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炉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烧嘴式蓄热式加热炉3. 1 蓄热烧嘴的结构烧嘴采用空气、煤气组合式, 由空气蓄热烧嘴、煤气蓄热烧嘴组合而成, 上加热煤气喷口在下, 空气喷口在上, 下加热烧嘴则反之尽量在钢坯的上下表面形成还原性气氛, 降低氧化烧损和表面脱碳。蓄热式烧嘴的设计既要考虑低热值燃气的燃烧混合问题, 又要保证煤气的完全燃尽, 同时实现炉膛温度的均匀性, 因此采用双流股蓄热式烧嘴形式。燃烧喷口是燃烧系统的关键部位, 合理的燃烧组织有赖于此, 在燃烧组织上既要确保燃气在炉内充分燃烧, 不会在对面的蓄热体内继续燃烧而对其造成损坏, 同时又要合理促成低氧燃烧的实现, 避免出现局部的高温过热既强化炉温的均匀性, 减少NO x 等有害气体的生成, 又减小高温下脱碳的发生。因此, 在喷口设计上要选择最优的气体出口速度和混合喷射角度。燃料在喷口处边混合边燃烧, 空气、煤气在喷出过程中卷入周围的炉气, 稀释空煤气浓度, 低氧燃烧, 使烟气中NO x 的产生大大降低, 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量。由于采用集中点火烘炉方式, 只要炉气温度高于700 ℃, 高炉煤气喷入炉内就会燃烧, 且连续式加热炉并不会频繁地冷炉启动, 因此将高温段蓄热式烧嘴配带自动点火及火焰检测系统是没有必要的, 这样既简化了烧嘴结构、降低了投资, 也减少了高温段存在的点火烧嘴经常烧损的情况。3. 2 蓄热体蓄热体有陶瓷小球和陶瓷蜂窝体, 发展趋势是采用陶瓷蜂窝体。其高温段材质为高纯铝质材料,有较高的耐火度和良好的抗渣性中部采用莫来石材料低温段材质为堇青石, 其特点是在低于1000 ℃的工况下具有较好的抗腐蚀和耐急冷急热性。蜂窝体的前端增加刚玉挡砖, 减少高温炉膛对蜂窝体的辐射, 同时可增加蜂窝体的堆放稳定性。与颗粒状蓄热体(球形蓄热体) 比较, 蜂窝状蓄热体有如下优点:单位体积换热面积大, 100 孔/平方英寸的蜂窝体是Φ15 mm 球比表面积的5. 5 倍, Φ20 mm 球的7 倍。在相同条件下, 将等质量气体换热到同一温度时的蜂窝体体积仅为球状蓄热体的1/3~1/4 , 重量仅为球的1/10 左右, 这就意味着蜂窝体蓄热燃烧器构造更轻便、结构更紧凑。蜂窝体壁很薄仅0. 5 ~1 mm , 透热深度小, 因而蓄热、放热速度快, 温度效率高, 换向时间仅为30 ~45 s , 这比球状蓄热体的换向时间3 min 大大缩短, 更利于均匀炉内温度场, 保证钢坯均匀加热, 这一点对加热合金钢、高碳钢尤为有利。按照蜂窝体内气流通道规则, 阻力损失仅为球状的1/3~1/4。球形蓄热体气流阻力损失随空气流速增大而增大, 其变化规律为幂函数关系, 球径大则阻力变小, 但蓄热室结构也要相应增大。蜂窝体由于有较高压力的气体频繁换向, 起到了吹刷通道作用, 故不易产生灰尘沉积堵塞。对于炉膛较宽的炉子, 相对应炉长较短, 炉两侧可供布置烧嘴的空间较小, 采用比表面积小的小球时常常由于空间的限制使得蓄热能力不足。因此, 在采用蓄热式烧嘴形式的加热炉当中, 应用比表面积大于小球几倍的蜂窝体是必然的选择。采用陶瓷小球不方便在线更换, 而陶瓷蜂窝体则有利于蓄热体的在线更换, 这可以保证非常好的生产连续性。3. 3 换向系统高炉煤气换向系统、空气/烟气换向系统均采用全分散换向方式, 换向阀门全部为气动, 以洁净的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 气源压力≥0. 3 MPa 。高炉煤气/烟气采用快速切断换向阀, 即一只煤气蓄热式烧嘴采用两台快速切断阀, 快切阀采用三偏心结构, 动作灵活、可靠, 更换简单。空气/烟气采用三通换向阀切换, 阀门驱动可采用液动,运行稳定, 但投入成本、运行成本高。3. 4 工作方式蓄热燃烧器为成对换向操作, 换向周期可调。正常工作时换向周期30 - 45 s 左右, 采用双重信号控制: 以时间和烟气温度为控制参数。