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化年制瓷器如何辨别,市场到底如何
成化年制瓷器辨别,景德镇王掌柜认为必须先了解成化年制瓷器特征;
成化瓷的工艺特征:
器型特征:成化官窑以制作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件瓷器为主,器型小巧俊美,做工极好。斗彩人物小杯、鸡缸杯、葡萄纹杯、葡萄纹小碟、天字罐等均为成化官窑代表作。
成化瓷胎体特征:成化官窑瓷器为明官窑之冠。成化官窑瓷有厚胎、薄胎两种,色如白玉,质地纯洁细腻。大部分为薄胎瓷,迎着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加上釉层肥厚,如羊脂玉一般。
成化瓷釉面特征:成化瓷釉面细润。青花瓷底釉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乳白(甜白)具有羊脂玉般的质感,釉层肥厚滋润,光洁无瑕。但器物口沿下长有一圈轻微的积釉。
成化彩瓷特征:成化白瓷因所用瓷土是明代最好的,故白瓷品质极好,薄胎白瓷实为明代第一。成化白地彩瓷之所以著名是与成化白瓷的高品质分不开的。
成化又分:成化孔雀绿釉瓷、成化黄地紫彩瓷、成化白釉五彩瓷、成化釉里红瓷、成化青花红彩瓷、成化斗彩瓷等。
成化青料特征:成化青花瓷少数用苏料,故成化青花瓷中有的色调浓重近似于宣德青花瓷。成化中期改用国产品等青,也使用与进口苏料勾兑,形成了青花瓷本朝的色调——淡雅。因釉层肥厚,釉下青花纹有云雾般若隐若现的现象。
成化纹饰特征:常用的纹样有婴戏、高士、麒麟、三秋、九秋、秋葵、花蝶、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等,另有一些受佛教纹饰如长生莲、梵文、八宝等,也开始流行。宝相花、团花运用了对称、连续等装饰手法,是成化瓷新采用的图案化纹样。
成化瓷纹饰采用印、划、刻、绘画等多种技法,因彩瓷品种而异。斗彩和青花五彩多用双线勾画釉下青花纹,线条纤细。釉上天彩则用平涂法,色只有浓淡之分,无晕染手法。人物纹只画单色外衣,无内衣为衬,花鸟体型丰满,叶子长化成手掌状,无阴阳背向反侧,花朵只绘正面形,山石无凹凸之感,蕉叶顶尖略圆,莲瓣纹与旋转叠压的菊瓣纹边饰,用线圆浑。
成化底足特征:成化瓷常见砂底,其上有黄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人称“糊底迷”;成化瓷圈足大多数画有两周十分规矩的青花线,上面的青花线纹色较淡,下面的较深。据此特征可作为明中期无款瓷器的断代工具之一。
成化瓷款式特征:成化瓷官款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两种,用青料书写。还有一种“天”字罐。
真正的成化瓷器,近年来拍卖屡出天价,市场行情相当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采纳,谢谢
瓷器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到底产生于何时,学术界有争论。有人认为在商代就有。我所在的单位70年代就展出过一个尊,当时我还不太懂什么叫瓷器,有个专家说这就叫瓷器。我说这瓷器与现在的瓷器不一样,他说是不一样,那时候的很粗糙,就是表面上有一些玻璃质的东西,所以有的专家说这种瓷器应该叫原始瓷,但也有的专家认为这是陶器中偶尔出现的。至于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这是专家的事,与我们无关。总之原始瓷是在两晋之前产生的,叫原始青瓷。到了两晋以后,开始出现了白釉、酱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长沙的釉下彩,还有宋代的五大名窑,都是人工将颜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这些在收藏界叫老窑瓷。到元代时就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及红绿彩。今天我主要说青花瓷。有的专家认为青花瓷产生在唐代,也有人认为产生在宋代。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经成熟了。
咱们现代的收藏者大多数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从瓷器上来讲,有单色釉、彩绘釉。彩绘中青花瓷是数量最多的,从元代到清代直到现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讲青花瓷必须先提青花料,青花料中蓝色的是氧化钴,属于釉下彩。什么是釉下彩?其制作工艺简单讲就是把坯拉出来后,等干了用氧化钴往上画,画完后罩上一层釉,再入窑,1260度一次烧成。在上一讲当中我提到过“九方五法”。
1、九个方面中,其中第四方面就是彩。已故的著名瓷器鉴定家孙瀛洲老先生,对元、明、清的瓷器鉴 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孙老通过对青花的观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了二十几种。如果我们把青花的颜色弄清楚,对我们的鉴定及辨伪会有很大好处。青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呢?因为在数百年中,青花瓷生产是主流,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不同历史阶段的青料来源和质地不同,再加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青花瓷的发色的质量、呈色的色调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正因这样,青花所呈现的质量、色调、风格必定有明显的差别,艺术效果也必然出现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差异为鉴定青花瓷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鉴定者对青料来源、品位、发色、呈色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是鉴定青花的基础。