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来历
新石器时代:
陶器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
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1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汉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汉族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
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扩展资料:
陶瓷定义:
陶瓷英文Ceramic(或者China);陶瓷拼音Táocí;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以前人们把用陶土制作成的在专门的窑炉中高温烧制的物品称作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
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
陶瓷的主要产区为彭城镇、景德镇、醴陵、高安、丰城、萍乡、黎川、佛山、潮州、德化、淄博、唐山、北流等地。此外景德镇是我国“瓷都”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瓷
陶瓷,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古人称陶瓷为瓯。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汉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汉族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扩展资料:
与陶瓷相比, 陶瓷质地相对宽松, 颗粒也比较厚, 燃烧温度一般在900°C 之间--1500°C、低温、烧结后颜色自然沈, 简单大方, 已成为众多的其中之一艺术家们喜欢模特表演材料。
有许多种类的陶器, 普通的黑陶, 白色陶器, 红色陶器, 灰色陶器和黄陶, 红色陶器, 灰色陶器和黑色陶器, 如使用高铁含量的粘土为原料, 铁粘土在氧化气氛中是红色的红色, 减少大气是灰色或黑色。瓷质: 与陶器相比, 陶瓷质感坚硬、精细、严禁、耐高温、釉料丰富等特点。
燃烧温度一般在1300°c 左右, 经常有人形容瓷器 "声"如鸣叫, 镜子, 严如玉, 薄如纸 ", 瓷器更多的人觉得高贵和华丽, 和陶器, 简单的是相反的。因此, 在许多艺术家创作陶瓷艺术作品时, 会注重陶瓷的质感或瓷器带来的不同感官享受, 因此在创作两种不同的材料之前进行分析和比较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来历】: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
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
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
【读音】:táo cí
【释义】:陶、瓷器的总称;陶器和瓷器的制品。
【造句】:
1、产品集中国陶瓷工艺之精华,博采众长,独领风骚。
2、这个花瓶色彩鲜艳,质感优良,是不同凡响的陶瓷制品。
3、一排排架子上陈列着许许多多的陶瓷,我小心翼翼的走上前,一个栩栩如生的花瓶吸
引了我的目光。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用在高淳陶瓷的走势上再合适不过。
5、这件陶瓷品的造型很美观。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陶瓷制品就是养一盆花也需要有一个陶制的花盆。那么第一个发明制陶的人是谁呢?据古籍载他名叫 宁封子是黄帝身边一个能工巧匠。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制陶的故事。
传说黄帝时期人们虽已懂得用火烧熟食物吃,但却没有锅、盆、碗、罐等只能把猎获的食物用明火烧熟后双手抓着吃。口渴了就到河边爬下用双手掬水喝。这对老年人和小孩特别不方便。
有一次,宁封子从河里捕回很多尖尾鱼,放在火堆上,结果全烧焦了,宁封子一气之下把剩下的几条尖尾鱼用泥封住放进火堆里。就在这时黄帝派宁封子出外办事,他一走就是三天。回来后有人问起烧鱼的事,宁封子这才想起他临走时放进火堆里的尖尾鱼,急忙跑到火堆去刨。谁知刨出来一看鱼早已没有了,只剩下一个泥外壳能看不能吃;再用手一敲还发出当当响声。周围看的人都笑了有人挖苦他说:“宁封子本事大把软鱼烧成硬鱼了。”宁封子毫不在意,只把烧过的泥壳拿在手里左看右看然后对大伙说:“你们别笑,鱼虽没吃上可烧出了一个有用的东西。”。
说着他把泥壳拿到河边盛满水后详细地观察了很久发现装进泥壳里的水点滴不漏。宁封子很喜欢用脑子,他想假若把泥封在其它东西上用火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他看到河滩上,有些被砍过的树墩灵机一动就把河边的泥沙用手刨出来糊在一个树墩上然后架起大火一连烧了三天四夜。等火熄后他刨开火灰一看;眼前已不是泥湖的半截树墩了而是一个土红色的硬泥筒。宁封子用兽皮袋把河里的水灌进硬泥筒里直到灌满为止也没有发现有漏水现象。
宁封子高兴得忘记了一切想把硬泥筒连水一起抱回去向大家报喜。谁知用力过猛却把泥筒弄破了。水流得满地都是。宁封子并不气馁。他坐在地上一直在想泥土经过火烧能变成硬壳既能装水又能盛食物为什么不多烧一些呢?可是到底怎么烧制他还是心中无数。他把两次试烧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向黄帝作了汇报又把打碎的泥壳请黄帝看。黄帝看后非常高兴认为这项发明太有用了于是就任命宁封子为桥国的“陶正”(官员),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见的史书记载中的官窑瓷器检察官。