换向系统采用PLC 可编程控制器控制, 可完成自动程序换向控制、手动强制换向控制, 设有功能显示、工作状态显示等, 使操作者对蓄热燃烧系统工作情况一目了然, 操作和监视十分方便。3. 5 全分散换向系统技术特点(1) 每个烧嘴的可单独调节和上下加热烧嘴能力的合理搭配, 使加热炉各段上下加热温度的调节非常方便。(2) 在同侧同向换向的基础上, 可以实现每相邻两只烧嘴交错燃烧, 此种方式优化炉膛气流的组成, 有利于均匀炉温, 提高加热质量。(3) 每两组烧嘴使用一套换向系统, 可以在任何一套系统发生故障时, 在其它烧嘴均正常工作的状态下排除故障, 保证操作的连续性和生产稳定性, 而不致于象集中式换向那样要将出现问题的那一段全部停下来。(4) 换向阀可以与燃烧喷口之间就近布置, 减短了换向阀与喷口之间的换向盲区,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交叉污染带来的不安全因素。燃烧间断时间短, 因此换向时管道内残留煤气损失较少, 更有利于节能。(5) 采用轮序换向方式, 每套换向装置换向时对炉压的影响大为减小, 精确控制了各部分炉温、炉压, 提高了炉子的控制性能和钢坯加热质量。与集中式换向相比管道复杂, 不容易布置。3. 6 数字化脉冲蓄热式燃烧技术在常规分段比例燃烧控制技术的前提下, 可应用数字化脉冲蓄热式燃烧技术。石钢棒材厂加热炉在国内首次采用数字化脉冲蓄热式燃烧技术, 这一技术不仅使蓄热式技术本身的特性得以更高的发挥, 同时非常适应于冷热装变化较大、产量变化较大以及各钢种经常变化的加热要求。由于将原有“段”的概念予以虚拟, 因此可以说此种燃烧方式能够满足任何钢种的加热需求, 为新钢种的开发、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脉冲技术具有如下特点1) 时序加热。烧嘴只有两种工作状态: 满负荷工作和不工作, 只是通过调整两种状态的时间比进行温度调节, 需要低温控制时仍能保证烧嘴工作在最佳燃烧状态。采用脉冲燃烧控制方式, 可以将煤气压力和空气压力一次性调整到合适值, 在系统投入运行后, 只需保持这两个压力稳定即可。因此, 烧嘴总是以最大效率、在最小过剩空气量的条件下运行。(2) 实现加热区域任意“虚拟”的划分。虚拟的加热段及均热段(每对烧嘴独立控制) 采用数字化控制技术, 加热炉能力可以根据产量调整, 同时确保产品获得良好的均匀性。计算机可以根据一系列已装炉坯料的热量数据, 对每对烧嘴进行实时设定, 可以设定开或关一些烧嘴, 精确控制加热炉加热能力, 在任何工况条件下, 燃料综合消耗量在整个轧机生产范围内降低。4 结语从长期的市场角度看, 钢材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变化日益增加从短期的钢坯加热角度看, 钢坯冷热装的情况会经常存在。烧嘴式蓄热式加热炉方案符合上述钢材加热要求。此外, 蓄热式烧嘴式加热炉炉墙两侧留有便于检修的人孔门和扒渣门,这是唯有采用烧嘴结构形式才能做到的对于高热值气体燃料, 可直接冷炉点火升温, 不需要单独的点火烧嘴维护工作量稍大, 但检修时间短, 停炉时间短。国内蓄热式加热炉发展很快, 现在还不能讲哪一种形式是最先进、最成熟的, 都多少存在一些问题, 蓄热体的寿命、蓄热式加热炉的寿命都有待提高等, 但蓄热式烧嘴式加热炉是一种发展方向。
邦世达炉业今天来跟大家聊聊电热窑炉与火焰窑炉的区别对比
陶瓷工业使用的热工设备从操作上可分为连续式和间歇式,从使用的热源上又可分为火焰式和电热式。电热窑炉就是指把电能转变为热能,使制品温度升高,并按预定的烧成曲线完成烧成过程的一种窑炉,它与火焰式窑炉相比具有特殊的优点,如:容易获得2000℃以上的高温,窑温能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控制,容易实现行动控制;由于不同燃料燃烧,所以对环境污染小;此外还有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因此电热窑炉被广泛地用于陶瓷工业中,尤其是在电子陶瓷、高温陶瓷及其他特种陶瓷的生产与科研中。