当我们拿起一件青花瓷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型,接着见到的就是青花的艺术效果,这是直观感受。结果常用明丽、鲜艳、灰暗、晕散、清丽、规整、刻板、呆滞等词进行概括,这些概括的词语的形成,是青花的发色质量、呈色色调与绘画艺术的综合体。什么是发色?什么是呈色?这两种色是怎样的关系,受什么条件的制约?这是要向大家介绍的。发色是青料在焙烧过程的化学变化,呈色是青料烧成后所呈现的直观感受。呈色的色调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第一是发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釉里面的胎子,胎子发黄,发白,松软与坚硬都对青花有一定影响。釉子质量的好坏、颜色和厚薄都对呈色有影响。发色的制约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术,第三是焙烧温度。施用技术就是在画的时候,画功怎么样。如果蘸的颜料都一样,画线用力均匀,青花烧出来后就是一个颜色,否则青花就会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再一个是焙烧温度,应该是1260度。同样的青料,如果温度过高,颜色发黑;温度过低,有点发绿。还有一点特殊的情况,就是单纯的青花瓷,它的发色、呈色都一样时,如果经过二次焙烧,即再进一次炉后,颜色要比没进二次炉的深,像后来的青花红绿彩、豆彩等。再说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响,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纯,第三是配制。我主要说成分问题。成分主要是氧化钴,它发出的颜色是蓝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锰,还有一种三氧化二铁,简称氧化铁。钴的含量越高,蓝色就越正,含量少就发灰。锰含量高时,青花就蓝中泛紫或蓝中泛红。氧化铁含量高时青花的发色就发黑。孙老先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二十多种,他有时一看颜色就知道大概是什么年代的。
在没有断代之前,你必须把明清时期的皇帝都记住。如果年代断到哪里你都不知道的话,那怎么行呢?明前期的皇帝,“洪建永洪宣”即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建文与洪熙时没有瓷器。“三代正景天”即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有人叫“空白期”,又叫“黑暗期”,说这个时期没有瓷器。我不同意这两种叫法,我就叫“明三代”。因为这个时期确实有瓷器。“成弘正德续”是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成化瓷在明代是最突出的。“中晚嘉隆万”是嘉靖、隆庆、万历,我们称之为中晚期。“泰昌天启崇”,即泰昌、天启、崇祯,我们叫明后期,其中泰昌时期没有瓷器,因为他一共当了29天皇帝。明朝是277年,也有人算的是276年,我编的顺口流说是“270年”仅是个概数。清代有10位皇帝,即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朝是以清三代的瓷器为主。下面我就按时代的顺序给大家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因为明代开国的皇帝朱元璋定年号为洪武,所以洪武时的青花瓷叫洪武瓷。由于元末的战乱,明开国初在瓷器生产上没有太大成就。我收藏一件高足酒盅,它的发色较稳定,基本上没有晕散,呈色是靛蓝色。我一开始就把它定到了洪武前期,后来请我师傅耿老看过后,他说这个花卉画法叫一笔点画,就是一笔画下,属于大写意。胎土是淡土黄色,质地较松软,造型很粗糙,所以可以看成是元末明初的瓷器。元末明初多事,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恐于瓷业无暇顾及,所以瓷器生产多于继承少于发展。此时的青料都是国产的,呈色的基调是淡蓝色,但由于质量与提纯不是很好,所以淡蓝之中泛灰暗的色调。总之洪武前期青花瓷的质量不高,与元末瓷器很难区别,在学术界内认为这是一个过渡,所以在鉴定当中,就有了“元末明初”一说。这个酒盅口径是4.8厘米,高也是4.8厘米,属于民间的小器。我得来的时候碎成九块,还有短缺,后来经过修复。这件东西说实在的很不值钱,但是对于我来讲,我就这一件,基本上还算完整,重要的问题是它是元末明初的标本。在鉴定当中,我们就可以此为参考,上可推想到至正,下可联想到永乐、宣德,所以我认为我这个酒盅是精彩的东西。洪武时期青花瓷产量少,也没有见到过书写官窖款的官窑器。据说那时有官窑器,但是没见过有款字的,所以您要是见到了“大明洪武年制”款的瓷器,您就把它说成假的是没问题的。
我除了鉴定还搞修复,我把陶瓷修复分成六步,叫六步修复法。
2、其中第四步叫补配,就是把碎片粘接起来后再把它的短缺与裂缝补平。“六步法”主要用于修陶器。至于修瓷器,一般仅用到第四步,后面的仿色和做旧两步,因材料等原因,就不去做了。今天我带来的复原瓷片,就是这样做的。
