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建水紫陶机制壶和手工壶?
你好!很高兴看到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根据自己的经验从文化价值、工艺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做个简单答复: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
书画刻填是建水紫陶最为独特的工艺之一,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因为器形不同,从坯子到粘接,在到书、画、刻、填,需要在不同的形状上创作,这样就不可能做到用机器完成,必定是工匠门一笔一笔、一刀一刀去雕琢。正也是这样的全手工工艺和精巧的创作才能体现紫陶的特点和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
建水紫陶在古代没有官窑,地处我国西南一带,受体制和地域等多种因素束缚建水紫陶早年被遗忘在了滇南的边缴之地。落后的经济,不发达的交通,影响了建水紫陶对外界的传播和认知度,需求量决定了一个行业的发展,没有需求就没有大规模生产。虽然同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但是知名度一直较低,无官窑,只有民窑,到目前为止很多还是以小规模陶厂和作坊为主。
从工艺的角度:
建水紫陶壶泥料手感较为细柔,目数为200-350,泥料细腻,成型不易,机器很难直接成型,需要靠全手工拉胚才能成型,同一个器形的紫陶器皿烧制前和烧制后的收缩比可以高达15—20%,而且不同的器皿收缩不尽相同,这就是影响紫陶成品率的主要原因。
建水紫陶泥料要晾干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用于拉坯,揉泥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让泥料的干湿度均匀。过程中泥料会经常暴露在空气中,其泥料的表面和中心的水分含量就会不一样。如果直接将泥料浇铸或者倒模压制成陶坯,陶坯各个部位的干湿度就会不同,烧制时收缩程度就有差异,进而导致坯体被收缩撕裂。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因素让紫陶作品成为了陶艺匠人们的手作,也正是因为紫陶是陶艺匠人门双手制作而成,紫陶才有了他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1、壶底痕迹不同:
这是由于手工紫砂壶的底部和壶壁在制作时是分开进行的,而紫砂泥是在同一时间调制而成,这种在制作过程中造成的时间差,会使得紫砂壶经过火烧之后在壶底形成一圈较为明显的镶嵌痕迹。
由于机制壶并没有调制泥土这一环节,因此在经过火烧之后底部不会有明显的镶嵌痕迹。
2、表面质感不同:
紫砂壶表面所呈现出来的质感比较温润且带有明显的光泽,经过火烧之后表面还会有一些小颗粒,并且内部的泥砂层次不齐。
机制壶经过火烧之后,表面所呈现出来的质感效果不太明显,并且看起来会有一种死板和灰暗的感觉。
3、接缝线数量不同:
紫砂壶在制作完成后,在壶的内部会有一条不太明显的接缝线,并且只有一道接头。机制壶在制作完成后,在壶把内侧和壶嘴部位都有两条接缝线,并且看起来十分明显。
1、模具压型的瓷器上没有任何的拉坯纹。2、手工拉坯的拉坯纹是不规则的,而机械拉坯的瓷器上拉坯纹是细细的,密密麻麻,一圈一圈规则的,好像是被尺子量过一样,深浅一致,和手工拉坯的特点相反。3、机械淘沙往往颗粒极细,就像和面前的面粉一样。
手拉坯成形是一种古老的技术,它是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工将可塑泥拉制成各种形状的方法。拉坯轮用电动轮,过去则用的是手搅轮。手搅轮是用一特制青石轮盘,固定放置在一个轮轴上,石轮上面边缘处有一小坑眼,手拿一细长木棍插入小坑眼内,按逆时针方向用力摇动,使石轮快速转动,石轮上放一泥团,待石轮转开后利用其惯性即可拉坯。当石轮转速降低将停下时,继续转动石轮,使其运转,循环往复直至指导坯拉成。而机械胎主要是机器做出来的。
1、内壁光滑程度不同
手工紫砂壶要在泥凳上细细打磨,做好后内壁里会留下泥凳的木纹;机制紫砂壶内外壁打磨得比较光滑。
2、壶底痕迹不同
手工紫砂壶的底和壶壁是分开进行,但紫砂泥却是同一时间调制的,这种时间差造成壶在经过火烧后,会在壶底形成一圈明显的镶嵌痕迹;如果是机制紫砂壶,在烧出来之后,后底盖衔接处没有明显的痕迹。
3、接缝线数量不同
手工紫砂壶只有一道接头,在壶内装把处可见到一条不明显的接缝线;机制紫砂壶在壶嘴和壶把内侧各有一条比较明显的接缝线。
4、表面质感不同
手工紫砂壶经过烧制后,质地收缩不一,泥砂层次不齐,
外表粗粒凸现,使壶表面呈现出温润的质感和明快的光泽,呈现出紫砂特有的性质;而机制紫砂壶,烧成后表面失去质感效果,往往出现灰暗死板等现象。
扩展资料:
紫砂壶的开壶方法:
1、醒壶
在清理干净紫砂壶后,直接紫砂壶盖体分离放到锅里,然后加纯净水烧开,然后再慢火煮30分钟左右。(注意:煮过的紫砂壶千万不要直接拿冷水冲。)
2、润壶
可以理解为试泡,用大量的茶叶放到醒过的紫砂壶里,然后倒入沸水,最后盖上盖子静置3-5个小时即可。
3、晾壶
将上面处理过的的紫砂壶再次用纯净水清洗干净,然后用干抹布轻轻擦拭干净即可。
开壶目的:
主要是为了去除异物,因为紫砂壶在经过千度高温烧制,会发生物理变化气孔扩张,降温出窑后难免会被一些粉尘堵塞气孔,壶内有时还会留下些砂料碎屑,而且也会留存石英粉。
1、原矿的紫砂壶没有机制的,因为紫砂泥不能使用灌浆工艺,除非添加大量的玻璃水等化学品,那就变成了化学泥,也不算紫砂了。
2、紫砂壶从工艺上也有全手工和半手工之分。
二、如何辨别
1、区别在与壶身一个是全靠手工敲打出来或者借助模具成型,壶嘴和壶把还是手工制作安装的。全手工并不代表品质好,也有做的很差的,也有很多名家制作模具半手工壶的,做得好的也价格很高。
2、一般而言,全手工会在内壁有名章(这个据说半手工也可以做到),一般内壁能看到会有接痕,壶身也不会绝对的很圆,
3、半手工壶工艺流程做成来的壶任何一个造型绝不会仅仅只是一个,而全手工壶却有着不可复制性。而除去这一点不谈,半手工壶在挡坯的过程中因用力挤压,使泥料的被压紧,跟全手工壶相比透气性要差了些。而且虽然半手工紫砂壶的表面规则统一好看,没有全手工紫砂壶的表面拍打痕迹明显,但是却缺少了一点灵气!
