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和收藏一件钧瓷,需要注意哪些?
钧窑瓷在北宋时就生产,到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继汝窑之后在河南禹县(当时称钧州,故名)。以当时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为最有名。烧制品为最好,是烧制皇室用瓷。
这种窑的瓷先烧素胎,北京翰海春拍藏品征集。一八零。五六零五。三二三七。高经理。出窑后施釉进行二次烧制,以铜掺入釉料,使其产生泛红色的釉面。
在高温下产生窑变现象千变万化,有玫瑰色、有天蓝色、天蓝葡萄紫、有自然流淌出的蚯蚓走泥纹、底上有蟹甲绿和记大小规格的数字,如:一、二、三、四。这些数字恰似数字款。钧窑器造型古朴典雅、釉面自然。
钓瓷在历史上几乎没间断过,但是人们追求的是宋代的钧瓷,但是很少,而元钧和清代钧窑是有区别的,如果分代是可以分的。如:宋钧釉好、胎好,元钧粗糙,清钧过细,但釉面及瓷器的神韵是不够的。
在宋早期到目前的历史长河中。钧瓷的出现量、仿制量都有所增加。要能认出宋代好的钧瓷器件也不是很简单的事。这要有断代能力才能分辨出来是宋代的还是元代的、明代的。要了解钧瓷的特点,才会知道钧瓷时代特征,也要学习鉴别技术。
钧窑在历代烧造的过程中,也分官钧、民钧。
官钧稳重,器有下坠感,胎质坚硬,扣之声音如铁,多次施釉显得肥腻,有流淌的曲线感,手能抚摸到,常有蚯蚓走泥纹,有流动感,有的有紫红色的窑变飘渺如真,底有蟹甲绿斑,有护胎釉,有数字如款号的大小,数小的大,数大的小。
宋钧窑月白釉海棠式盆托-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民钧和元钧走泥纹呆板,胎质粗糙釉不均。金钧粗而发黄露胎多。元钧几乎仅有大半截釉。元器重而大,喜堆贴纹饰,釉流淌严重。元以后仿品虽精,但纹饰呆板,失真不活。断代主要原因靠胎、釉、纹饰,如:宋不加装纹饰,元半截釉,金元胎黄褐,显粗糙。
金-元钧窑天?葡萄紫海棠式盆托
元代钧釉盏托
钧窑红斑是釉中含铜所出现的,红斑和其他釉色交接处有一过渡的是宋代的。元代的过渡差一些。有蚯蚓走泥纹,有蟹甲绿,足有满釉的少,胎质有泥质成为宋产。砂质的为元代的。应该说,钧瓷和景德镇瓷用的高岭土瓷胎是有区别的,和其他窑口用料也不一样。
宋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宋钧窑玫瑰紫釉尊-北京故宫
钧窑五色:天青、粉青、月白、海裳红、玫瑰红,如果再加上交叉色那就多了。钧瓷号称千年不变色,证明釉好,但白色部位不太亮,胎釉常常带有棕眼。
金-元钧窑天青紫斑釉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元代均窑罐
明代钧窑鼓钉三足洗
清雍正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北京故宫
评判一件钧瓷整体的质量还要同时兼顾方方面面,其鉴赏主题具体表现在型、质、色、纹(画)、韵这五方面。
即观其型、认其工、看其色、辩其纹、品其韵,鉴赏钧瓷应从这五个方面综合考量:
1、型:钧瓷造型要求简洁、端庄、大气,做工精细、规整。
具体说,型,就是钧瓷的设计造型,是陶艺家的雕塑,体现一个艺术家的水平,体现一个艺术大师的审美眼光、修养、修为、学识和创作风格,这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宋均窑胆瓶―大英博物馆藏
俗话说“型为本,釉为魂”讲的就是造型是钧瓷第一要素这个道理。也有人比喻说,钧釉是一袭华美的布料,看它穿在怎么样的钧瓷模特身上,同样强调了造型的重要性。
宋钧窑玫瑰紫海棠口盆托-大英博物馆藏
2、工:胎质要求坚实、致密、厚重,釉质要求细腻、温润、浑厚、活泼。
工,就是匠人注浆、拉坯、修坯、粘接、打款等工艺环节的制瓷水平。
一是做得认真不认真,精细不精细。
二是工艺复杂程度决定了工匠做工的工艺含量,工艺的含量多少直接决定了作品价值的高低。
往往是,一件造型异类、工艺复杂的作品耗时耗力耗工,它的价值自然要高于一般作品。
宋钧窑鼓钉三足洗底部
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底局部
元代钧窑天蓝紫斑如意枕底部
元钧窑天青釉墩式碗底
明钧窑月白釉双耳三足炉底
清雍正仿钧釉天球瓶底部
3、色:釉色首先要求纯正、稀少,有个性,或艳美或含蓄,或淡雅或拙朴,或纯净或五彩渗化乱中有序。
釉,就是钧瓷窑变的釉色。钧瓷与青花瓷等瓷器不一样,是唯一靠窑变着色的釉色装饰的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色彩变化多端。
“三分做七分烧”“生在成型,死在烧成”说的都是窑变釉色的不容易掌控。
“过手七十二,货卖一张皮”,不管你的窑炉如何设计;也不管你所用的柴、煤、气或其他燃料,釉子配方、制瓷工艺的如何特殊,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一层好的让人惊艳的釉色,为了钧瓷的仪表这“一张皮”。
而这一张皮决定了此钧瓷值不值钱,所以说,釉色要奇。
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北京故宫
金-元钧窑月白出戟尊
明十五世纪钧窑丁香紫瓷尊高24 cm,口径19.5 cm
清乾隆仿钧窑变釉兽耳尊
民国仿钧窑如意花盆
4、纹(画):纹路精美、奇巧,窑变自然、丰富,形象逼真,画面合理,形、神皆备。
宋钧局部
元钧局部
明钧
清代钧釉局部
5、韵:窑变道法自然,意境悠远,有神韵、风韵、气韵、情趣,令人神往,让人暇想,或富含哲理,能给人智慧,给人启示。
现简单介绍几种值得收藏的窑变效果,仅供参考:
1、窑变自然、奇特,象形,象物,如景,似画,并要神形皆备,不留人为痕迹,少有杂纹干扰,形象突出,画面合理,自然奇缺,不可复制,此乃钧中极品。