洪武之后的永乐、宣德时期,青花器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使用了苏泥勃青(或叫苏勃泥青、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进口青料,含钴和铁的比例较高,而锰的含量较低。发色浓重,易晕散,但散得自然。呈色的基调是青蓝色,浅处为天蓝色,深处是靛蓝色,浓重处出现铁钴斑。出现铁钴斑是苏泥勃青的特点。喜收藏的人将苏泥勃青简称为苏料。苏料有什么特点呢?一般来讲苏料要深入胎骨,是凹下去的。我们这样看的话是黑颜色的,但是你迎光侧视的时候就不是这个颜色了。侧着看,一是你可以看出它比较往下凹,二是它反的光不是黑光,而是锡光。如果不是苏料的话,你迎光侧视还是黑光。所以大家再见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希望你们侧着看。这个呈靛蓝色和出现铁钴斑的地方,一般咱们用手摸是凸凹不平的。它的凸凹不平没有规律,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工料,二是修胎,没有规律。到了清末同治年间的时候,比较大的那种器型,你摸着它也不平。但是那个不平跟这个不平不一样,这个不平没有规律。同治年间的你摸起来不平是有规律的,就好像波浪似的,行话里面叫作波浪釉儿。那个是釉子的问题,这两个咱们要给分开了。平心而论呢,铁钴斑的出现应该属于原料和工艺上的问题,就是不足。然而这种不足,在鉴赏者的眼睛里既不认为是美中不足,也不认为它是瓷不掩瑕,而认定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就像哥窑一样。大家都知道俗话说的蹦磁儿,就是上面开了好多片儿的烧坏了的瓷器。但是当时宋代的那位工匠很了不得,他就把这个缺点变成了优点,而且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所以,我们认为在鉴定是不是永宣瓷的时候,这个铁钴斑是鉴定时候的依据,而且是重要的依据之一。
这个碗叫作缠枝莲花蝴蝶碗,也是我修的。碗上的青花是青蓝色的,就是蓝中有点儿泛青灰。颜色有深有浅,浓重处有钴斑。碗的胎子薄,一会儿我还要说为什么薄的问题。胎子薄,修胎很规整,釉色是青白色的,而且很滋润。这个器足的外墙是外撇式的,向外撇。另外就是这个地方叫作内折角,在内折角这个地方有积釉,颜色是虾青色的。足内的这个底釉儿是镶白色的,两处的釉子不一样,它泛白而且薄。所以这个碗我们可以认为是永乐中晚期的瓷器。苏料易晕散,所以用它来画细线或者人物的眉毛眼睛这些细微的地方都不太适应。但用它来绘画大小的花朵或是枝叶呀,具有一定的特色。这一件叫作喜鹊登枝,它更能够体现苏料的特点。这个颜色显得更重一些,而且刚才我也说了它这上面的苏料的钴斑比那个明显。像这个画的喜鹊,很明显的就叫作晕散。它本来画的很清楚,但是因为这个料往旁边散,所以看起来有些模模糊糊。这就是苏料的特点。原来有人讲永宣不分,即永乐和宣德的瓷器不分。实际上能不能分呢?有些地方还是能够分的。就拿这两个碗比较,这两个碗个头儿差不多。我们在鉴定当中有一种方法叫作手头儿。什么叫作手头儿呢?就是把这两个碗拿起来用手一掂,这个碗比较重一点儿,这个碗的手头儿就显得比它轻。为什么它重它轻,这就是胎子的问题了。永乐时候的碗腹部比较薄,宣德时候的碗腹部比较厚。这个怎么去判断它呢?有时候咱们拿笔写不出来,用嘴说也说不清楚。你要这么摸,你这么一摸,就摸出这个厚,那个薄。所以说永宣这两个时期的瓷器还是能区分的。刚才我说的这个苏料,可能是郑和七下西洋给带回来的。到今天为止也找不到那个产地。后来因为郑和不下西洋了,这个苏料的来源就断了。在明前期的时候,具有这样特征的青花瓷也就逐渐地没了。
到了成化年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青料,叫平等青。平等青出现以后,青花艺术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崭新的面貌。咱们先对前面所讲的苏泥勃青料有一个小结。因为苏料它这个特殊的艺术效果,到了明正德的时候,就开始有人仿制。以后,明代的后期、清代、民国,一直到了今天,都有人仿制。所以,有些人说他买到了宣德的东西,咱们说它是假的,他上当了。那么,对于这个苏料到底怎么样来断定它,就三点。刚才实际上我讲过了,咱们再重复一遍。第一,就是看这个黑斑的斑痕是不是自然。这怎么讲呢?因为没有这个苏料了,那么钴斑就出不来,怎么办?就用笔往上面点,用一些黑颜色的料往上面点。点出来的话你看着就不自然。第二,就是这个黑斑是不是深入胎骨,也就是说这个黑斑是在它的表面呢,还是深入到了胎里面了。第三,就是我介绍的那个迎光侧视有没有锡一样的颜色。这三点请大家能注意。因为后来没有这个料,即使你再点染,说实在的你也达不到当初那个效果。大概在六七年前吧,有人请我去看东西,拿了这么大的一个碗。我就说你这个是假的,而且我说碗底下写了六个字--“大明宣德年制”。他说:“您怎么知道的?”我说:“你这个是宣德碗。”“是呀,我这个就是宣德碗。”我说:“但是你这个碗是假的。”而且我更清楚,这种碗是在80年代的时候景德镇复制的东西。结果传来传去,就传成了真的了,按真的去卖去了。据说他花了大概是5万块钱。
成化初年,据说这种苏料还有一点儿。但是这类的瓷器我还真没有见到过。成化时期的瓷器,大多数青花的艺术效果是淡雅柔和、缥缈脱俗的这么一种风格。这种淡雅沉静的风格是后人喜爱成化瓷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这个时期所使用的青料的名称叫作平等青,也叫坡塘青。这种青料产于江西瑞州。产生这种平等青青花艺术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种青料的含铁量少,而锰的含量相对来讲比较多;发色稳定,或者趋于稳定,没有飘浮感;呈色是蓝泛青灰;这个时期瓷器的胎子是洁白的,釉儿是又肥又透,用平等青就可以画出比较细的纹饰来了。所以色泽显得淡雅、柔和,给人一种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缥缈的感觉,使人感到这个成化瓷有一种神秘感。这就是成化青花瓷的魅力所在。
