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古董瓷器有土沁不值钱吗

害羞的中心
美丽的冬瓜
2023-03-22 12:18:58

古董瓷器有土沁不值钱吗

最佳答案
调皮的冬天
辛勤的哈密瓜,数据线
2025-10-10 04:13:40

不是的,土沁之痕是器物入土受浸所致。

土沁可分两大类:一是器表之沁,二是釉内釉下直入胎骨的沁。

土沁之痕与自然界中的多色泽酸、碱、盐等土质相关。

原则上宋以前一元配的器物较二元配的器物受沁严重。

当然也与存放环境的墓穴坍塌、完好等因素相关;

也与器物本身的多元用料、制作和所存放的地质的铁等元素含量不同有关。

而在我国特定地区的特殊树种根须沁于器表的也有。

我国幅员辽阔,土质结构多种多样,酸碱等沁以及现代工业的微沁也是存在的。

出土器会出现其特殊的变化。因受沁而气泡破裂,以及二次开片等,因受沁程度不一,也会使釉表发生另类变化。

因而,不能以某一种环境下的器物之沁作为通用标准来试行运用,而要客观公正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土沁】是鉴定出土物的重要指标,意义重大!以下以图文方式,供师友们共同学习提高!

下面的土沁是大开门明碗上的。

假土沁

《收藏大纵横》

其实这是低仿元青花上的土沁,微观照片就有点迷惑人,但看龙的土沁就很容易分辨了。

这件土沁应是对的,但依然有点打眼,土沁太重的本来惹人生疑,这件还是看对。

《 头等收藏 》

虽然这件东西看对,但仍不建议藏友选择这类藏品,沁成这样,已没多大价值(瓷史名品除外),记住下面的一句话:土沁多的,未必老,即使老,未必好!初学者常常陷入这个误区,迷信土沁多的“老瓷”!

这件是开门宋代官窑瓷片的土沁,大家注意体味比较。

明代民窑土沁(水坑品),这种开门水(土)沁,仿不出来。

因为是明代官窑瓷上的沁色,难度很大,但青花发色有味道,如对,应是永宣苏料。

上一明代官窑瓷片的冲线中的“土沁”,可以比较。

《藏家天下》

再上一批官窑瓷片上的土沁图。

【注意】这些土沁基本未入釉下(更别谈深入胎骨了)

个人总结,仅供参考:官窑瓷因胎釉精细,且结合紧密,土沁很难沁入釉下(宋代汝、官、钧、哥以及部分元青花除外)。也就是说,看到土沁很重(深入胎骨)的官窑瓷,要多留个心眼!

往往是越高级的精品,越受人保护,经常是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的。

相反,仿古作旧的瓷器一般都做上使用痕迹,企图让人误以为是老东西。因此遇到脏乎乎碰划痕迹明显的一定要仔细看,不要认错。用有无使用痕迹来判断真假往往把真正的高级精品否定了。

《 收藏家大参考 》

收藏界历来讲究瓷器的是真、精、美、“新”,其中的“新”就是指一件真正精美的老瓷器,又新又亮,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才是最好的,才具有最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瓷器本身如果对,有土沁和没土沁都是对的,瓷器本身不对,有土沁或没有土沁仍然都是不对的。只是说,假土沁的一定不对!真土沁的很可能对!

显微镜下的土沁

强调一点,土沁鉴定只是鉴定其中一方面!看瓷器是个综合判断过程!

土沁、海捞和使用痕迹都只是外部因素,不能决定器物的真假,要看器物本质定真假,看器物的器型、釉面、胎骨、青料、画风、工艺,其它都是表相!

