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古代少女闺房中的隐私物品,哪一个是隐私中的隐私?
世界四大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因此在这漫漫岁月的长河之中我们的祖先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辈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这都是让我们非常敬佩的,然而最为有特点的文化部分便是男权主义观念非常的浓厚。
相比之下女性在生活中的地位简直是普通奴隶一般的存在,完全是为了满足男人的需要自己传宗接代的作用,就比如说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等等,男女的分界也是非常清晰的,这也是自古以来老祖宗创造的思想习俗。通过一些古装剧我们或许就能够发现一些端倪。
就比如说女孩们都很少有机会迈出大门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儿要嫁给什么样的丈夫都是由父母说了算的,自己根本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就算是上了年纪的老头子也不能够有怨言,正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只是历史生活中一个非常小的事情,相信在真实的历史之中还有更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
在稍微有一些历史常识的人心中或许都知道古代女子的闺房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所有的男人都不能够进去,女孩在未出阁的时候也就一直生活在这个房间里不能够踏足外面的世界。
所以古代少女的闺房也被人们戏称为是一个神秘的境地,而在这一个地方据说都有三件非常隐私的东西,那么这三件东西到底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细数一番吧。
这第一件不得不提的便是亵衣,说这个名字或许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因为这是古代的一种叫法,在现在也就是女生的内衣,这个事情最早记载的地方是在汉朝,那时候女子的内衣要说起来还是有非常多的情趣的,那时候内衣的特点是“前圆后方,前短后长”,这样的特点正是符合了中国的天地合一的传统学说,整体特点来说不仅在外观方面能够起到修身的特点,而且在布片相互连接的节点之处都用其他绣有美丽的图画的布片覆盖起来了,由此也就形成了非常完美的画面,这也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了。
第二件便是镜子了,古代的镜子不仅是作为女子梳妆的东西,还有一个作用便是驱邪了。在就是洗澡盆子了,在古代可是没有塑料桶,也没有我们现在的陶瓷浴缸,古代人也很聪明了,他们用木头精细地连接在一起,最终制作成了大木桶,那时候还没有大澡堂子,所以浴桶都是放在自己房子里面的。
第三件便是粉盒了,古代的女子也是非常爱美的,不仅粉盒的外观十分精致,而且里面化妆粉的质量也是比较好的,除此之外,古代女子化妆也是不能在外人面前做的,只能在自己的闺房之中处理,所以说粉盒也是女子闺房的一个神秘的物品,这也是隐私中最为隐私的东西。
秦汉起,古人洗浴用的是一种木制桶,还有一种就是边洗边加温的“地锅”,铁制成品,在锅下用木柴取火,保证水温。无论木桶还是“地锅”,它们就是现代“独立浴缸”的前身。最早的浴缸由木头加铅衬制而成,随后出现了大理石浴缸。18世纪起,金属浴缸开始流行,最常见的材料就是红铜镀锡,这种材料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生锈。浴缸内可以镀锡,甚至镀银。还有一些配以细木工制作的浴缸便是名副其实的古香古色家具,有靠背或者软垫,采用沙发椅或者长椅子的形式,供单人或者双人使用。在18世纪晚期,还出现了著名的木鞋浴缸,由二十多个金属件组成,因形状像人穿的鞋子得名,有一个灌水的漏斗和一个排水的龙头。
现代浴室的舒适设施始于19世纪的英国,出现了可以洗波浪浴的浴缸,最终又变成一个封闭的沐浴间。到世纪末,新材料铸铁出现,“铸铁浴缸”被浇铸出来。但当时的铸铁浴缸不但拐弯处是直角,而且不光滑、厚薄不匀。到19世纪80年代,工匠们终于掌握了把不舒服的直角变成圆边的技术,几年之后又解决了上釉与厚薄不匀的问题,铸铁浴缸真正变成了一件到今天都是无可指摘的产品。
时间推移,独立浴缸的材料由木质变成铸铁、陶瓷、钢板、亚克力,形状上也有了很多变化,但目的只有一个:让洗浴变得更加舒适。除了天然气质,在浴缸内一脉不变的沐浴精神也经过了上千年的时间,使其多了古典韵味。在它的怀抱里,沐浴成了需要耐心雕琢的事情,值得细细品味。
“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今朝一洗濯,衰瘦颇有余”
意思是说:几年没洗澡,今天洗完一上称,竟然瘦了。白居易生于盛唐,官至五品,又是大文学家,怎么能几年不洗澡呢?难道是因为古代条件太艰苦,连身为朝廷官员的白居易都无法愉快的洗个澡吗?