这件东西我管它叫作全株花卉图文碗。有人说这个碗上画的叫作秋葵,因为我不懂植物,这个是不是秋葵我就不敢说了。我就把它叫做花卉吧,全株花卉。它的花色基本上是稳定的。呈色是蓝中泛点儿灰,蓝泛青灰,浓重处有黑蓝色。但是它决不往下凹,它是平的。釉质滋润,胎子是白的。你要是学鉴定的话,要先看瓷片儿,你从瓷片儿上一看就看清楚了。釉色是白的当中泛着青,白中泛青。用手摸它的表面,有的地方往上鼓,但是没有往下凹的感觉。这些都属于平等青的特色。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全株花卉。花卉应该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有根、杆、枝、叶、花,在其他任何的一个朝代之中,他们画的花卉都没有根,唯独成化的时候画的花卉有根。这是成化时期画花卉的特点。所以说有了这个特点,我们对于鉴定成化瓷又找到了一个证据。成化时期的瓷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官窑器和民窑精品没有什么太大区别。根据这件标本的图样,还有釉色、釉质、青花等方面来看都是成化民窑器。说实在的,成化民窑器精品比官窑器还难得。当时我得到这个瓷片儿的时候,对这块瓷片怎样断代我是比较犹豫的。它是不是真的成化瓷?尤其是后面这个款子,写的是“大明成化年造”。它的字体比较潦草,也不规整。后来按照孙瀛洲老先生所讲的方法,用15倍的放大镜看它的款字这个地方。它的釉面儿里面气泡儿密集,像蒙蒙云雾。这种现象是成化瓷所特有的。出于慎重,我又请耿老过了目,耿老说这是成化瓷。所以这块儿残片咱们就把它定为成化民窑的精品。孙瀛洲先生对成化瓷有一个精辟的评价,他认为成化瓷器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色彩柔和,笔画流利,造型轻灵秀美,表里精致如一。
成化瓷在瓷器发展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很重要。在瓷器鉴赏当中有一句话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也就是对于瓷器来说明朝最好的就是成化瓷,清朝最好的是雍正瓷,这就足以证明陶瓷界对成化瓷器的重视和珍爱。正是由于成化瓷器受到了后代人的青睐,所以从嘉靖的时候就有人仿制,以后历代均有仿制,一直到现在。其中以清雍正时仿的最精细,他们在葩、形、釉、彩、绘、款儿等各个方面都很注意,都追求成化的风格,效果相当不错,几乎可以乱真。
雍正时的瓷器有写“大明成化年制”款的,那是仿品不能叫赝品。因为它外边是粉彩,粉彩是康熙时才有的。它的款子写得相当漂亮,但是与真的成化瓷一比,它的破绽就出来了。到了晚清,很多瓷器上都写着“大明成化年制”或是“成化年制”。我在鉴定过程中,经常有人说他的瓷器是成化的,我说不是,因为它上面的字非常潦草,不能单纯看款子还要看其他方面。另外,成化年间的瓷器没有“成化年制”这样的四字款,倒有“大明年造”或“大明年制”。
在鉴定中还有一句话叫成弘不分,即成化、弘治这两个时期的瓷器不分,因为这两个时期的瓷器在质量上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成化朝的皇帝叫朱见深,他在当太子时娶了一个妃子姓万,万妃比他大18岁。后来朱见深当了皇帝,没有把她立为皇后,但是万妃在后宫的势力大于皇后。万妃曾经生了一个儿子,但是3岁就死了,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育。可能是处于一种嫉妒心理,后宫的妃子凡是怀了孕的她都要让人坠胎。后来朱见深在后宫的御书房见到了一个宫女,这个宫女是当初广东的一个小方国的公主,国被灭后就被弄到宫中当了宫女,结果这个宫女就怀孕了。万妃对一个宫女不是太注意,当显形以后万妃知道了,就命人用钩子把胎儿从母体中钩出来。钩出来以后就要弄死,当时被太监保护起来,宫女也被保护起来了。到这个孩子5岁的时候,朱见深就感叹自己无后,此时太监就借机告诉他说,你有儿子。这不是我杜撰的,我查过明史,明史后妃传中有一段记载,上面说弘治皇帝头顶上有一块地方没有头发,是用钩子钩的。朱见深的儿子叫朱樘。
为什么我要说这么一段历史呢�原因是:首先,万妃在后宫的势力很大,朱见深又很敬重万妃。万妃喜好小巧清秀的物件,其中就包括瓷器。明看成化,一看它的青花;二看它的斗彩,就是在胎的上面,比如想画一个鸟,可能只画腿和头,但身子不画,然后罩上一层釉去烧,烧完后由其他的颜色把身子补齐了再烧。现在最有名的是斗鸡碗、斗鸡杯、斗鸡缸,像这样的东西在拍卖行大概一对就一百多万。所以说当时成化的瓷器恐怕与万妃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朱樘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才当上皇上,他对民间的疾苦有所了解。他当了皇帝以后或多或少地减轻了一些民间的负担,对烧瓷也不再强令如何。这就形成了弘治时期所接受的东西大都是成化的,因为他自己没有什么创新,这就是成弘不分的一个原因。
�拿出一个碗片这个是弘治时期的碗,我给它起的名叫“踏青舞蹈”,这也是民窑器。它的青花花色不太稳定,有晕散,尤其是口内的内沿更明显。呈色是灰蓝色,色调比较浅淡,釉面白灰色中间闪着青,足内折角是虾青色。足的外墙有两道弦文,两道弦文之间有距离。上边一道弦文比较轻淡,下边一道弦文比较粗重。碗的画面可能是8个年轻的男子,在这个碗片上可以见到4个,因为这是半个碗,所以可能是8个。他们身上穿的都是长衫,翩翩起舞,舞姿舒展优美,动作协调一致。背景是一片比较平坦的土埠,还画着很多的柳枝,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融融春日踏青的祥和气氛。这是一幅写实的民俗画,从整个画面看,文饰线条豪放秀逸,较之成化器显得深沉一些。画人物像从元代就有,那时大多数以画成人为主,到宣德时期也有画小孩的,但是不多。但到了成化年间画男孩和年轻男子的题材就多了。刚才我指的这两条线叫弦文。在明前期,主要是洪武、永乐年间没有双线,或者是一道,或者是画的花,双弦文是从宣德时开始有的。再有鉴定时要注意上限,就是什么时候这东西开始出现的,这很重要。在它出现之前的东西如果有了它还没出现时候的特征,那么肯定是假的。这个就是在宣德时期出现的双弦文。还有一个特点是这 两条线一轻一重,上边的轻下边的重。这种特点从宣德就有,到了成化时很明显,而到了弘治时就不太明显了,再往后就没有这种特征了。所以我又编了一个顺口溜,叫:“宣德时有双边线,成化规矩靠底边,上线轻细下浓重,直到弘治还可见”。“成弘不分”,确实很难分,但是有些细微的地方还是可以看出区别的。例如,成化时期的花色是“蓝泛青灰”,而弘治时期的花色相对成化来说就要浅淡一些;成化时期的色调是灰蓝色,而弘治时期的色调显得比较深沉,弘治时期出现的铁钴斑比成化要多。刚才我们讲了明中期的平等青。下面我再说三点:第一,关于刚才讲的气泡问题。