最新回答
贤惠的小蜜蜂
傻傻的鸵鸟
2025-10-10 04:13:40

出土青花瓷器面上粘的泥土,是可以用水泡然后用牙签等软质工具刮掉的,对于刮不掉的不要硬刮,硬刮会伤及釉面的。不用在釉面上抹油。

瓷器表面上粘的泥土不是土沁,土沁是器物埋藏在地下长时间而形成的,是深入到器物胎里的,是弄不掉的。

我到建筑工地收集瓷片近20年,清除瓷器面上粘的泥土一般是:1、用一盆水加适量巴士消毒液,将瓷器或瓷片侵泡一夜;2、用毛刷刷洗器物;3、对刷洗不掉的再用竹签刮掉;4、晾干。

经过以上处理一般能处理的很好,我百度空间里的古瓷片都是这样处理的。

自信的网络
迷路的发箍
2025-10-10 04:13:40

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会形成“土斑”。

土斑有两种,一种称“蚕卵斑”,成颗粒状,像桑蚕产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蚕卵斑形成与土壤中矿物质成份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

另一种称“蚯蚓屎斑”,成条形曲线状,形状尤如蚯蚓的屎,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鉴定方法:在投资高古瓷(民间俗称元朝以前产的陶瓷即为高古瓷)的时候有一个标准,就是一定要选择“名窑口、典型器”来收藏。比如说,唐代的名窑口是南青北白,南方以越窑的青瓷见长,北方以邢窑的白瓷取胜。那么收藏唐代瓷器时,就要重点考虑这两个窑口的典型器物。

而投资宋代的瓷器,就最好选择五大名窑的东西,宋代的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和钧窑。

就拿定窑来说,定窑又有粉定和土定之分,粉定是正宗的定窑,土定则是各地模仿烧造的产品,粉定的窑址在今天的河北曲阳,对于粉定的瓷器,投资者即使收藏不到带“官”字的,也要收藏一些胎白、釉好、图案漂亮的,这些瓷器极具升值潜力。

相比之下土定的投资价值就要逊色一些。 另外宋代建窑、龙泉窑等八大窑系的瓷器也符合“名窑口、典型器”的收藏标准,这些瓷窑的瓷器也都大有历史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容易保值和升值。

扩展资料

高古瓷器收藏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高古瓷器的历程来评估(即历史价值)。中国高古瓷器发展经历了起源期、成熟期、高峰期(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三个高峰期)、衰落期,从的艺术品市场行情来看,价值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明清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时期瓷器、六朝时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国瓷器。

2、从艺术性来评估(即艺术价值)。主要包括造型、装饰、图案三个方面。

3、从研究价值来评估(即科学研究价值)。如有纪年款的瓷器、在纪年墓中出土的瓷器,这些瓷器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不是评估价值的主体,因此在高古瓷器价值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不高。

4、从其他因素来评估。包括完残程度、尺寸大小、珍稀程度、地域因素等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古瓷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古瓷

羞涩的大碗
缥缈的唇膏
2025-10-10 04:13:40
了解清楚古瓷器除去土沁的方法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既然如何, 古瓷器除去土沁的方法,到底应该如何实现。 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 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

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 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这种事实对本人来说意义重大,相信对这个世界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 那么, 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 伏尔泰曾经提到过,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这启发了我, 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 对我个人而言,古瓷器除去土沁的方法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 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古瓷器除去土沁的方法,到底应该如何实现。 所谓古瓷器除去土沁的方法,关键是古瓷器除去土沁的方法需要如何写。 吕凯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这不禁令我深思。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 所谓古瓷器除去土沁的方法,关键是古瓷器除去土沁的方法需要如何写。 古瓷器除去土沁的方法,到底应该如何实现。 我认为, 从这个角度来看, 要想清楚,古瓷器除去土沁的方法,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对我个人而言,古瓷器除去土沁的方法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我认为, 罗曼·罗兰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这句话语虽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联翩。

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 可是,即使是这样,古瓷器除去土沁的方法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 对我个人而言,古瓷器除去土沁的方法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总结的来说, 就我个人来说,古瓷器除去土沁的方法对我的意义,不能不说非常重大。 问题的关键究竟为何。

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 所谓古瓷器除去土沁的方法,关键是古瓷器除去土沁的方法需要如何写。 马尔顿曾经说过,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矮小的春天
开朗的豌豆
2025-10-10 04:13:40
(一)古瓷釉面的变化

