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汝窑瓷器特点有哪些

羞涩的抽屉
懵懂的裙子
2023-03-22 08:40:34

汝窑瓷器特点有哪些?

最佳答案
失眠的学姐
无心的啤酒
2025-10-11 14:01:19

胎色方面表现为胎质细腻,对着光看有微微的红色。釉色方面表现为釉面开片较细密,多表现为斜裂开片,颜色大多为天青、粉青、天蓝色。

胎色方面,汝窑瓷器的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对着光线看能发现微微的红色,而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看开片纹,汝瓷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

釉色方面,汝窑瓷器以玛瑙入釉,釉色大多是天青、粉青、天蓝色,但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并且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的感觉。

在放大镜下观察汝窑瓷器,可以看到釉下有一些稀疏的气泡,釉面温润古朴,摸起来如绢丝,光亮莹润,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这也是汝窑瓷器的主要特征。

其产地

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后曾名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汝官窑瓷的特点是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传世的汝窑瓷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瓶、尊等日用品。

汝窑制品素面多,极少以花纹作装饰。造型端庄,釉色晶莹似玉。汝官窑的烧制时间短,作为贡品,中国民间流传甚少,南宋时已属“难得”之物。清雍正前后有仿汝器出现,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时古雅大方。

最新回答
秀丽的蓝天
矮小的朋友
2025-10-11 14:01:19

在众多的宋朝文化中,汝瓷文化更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汝窑瓷器也同样以精湛的工艺水平、秀美的造型风格、高雅素净的神韵让一批又一批的收藏者们为之倾倒。汝窑瓷器有以下六大特点:在其瓷器的艺术造型上以简约为主;汝窑瓷器在其整体的重量上是十分轻盈的;汝窑瓷器在其胎体断面之处接近之处产生香灰色,香灰胎是汝窑瓷器所独有的特点之一;汝窑瓷器的釉层面十分轻薄,这也是与其他瓷器最大的不同之处;汝窑瓷器的碎片化;汝窑瓷器的底色呈现出粉红色。

一、汝窑瓷器的特点:

1、在其瓷器的艺术造型上以简约为主。

在汝窑瓷器发展的三十年间,一直都秉承极简的设计理念。在其瓷器的造型上主张整体的协调性,十分追求一种浑然天成之感。因此作为收藏的我们会发现,在收藏汝瓷的过程中,几乎不会出现造型怪异,或者是轮廓十分复杂的瓷器器型。而这一点正好也是收藏者们,用来鉴别汝窑瓷器真伪的一种辨别方法,因为在宋以后瓷器,由于过度的追求瓷器的造型美,反而没有汝窑的简约之美。

2、汝窑瓷器在其整体的重量上是十分轻盈的。

汝窑瓷器自出现以来,就一直以金银器的造型风格为主,甚至有部分汝瓷的精致程度完全可以与金银器相媲美了。汝窑瓷器在整体的烧制过程中,对其瓷器的重量把控的是十分苛刻的,瓷器之间的误差也都是控制在百克左右。因此总体来看,宋汝瓷的重量要比我们所常见的一般瓷器轻许多,并且此瓷壁也是十分的轻薄光滑,光泽感十足。

3、汝窑瓷器在其胎体断面之处接近之处产生香灰色,香灰胎是汝窑瓷器所独有的特点之一。

汝窑瓷器出现香灰胎的主要原因是在于,瓷器还原烧制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了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从而导致瓷器胎体上颜色深浅的变化,除了会出现香灰胎,还有部分汝瓷的胎底之处会呈现出火石红的颜色。

4、汝窑瓷器的釉层面十分轻薄,这也是与其他瓷器最大的不同之处。

据相关资料记载,以及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汝窑瓷器的釉层面一般在两毫米到三毫米之间,即使是大件的汝窑瓷器,其底部的釉层面也不过才五毫米左右,并且不会超过这一上限。这一特征的出现,同样成为了收藏者们鉴别汝窑瓷器真伪的关键因素。