电热窑炉与火焰窑炉的比较
一、从热工基本原理上比较
火焰窑炉需要燃料燃烧供热,所以需进行燃料燃烧计算和燃烧设备计算;燃料燃烧需要供给助燃空气、燃烧产物需要排除窑外,所以需计算窑内气体流量、流动阻力、各种压头的转变、计算通风设备等。电热窑炉一般是通过电热元件把电能转变成热能,要进行电热元件的选择、电热元件尺寸的计算、供电与控制设备的选择与计算;由于没有燃料燃烧的问题,所以不许考虑供给空气、排除燃烧产物等通风设备。在窑内传热方面,火焰窑炉主要是燃烧产物的气体辐射传热和强制对流传热,电热窑炉主要是电热体的固体辐射传热及自然对流传热,即这两类窑炉窑内主要传热的基本方式不同。但若要求在电热窑炉内强制冷却制品或排除制品在烧成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以及要求维持窑内一定的压力制度时,则需要进行电热窑炉的通风设备的计算,窑内也存在着强制对流传热。
二、从结构与操作的主要优缺点上比较
电热窑炉不需要燃烧设备,一般不需要通风设备,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加热空间紧凑,空间热强度较高,热效率高,窑内制品不受烟气及灰渣等影响,温度便于实现控制,故产品烧成质量好,窑内可在任何压力条件(高压或真空)或特殊气氛条件下加热制品,可以获得火焰窑炉难以达到的2000℃以上的高温。
三、从成本费用上比较
一般来说,燃料窑炉的设备费和操作费用均较低;而电热窑炉的设备费和操作费用则较高。但就窑内气氛和温度控制来说,电窑则较为优越。体积小、售价高的陶瓷产品,如特种陶瓷或需要用可控气氛处理的制品倾向于用电热窑炉。此外,电资源丰富的地区,电价便宜,也可考虑使用电热窑炉。
1. 轮车:亦称:“辘轳”,陶瓷器中圆形器成型的主要工具。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后,随着陶瓷手工业的发展,轮车的构造也逐步完善。完善的轮车由旋轮、轴顶帽、轴、复杆、荡箍组成。旋轮为圆形木质,轴顶帽嵌于旋轮背面中心部,覆置在插埋于土中的直轴顶端,荡箍套至于轴下部。复杆安在轴两则,起平衡、定位作用。制坯时,将胎泥放置于旋轮上面中间,波动旋轮,使之快速持久转动,然后用手将放置于旋轮中间的胎泥拉成所需要的器形。轮车也用于修坯、装饰等工序。轮车的出现和广泛的使用,提高了陶瓷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对提高陶瓷器的质量有重要作用。用轮车制作瓷坯,在工艺上又称之为拉坯。盘、碗圆形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2. 轴顶碗:陶车上的一个部件,又称“轴顶帽”呈八棱柱形,底面有一锅底状凹窝,瓷质,凹面施釉,比较光滑,制作规整。江西赣州七里镇窑遗址出土的轴顶碗高5厘米,直径3.2——6.4厘米,凹窝深2.9厘米左右,镶嵌固定在陶车旋轮背面中心部位,凹窝扣在直轴顶端,是是用陶车旋转地关键部位。
3. 窑 具: 瓷器坯件放进炉窑装烧,须用耐火材料纸做的辅助工具将其间隔装置,此类辅助工具就是窑具。包括间隔具、支座、匣钵、窑柱和式火具等,其作用在于防止制品在烧制过程中污损与缺陷,并起盛装和支架作用,以提高装窑密度,利于烧窑操作。陶瓷考古学上,往往以是否有窑具的发现来判断某一地区是否属于古代窑址。间隔具的出现于战国时期,之后使用普遍,常见的有托珠、圆饼形、锯齿形、环形、环形支钉、三角形支钉、三角形支钉等多种,置于两件器物之间,以防止其粘结。支座约出现于汉代,有筒形、筒形束腰、喇叭形等,将器物支托到一定的高度,以利于器物烧成,匣钵的出现于南朝时期,至唐代普遍使用,有筒形、漏斗形等度多种,将器物置于匣钵里焙烧,避免了坯件直接接触烟火和窑顶落沙的侵扰,可保持釉面洁净,有利于提高瓷器的质量,还可以增加装烧密度,提高产量。窑柱多发限于宋元时期北方地区,呈圆柱形,有秩序地排列于窑床上,有的上面平铺一层耐火砖,砖上放置装满坯件的匣钵;有的则直接承托珠叠烧的碗等坯件。装烧用窑柱,可便于火焰,烟气流通,有利于减少窑内温差。式火具出现于东晋,流行于宋元时期,有锥形,片形等,用来测定要内温度,可及时掌握要内温度的变化。各种窑具的出现和广泛的使用,对陶瓷的烧成乃至陶瓷手工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4. 荡 箍:陶车上的一个部件。呈扁矮的圆筒状,瓷质,内侧面施釉,制作规整。江西赣州七里镇窑址出土的高2.5——3.4厘米,内径7.6-8.3厘米。外径 10.8——11.4厘米,按套在陶车直轴的下部,与直轴两侧的复杆下端相连接,是使陶车子稳定旋转的重要部件。