瓷器釉面系玻璃相,古瓷因地球引力和氧化的长期作用,釉面物质会重结晶并玻化脱变为类云母状物质,此为脱玻化现象,同具钙化迹象,釉面宝光内蕴,其状如蒙了层塑料薄膜,有种油润的玉质感,有的会象宋代哥窑釉面那样发出酥油光。积釉处会因釉层肥厚质变而呈果冻状。有的古瓷积釉处,能发出盈盈湖绿色,恬静飘逸,给人以美的享受,凡古瓷釉面用手抚之一定有种细腻软滑的质感。

古瓷釉药是由数种物质组成,古瓷在地下年代久远会发生氧化质变,尤其处潮湿、高湿或液态环境中,釉中的易中和易溶解物质也会流失,由于重结晶及重度脱玻化质变釉面会出现糠状脱玻化莹透立体状,简称糠玻透晰现象,此现象易发生于器物口沿、棱角、足底及胎釉结合处,及土壤接触面等相关部位,这种“透晰”与高古玉的通透立体现象颇相似。

古代釉药熔点低于现代釉药,在窑内煅烧时因釉药流动,古瓷釉面凸处釉薄易显现地色,既胎或化妆土之色,凹处积釉现象明显。

新瓷釉面失透,流动性差,绝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古瓷这种苍老幽深的质感状态给人以视觉上的异样感受;用十倍放大镜观察效果最好,晶莹剔透,丝状如网,有幽深玄妙之感;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气泡萎缩,边界粘稠不清,云蒸雾绕变幻多姿;釉层较薄的釉面显微观察虽无起伏佚荡之质感,但釉面肯定会伴有其它质变现象;新瓷显微观察质感平和单调而无变幻之美。

宋代前的古瓷多见玻璃釉者,其实是因年代久远釉面玻化透晰所至,并非制作时有玻璃釉这一品种。

古瓷有铅釉、石灰釉、干粉釉、盐釉、石灰碱釉等多种,分液态和干粉态,因原料比例熔化温度及釉层厚薄不同,玻化后透明度也不同,文博界一般认为石灰碱釉始自南宋龙泉窑,笔者认为石灰碱釉应始自北宋早期,手中有北宋官窑器物的朋友可能会支持这一观点。当然,做为新观点的确立还有要经过否定、论证、认同的过程。其他釉类自商周起一直相继沿用并不断优化改良。

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自商代出现原始瓷一直到东汉才完成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原始瓷釉层薄且常凝聚成芝麻点状。早期的釉色以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或茶叶末等色为主,但釉色质量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优化的过程中。如白釉自北朝已出现,真正烧制成功却在隋代;红釉一般认为出现较晚,古瓷中较少见,其实唐代越窑、耀州窑就有偶尔窑变而成的棕红器物;疑似五代柴窑器物中的红釉发色已很平稳,显然已受人掌控是较成熟的工艺了,但它却随着柴窑工艺失传而中断,当然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认可;总之古瓷釉面发色是由偶然向必然逐渐优化改进而来的。

釉色以纯净、悦目、细腻、均一为上,古瓷发色多为过渡色,纯正者相对较少,釉色纯净悦目器型端庄精致者定为上品。

古瓷釉面沉静深邃主要由脱玻化重结晶质变与老化萎缩纹两方面原因造成。,唐至宋代的古瓷中多有土黄釉色器物,如道观寺院之色,原料不纯不是主因,主要应与当时人们信仰有关,古代方位及五行学说,南火、北水、东木、西金,中为土、为黄,土黄代表神权,代表中央,代表集权,封建集团崇尚这种色调,直至封建社会结束。

有的器物釉面因年代久远而黄化或呈赭褐色斑等质变。此特征多数出现在器身局部,目测可见;有的显微镜下多呈不规则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

质变程度因器物所处地质环境的湿热度、酸碱度、深浅度、暴露度不同而各异,如北方干冷,部分地区酸碱度适中故出土器物多有晶莹如新者,暴露于空气中的部分釉面往往多见氧化斑类质变迹象。