5、汝窑瓷器的碎片化。

总的来说,汝窑瓷器的开片分为有规则和无规则。其中规则化指的就是瓷器的冰裂化,如果是圆形的冰裂片可以叫作雪花片,如果是半圆形的冰裂化可以叫作蟹脚纹。而不规则化则指的就瓷片的细碎化,这类瓷器几乎不会出现大开片的现象,十分容易将两者分别开来。

6、汝窑瓷器的底色呈现出粉红色。

在收藏汝器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其底部会出现类似红色的胎色,这是一种十分特别的烧制方法。如果在其烧制的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者是过低都不足以形成底部的粉红色,这也因此成为了汝瓷的特别之处。

二、汝窑瓷器的定义: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今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和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均发现汝窑烧造。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瓷种之一,中国北宋、南宋、明朝时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可与商彝周鼎比贵。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明代汝窑水平。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张名片。

三、汝窑瓷器的形态特征

1、特征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宋代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汝瓷文化又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工艺精巧,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

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论》里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说出了汝窑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造型

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3、胎釉

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蝉翼纹”。

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4、支钉

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5、仿品

后世仿汝窑者始于宣德官窑,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蝉翼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唐英时的仿品鉴别时也很容易,因为宋汝为无光釉,清仿品则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隐现一圈蓝色。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伪,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则属清代特有,且御窑厂产品多书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篆款,更为鉴定提供了方便。

6、开片纹

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像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四、汝窑瓷器的工艺特色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瓷樽始于宋,汝窑、定窑、龙泉窑均有烧造,是陈设用品。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只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以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

汝窑烧制的汝瓷因为其绝妙的色泽、独特艺术价值,深得帝王欢心,有“宋瓷之冠”的美誉。汝窑又与同期官窑(河南开封)、哥窑(浙江龙泉)、钧窑(河南禹县)、定窑(河北曲阳)合称“宋代五大名窑”,位居五大名窑之首。

汝窑以传承艺术为己任,采用传统手工制作陶瓷方法,制作一个陶瓷的工序高达十三道,包括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成瓷、成瓷缺陷的修补,做工精细,设计唯美、承艺汝瓷以“釉色层”领先,器型古朴典雅得当,光润有度,由于汝瓷釉层厚,常有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会着附于裂纹处,形成不规则的变换交错的花纹,故而手感润滑如脂,似玉非玉之美。

宋人欧阳修在《归田集》中对汝窑的论述:汝窑瓷真正最美的就是釉,不是天青色,而是粉翠,也就是今所说的翠青色。而汝瓷真正的瓷色是半瓷化作的,玻化不明显,器身不透光亮,因此不排除后人把珍品当作“陶”而丢弃,故存世甚稀。而《清波杂志》里宋人周辉对汝窑的精述,汝瓷以釉取胜,当代青瓷不能同比,真品釉色青中泛滥、纯净、温润,釉面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它既不同钧瓷的乳光,也不同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种类似古玉般内蕴的光泽。当时汝瓷是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现从文献可知,汝瓷也可民用,绝非“严禁民用”之说。对自藏汝窑瓷及由此对整个汝窑作较全面简述的则是明代学者高濂的《燕闲清赏笺》中提及,“汝窑,余尝见之,实为玛瑙末入釉,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其釉色有天青、粉青,还有葱绿和天蓝等。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面可视碧玉,也不为过。所有历代青瓷应以汝窑为冠。”

五、史料记载

1、南宋

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汝窑在接受宫廷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由上可知,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称誉。釉屋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有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

2、明代

明代学者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对自藏汝瓷和由此对整个汝瓷进行了评价:"汝窑,余尝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针,余藏一蒲芦大壶,圆底,光若僧首,圆处密排挣针数十,上如吹埙收起,咀若笔帽,仅二寸,直塑向天,壶口径四寸许,上加罩盖,腹大经尺,制亦奇矣,又见碟子大小数杖,圆浅瓮腹,磬口、釉足,底有细钉,以官窑较之,质制滋润"。

