误差在50℃以内。
耐火度与高岭土的化学组成有关,纯的高岭土的耐火度一般在1700℃左右,当水云母、长石含量多,钾、钠、铁含量高时,耐火度降低,高岭土的耐火度最低不小于1500℃。工业部门规定耐火材料的R₂O含量小于1.5—2%,Fe₂O₃小于3%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岭土
区分陶瓷的好坏要遵循“一听二看”的原则。 所谓听是指拿起瓷器轻轻敲敲,听发出的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悦耳。如果是,这就表示是优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质量良好;假如敲瓷器时发出的声音粗重,甚至沙哑,就是用劣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其质量甚差,甚至已有裂痕。 其次看很重要,要仔细反复看。陶瓷上的图案或雕刻上的花纹应完整、统一、清晰、牢固,勾画的装饰金、银线,应粗细一致,光亮美观,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单色产品应颜色均匀、色泽一致。不能出现色脏、缺釉、气泡等明显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