有的古瓷因水土沁而失光,但未沁釉面完好有光泽,这与化学药物处理后釉膜整体破坏的失光截然不同,未做手脚的古瓷釉面清爽洁净、赏心悦目。

有的釉面老化指数高,边沿、拐角处能见自然风化脱落现象。

凡烧成温度较高者如白釉黑釉红釉等则不易质变,各窑口中以定窑釉面抗氧化沁蚀能力最强。

陶瓷器烧成温度高低、胎釉厚薄、地质环境优劣、干冷程度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正比;地质环境的湿热、酸碱度高低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反比。

地质环境是由地理方位、气侯条件、地下状况等原因决定的。

入窑烧制时由于摆放位置不同古瓷多有阴阳面,阴面釉色相对暗淡粗糙多见棕眼,而处窑腔中心受火均匀者阴阳面则不明显,且烧成器物釉面平滑成色亦好。

古瓷皆具备包浆特征, 器表氧化熟透层亦称包浆。传世品包浆滋润深遂,出土品包浆深沉自然,包浆实际是氧化质变现象,是器物抵御氧化沁蚀形成的自然保护层。古瓷表面的包浆熟透层具不同程度的松弛性,经把玩易沁入汗渍油腻,包浆更易滋润深沉。

整器无做旧痕迹,如人为酸蚀、灰糟、打磨,使用中不可能磨着的部位磨损等现象。

个别器物也有因原持有人缺乏文物基本常识而随意加工者,如一件旧气开门古瓷的几个水泡眼被打磨了,看样子是想磨平,虽无大碍,却破坏了器物的原始状态。这种有意或因无知而随意加工的情况不是个例,如在器物底部或口沿磨上使用痕迹等。

尤其古瓷中釉面光洁如新者多是瓷中上品,切忌为消光随意动手弄巧成拙。

为便于识别区分作旧赝品,要尽量多掌握些人工做旧的方法,并注意观察各类做旧器物的特征。凡人工做旧者干涩呆滞无灵气,毫无自然美韵,比如酸做旧过的器物釉面绝无晶莹洁净之光泽。

真正掌握了上述要领,新老器物一望便知。

(二)古瓷胎体的变化

古瓷胎釉含有可溶物质,同时所有器物经氧化沁蚀都具可损性,不管出土品还是传世品,经氧化分解潮气沁润,部分物质会中和挥发流失,胎釉定有疏松酥化趋向;年代久远后会变轻,陶器较瓷器明显;瓷器瓷化程度越高、胎釉越厚抗氧化分解能力越强。如汝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烧成温度最低,故汝窑、唐三彩及古陶真品中有的上手会有发飘的感觉,但此现象不是绝对的,地质环境、保存条件好者此现象不明显;瓷器中烧成温度较高的定窑(1320度以上)、龙泉窑(1300度以上)、钧窑(1250-1270度左右)官窑(1230-1270度左右)等窑口作品这种分量减轻的状态则不明显。

古代胎土所含成分与现代有别,如宋代官窑胎土掺有大量紫金土含铁高比重大手感也重,故在对宋代官窑器物鉴定有上手一掂分量就有八九不离十之说;元代胎土中含铁高,器物亦显厚重。

现代瓷器都是机械练泥,杂质少,气孔小,密度高,比重大,有另类死沉的坠手感。

古瓷为手工拉坯,器物多有不平整之处,为提高胎体光洁度提高施釉效果,故多有施化妆土者。

古瓷若不慎破损,瓷片易出现酥碎、酥层、掉渣状,新瓷则无此现象;破损处可见胎骨内的陈旧或水土沁程度,真品白胎也会成青白或黄白等色,一般不会等同于原色。

有的古瓷因胎体酥糠程度较高而出现酥裂现象。凡见胎体酥裂釉面晶莹如新者必为古瓷无疑。

底胎熟旧,器型古朴典雅,旧气特征明显,具备时代特征的定为古物。器物底部是雨晴表,含有较多信息,细心观察定有所发现。古瓷露胎处、釉薄处一般能见到火石红存在状态,有胎红窑红、火石红、刷红之分,此类文章较多,详见有关论述,古瓷中亦见不带火石红者;火石红形成机理就目前而言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再者主要通过胎底可看出胎体新老熟旧程度,胎釉结合处质变程度等。有的老窑器底看似新而粗糙,但细看确有种苍老熟透的质感。