3、清代

清代学者梁同书在其《古窑器考》一书中的记载:"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难得。时唐即耀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

六、汝窑的釉色

1、青如天

汝官窑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晴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彻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玛瑙入釉而致使釉面产生的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2、面如玉

关键是半乳浊状的结晶釉,这种结晶釉对色与光极敏感,青绿釉却能从内反射出红晕。釉子稍厚处,如凝脂般将青翠固化,又如腊滴微趟,将玛瑙融化之后而又将其垂固。釉子稍薄处,如少女羞涩面现昏红,又如晨曦微露,将薄云微微染红。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汝瓷釉面的光泽,不如官、哥瓷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性质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泽度,大抵只及后者三分之一略强。这说明,玛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质的抗腐蚀性均有所下降。

反过来则说明,缺乏明显玻璃质感,是玛瑙为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釉质肥厚莹润若堆脂,釉面因施釉不匀、显高低不平、久平整,并有少量气泡和缩釉现象, 蝉翼纹: 用"蝉翼纹"来形容汝官釉面的开片最为形象。前人用"蟹爪纹"来形容,这里有二种说法。其一"汁中棕眼隐若蟹爪",是说釉面上因气泡破裂而产生的棕眼犹如螃蟹走过沙滩而留下的蟹爪印。其二是形容瓷器表面开片的长短无序,呈不规则交错犹如蟹爪。笔者看法:所谓"蟹爪纹"是在瓷器开片的一条主纹上,另生出一条次纹,形成一个"Y"型(蟹爪),然后在次纹的一边又生出一条次次纹,形成又一个小一点的"y"型(蟹爪),......就像一棵树主干生出大枝,大枝生出中枝,中枝生出小枝,小枝生出小小枝一样。其实中国画技法中创始于宋初的枯树画法的一种方法,就叫做蟹爪技法。用蟹爪技法来解释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最简单不过了。不过用蟹爪纹来形容汝官釉面开片却有不足,因为它只形容了开片的主次及走向,却无法形容汝官釉面中的斜开片。因而有人在考虑这方面时就用"鱼鳞纹"或者"冰裂纹"来形容。因此用"蟹爪纹"、"鱼鳞纹"、"冰裂纹"来解释汝官釉面的开片都是只抓住了一点而没有顾及其余。而蝉翼纹既包含了蟹爪纹又包含了鱼鳞纹或冰裂纹,是形容汝官釉面的最形象比喻。蟹爪纹,形容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

3、晨星稀

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瓷在其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釉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表明,玛瑙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溢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芝麻支钉釉满足:。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汝窑是钉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

棕眼:釉面的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4、蝉翼纹

蝉翼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的开片纹细如蝉翼。

对汝瓷的开片有各种形容,如蟹爪纹,冰裂纹,蝉翼纹,鱼子纹等,但我觉得用蝉翼纹来形容是恰如其分。而汝瓷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青,有的如长虹悬空,都是一些美丽的形象比喻,有点夸张。说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红斑块显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鱼子飘浮在水面上,仅此而已,我甚至觉得,这是汝瓷的缺陷。不过对汝瓷来说,又多了一个非典型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有铜骨无纹者”为珍品、上品,非判断是否属汝窑之标准。

七、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由于柴窑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因此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清秀的煎蛋
从容的乌冬面
2025-10-11 14:01:19