5. 模 型:又叫“模子”。即用生土或石膏等材料先做成所需瓷器形状的模型,再将泥料涂敷或打成泥片置入模型内,用手或机械压制,稍干后取出。即成为瓷器的坯件。制作瓷器的模型有单模或合模。瓷器中小型像、壶嘴、壶把以及碗、盘等多采用模制。
6. 匣 钵:瓷器焙烧时置放坯件对坯件起保护作用的匣钵状窑具,以耐火粘土制作,形状一般为筒形或漏斗形,也有的呈“M”形、碗形、钵形和椭圆形等。出现于南朝时期,唐代开始普遍使用。坯件装在匣钵里焙烧,避免了烟火与坯件直接接触和窑顶落沙等侵扰,是坯件受热均匀,釉面洁净,提高了产品质量。匣钵耐高温,胎体结实,承重能力强,层层叠放不易倒塌,因而可以充分利用窑内空间,增加装烧量。匣钵的发明和广泛的使用,是中国制瓷工艺的一大进步,为瓷器的优化高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7. 窑 柱:又称“支柱”或“垫柱”,是瓷器焙烧时支承好坯料的匣钵和叠烧坯料的窑具。以耐火粘土制作。承圆柱形,粗细、高度不一,下部直径略大于上部,实心或中心略空,颇坚实,有的表面下螺旋沟痕。使用方法有二,一是有秩序地排列在窑床上,上面搭铺一层耐火砖,砖上叠放匣钵;二是有规律地摆置在窑床下,每柱下直接承托叠烧的碗等坯件,窑柱在宋元时期北方地区使用较为广泛。装烧用窑柱,可使火焰与烟气畅流,还可以调节要内温差,有利于瓷器烧成。
8. 顶 碗:又称“支顶匣钵”,是陶瓷器焙烧时支托坯件的窑具,属于支具类。一耐火粘土制作。形状多为上小下大,壁较斜直,直面平整,有些中间留一圆孔。一般用于碗等器物的叠烧。装烧地方法有两种,一是仰口叠装,即将碗等器物的口向上叠码在碗的支面上;另一是先在支面上置一间隔具,然后将碗等器物口向下扣在碗顶上,使顶碗的支面及其上面的间隔具支顶在碗等器物的内底上,口部悬起。顶碗是宋代常见的支托窑具。比较稳固,也可减少所支承器物变形。
9. 火 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以瓷土制作,往往用碗等器物的坏坯件加工而成。形状一般为三角形,上平下尖,上半部施釉,并镂一圆孔。使用时,将其置于窑内从观火孔可以看到位置,需验火时使用铁钩将其从观火孔钩出。每烧一次窑窑验火多次,每次验一次,就钩出一个。可及时掌握窑内温度和气氛变化,十分有利于瓷器的烧成。每烧一窑窑验照多次,每个火照只能使用一次。火照盛行于宋代,是简便有效的测温器具。
10. 直 具:陶瓷器焙烧时支承器物的窑具,又称“支托”或“支座”,以耐火粘土制作。常见的样式有筒形、筒形束腰、喇叭形、钵形、盆形、高柱三叉形等多种。高矮不一,矮者不足10厘米,高者可达 30厘米。直具出现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直具的出现和广泛的使用,是装烧工艺的一大进步,可以将焙烧的器物支托到最佳窑位,避免窑底的“低温带”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成本率。匣钵的出现和被普遍使用后,直具明显减少,甚至有的窑停止使用。
11. 支 钉:陶瓷器焙烧时在器物与器物之间起间隔作用的一种窑具。多用于叠烧,出现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之后使用越来越多。以耐火粘土制成,形状有直筒形、圆环形、圆饼形、三叉形、四叉形等多种。采用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用粘土做成泥钉,均匀地粘在器物底面或足面,每件器物少者粘有3至6支颗,多者可达9至12颗;二是在垫饼、垫圈和三角形、三叉形间隔具上加3—6颗泥钉,或在其一面直接捏出3—6颗泥钉。装烧时钉尖接触釉面,不容易粘连,但是烧成后有面上往往会留下支钉痕迹。宋代汝窑、官窑等器物的支钉痕迹很小,形似芝麻。
