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这个瓷画是什么年代的

秀丽的信封
轻松的汉堡
2023-03-22 10:29:29

这个瓷画是什么年代的?价值如何?

最佳答案
顺心的小馒头
完美的小猫咪
2025-10-11 03:24:43

照片中两幅瓷板画的名字分别为:

渊明采菊

东坡玩砚

落款均为:

戊辰年 王大凡 画于珠山

王大凡,男(1888年—1961年),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中国陶瓷美术大师。

以王大凡的生活年代,落款中的农历戊辰年应该是在1928年。

是不是真品及价值如何因我不在行不清楚。

希望能帮到你。

最新回答
踏实的小蘑菇
完美的季节
2025-10-11 03:24:43

“珠山八友”以瓷入画,以胎为纸,在瓷板上彩绘,从而诞生了浓艳俏丽的新粉彩。实际上,“珠山八友”前后共有十人,分别是: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许人、徐仲南、邓碧珊、田鹤仙、毕伯涛和刘雨岑。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又形成了大致统一的艺术基调,成为一种鲜明的时代风貌。

此幅瓷板画是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王大凡所作,长:122cm,宽77cm。作者用鲜艳夺目的色料直接填绘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绿之类料色,简化工艺。此题材(百子图)吉祥讨喜,尺幅恢宏可观,烧制平整,胎釉精良雅洁,用笔用线遒劲,似传统线描法中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一类,中锋用笔,朴拙、厚实、圆润。传世所见王大凡瓷板画人物通常不多,本品非常珍贵,人物上百,且形象各不同,背景勾描葱郁林木,竹石茅屋,野卉山花,笔法一丝不苟,真是千姿百态的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整体呈现出一幅趣味横生极为热闹的场面。

王大凡是将国画艺术和诗、书、画、印运用到陶瓷装饰上的杰出代表,其传世的近千幅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以诗入画,以画孕诗,诗画结合的艺术风貌。如果说他早年的作品用画笔向人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他中年的作品就是传达一种禅意,晚年的作品则表达了一种精神境界。

此瓷板画框为上等紫檀木料,质量上乘,配上“珠山八友”王大凡的绘画功底,给人一种稳重感,蕴含着喜庆吉祥,这是王大凡瓷绘人物画魅力所在之处。中国画大家林风眠、潘天寿、周昌谷、吴山明等称王大凡是一位艺术修养极高的“陶瓷文人画大师”,“如果不是当时景德镇环境闭塞,缺乏宣传,大凡先生人物画艺术造诣可以与海上大家相媲美”。故此王大凡瓷板画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是一件难得的精品。

咨询小卢:luchu0102

鳗鱼日记本
留胡子的黑猫
2025-10-11 03:24:43

       王大凡(1888-1961),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是将国画艺术和诗、书、画、印运用到陶瓷装饰上的杰出代表,其传世的近千幅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以诗入画,以画孕诗,诗画结合的艺术风貌。

       王大凡是一位高产的瓷板画大师,民间流传四条屏居多,例如 “五子登科”  “八仙过海” “琴棋书画” 等等。王大凡是将国画艺术和诗、书、画、印运用到陶瓷装饰上的杰出代表,其传世的近千幅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以诗入画,以画孕诗,诗画结合的艺术风貌。如果说他早年的作品用画笔向人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他中年的作品就是传达一种禅意,晚年的作品则表达了一种精神境界。中国画大家林风眠、潘天寿、周昌谷、吴山明等称王大凡是一位艺术修养极高的“陶瓷文人画大师”,如果不是当时景德镇环境闭塞,缺乏宣传, 大凡先生人物画艺术造诣可以与海上大家相媲美。

      今日,为大家品赏介绍的是来自民间藏家的一幅王大凡大师作品人物四条屏。此四条屏各长122cm,宽37cm。

       尽管瓷板画历史并不悠久,但其在海内外的极高声誉地位和中国画的深厚文化底蕴,深受藏家喜爱。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品收藏越来越走入人们的视线,尤其是高端艺术品价格不断攀升。在书画收藏领域,清朝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成为了收藏家们竞购的热门藏品,并现身各类拍卖会及展览会。事实上,清朝瓷板画在艺术市场中一直处于价值被低估的状态。但从近几年来“珠山八友”瓷板画的拍卖行情来看,其作品成交额呈逐年攀升的趋势。2008年拍卖的王琦粉彩瓷板《渔翁图》以241.5万元成交;2009年拍卖的王大凡一件《黄山四千仞》瓷板拍出780万元的高价;而在2011年的嘉德春季拍卖会上,王大凡的粉彩瓷板画《禹王治水图》以920万元创个人成交纪录。在不到数十年的时间里,“珠山八友”瓷板画的成交价格从几万元直线上升到几十万,甚至成百上千万。这些赤裸裸的数据足以说明“珠山八友”的瓷板画具有广阔的升值空间。