宋代五大名窑中,有一句话叫“汝窑为魁”。作者认为没有必要把一、二、三分开。毕竟收藏一直是关于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也代表了收藏者对他的高度追求。宋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汝窑的记载。还有文学皇帝宋徽宗,被后人评价为“无所不能,独当一面耳”,也表达了对汝窑色彩的追求。雨后天晴云毁,这种色彩在未来将延续宋朝的审美内涵。与盛唐时期的审美相比,它表现出另一种对美的追求。老林认为,如果说盛唐是气象万千的壮阔壮烈场面,那么宋朝则是返璞归真、知行合一的简单姿态。盛唐整个审美就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年形象,而宋代则像是一个历经沧桑、悠闲漫步的中年成熟人士。

宋瓷有如此强烈的时代风格,其中汝窑最适合作为代表,七分人工造,三分自然造。用诗的趣味去做瓷器,才能真正达到一物一色,做工绝妙,简约的目的。从梁青寺窑遗址出土的器物来看,汝窑的胎以灰色或灰白色为主,而不是暗香灰色。目前部分汝窑瓷器中露出的胎骨是比较深的灰色,这与保存环境有关。由于缺失的胎儿部分已经暴露在外界太久,或者被污染或者潮湿,颜色逐渐加深,一些优良的保存环境依然呈现相对浅灰白色。而香灰胎基本符合汝窑瓷胎的灰色特征,这是约定俗成的,不需要修改。

汝窑的烧成温度一般较低,在1100-1250摄氏度之间,而最好的天青烧成温度在1200摄氏度左右。1220度以上变成虾青色。1180度以下,在月球上变成白色。经检测,大量瓷片呈1150度左右。由于瓷胎中氧化铝含量高达27%,远高于同时期的宋瓷,达到清初水平,所以基本为欠烧,属于生烧或微烧。所以用手敲胎骨,声音嘶哑。

从窑址的发掘可以看出,汝窑至少烧制了两次。一次是素烧坯,一次是釉烧。汝窑的釉面很薄,与宋官窑的厚釉完全不同。很多正品釉也有釉缩或破泡现象。由于氧化作用,裸露的无釉胎儿往往会变成新鲜的猪肝色。另外,窑址出土的多种器物在传世产品中并没有发现,可见汝窑的正宗文物并不仅仅是传世产品传下来的几种器物。汝窑的传世产品没有纹饰,但汝窑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完整的鹅颈瓶雕刻,揭示出汝窑有雕刻纹饰,窑址残迹中有许多龙的纹饰。一方面证明汝窑在出售前确实是朝廷收藏的贡器,这也是一个重大发现。

优美的台灯
贪玩的香水
2025-10-11 14:01:19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青花瓷》中的这句歌词,写的其实是北宋汝瓷。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即汝、官、哥、钧、定)之一,在古瓷收藏界极为珍贵,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说法。

古书上说:“当时请柴窑样式,世宗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现在附会成宋徽宗做了个梦,梦醒命令工匠烧制出雨后天青色的陶瓷。

实际上宋徽宗作为一个崇信道教的帝王,他不喜欢定州白瓷的颜色。汝瓷的淡天青色釉,冷暖适中,不愠不火,内敛,不张扬,展现了自然天工、典雅静穆、质朴淳实的境界,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也符合道家以质朴、朴素为美的审美观。

宋朝之后,汝瓷天青釉色逐渐被中华传统文化认为是最美的一种釉色,历代文人争相采用、模仿。

2017年10月3日,香港苏富比举办的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中,“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一亮相便引起现场激烈竞投,最终以2.0786亿港元的天价成交,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再次震撼了世界。

汝州民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窑一件”的口碑也在收藏界中广为流传,足见汝窑瓷器之珍贵。汝瓷始于宋,也毁于宋,北宋汝窑的烧造时间非常短,只有20来年。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长期兵灾战祸,汝窑尽废,汝瓷尽毁,技艺失传。

南宋人叫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连南宋人都觉得北宋的汝窑非常难得,那我们到今天就更为难得了。

天青釉炼制不易,虽历代民间窑场不断烧制,但是十窑九废,均未成功,技艺几近失传千年。

中国从明宣德年间就开始仿制汝窑,到清雍、乾时期达到高峰,数量虽大,质量也不错,但却从未有仿到九成像者。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原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等窑难度大得多,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