2、釉变色彩纯正、洁净、高贵、淡雅。釉质细腻、温润、浑厚、活泼,可与宋钧媲美,此乃钧瓷爱好者的一致追求。
3、釉变丰富,多姿多彩,纹路精美,视觉冲击力强,乱中有序,花而不俗,产出不多。
4、釉变质朴古拙,斑驳奇妙,诡秘含蓄,其观赏主题并不符合形式美学的规律,赏的只是一种趣。有种与众不同的“怪”和“异”,令人“匪夷所思”,令人肃然起敬,产出极少。
5、釉色纯净,釉质浑厚莹润,玉质感非常强,似玉非玉胜似玉。釉色釉质俱佳者产出极少,人见人爱。
6、釉色纯正,过渡自然,有一定特色,高雅不俗,烧成难度较大。
清代窑变釉瓷4到5种颜色,多为小件,釉色变化多端,一般多为红色,颜色浓的犹如鸡血石,夹杂着月白、蓝色、绿色、紫色的丝条和流动的斑片。
在五彩缤纷的颜色釉中,窑变釉瓷器以其斑斓的色彩,光滑莹润的釉面,吸引了大众的眼球。窑变釉,顾名思义,就是器物在窑里烧造的时候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相关如下
北宋时期出产的钧瓷为一种典型的窑变釉。当时的钧瓷胎体厚重,釉层肥厚呈乳浊状,不透明,釉色呈现玫瑰紫闪天青、天蓝为最珍贵,釉面存在细小棕眼和蚯蚓走 泥纹。
明代时期,瓷器烧造过程中,无法预料窑变的发生,出产的窑变瓷器被人们认为是不祥的怪胎,尤其官窑出产的窑变釉瓷,往往都被砸碎。此后窑变经常出现,人们 慢慢的发现了其独特的形态美,窑变釉因此被作为一种艺术瓷欣赏,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计”等美称。
钧瓷的四大特点如下:
1、釉色,瓷质釉彩丰富。
2、器型上,钧窑瓷器形端庄浑厚,线条简洁明朗。
3、釉面,呈一条条蜿蜒延伸、长短不一、从上到下的釉痕。
4、陶器,陶器的形制有花盆、盆托、梅瓶等,盆托、尊等器物的底部常刻有1-10个数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
古钧窑鉴别注意以下几点
1、看胎质,钧窑由于是用还原焰烧成的,因此,无釉的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般呈酱黄
色。
2、看造型,钧瓷的造型明代以前多为生活用品,具贿明显的时代特征。
3、看工艺,古钧瓷制作为工成型,诸窑是手拉坯和印坯。
4、看釉色,从时代特征看,钧瓷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釉色,如唐代是黑釉蓝斑,宋代的紫红花
釉,远两代的天青、天蓝、月白釉等。
5、看底足,宋代官钧窑底足一 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釉。
汝窑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是北宋五大名窑之冠,。有两部分,其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明代前期景德镇御窑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制,但鲜有乱真者。临汝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三处遗址烧制民用青釉瓷器,现称"临汝窑",系汝窑另一部分。烧瓷时间长,主要烧青釉,有印花、刻花装饰,以印花为主,造型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质量比耀州逊色,烧瓷历史比耀州晚,明显受该窑影响,属耀州窑系。( 临汝窑:即汝窑")
钧窑瓷器 :钧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瓷以神、奇、妙、绝而名冠天下:
神,独特的“窑变”艺术,同施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出绚丽缤纷、色彩斑斓、乳光交融、变幻无穷的神韵来,是人力不可为的纯天然形成,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
奇,似琴如铃的开片声,优雅骇俗,寓动于静。纵横交错的冰裂纹络,使釉质更加莹润欲滴。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的釉面上呈现出珍珠点、蟹爪痕、蚯蚓走泥纹的艺术效果。
妙,钧瓷极富艺术灵犀,她能给人无尽的遐想,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给你以新的发现、新的感受、灵动透活、别具神韵。诗云“钧瓷无双,窑变无对”。
绝,因“窑变”聚色成形,而形成自然景观——暮沉霞飞、紫翠生烟、寒鸦归林,仙山琼阁等意境万千的钧瓷画卷,五彩渗化,鬼斧神工。
钧瓷,以其色彩艳丽、艺术作风奇特知名中外,久享盛誉。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钧瓷岂但在色彩上鹤立它瓷之上,在外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系统。钧瓷色彩之多,举不胜举。知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茏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相传以胭脂红、葱茏青和墨色难堪得之佳品。
北宋时期,社会情形相对稳固,为陶瓷艺术的繁荣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花釉瓷经由长时期的探索,窑变武艺已经日渐成熟,经自然窑变形成的壮丽釉色玉润晶莹,已绝非唐时花釉瓷所能相比。窑变釉以其惊心动魄的漂亮震惊了朝野,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欢。到了宋徽宗初年,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宋徽宗传下旨意,在禹州钧台周围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这就为钧瓷艺术的周全生长提供了良机。