其实不然,古人可是很爱干净的,到了宋朝,甚至还出现了公众大澡堂,洗澡文化历史悠久着呐。
洗澡的发展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沐”、“浴”、“澡”等相关字样记载,并且每个字都表示不同的功能。
“沐”:洗头。在甲骨文中,就像雨水淋在树杈上,有洗头的意思。
“浴”:浸湿。整个人浸在一个装满水的容器中,身上还有水滴,就像“铁锅煮水炖自己”。
甲骨“浴”“沐”“澡”
“澡”:冲水。一盆接着一盆水淋在身上。
沐浴对古人来说,并非只是清洁身体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件神圣的事。《礼记·内则》中记载:
“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
太子出生,国君和夫人都要沐浴更衣,穿上朝服。
在古代沐浴可是非常具有仪式感的事情,如皇帝祭祀前,僧人诵经前,朋友约会都会先沐浴一番,以表示郑重和敬畏。
《周礼·礼仪·聘礼》中还记载:
“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
家里来了客人,要可以让客人三天洗一次头发,五天洗一次澡,由此可见,即便在遥远的两汉之间,人们便已经对洗澡有了严格的规定。
汉朝时,洗澡日益得到重视,朝廷专门为大臣们设定了休沐制度,每五天会有一天休息日,也称为“休沐日”。唐朝律法也做了同样规定,“五日一休沐”,洗澡已经逐渐制度化。
古人去哪洗澡?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个名为“虢季子白盘”的商周时期青铜器,长约137.2厘米,宽39.5厘米,深39.5厘米,容量惊人。没错,这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大浴缸”。
“虢季子白盘
在三千年前的商朝,是可以用青铜浴盆泡澡的,但青铜太贵重,所以木盆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了洗澡的标配。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拥有一个大浴缸,而是更需要营造一个舒适的洗澡空间。
先秦时期,王宫里就有了供水、供暖、排水系统一应俱全的浴室。秦始皇还曾在咸阳宫修建了一个高级的御用浴室,浴池长三米多,宽两米多,池底还有坡度,旁边不仅设置了取暖用的壁炉,还配置了陶瓷地漏,整个浴室占地约4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小型一居室。
秦都咸阳1号宫殿遗址
到了繁荣的唐代,唐玄宗更是利用天然温泉修建了“华清池”,并为此修建了气派的华清宫,每到冬天都要到此游幸。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描绘的就是杨贵妃在华清池中沐浴的情景。
不得不说,帝王家就是会享受,洗个澡都能搞出这么多名堂。到了宋朝,浴室逐渐平民化,公共大澡堂遍地都是,普通百姓没事都可以去澡堂泡个澡。诗人黄庭坚在被贬谪到宜州时,就在日记里描述自己在小浴室里泡澡,已解心中郁闷之情。
“十七日丙戌 ,晴,从元明浴于小南门石桥上民家浴室”《乙酉家乘》黄庭坚
这些公共浴室还提供搓背服务,苏轼在泗州的浴室洗完澡后就写道: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苏轼《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在寒冷的冬天,花几个“汤钱”,舒舒服服泡个热水澡,还能享受各种服务,简直美滋滋。
古人用什么洗澡?现在我们洗脸用洗面奶,洗澡用沐浴露,古时虽然没有这么精致,但洗澡必备清洁物品也不少。
皂荚:
皂荚就是皂角树的果荚,有去油的功能,是最原始,最天然的去污用品,《千金方》中还提到用皂角汤洗澡,有去污美肤的作用。
肥珠子:
宋朝时,人们又发明了“肥皂”。人们发现了一种比皂荚更多油的荚果,称为“肥皂”,又叫“肥珠子”。《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肥皂”的制作方法。将天然的皂荚捣烂,研磨粉碎,加入香料,揉搓成球状,专门用来洗脸浴身,这种球状肥皂也叫做“肥皂团”,南宋时,临安便有专门经营“肥皂团”的生意人。
肥皂荚生高山中,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花,结荚三四寸,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本草纲目》李时珍
肥珠子(无患子)
澡豆:
宋代以前“肥皂”还没有被发明,人们用的便是“澡豆”。
澡豆可以说是全能型选手,不管是洗手洗脸还是洗澡,就连洗衣服,都可以用澡豆。一切污渍只要交给澡豆便可以统统搞定。
顾名思义,澡豆的主要材料就是豆子,研磨成粉,然后加入各种药材香料制成。药王孙思邈还称赞它:
“用洗手面,十日色如雪,三十日如凝脂”
在《千金方》中,孙思邈对澡豆的配方以及制作方法做了详细记载,而且澡豆的配方还可以DIY,富贵人家可以选择名贵的配方,普通人家可以选择最简单的方子,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澡豆都是居家生活必备用品。我国台湾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留有大量的澡豆制作配方。
澡豆
总结社会不断在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讲卫生,洗澡也越来越普通,从浴盆、浴池,到公共大澡堂,再到今天的桑拿、汗蒸,洗澡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但愿人们在洗去身体上的无垢时,也不要忘了洗涤心灵,里里外外都做一个干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