烧制技术失传千年,难以复制少有乱真赝品。汝窑的烧制地只有一个清凉寺,釉色也只有天青月白天蓝(天蓝仅存在传说中,月白又称卵白)。

1987年清凉寺窑址开始发掘,上世纪90年代文物贩子蜂拥而至,基本上当地农民都掘地三尺,连汝窑瓷片也被搜刮得一干二净。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

汝瓷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汝窑因稀而贵,真品难得一见,可查证的不超过79件,迄今为止,历代墓葬中未见出土一件汝官窑瓷,窑址出土的几乎都是残件。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曾说,“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目前也只有全球顶级的博物馆,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二十余件,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十余件,其他博物馆很难收藏得到。

汝瓷釉色多样,细分有天青、粉青、青绿、豆绿、天蓝、月白等,其釉面质感如玉,配釉原料主要是当地的黄金土、黑长石等,内含有三氧化二铁,加入玛瑙粉末后,和水搅拌均匀,呈乳浊状,沾到胎体上阴干,适时入窑。

2015年清凉寺村汝官窑遗址IV区出土的北宋时期玛瑙,可佐证汝窑在烧制时加入了玛瑙粉末

汝窑主要烧造于宋徽宗时期,此时的宋朝以文人治国,经济文化发达、生活富足奢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与审美水平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最高峰时期。宋徽宗赵佶无疑是宋朝艺术与审美的代表,水平绝对是很高的,在他的熏陶、倡导之下,汝窑精品之简洁、大方之美达到极致

入窑后严格火控,窑内完全处于还原气氛,即一氧化碳之中,这个还原剂能夺取三氧化二铁中的一个铁原子,使之变成氧化亚铁,与玛瑙、长石等相融,生成新的青色化合物,便成了汝釉。

由于掌控火候和胎体、釉浆配方比例及其他操作方面的差异,便形成了釉色表面的差别。

汝窑的胎体并没有领先当时技术的多少,属半瓷半陶,胎体松软,敲击声发木,无悦耳之音。

明末才子张岱著的杂记《陶庵梦忆》卷六中的记载,张岱说 "香炉最好是实用、耐火,三代青瓷很容易见火就坏,官窑、汝窑都一样,不如宣德炉..." ,这记载可以说明汝窑观赏性大于实用性。“见火就坏”的特点,还说明,汝窑的烧制温度并不高,可能没有达到1300℃,瓷胎还没有完全烧结,属于“半熟瓷器”。

胎体有吸水性,色泛黄灰,松软有细孔,就是俗称的香灰胎,汝窑的雅美全凭汝釉的包装。

“汝官”是支钉烧,支钉是用耐火材料制成的,就是当地的铝钒土。烧成针状支钉后,将其粘在垫片(垫饼)上。

将其放入匣钵内,遍身施釉的器物放在支钉上,盖上钵盖,用耐火材料泥封,烧成后取出。

器物隐蔽处只留下小的钉痕,使器物显得完美。器物上留下的疤痕,古人称之为“芝麻钉”。

汝瓷的最大特点是“粗粮细作”,胎土和釉料都是“就地取材”,胎土粗劣,便在釉料上下功夫,使用当地产的玛瑙入釉,这是大胆的创新。

特别是在“火控”方面,制作者摸索出一套完美的、适用于“此胎此釉”的烧制工艺。论材质、条件,其他几大名窑都优于汝窑,但却汝窑为“魁”,这就不能不归功于“工匠精神”。

汝窑瓷器的造型与釉色,那仿佛皎月当空的清朗、那犹如风雨过后的青草地、那绵绵无尽的清新,让人们为之惊叹、惊喜。这种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的空明无尘诗境,大势若静、大态若凝,是一种很高的审美意境,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美学精神。