部分赏析

       中国瓷板画比中国纸墨画和西洋油布画从工艺制作上要复杂的多,保存时间更长,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中国瓷板画大师们早已谢世,其作品存世量极少,只有有缘人才能获得,收藏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会更高,在如今中国纸墨画和西洋油布画价格飞涨的同时代,中国独有的瓷板画将会迎来价值的飞跃,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中国的瓷板画也会迎来艺术的春天。有眼光的藏友一定不会放过这一千载难得的机遇。

寒冷的人生
机灵的心锁
2025-10-11 03:24:43
应该不是

。理由有三:首先是题款,

作品常见

为:“

大凡

作于希平草庐”、“

樵子大凡写于

之希平草庐”、“

大凡

画于

”、“黟山

画”、“希平居士

客次”、“

画”等, 而本作品则为“王大凡作于黟山”;其次,款识字体也与王大凡

差别甚大;第三,人物的衣纹画法也全然不同。

这件作品应该是20世纪30、40年代的一件仿作。虽不是

,但其本身画工也有一定水准。

具体价值很难定,如果是真迹的话可能在十余万左右。仿品大约也就一、两万吧。

鲤鱼老鼠
无辜的发带
2025-10-11 03:24:43

底款:希平庐

王大凡(1 888-1 961),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因避战乱,后移居安徽省黟县,其本人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皇岗村。

1901年到1940年的39年问,王大凡的陶瓷艺术,完成了从古彩、图案到传统文人画的转型。

1901-1920年,王大凡受师傅汪晓棠影响较深,早期画的仕女与汪晓棠画的仕女一脉相承,都是清末较为时尚的一种画风。如王大凡的《西厢记》和汪晓棠的《息猎图》中的仕女形象,同属瓜子脸、樱桃小嘴、孱弱纤细腰型。与费晓楼、沙山春、钱慧安的风格极为相似,是以表现非尊则贵的大家闺秀为对象,以戏剧手法为表现方式,用笔精细,造型拘谨, 尚未达到一种成熟的境地,但却显示了王大凡对艺术追求的执著。

1916年,王琦、王大凡赴上海观摩海上画派画家作品归来之后,罗聘的画风对王大凡的影响较深,王大王大凡作品凡的神怪题材人物绘画与罗聘的绘画相比如同再造。中年学习吴道子、陈老莲、马镜江的绘画技法,可谓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制成法家。稍后,王大凡又从马涛(马镜江)的"诗中画"吸取营养,《富贵寿考》似乎可以瞥见马涛的影子。此时的王大凡还创作了以儒家思想和历史典故为题材的《岳母刺字》、《木兰从军》、《桃园三结义》、《风尘三侠》、《秉烛达旦》、《羲之爱鹅》、《太白醉酒》、《采芝济世》、《松菊犹存》等瓷艺作品。其中《采药济世》是描写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从深山老林之中采来灵芝,医治人间创伤的故事。画面山势险峻、山峰林立、山径蜿蜒。无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山势山石的构成,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闻鸡起舞》是王大凡爱画的题材之一,其造型的准确,塑造人物注重体积感和人物挥舞宝剑的灵动,显示飘逸之美和力量之美。王大凡年轻时喜欢拉琴、舞剑,亦喜欢画《闻鸡起舞》练笔,动笔前对镜舞剑摆姿势,待胸有成竹后方一气呵成画完《玩月承天寺》,无论是诗、书、画都非常成熟,"玩月承天寺,苏公与客闲。孰知千载后,又在画图间。"诗写得自然、朴实,寓意深远,"文人画"气息充满画面,人物的刻画、衣纹的组织、场景的搭配、画面的构成都恰到好处《松菊犹存》虽然是兼工带写的作品,但其人物造型、画面构成,都标明了作者在表现形式上追求雅逸之气和强调逸笔草草的写意性。以上几件作品,足以代表王大凡中年阶段绘画的艺术风格及审美特征。