观察气泡,是起源于孙老先生,但是孙老所指的是成化时期的瓷器,其他时期的瓷器孙老没有讲,而且这件事我问过耿先生,耿先生说孙老没有讲过别的。我对气泡也仔细观察过,只有成化时期的瓷器特征特别明显,其他时期的瓷器上的气泡找不出规律。所以有人问我看气泡行不行,我只能说您自己总结,如果您总结出来,我想学反正我没总结出来。第二,胎色。由于烧制的工艺不同,胎色也不同。一般讲,明代的胎色是肉红色,清代的是青白色。你对着阳光看,胎子厚的看不见,薄的完全可以看见。凡是明代的里边泛的都是肉红色,清代的是青白色,这就是明代瓷器和清代瓷器胎色的不同。如果有人拿来一件成化瓷,比较薄的,你实在看不出来就看里边,只要是青白色的就是假的。第三,关于内折角。内折角就是底面与足墙的夹角。这个夹角里边有积釉,就是上釉的时候积得比较多,多了以后就呈现出一种虾青色。这是明代中期以前经常出现的,现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仿品的积釉与真品的积釉有两点不同。第一,它不是虾青色而是淡绿色,即使能接近虾青色也是泛绿的。第二,明代虾青色的线有些窄,而后仿的比较宽。
皇帝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只有弘治--朱樘只有一个皇后,而且他只有一个儿子叫朱厚照。这个孩子娇生惯养,弘治死了以后,他当了正德皇帝。17岁登基34岁就死了,一共当了16年皇帝。这个正德皇帝无所作为,主要是吃父辈的家底。所以他在瓷业上没有什么建树。但是正德一朝的瓷器生产还是继承了成化的遗风。从青花瓷来讲,正德前期的瓷器与弘治瓷器基本相似,只不过正德时期的黑斑显得更多一些,平等青也没有了。此时又出现了两种新的青料,一种叫回青,另一种叫石子青。据说回青产于西域,具体是哪儿不知道。
正德时期也有一些新东西,出现了新造型,例如锦墩、笔架、佛前五供,都是从正德时开始有的。在款子方面,出现了藏文和回文,回文主要是阿拉伯文。此外,仿制前朝的东西从正德开始。在这里我想讲一下仿品与赝品的区别,仿品从学术界来讲叫“寄托”。正德皇帝要崇敬他的前辈,所以要仿宣德瓷器。现在的仿品与赝品的区别是价格,这个碗仿的是成化的,卖的是市价,那就是真的。如果你按成化价买下来,就冤了。这样区分是因为瓷器没有假的,只要价格合理就不叫赝品。这是我对赝品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皇帝一共占了99年,将近一个世纪。在明瓷器史上又是一个突出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形,文饰也增加了。民窑的精品和官窑器基本相似,最为突出的就是使用了回青。回青是正德时期出现的,据记载,回青是进口青料。回青中的氧化锰含量很高,而氧化铁的含量很低。回青的特点是“散而不收”,就是花色散,所以它必须与石子青配合使用。石子青的特点是花色“沉而不亮”,不散。把散与不散的混在一起使用,呈色就 有一点青中泛紫。但是据历史记载,配料比率是不同的,分为上青、中青、下青三个等级。上青主要用于混水,颜色清亮;中青用于设色,则笔路分明。这是一种新的瓷器绘画技法,叫“双沟填色”,是成化时期出现的。就是先画两条线,颜色较重,再在两条线间添上较浅的颜色。到了景德镇就叫“混水”。成化时期由于“双沟填色”的绘画技法刚出现,所以还不成熟,那时的双沟填色填的几乎与勾勒的颜色一致,有时分不清。到了隆庆时期,技法与配料都已经成熟,画的最好的是隆庆朝时期的。指着瓷片 这块就是隆庆时期的,是真正的官窑。隆庆时的选料、精炼的技术都很纯熟了,所以青料的花色是纯正稳定,呈色是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它就是用的双沟填色。它的线条非常流利自如,轮廓线与填色的色调非常协调,修胎也很规整。釉色是白泛微青,釉层微厚,釉面细润,光洁平整。器足内是六字双行的“大明隆庆年造”楷书款,中锋运笔,顿挫有力,结构庄重严谨。我再说一个问题,指着瓷器这个是永乐时期的,底足里边的釉子发白,质量远不如器身。到了明中期,它的底釉与器身的釉完全一样,到了中晚期它的底釉的光洁度和亮度都要比器物本身的好,不止官窑,民窑的精品也是这样。
我今天介绍的都是比较细微的地方,搞鉴定要从点到面进行突破,很小的地方就能反映出对与错。现在仿品仿得再好,在某些点上肯定与那时候的不一样。从底釉上来看,不管有字没字,与器身一样时,我决不会把它放到明中晚期。如果底釉比器身的釉还好,就不可能把它放到明中期去,只能考虑它是明中晚期的。到了万历时,回青虽然还在使用,色调与以前也差不多,但是在其他方面都不行了。所谓明代走下坡路就是从万历时开始的,整个社会衰落瓷器生产也跟着衰落,而且此时回青的来源也渐渐的没了。所以到了明万历中期,瓷器的质量越来越差,到了晚期,大多数瓷器已经平淡无奇了。
在明万历时期又出现了两种青料。一种叫珠明料,另一种叫浙料,这两种料都是国产的。珠明料产于云南,浙料产于浙江。珠明料在元代时已经出现了,直到现代珠明料还在使用。这两种料也分上、中、下三个等级,含钴、锰量较高,含铁量较低,发色都很稳定。
浙料的呈色是青中泛红,回青料是青中泛紫,这就是两种料的不同之处。在明天启时期用的主要是浙料和珠明料。此时把青花的料分出几个色阶,就是把青花料分出浓淡。在“双沟填色”刚出现的时候,只能分出浓淡两种颜色,到天启时就可以分五种颜色叫五彩青花。由于色阶多了,画面表现力也更丰富。指着一个瓷片这个叫“龙凤呈祥碗”。青花的呈色是灰蓝,以黑蓝色为主,其中有的地方模糊不清。它的灰蓝色里泛着一点红,釉面呈青白色,外边画的是一条龙和一只凤,里边画的是一只羊,羊在商代时就是现在的“祥”,所以我把这碗叫“龙凤呈祥碗”。釉面泛青一直延续到康熙二十年,在这之前所有瓷器的白色地方都泛青。到康熙十年后,釉面都是白的。如果给你拿来一件明代的瓷器整个是白的,您就不要信。又拿出一件瓷器,这是垂钓图文碗,它的画风非常好,它的青花就是五彩青花,画面把远近都表现出来了。而康熙之前的画面,基本都是
综上所述,在收藏鉴赏中,向往昔的鉴赏大家学,向当今收藏栏目中的各种专家学,向网络上各位收藏爱好者学,然后自己以科学观测为基础去其糟粕存其精华,朝正确的鉴赏方向进取,在你自己的藏品面前,你才是真正的专家,真正的大家。
(一) 断真伪
(二) 断年代
(三) 断优劣
(四) 断窑口
古瓷器的鉴定的方法