朴实的蜻蜓
鲤鱼大树
2025-10-11 14:01:19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窑口只有在宋代出现过,宋以后都没有烧造过汝窑,所以异常稀少和珍贵。我们平时说的汝窑,就是宋代汝窑。

汝窑随着北宋末年战乱的,导致汝窑和定窑烧造工艺都失传了,留下的传世汝官窑瓷器也就100来件。后来汝窑窑址发现于今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但是跟故宫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汝瓷都不一样,所以汝官窑瓷器真正窑址可能在汴梁皇宫里烧造,由于黄河改道,汴梁京城埋于地下,可能汝窑必成千古之谜了。

北宋汝窑瓷器如何鉴别

鉴别北宋汝窑瓷器,要掌握汝窑瓷器的时代特征,从釉色、开片、瓷器底足来鉴别正品汝窑瓷器。明初曹昭《格古要论》“汝窑: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1.汝窑官窑瓷器的天青釉色偏清白,不是真正的天青色,宋代汝窑青瓷尽管在色调上深浅不一,但都离不开“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宋徽宗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形容汝瓷釉色之美;

2.汝窑官窑瓷器使用的是玛瑙釉,釉色温润典雅,能随光线的强弱变幻出不同的色泽,天青为贵,粉青为尚;

3.汝窑瓷器采用的是裹足支烧的工艺,这就在圆器的外底留下支烧的痕迹,形如芝麻粒大小,被称作“芝麻挣钉”。芝麻挣钉有三支钉烧和五支钉烧,北宋汝窑瓷器以三支钉烧居多;

4.北宋汝窑瓷器表面分布着类似蝉翼、蟹爪和鱼鳞形状的开片冰裂纹;

5.汝窑官窑瓷器为香灰色胎,胎质细腻。瓷器底部为满釉。

霸气的秋天
积极的往事
2025-10-11 14:01:19
汝窑,作为中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现存于世的仅有68件。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共30件,基本上占了一半,另外大威德博物馆也收藏的有。

汝窑这么稀有,靠的不是什么炒作,其用料也是颇为讲究,据说是用玛瑙添加到釉里面做调色用。我们都知道玛瑙价值也是不菲,这样做出来的瓷器价值自不必说,基本上是有价无市。下面是景德镇王掌柜记录的部分宋汝窑瓷器拍卖信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0354 宋 汝窑B型盏托 4,500.00-4,500.00万 5,175.00万 2012-12-28

0620 北宋 天青釉汝窑水仙盆 3,800.00-3,800.00万 4,370.00万 2014-06-08

0284 宋 汝窑水仙盆 3,800.00-3,800.00万 4,370.00万 2013-06-23

0055 宋代 汝窑影青釉三足洗 800.00-1,588.00万 4,368.00万 2013-09-01

0174 北宋 汝窑天青釉镂空莲花 2,500.00-3,500.00万 3,800.00万 2011-05-28

2459 北宋 汝窑粉青釉盖盒 3,100.00-3,100.00万 3,520.00万 2008-10-26

0420 宋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2,500.00-3,500.00万 3,200.00万 2010-12-25

