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县窑瓷器
彭县窑:在今四川彭县,故名。烧造年代为宋代,专烧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白 瓷窑址。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体致密,胎色白中闪黄。釉面光亮,釉色白中带黄,但有一部分呈灰白色。
(2)产品以碗、盘、碟为主,瓶、罐、洗、盒等品种极少。
(3)装饰有刻划花、印花、堆线三种,前二种与定窑风格类似。刻划花以双鱼纹多见 ,还有缠枝牡丹、折枝莲、莲瓣及风扇形花瓣等。印花纹饰以花鸟为主,如飞鸟衔草、 凤穿牡丹、鹞鹰穿花、双雁、鱼鸭、鸳鸯戏莲图及各种缠枝花、折枝花、朵花纹,鸟类 多为展翅飞行,最大特点是都不画足。堆线是用瓷浆以笔勾勒出六根线条于碗、碟的内 壁,表示六出花瓣,或用六条曲线表示花瓣形。
彭县窑不见记载,窑址是1976年发现的。窑址在县西北三十八公里的磁峰公社,1977年进行了试掘,对彭县窑的烧瓷年代,制瓷工艺特点有了初步认识。四川地区唐代有大邑窑,以白瓷精美而博得杜甫的先赞赏。但大邑窑迄今未发现。彭县窑专烧白瓷,是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烧白瓷的窑址,对了解古代四川地区的前期白瓷可作参考。
窑址出土的标本有精粗之分,精者有的釉洁白,粗者呈灰白色;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刻花以双鱼纹最多,还有折枝莲、花时、缠枝牡丹、莲瓣、萱草纹等。刻、划并用,与定窑具有共同风格。印花纹饰以花鸟为主,如飞鸟衔草、凤穿牡丹、莲池鱼鹅、鹅戏莲、孔雀、鹰及各种折枝花卉,纹饰都在器物的里部,布局取材都与定窑风格相近。
彭县所见标本完整器物较烽,1953年彭县金口乡出土一件白碗,碗口外部划刻有“彭州金城乡窑户牟士良施碗碟壹料永充进盏供献售用祈愿神明卫护合家安泰”三十三字,明记此碗的烧造地点及窑业主姓名。彭县唐到元称彭州,金城乡即今磁峰旧名。这是一件唯一有确凿铭文可考的彭县窑白瓷。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彭县窑印花碗数件,碗里印花卉纹饰。彭县印花白瓷都用砂柱支烧,碗里中心留有一圈砂粒,这是它的美中不足之处。
福建德化窑的白瓷。始于宋代、成名于明代。釉色白净温润,致密如玉,细腻似乳。有“猪油白”呈色凝脂隐红;“象牙白”细润白嫩,法国人称“鹅绒白”、“中国白”。品种有“梅花杯”、“八仙杯”,胎薄透脂轻巧玲珑,彩绘以红色为主,日本人称“赤绘”。风格豪爽、明快。
白瓷是汉民族传统瓷器。由于它受人们的喜爱,白瓷显现高贵,其用途广泛。它最早创烧于东汉之前,唐代有名的过渡性灰白瓷邢窑,到北宋早期的白瓷定窑,汝窑。元代白瓷是白中含青,白瓷出现倒退现像。明代又恢复白瓷的本像。白瓷的巅峰瓷为北宋的汝窑。汝窑色卵白,莹润,它的皇宫御用瓷单是白净度是一般白瓷的100倍,十分珍贵。人们曾经这样赞誉过它工艺失传的珍贵度;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有汝窑一片。对它的白净度,国外认为它是【中国白】的唯一代表。就是现代最白的白瓷也没有超过它;图片资料实在无法显示它的白净度。白瓷也是画作及烧制色瓷的基础瓷,是五彩瓷,青花瓷,斗彩瓷最好的底背基础瓷。白瓷代表未来,它至今在各色瓷中烧制量最大,市场占有率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