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1. 分类法即将个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2. 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 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但这些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抽象,其实对某一时代的产品尚未取得"标准器"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看两头、印证中间"的方法。如鉴定洪武青花时,先看元"至正型"青花,再看明永乐,宣德有官窑年款的青花,那些似又不似元青花,而又具有某些明永乐、宣德青花瓷特征的青花瓷。便是明洪武青花瓷。因为任何时期的产品必然会带有许多"承前启后"的因素。鉴定时前看后想,左右思量是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来的。
当一件需要鉴定的产品摆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怎样来分析它的烧造年代和窑口呢?也就是说器物本身哪些方面能够反映出它真实的烧造年代和窑口?我们把能够反映器物烧造年代和窑口的因素,统称为断代因素。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 器形
主要看器物口、颈、肩、腹、壁、底足、流、执、系等的形体特征和胎体的厚薄、轻重。另外,各时代的一些独特的而又称著的器形,应一一牢记其特征,因为它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如明代永乐的压手杯,成化的鸡缸杯,清代康熙的凤尾尊、乾隆的百鹿尊、转心瓶等。只有熟记了真品的器形特征,赝品才可一眼识破。
2. 装饰
包括装饰方法(彩绘、颜色釉、刻、划、雕、镂、队、捏、印、帖等),题材、构图、纹样形象、画等。由于装饰是随着造型、工艺、材料、人们的审美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装饰的更新换代和所产生的种种变化要比其他鉴定因素的变化显得频繁、活跃,鉴定时分析这一因素就更重要。以景德镇的釉上五彩瓷来说,它出现于元代中后期,当时仅有红、黄、绿三色,画法和元青花一样,以勾、拓、点画成,笔致粗犷豪放,生动自然。明初除继承元代画风外,洪武时出现了双面矾红彩。永乐、宣德时有青花斗矾红彩,纹样气魄雄伟,彩色凝重艳丽。成化斗彩的施彩方法也多样,有点彩,覆彩、染彩、加彩、填彩等,然而都是平涂,"花无阴面,叶无反侧",有轻盈优美之貌。嘉靖、万历的五彩主要是用釉上料绘纹样。用青花绘纹样局部,但所占比例很少。此时还新创翠色,用胶水条黑料勾线,但黑线中部微微带褐色。纹样布局比成化斗彩繁茂,用笔草率中见拙朴。清康熙的五彩,深受明代与清初的版面插图的影响,构图均衡丰满,形象概括、夸张、线条柔中藏刚,色彩明净莹澈,大红大绿、古色古香。康熙五彩中的黑色,漆黑光亮,不再微带褐色了,并开始用油来调黑料和矾红,本金也多在五彩中使用。康熙的五彩深深地影响后世,清嘉、道后仿制很多,但都不及康熙五彩生动自然,古拙优美。
3. 胎釉
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陶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因时代陶炼方法有别,明代以前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相对较多。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的而后仿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陶炼过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是清末仿品赶不上的;至于鉴别釉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花白,器足釉面与器身釉面大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与清雍正和晚清、民国时期后仿器的小波纹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紧密感,出现硬亮青釉,浆白釉,并有破泡现象。。。。凡此种种,各自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于识破伪品最具说服力。另外从釉面的新旧光泽来看,很多仿做者故弄玄虚,将仿品的釉面作旧:土埋,打磨,药滑,茶煮,浆沱,甚至稍加损破,以示出土状。当然这些不自然的作旧光泽,绝对没有古瓷器那种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现象。
4. 制作工艺和装饰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瓷工艺和装烧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如景德镇五代时多采用"支钉迭烧"的无匣装烧方法,使器物的圈足和器内底留下了约7--18颗支钉痕迹。北宋初以三四颗支钉垫在器物的底足上,再装入匣体(一匣装一器)入窑烧成,产品底足留下三四颗支钉痕迹。接着支钉也不用了,采用了小于圈足内径并约高于圈足的垫圈式垫饼装在器物的圈足内底上,然后再装入匣钵,使产品圈足内底留有垫圈或垫饼的痕迹。北宋晚期因覆烧出现而产生了芒口瓷等。又如元代至明洪武时,大件瓶罐的器底是另接的,洪武后就不采用这种方法了,元与明洪武的高足把杯的高足是用泥与上部的杯相接的,洪武后则改用釉接;明代瓶罐成型时所产生的接口多而明显。这些因工艺、装烧所致的细小特征,也是鉴定时不可忽视的。
5. 款识