0302 北宋 汝窑瓷片 (一箱2 1,500.00-1,500.00万 2,875.00万 2012-12-28

0582 北宋 汝窑八莲花瓣三足香 2,300.00-2,300.00万 2,645.00万 2014-06-08

019 宋 汝窑天青釉琮式瓶 2,300.00-2,800.00万 2,600.00万 2011-05-28

0284 北宋 汝窑天青釉莲花尊 1,500.00-1,800.00万 2,600.00万 2010-12-25

0138 汝窑三足洗 2,350.00-4,700.00万 2,400.00万 2014-07-26

0461 宋代 汝窑莲瓣龙纹碗 2,300.00-2,300.00万 2,300.00万 2009-12-06

0189 北宋 汝窑笔洗 2,000.00-2,000.00万 2,300.00万 2014-11-30

0180 汝窑天青釉双耳绶带瓶 1,500.00-1,800.00万 2,200.00万 2010-12-25

0465 宋 汝窑天青釉碗 1,200.00-1,600.00万 2,200.00万 2010-12-25

0120 宋代 汝窑洗 480.00-680.00万 2,185.00万 2012-06-03

0516 北宋 天青釉汝窑洗 1,800.00-1,800.00万 2,070.00万 2014-06-08

0369 北宋 汝窑天青釉六方六足 680.00-780.00万 1,900.00万 2010-12-25

0107 宋 汝窑月白釉八方竹节弦 1,680.00-1,880.00万 1,900.00万 2010-12-25

0470 北宋 汝窑天青釉倭角深腹 1,800.00-2,200.00万 1,900.00万 2011-05-28

0116 宋 汝窑三足洗 1,400.00-1,800.00万 1,840.00万 2010-04-25

0161 北宋 汝窑月白釉菊瓣纹碟 1,500.00-1,500.00万 1,725.00万 2013-06-23

0418 宋 汝窑多棱方口洗 1,200.00-1,500.00万 1,500.00万 2010-10-30

0515 北宋 天青釉汝窑三足洗 1,300.00-1,300.00万 1,495.00万 2014-06-08

下面来看下鉴定汝窑的几个方法。

一、看造型,汝窑瓷器造型分别有盘、碗、瓶、洗、尊、盏托、盆等。其中瓶的造型最多,比如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许多种。

二、胎釉,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有深有浅,所以又称“香灰胎”。他的基本色调基本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诉称“鸭蛋壳青色”。釉层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及细纹片,又叫“蟹爪纹”。

三、仿品

宣德时期官窑曾经仿造过汝窑,但是署有宣德官窑款,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鱼子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唐英时的仿品十分精细,但鉴别时也很容易,因为宋汝为无光釉,清仿品则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隐现一圈蓝色。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伪,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则属清代特有,且御窟厂产品多书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款,更为鉴定提供了方便。

当代仿汝窑较为成功者为河南地区的窑厂,他们的仿品是迄今为止仿的最成功的。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仿出了汝窑特有的那种“鸭蛋壳青”釉色。他们的许多产品被文物贩子买去,作旧后,流散到市面上,常冒充真品,如果不仔细辨认,还真会上当。其仿品与真品的差距主要在造型和支烧工艺上,仿品造型多系现代工艺制成,与传统手工工艺有很大差别,尤其罐的内底角处,曲线变化二者决然不同,支烧痕迹,真品均为细小的芝麻酱色支钉痕,新仿者支钉痕过大。

汝窑瓷器底款有刻“奉华”和“蔡”字的两种,均为后刻,当为宋时所刻,均与宋宫廷和皇室相关,三件刻“奉华”和二件刻“蔡”字铭文的汝窑瓷器,分别藏于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中。

望采纳,谢谢

忧心的芹菜
聪慧的花生
2025-10-11 14:01:19

一、看胎色

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二、看釉色

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

三、看釉质

真品的釉面长期与空气接触,釉面有一种古旧感,但是通过釉质还能鉴别,釉面匀净,气泡廖若晨星,而且釉内没有绒毛状的流动痕迹者为真品,反之则为仿品。通过30倍以上放大镜观看,真品内气泡清晰可见,似晨星闪烁仿品气泡如堆积的肥皂泡。

四、看支钉

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

五、看器型

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而且,真品厚重而有质感,抚之如脂;仿品却精致无比,重量较轻。

六、看边沿口部

真品边沿口部的釉色与其他部位相比稍微变薄,口部釉色稍显浅铜红色,汝瓷真品的底部如有磨底,露胎部位呈现香灰胎色;而仿品的胎所使用原材料均不属于汝州当地,因而边沿及口部的釉色很浅(俗称脱口也称露白),甚至变成无色透明的玻璃体。

七、看开片纹

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