自觉的哈密瓜
虚幻的魔镜
2025-10-11 03:24:43
北宋时期。

王大凡的清明上河图瓷板画是北宋时期(1085-1100年)的著名瓷器作品,它表现出宋人生活的变迁以及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清明上河图》釉上彩瓷板画以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为模本,另加序和跋及饰边,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在该幅釉上彩瓷板画中,画有城郭、街市、舟桥、车马以及商贩、农夫、工匠、艺人、隶役、官绅、仕女、僧侣等各种人物五百五十多个,构图严谨,繁简有度,色彩明快,浓淡相宜,使人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北宋汴京对河两岸物阜民丰、兴旺繁荣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态。

丰富的水杯
成就的仙人掌
2025-10-11 03:24:43

王大凡乃儒商后裔,祖上经商教书。由于战乱,父亲王家耀生意失利,靠母亲吕玉翠做粑维持生计。王大凡儿时读私塾3年,13岁前曾学徒理发,1901年随父母到景德镇投靠姐姐开的“红店”,与哥哥王大屏在姐姐的“红店”学艺。三年学徒期满,王大凡在姐姐的店里独立画瓷。此时,他姐姐用高薪聘请当时著名的洪宪瓷画家、浅绛彩画家汪晓棠来店绘瓷,为王大凡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汪晓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瓷上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仕女画尤为著名。汪晓棠早年在杭州以绘纸扇扇面画为生,书法受清代“二王”影响,绘画与费晓楼、沙山春、钱慧安一脉相承。汪晓棠比王大凡只大3岁, 因此容易沟通,俩人由友谊发展到师徒。汪晓棠不仅教王大凡的绘画,而且还教他诗词歌赋。在汪晓棠的引导下,王大凡刻苦钻研且崭露头角。1915年,王大凡与王琦、潘勾宇、汪晓棠、周小松、汪野亭等人的作品由江西瓷业公司、景德镇商会推荐,送巴拿马博览会参展。王大凡的《富贵寿考》粉彩瓷板画,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是当时惟一的金牌得主。

1922年,王大凡参加了由浮梁县县长徐仲亭等倡导,汪晓棠、王琦任副社长的“瓷业美术研究社”。该社从1922年至1924年间共吸收社员200多人,出刊20多期,主办师生、社员画展数次,并针对陶瓷绘画中不讲画理,不分阴阳,不分远近的弊端,用中国画理论典籍《林泉高致》等来提高红店艺人的艺术修养,探讨瓷艺的发展。l924年,研究社惨遭军阀洗劫离散;不久,年仅39岁的汪晓棠撒手人寰。王大凡痛失恩师后,没有消沉,而是继续奋发、勤练技艺、博览群书,由此奠定了他在景德镇瓷艺界的地位。为致力于陶瓷绘画的创作与研究,

王大凡与王琦于l916年到上海观摩海上画派作品,并结识吴湖帆先生。这次观摩,他俩分别心仪扬州八怪中罗聘、黄慎的画风。回到景德镇后,常在一起研究、临摹、探讨,影响日盛。浮梁县知事陈安,特地为他们的画室陶陶题写匾额“神乎技矣”,俩人声名鹊起。1 928年元月,一位瓷商想收藏两套八块的长条瓷板,分别绘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王大凡、王琦联络瓷艺家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等八人配画,并组成“月圆会”,雅称“珠山八友”。不久,毕伯涛赴老家奔丧,邓碧珊故去,遂将徐仲南、田鹤仙吸收入会,一直延续到1940年左右。

1901年到1940年的39年问,王大凡的陶瓷艺术,完成了从古彩、图案到传统文人画的转型。

1901—1920年,王大凡受师傅汪晓棠影响较深,早期画的仕女与汪晓棠画的仕女一脉相承,都是清末较为时尚的一种画风。如王大凡的《西厢记》和汪晓棠的《息猎图》中的仕女形象,同属瓜子脸、樱桃小嘴、孱弱纤细腰型。与费晓楼、沙山春、钱慧安的风格极为相似,是以表现非尊则贵的大家闺秀为对象,以戏剧手法为表现方式,用笔精细,造型拘谨, 尚未达到一种成熟的境地,但却显示了王大凡对艺术追求的执著。