景德镇瓷器从明代永乐官窑瓷开始,就正式有帝王年号款,宣德十分普遍,从此款式的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常见的有帝王年号款,寄托款、伪款,干支年款,斋、堂、轩、居名款,人名款,吉言款,花押款,窗棂款等,由于明清御窑厂有专门的落款陶工,对字体、笔致、排列形式、落款位置及写款的彩料等都有严格的规范,后仿者很难仿制成功。有关明清年号款的特征,后面另有章节说明。明清民窑产品落款则各尽其志,笔致随意,鉴定时要次于御窑瓷款式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官窑必得幼年款,但幼年宽的不一定是官窑"(极个别的官窑器除外,如康熙早期的官窑器)这一规律。
6. 总体风格
瓷器和其他艺术品一样,地方风格,个人风格也都融汇于时代风格之中,因而又是时代风格的构成因素。因此把握好我国各时代瓷器的总体艺术风格,对鉴定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我国宋代瓷器造型挺秀精巧,纹样精美典雅,具有轻盈、俏丽、沉静、雅素的格调,而景德镇宋代的影青产品也融汇于这一时代风格之中,我国元代瓷器胎体厚重,造型雄伟端庄,装饰豪放有力,而景德镇的元青花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时代气氛。把握好一个时代的总体风格,对于我们鉴定古瓷是大有裨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仪器相继问世,使得鉴定瓷器的途径越来越多,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三种先进手段。
第一, 利用加速器C14测定方法,主要适用于史前遗址中某类陶器年代的测定。这种方法被认为精确度较高而被众多考古工作者所采用。
第二, 采用"热释光"技术测定瓷器的年代,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定瓷胎体中矿物晶体的热释光量,得到瓷器的烧制年代。因为瓷器中都存在的石英、长石等矿物晶体,对热释光测年技术而言,这些晶体起着纪年的作用。瓷器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就烧掉了它原有的年代数据,但它在烧成出窑时,又开始了它的纪年。因此,科学工作者就利用了这一原理对瓷器进行鉴定,应当说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存在着两个致命的弱点:一个是鉴定时需要取样,就是对被鉴定的文物进行损坏取样,即有损检测;二是人工可以作伪,即用放射流照射仿、伪品,增加其瓷器热释光年代而出现误差。因此"热释光"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用在陶器的鉴定上比较多。
第三, 针对上述有损检测的缺点而采用一种"无损"检测法。即采用高科技直接测定。显示瓷器胎、釉的原料及其它们的化学组成,进行聚类排比的一种方法。因各时代不同,窑别以及各类陶瓷器的原料与化学组成是不相同的,而同时代、同窑口、同类别的瓷器含量又是大致相同的。无损鉴定就是采用"聚类排比",对陶瓷器的胎、釉中各种不同含量进行数字化分析、排比、从而达到辨别真、伪的目的。建立文物数据库,数据库越是丰富,进行排比研究的准确性就越大,真、伪对比的结果就越科学。荧光能谱分析即使如此,现之应用到陶瓷器检测中,对陶瓷器的辅助鉴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这种无损检测法在目前的状况下是可行的,也是科学的,因为对文物几乎没有什么损伤,即使是大型器物,取样也是极细微的。正如一位医生,先用人工诊断出是肺结核,那么,再借助现代科学仪器透视一下,就更加可靠了。文物鉴定工作也一样,除了利用人工传统的鉴定方法外,还要借助科学仪器进行辅助鉴定。可以说这是将来文物进行正确鉴定的一个必然趋势。
总之,鉴定中国古代瓷器,从胎质、造型、釉料、纹饰、烧制工艺、款识等几个方面着眼,是一定能鉴定出好坏、辨别出真伪的。不管任何时代的真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尽管后仿赝品繁多,但它毕竟是另一时代的仿制产品,只要我们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所谓"乱真"的赝品也不能逃脱鉴别者的眼睛。
4)婺州窑在现在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三国时期的婺州窑青瓷,胎普遍呈青灰色,断面比较粗造,瓷土处理不细,而且没有完全烧结,玻化程度较差。釉层厚薄不匀,常常凝结成芝麻点状,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黄的,裂纹密布,在胎釉结合不紧密和釉面开裂处,往往呈奶黄色的结晶体析出,这是瓯州窑青瓷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这一地区的土层为粉砂岩地带,瓷土矿分散,而且矿层很小很薄,不容易开采。因此在两晋晚期,瓯州窑手工业者就创造性地利用当地遍地皆是、开采和粉碎都比较容易、并具有很好可塑性的红色粘土做坯料。但因粘土中氧化铁和氧化钛的含量都较高,烧后胎呈深紫色,影响青釉的呈色,所以就在胎的外表上施一层质地细腻的白色化妆土,以掩盖胎色。因为胎外有化妆土衬托,所以釉层滋润柔和,釉色在青灰色或青黄中泛一点褐色,但釉面开裂和析晶的情况较用瓷土作胎的瓷器更为严重。南朝时瓯州窑瓷器釉层普遍呈黄色,胎釉结合较差,容易剥落。
5)德清窑位于杭嘉湖平原的西端,南与余杭县相邻,北和吴兴县接壤,天目山脉横亘期间,东茗溪由南而北流经县城然后汇入太湖,水陆交通便利,德清窑是黑瓷和青瓷兼烧的瓷窑,以生产黑瓷为主。黑瓷的胎多呈砖红、紫色或浅褐色。瓷胎的化学组成与瓯州窑东晋瓷胎非常一致,器中氧化铁的含量为百分之三,氧化钛为百分之一左右,可能采用了红色粘土做坯料或在瓷土中引入了适量的紫金土。青瓷的胎一般呈深或浅的灰色,少数用含铁量较高的瓷土胎料的则呈紫色。由于胎色较深,对青釉的呈色很不利,所以普遍地在胎外上一层奶白色的化妆土,以改善青釉的呈色并使胎面光洁,改善成品的外观。德清窑青瓷的釉色比较深,一般作青绿、豆青或青黄色,釉层均匀,具有较好的光泽。黑瓷釉层,其中最出色的产品,釉面滋润,色黑如漆,釉色闪闪,可与漆器相媲美。这种乌黑发亮的釉其主要着色剂是氧化铁,含量高达百分之八左右。德清窑烧造的历史并不长,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初期结束,共一百多年,但由于黑釉瓷深受人们的喜爱,故产品运销到浙江、江苏的许多地方,甚至远达四川等地。