12. 齿形支具:早期制瓷主要的支烧窑具。其形状为圆形,下有一周齿形凸起。使用时齿口向下,上面在叠装其它器坯。这种支具流行于晋至唐代的浙江地区越窑系瓷窑。
13. 垫 柱:又称“窑柱”,一种窑具。为把瓷器制品从窑的底基上升高,以利用窑室中较高空间的较高温度烧成的柱状物,其形状有束腰喇叭口和直筒等不同形状。
14. 拉 柱:陶瓷器焙烧陶瓷器焙烧时测定要内温度的窑具。以瓷土制作,成棒槌形,长15—20厘米,一端蘸有釉料,使用时将其放在窑炉内,可拉出来观察烧成的程度。
15. 支 圈:一种是以瓷土制作,适应覆烧发的特殊窑具,创始于宋代定窑。直圈呈圆圈形状,圈内侧有垫阶,截面为L形。使用时,平放一枚支圈,将一个口沿无釉的芒口碗等待烧器物坯体扣置在支圈内的垫阶上,接着在支圈上叠置一个与其规格相同的支圈,照样在支圈垫阶上扣置待烧器物坯体,如同码放蒸笼依次上叠,数量不等,发现最多的有32个支圈的。由于使用支圈烧造器物,比使用其它类型匣钵产量增加数倍,定窑支圈很快就被磁州窑等北方的一些瓷窑相继采用。在南宋时传到了南方景德镇等地的瓷窑。定窑等处是将支圈连同所承装器物置于筒状匣钵内装烧。景德镇窑则不同,它的支圈是叠置在与支圈规格相同的底座上,上面加盖,在支圈组成的圈柱体外侧涂一层耐火泥,用以粘接支圈和密封空隙,然后直接入窑焙烧。直圈覆烧工艺对减少其器物变形,保证产品质量,增加装烧密度,提高产量,节省燃料,降低成本等方面都有明显效果,对瓷器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以支圈覆烧法烧制的瓷器,口沿无釉,即芒口,使用很不方便,也影响美观。再加上支圈对原材要求高,并且都是一次性使用,用量大,成本高。所以,直圈覆烧法北方在元代,南方在元代以后就基本被废弃了。
16. 垫 圈:陶瓷器焙烧时器物与器物、器物与匣钵之间起间隔作用的窑具。以耐火粘土制作。呈环形,上下面一般较平整。直径略等于或小于所承托器物的足(底)径,厚度则随时代和间隔器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垫圈出现于东汉晚期或稍后,后来逐渐流行。垫圈较垫饼直接接触器物面小,用料小而轻;支点均匀,稳定性能好,去放方便,但加工费时,容易损坏。
17. 垫 饼:陶瓷器焙烧时器物与器物、器物与匣钵之间起间隔作用的窑具。多用于器物与匣钵之间,因其形状似饼而得名,直径略等于或小于所承托器物的足(底)径,厚度则随时代和间隔器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垫饼出现于东汉时期,以后逐渐流行,元代以后明显减少。垫饼与器物接触面大,承重力强,垫托安稳,但同时与器物粘连的可能性较大。垫饼中的扁薄者,一般习惯称之为“垫片”。垫饼是一种窑具。垫饼的作用是使器坯底部足置于垫饼之上,可防止器物与匣钵粘连在一起。
陶瓷烧制用陶窑,在陶窑中,木质燃料产生的高温使陶土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坯体的成分、性能和颜色的改变。
陶窑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陶器的烧成温度,结构越合理则烧成温度越高,陶器就会更加坚实耐用;陶窑的密封情况既能影响窑内温度,还会造成氧化或还原的烧成气氛,影响陶器的颜色。因此,陶窑是衡量制陶工艺水平的主要标志。
陶窑的结构不同,窑内温度—与密封程度也不同,因此,陶窑决定了陶器的烧成温度。结构越合理,火候就越高。
扩展资料