古瓷底胎湿润干涩者皆有,这是由器物所处环境决定的,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绝对化。

值得研究的是,古瓷底部露胎处发色有的明显属刷上的护胎釉,但有的发出如火石红的棕红色,这种棕红应是因器物年代久远胎内铁分子析出所至,属“胎铁外析氧化现象”。

古瓷中生活用瓷的耳柄之类附件均为胎接,而陈设观赏用瓷则多有釉粘者。

闻声辨器要经常练习、揣摩,多数古瓷其声如瓦、沉闷沙哑,有的声如金石,宋代湖田窑、定窑等器物因烧成温度高且胎薄,则发音圆润,个别圆器甚至能颤音悠长。只要细心观察,时间久了自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闻声辨器的鉴别方法。

因历代工匠都有改革创新之作,器型不能作为鉴别断代的主要依据,更不能简单的将未见过的器型斥之为臆造,文物鉴别事关文物命运,要慎之又慎,要看重器物的古旧特征(旧气特征),实事求是全方位验证后方可下结论。

( 三)釉面现老化萎缩纹

瓷器出窑时饱满而生涩,年代久远后釉面老化收缩形成细小皱皮纹,气泡收缩而形成众多凹点(小麻坑),统称萎缩纹,理同老人之面纹。萎缩纹在适度光照下晃动易见;萎缩纹是微小的皱皮状也包括包括放大十倍左右观察效果最佳,再大反而看不清。唐至五代时期器物的萎缩纹相对明显,宋代以后已呈递减之势,釉面萎缩程度因器物所处环境及抵御氧化能力强弱而异,但在宋元以后的器物上很少明显看到此纹。釉质越细腻萎缩纹越细小,有的不细心观察难以发现,萎缩纹的清晰度当与釉药品种及烧成温度保存环境有关。

古瓷釉面萎缩而滑腻,触之如婴儿肌肤,滑不留手,妙不可言;部分明器古瓷油腻湿润者除外。

(四)古瓷受水土沁或蚀蛀的形态

(1)水土沁

由于地下环境复杂,出土器物不一定有水土沁,只有部分古瓷带水土沁。

水沁者有象白雾状的一层薄膜,湿水可现出器物本色,水干再现,用火烧无异味,滴硝酸冒白烟。

古瓷附土含铁量高,这与土壤中的铁沉积亲和有关,附土一般成颗粒状,器内最明显,能随手倒出的土也是颗粒或结快状,用手捻都已达到一定硬度,这应是石化或钙化趋向,新石器时代的玉石器上有的附有坚硬的土锈就是证明;但由于陶瓷出现较晚,一般锈类还达不到那种质变程度。影响美观的土锈可慢慢清除掉;器内一般倒不出土就行了。不易清除的沁土可用竹签类刮拭,一般都能刮下,再用湿布擦净既可。清除后有的会留下黄斑点,沁入裂纹内的很牢固不必清除。自然土沁者附土与器表都有一定的亲和度,手感已带沙性,用水长时间浸泡也不会松散,不易清除,往往露胎部位更难清除;作伪者既使土中添加粘和剂之类,侵泡时间一长也极易清除干净。但在中性沙质土中的古瓷附土较易清除。

有的在器表沁上不同的颜色。

釉面棕眼属薄弱部位,易被沁呈点状、放射状、扇面等形状,亦易见漫沁、流沁等状。

有的高古器物见形态不一的朱沙沁(陪葬朱沙或氧化铁沉积物,异于火石红)。

(2)古瓷水土蚀蛀的状态

部分古瓷能见水土蛀蚀斑痕,此类蛀蚀已蛀破釉面,亦称土咬,形态各异。釉面或气泡壁被蛀蚀者能见蛀斑、麻坑和死气泡坑,蛀蚀痕往往深浅不一,显微观察釉面光洁边界清晰,有的蚀痕如用木锉锉过的橡胶胎,同具萎缩状,目测即可看到。

水土碱沁重者器身往往被一层水碱锈包裹,有的已蛀破气泡壁,但未蛀釉面用显微镜观察釉面仍光洁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