钧官窑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细腻,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禁绝流入民间,因而工匠们得以把为感人心魄的窑变精品泛起出来。这些工匠在恒久实践历程中,缔造性地制作了却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炉。这种窑炉火网面积大,能使柴质快速燃烧,升温迅速。火苗柔和,窑内温度漫衍匀称,有利于窑变效果的形成。同时,也研制了科学的钧釉配方,铜红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正如《中国陶瓷史》所述:宋代的钧窑首先缔造性地烧造乐成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钧红釉的创烧乐成开发了新的美学境界,对子女的陶瓷事业的生长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十年之间,宋钧官窑将钧瓷窑变艺术推向了亘古未有的高度,缔造了钧瓷艺术的绚烂。
由于钧窑瓷器的传世品较少,真品在明代以后就很是难堪,因此一批艺术价值较高的仿钧窑瓷也被市场看好,如清代唐英所仿炉钧釉花口笔洗市场价格在100万左右。据专家分析,由于在国际市场上美金、股票和房地产都进入了不稳固期,西欧一些国家的投资者把眼光投向了艺术品市场,尤其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而在瓷器方面,一些西欧的珍藏家也把眼光从明清瓷器转向了老窑瓷器,而钧窑瓷也正是许多珍藏家追逐的重点。因此,钧窑瓷尚有相当大的升值空间。
怎么鉴定钧窑瓷器的新旧,钧瓷做旧鉴别方法
(1)用兽皮等工具在钧瓷表面反复摩擦,以达到去其浮光的效果。虽然釉面平整光滑,但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会看到无数平行的摩擦痕。
(2)将新仿的钧瓷放入含有酸性等带有腐蚀性的溶液中浸泡,虽然也可以使瓷器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达到做旧的效果,但是釉面往往显得十分呆板,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伤痕。
(3)作伪者有时也意识到了上述方法给钧瓷釉面带来的损害,所以也采用含有油类的软布进行抛打,同样可以使釉面产生出柔润的效果,但是与真品釉面光滑细腻的手感明显不同,作伪处理过的钧瓷釉面触摸时有油质感。
(4)在酸性物中浸泡之后,马上以土覆之,作出人为的土锈,且这种土锈渗入釉中,很容易使收藏者蒙骗上当。其实根据近几年来北方出土的钧瓷,以及在钧台窑发掘所获得的大量钧瓷标本来看,钧窑瓷器面上的土锈很少,出现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更为少见,大都呈现出一种光洁细腻的效果。有些作伪者以粘合剂作出的土锈粘结假象,实为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之举。
(5)人为剥釉现象。作伪者有时故意在钧瓷的底足部分剥去一部分釉层,露出胎质,以期达到给人以年代久远之感觉。由于现代仿钧与古代钧瓷真品的制胎原料源于同一产地,故其胎色十分接近。但是与真品的自然剥釉仔细对比就可以发现伪品的破绽:真品的剥釉断面基本上是直茬,伪品的剥釉断面是斜茬。
这句话的原话是:“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是宋代形容钧瓷的,意思是就算有万贯家产,也不如一件钧瓷有价值。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 中国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稀世珍品,为中国著名的五大名瓷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国之瑰宝”。
自宋徽宗起被历代帝王钦定为御用珍品,入住宫廷,只准皇家所有,不准民间私藏。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盛誉。
扩展资料钧瓷价值:
钧官窑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因而工匠们得以把窑变精品呈现出来。这些工匠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建造了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炉。
这种窑炉火网面积大,能使柴质快速燃烧,升温迅速。火苗柔和,窑内温度分布均匀,有利于窑变效果的形成。同时,也研制了科学的钧釉配方,铜红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陶瓷史》载: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钧红釉的创烧成功开辟了新的美学境界,对后代的陶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代钧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