一般来说,陶瓷生产过程包括坯料制造、坯体成型、瓷器烧结等三个基本阶段。同时陶瓷生产过程的组成可按生产各阶段的不同作用分为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和生产服务过程。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陶瓷生产过程,和其他一些行业的生产过程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陶瓷生产过程是一种流程式的生产过程,连续性较低。陶瓷原料由工厂的一端投入生产,顺序经过连续加工,最后成为成品,整个工艺过程较复杂,工序之间连续化程度较低。
2、陶瓷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
3、陶瓷生产周期较长。陶瓷产品的生产周期,是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经过各道工序加工直到成品出产为止,所经过的全部日历时间。
4、陶瓷生产过程中辅助材料如石膏模型、匣钵、硼板等消耗量大。
5、陶瓷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 煤炭、天然气、电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烧制陶器
蓄热体主要有蜂窝陶瓷、蓄热球和蓄热管三种。蜂窝陶瓷的比表面积是小球的5倍以上,传热能力大4~5倍,而气流阻力只有小球的1/3,透热深度小。所以,蜂窝陶瓷比蓄热球更有利于实现低氧燃烧,使炉温均匀、传热速度快、可快速出钢,大大降低氧化烧损和NOx气体的生成,显著提高环保节能效果。采用蜂窝陶瓷的蓄热室体积大大减少,可布置足够量的烧嘴,满足热负荷需要。而蜂窝陶瓷的直气流通道与小球的迷宫式通道相比更不易堵塞,自洁性好,更适用于我国燃烧不洁净的特点。
晶锐公司新近研制生产的刚玉/莫来石、堇青石/莫来石复合相蜂窝陶瓷蓄热体具有耐高温、抗酸碱腐蚀、热震稳定性好、强度高、蓄热量大、导热性能好等显著优点,节能效果和使用寿命大大提高,目前已获得国内众多钢铁企业的认可并批量出口日本、韩国及欧美市场。010-80841321 梅天放
加热炉、各种工业炉、锅炉都是高耗能窑炉,资源耗费量大。加热炉对钢锭进行加热时的温度高,烟气带走了大量的高温热量,造成白白浪费,热利用率较低。节能降耗的措施有:
1、在加热炉内壁涂刷RLHY-2黑体辐射节能涂料,增加加热炉壁耐火材料辐射率,加快炉内辐射换热,用此产品实现节能率10%~20%。
2、在加热炉内壁加装高辐射率桶状装置,同样起到提高炉壁耐火材料辐射率的作用,加快炉内辐射换热,产品实现节能率3%~6%,此方法的缺点就是投资偏大,收回成本周期相对较长。
3、使用蜂窝陶瓷蓄热体可以达到余热回收的目的,但一次性投入大,切换机构多,维修成本高;另外在切换过程中也带走了相当多被烧嘴吹出但未燃烧的燃气,造成能源严重流失。而使用换热器则可弥补蜂窝陶瓷这方面的不足,且投资少、无切换机构、免维修。
如果使用金属换热器,由于材质的限制,抗氧化能力差,不能在高温下长期使用,余热回收率低。如烟道温度达到800度以上,金属换热器非常容易被高温损坏,无法达到余热回收的目的。
如普通情况下窑温高于800度,而烟道温度低于800度,这种情况看起来适合用金属换热器,但如果出现停电、燃气量偏大、助燃风量不足等情况,都会使烟道温度快速高于800度,使金属换热器很快被烧坏。
陶瓷换热器具有以下特点:
a、耐高温,耐腐蚀,换热效果好,节能率高。但金属换热器放在陶瓷换热器的部位就很快被烧坏了。
b、陶瓷换热器使用方法直接、简单、快捷、一次性投资少、投资成本低、换热温度稳定、效率高、寿命长、不堵塞、不漏气、更换方便,不存在煤气在切换时浪费跑掉。
c、使用寿命上,同等情况下陶瓷换热器是金属换热器几倍或几十倍。
如果不使用换热器,助燃风温度就是一般常温(-10℃-40℃),但通过陶瓷换热器加热的助燃风温度可达300℃-800℃,不但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而且提高了环境效益。
在加热炉余热回收利用,实现节能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