1916年,王琦、王大凡赴上海观摩海上画派画家作品归来之后,罗聘的画风对王大凡的影响较深,王大凡的神怪题材人物绘画与罗聘的绘画相比如同再造。中年学习吴道子、陈老莲、马镜江的绘画技法,可谓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制成法家。稍后,王大凡又从马涛(马镜江)的“诗中画”吸取营养,《富贵寿考》似乎可以瞥见马涛的影子。此时的王大凡还创作了以儒家思想和历史典故为题材的《岳母刺字》、《木兰从军》、《桃园三结义》、《风尘三侠》、《秉烛达旦》、《羲之爱鹅》、《太白醉酒》、《采芝济世》、《松菊犹存》等瓷艺作品。其中《采药济世》是描写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从深山老林之中采来灵芝,医治人间创伤的故事。画面山势险峻、山峰林立、山径蜿蜒。无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山势山石的构成,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闻鸡起舞》是王大凡爱画的题材之一,其造型的准确,塑造人物注重体积感和人物挥舞宝剑的灵动,显示飘逸之美和力量之美。王大凡年轻时喜欢拉琴、舞剑,亦喜欢画《闻鸡起舞》练笔,动笔前对镜舞剑摆姿势,待胸有成竹后方一气呵成画完;《玩月承天寺》,无论是诗、书、画都非常成熟,“玩月承天寺,苏公与客闲。孰知千载后,又在画图间。”诗写得自然、朴实,寓意深远,“文人画”气息充满画面,人物的刻画、衣纹的组织、场景的搭配、画面的构成都恰到好处;《松菊犹存》虽然是兼工带写的作品,但其人物造型、画面构成,都标明了作者在表现形式上追求雅逸之气和强调逸笔草草的写意性。以上几件作品,足以代表王大凡中年阶段绘画的艺术风格及审美特征。

醉熏的口红
迷人的芝麻
2025-10-11 03:24:43

四个字:希平草庐。

希平: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王大凡的号“希平居士”。

草庐:斋号。王大凡的斋号为“希平草庐”。

由于“草庐”两字紧挨一起,容易误认为“芦”字。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庐是“广”字头;芦是“艹”头。

自觉的黄蜂
粗心的跳跳糖
2025-10-11 03:24:43

20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流派奇峰突兀,风格争奇斗妍。从浅绛彩到粉彩,从写意青花到综合装饰,从民间青花到现代陶艺,薪火相传,谱写了瓷都的时代主旋律。如果说“珠山八友”奏响了瓷艺文人画的新乐章,那么从艺60年的王大凡,乃乐章中最强劲的音符之一。他的作品荣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使景德镇陶瓷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登堂入室;他研究发明的“落地粉彩”陶瓷技法,带来了对陶瓷颜料的革故鼎新,使中国画的风格和技巧在陶瓷上的运用游刃有余;他致力于“陶瓷文人画”艺术的开拓,深化了陶瓷艺术的表现空间,为景德镇陶瓷装饰艺术树立了又一座里程碑;他培养的几代艺术大师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与研究,真正可谓瓜瓞绵绵,光耀艺坛。其子王晓帆为著名陶瓷美术家、轻工部陶瓷研究所筹备小组核心人物;其女王筱兰,仕女人物画家,50年代的工艺美术师;其侄王锡良,乃改革开放后国务院第一批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关门弟子李进,系l996年国务院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孙王怀俊系第九、十两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被授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而王大凡的第三代、第四代家族成员,更是群星璀璨。

王大凡在浅降彩的基础上,独创了“落地粉彩”技法,很符合改革了浅降彩的设色,使浅降彩法画起画回生。王大凡在长达六十年绘画生涯中,兼工带写,构思严谨,用笔流畅,飘逸,其代表“布袋罗汉”,形态逼真,神情庄重慈祥,其动感飘逸,用笔如吴带当风,行云流水。把一个放下包袱何等自在逍遥的和尚刻画的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王大凡是将国画艺术和诗、书、画、印运用到陶瓷装饰上的杰出代表,其传世的近千幅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以诗入画,以画孕诗,诗画结合的艺术风貌。如果说他早年的作品用画笔向人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他中年的作品就是传达一种禅意,晚年的作品则表达了一种精神境界。中国画大家林风眠、潘天寿、周昌谷、吴山明等称王大凡是一位艺术修养极高的“陶瓷文人画大师”,如果不是当时景德镇环境闭塞,缺乏宣传, “大凡先生人物画艺术造诣可以与海上大家相媲美。”吴山明观赏了王大凡的原作后称:“王大凡的人物画与徐燕荪、张大千、傅抱石的人物画相比亦毫不逊色。”然而他始终是画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者,其悬于画室的座右铭“绘画生涯自甘淡泊,陶人事业首重精勤”,乃是其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信条的写照。王大凡生前,全国政协、中国美术家协会等部门曾邀请《人民中国》、《人民画报》、《人民日报》联合采访了这位对中国陶瓷艺术作出杰出贡献的陶瓷美术家。《人民中国》、《人民日报》还专门撰文介绍了身为轻工部陶瓷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美术家协会理事的王大凡先生的艺术生涯和艺术成就,对其的历史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