不知又经过多少次的实验和失败,中华民族的第一批陶器终于烧制成功了。陶器的出现解决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难。考古工作者多年来从西安半坡,黄陵的桥山,河南的仰韶、龙山等地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陶碗、陶盆等都充分证明制陶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报告了长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的考古发掘情况。其中出土的耀州窑青釉瓷器最为精美和珍贵。
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是宋代六大窑系,其在唐代就已闻名,更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早在2006年,在蓝田县吕氏家族墓地就出土的一批耀州窑精品。这些青釉素瓷,千百年来沉寂于地下,出土依见其当年的光彩。打磨精细的胎体、纯净的釉质、晶莹素洁的釉色,都令人赞叹不已。五代皇帝周世宗柴荣就曾写诗歌赞美耀州窑青瓷,诗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未来”。
杜回墓地位于陕西西安长安杜回村的南部,这是一个北宋家族墓。孟氏家族墓葬有5座墓葬,形制相同,规模相当,且每一墓中都有一人。发掘发现有墓志,结合墓主人墓志上的信息,专家判断分析,M12墓主孟珪和M13墓主孟琮是亲兄弟的关系,墓葬M32墓主张九娘和M31墓主孟琏是母子关系,孟珪、孟琮和孟琏为堂兄弟关系。而令人感叹的是,他们的死亡年龄均未超过30岁。且孟琏和孟琮均卒于公元1118年,一个26岁,一个24岁。他们因何而亡不得而知,且不知为何于公元1123年迁葬到杜回。有人说,可能这片墓地专为早亡人而建,希望他们能魂归故里。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去分析千百年前亡人的死因,相信再等待一些时日,我们就可以解开上述的疑问。
话题再回到这次出土的耀州窑青釉瓷器上来。这些青瓷有酒具,有茶具还有生活用具。其中的狻猊钮盖熏炉器型别致,制作精美。此次出土的青瓷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耀州窑制作工艺,首次出现的器型更是填补了耀州窑研究资料的空缺。
来历:这只粗瓷大碗是抗联女英雄赵一曼同志在东北抗日联军担任团政治委员时用过的饭碗。这只碗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粗瓷严格的来说不属于瓷器。它是界于陶土和瓷土之间的一种可以称之为陶土的物质,比陶土要好点比瓷土差点。打个比方,如果说小麦磨出来的面粉是瓷土,那么剩下的麸子就是用来做粗瓷的物质。粗瓷大碗是清中期以后,因为价格便宜才被广泛使用。
瓷碗使用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陶瓷碗出现裂痕的话,很多家庭会觉得没事,没必要丢掉,殊不知,有裂痕的陶瓷碗如果盛放酸性或者高温食品,就会让陶瓷碗中的釉析出一些不好的物质,长期使用非常不好。
需要注意新买回来的陶瓷碗切记不能直接使用,因为其表面还有一些不好的物质,所以最好用白醋水浸泡30分钟后,再放入沸水中煮1分钟,这样才能去除大部分不好物质,放心使用。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拓展资料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人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些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距离现在的几千年前,我国就有了古老的陶文化-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等地方,都发现了绘有彩色花纹的陶器,被叫做彩陶文化,同时也被称为“仰韶文化”;而黑陶稍晚于彩陶,因表面光亮如漆也叫做“黑陶文化”也称为“龙山文化”。彩陶和黑陶都产生于新石器时期,主要是原材料和手工艺、环境变化形成不同的风格的陶器。
一、彩陶文化彩陶是古人将颜料绘制在陶器皿上炼制而成,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彩陶文化的存在。彩陶文化一般分两种类型:1、中原型(形状宽比高尺寸大很多、彩陶比灰陶要小巧并且做工精致、外形没有耳、花纹多以黑色颜色绘画,线条呈几何形状);2、甘肃型(外形有耳、形状圆条状,比较高、纹理线条宽大,颜色以黑色为主,线条除了几何状外还有运动的形状。)
二、黑陶文化黑陶的陶体颜色大多为灰黑色,跟彩陶文化一样,在我国的很多地方也都发现了黑陶文化的存在。工艺制作以轮制成型的方法来制作,黑陶器皿表面会有抛光的工艺处理,而且陶壁很薄。黑陶文化在工艺上比彩陶文化要进步许多。当时黑陶的手工艺非常的先进,器体打磨的非常圆润并且通体薄厚匀称,有些陶器甚至还会有复杂的镂空处理。黑陶文化是彩陶文化工艺上的进步体现。
三、两种文化的碰撞、融合通过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的研究,考古学家认为黑陶文化是夏朝和商朝两个朝代的文化祖先,是形成古代青铜文化的过程,但是周朝人创造的炎黄的形象,明显就跟彩陶文化相重合,彩陶文化的发展和起源跟周人所记载的也相同。依照两种文化的时间点,考古人员发现黑陶文化继承了彩陶文化的中原型文化,然后用武力征服了甘肃型文化,由此可见彩陶文化的甘肃型没有被文化所征服。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发现不仅仅是制作陶器很普遍,古人在陶艺文化的审美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经过历史长期酝酿而产生的,古文化对现今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