4、
模具做的紫砂壶内外壁打磨得比较光滑,手工做的壶要在泥凳上细细打磨,做好后内壁里会留下泥凳的木纹。
纯手工紫砂壶的底和壶壁是分开进行,但紫砂泥却是同一时间调制的,这种时间差造成壶在经过火烧后,会在壶底形成一圈明显的镶嵌痕迹。如果是模具做出来的紫砂壶,在烧出来之后,后底盖衔接处没有明显的痕迹。
全手工制作的圆壶,只有一道接头,在壶内装把处可见到一条不明显的接缝线。用模具成型烧制出来的壶,在壶嘴和壶把内侧各有一条比较明显的接缝线。
三、总结
一把壶的价值,在于这把壶的精气神韵是否充足饱满,壶型是否做的规整、比例是否和谐、泥料是否好、做工是否细致。曲线是否自然如果是花货,那么上面的花草树木是否自然如天成,无一点矫饰。只要这些要求都达到了,半手工和全手工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四、建议
如果楼主一点要购买正品的话建议带一个这方面的行家帮助辨别,最后祝楼主买得一把好壶。
没有机制壶的、只有模型半手工、手拉坯、车冲出来、和注浆壶、还有全手工壶
1、看内壁纹理。这个是鉴别全工最好的方法。全手的壶都是通过拍打泥片后直接通过拍打成型的,“受伤”的基本都是外壁,内壁基本上不受拍打的影响,其成型前的拍打纹理可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了。而半手的基本上不会有,多是刮过的痕迹。
2、接头。这个是我最不愿讲的,因为这个技术性是最低的,也最容易做假的,假的真能以假乱真。而且真正的全手工,稍微用心点,接头也可修掉的。所以这点在我看来基本不作为鉴别全手的方法。
3、看外型。外型是给我们的第一印像。有人会说啦,外型无外乎是石瓢、西施、等形状呗。我所说的外型不是这些具体的壶型,而是要从壶型中看出是不是全手工,这也算是一门学问说到这里,很多稍微专业一点的应该想到了吧。全手工的原理最最基本的身筒是全手工拍打成型的。所以壶身筒必定有其特殊的地方,那就是不对称性。
4、 看内章。内章的看法根据壶型的不同,印章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无论圆型还是方型的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印章都是泥片平铺着的时候盖上去的。看帖子里也有另外刻字在内壁的,当然这也是证明全手的一种方法,做全手壶的人用心可谓良苦呀。通常情况下,圆型的壶的内壁章一般都是有变化的。
一、用放大镜(一般眼睛也很容易分别)看画面的花纹,如果有类似布匹上的网状纹,则是贴花的。
二、手绘的不存在完全一样的,我们可以拿两个一样的杯子对比下,如果画面完全一致则是贴花
三、 青花的釉下的贴花很难区别,手绘的由于着力不同,颜色会出现深浅不一致,贴花的则很难做到,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粉彩的贴花都是釉上的,很好区分。现在还有介于贴花和手绘的半手绘的,这种是贴线条然后填色或汾水,通过上面的方法亦可区分,难度大些。
机械雕刻成本低,造型变化少,几个机械工的东西放一起长得一样很没有新意,此外机械工用工具的使用角度很有局限性,所以做出来得东西死板,懂行的一眼就能看出来是机械工。机械工目前在圆雕上还没什么发展,主要是做浮雕,小牌,在作品规整程度上机械工要优越于手工(也正因此而死板..)
现在也流行机械工加工后手工修补的方式,相当于2者的融合,降低手工成本,提高机械工质量,不过这方法也很少会出现在圆雕上
我觉得,讲什么物理化学都不重要,鉴别时最重要的是感官吧。包括以下主要特征
1,手工的瓷器对比灌浆瓷器,首先是手工密度高比重大,灌浆瓷器相对轻飘;同时由于,手工瓷器拉坯时厚度较厚,注浆瓷器一般做较薄。比重的经验要多拿标本对比体会。
2,灌浆瓷器有注浆线(就是磨具接缝)但一般都修饰过普通人看不出。这时还可看瓷器的整体,外观光滑无比,瓷器的釉面反光非常一致,这就是灌浆胎。如果手工胎无论你是怎样做,都做不到这个水平。
3,再看瓷器的内壁,非常光滑的就是灌浆瓷器,手工胎内壁都“挡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