6)其他:位于长江中上游的四川、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从已经发现的资料来看,烧造瓷器的时间要比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晚一些,很可能到晋代才开始设窑制瓷。
荆楚一带在三国吴时已经生产质量较高的原始瓷和少量青瓷。胎呈紫红色或浅灰色,外施黄褐色釉或青釉,釉层厚薄不均且易脱落。西晋时已用瓷土做坯,胎质细腻,呈青灰或灰白色,胎表施黄绿色釉,釉色有的近黄,有的近绿,有的黄中泛青,还有少量呈褐色。釉面开冰裂纹,胎釉结合不好,常有脱釉现象,甚至有完全剥光的。进入东晋以后,瓷器胎呈灰白色,少数为灰色或紫色,外施青或青绿、青绿色釉。由于胎釉的烧成温度不一致,膨胀系数不匹配。釉层普遍开冰裂纹,易脱落,瓷器的质量还不高。
四川省昭化、广元、绵阳、彰明、成都等地的南北朝墓葬普遍发现了青瓷器,这些瓷器胎色灰白,釉呈青黄色。多开片,易剥落,有腊泪痕。南朝时邛崃窑瓷器的胎质较细,呈浅灰色,釉色普遍青中带黄或黄色,釉面多开冰裂纹,也易脱落。
西晋时期的江西瓷器,坯泥经过淘洗,质地细腻,呈青灰或灰白色。器物内外施青绿、米黄或黄绿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胎釉之间似未形成中间层,故釉易剥落,而且开冰裂纹。东晋时瓷胎细腻灰白,釉多数呈青黄色,少数为豆色。南朝时瓷胎以灰白色为尚,堪称细腻,但烧成温度不高,没有完全玻化。釉层容易脱落。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装饰,两面贴辅首,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装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辅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两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这也是他们企望死后能过像生前一样仓满粮食的富有生活。谷仓在江南地区吴、西晋稍大一点的墓葬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是装稻子的。北方装谷的叫仓。从上面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造型上很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类器物造型比较粗矮,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数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而在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细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习惯称为桥形系。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晴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短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装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头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故给人细长的感觉。除青釉以外,还有黑釉鸡头壶。黑釉在汉代已经出现,到了东晋还在继续烧造,目前发现烧黑釉的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两窑,两窑同时也烧青釉。到南朝时期,鸡头壶壶身更长,柄向上发展,装饰上出现复线莲瓣纹。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它器形如盘、碗、罐等也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东晋除鸡头壶以外,还有羊头壶,其数量少于鸡头壶,但目前出土数量逐渐增多。东晋香,此器型两晋墓出土不少,西晋造型继承汉代特征,球体上有缕孔,球体与承盘之间有三足。东晋改为以支柱连接球体与承盘。
南朝仰覆莲双系壶,短流,柄上翘,这种壶出土数量不多。通体饰上覆下仰的莲花,洞窟艺术中的飞天也出现在莲花尊上,还有团花、兽面纹、叶纹等,装饰极为丰富。莲花尊南方也有出土,没有北方的气魄雄伟,北方莲花尊胎体厚重,釉厚的地方近于黑色。可以肯定,南北朝时期,南北都烧造这种器物,但窑址在南北方都未发现。河北只发现有类似莲花尊特征的标本,在山东淄博窑发现了浮雕莲花瓣,这只是一点线索,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北朝青釉莲花罐,上有浮雕莲瓣,莲花瓣是印好后贴上去的,肩部六个桥形系,沿用东晋时的,但较东晋时的粗壮。这类器物出土日益增多,北朝晚期釉中含铁量较低,胡釉色为浅青色,与隋代的较为接近。北朝贴花罐,含铁量高,釉为黑褐色并有窑变。河南北齐墓出土的黄釉绿彩罐,一般认为是唐三彩的前身。唐三一般为黄、绿、白(蓝)。它的发展过程是:从汉代单色釉到北朝的黄釉绿彩再到唐三彩。北朝褐釉印花扁瓶,高七公分,两面印舞蹈人物纹,其人物形态、串珠纹具有西亚地区作风。此种扁瓶北朝晚期出现,隋唐都有烧造。
南北朝时期瓷器继两晋继续发展,可喜的是北方瓷器发展起来了,而且有一些质量很好的器物。它改变了以往仅南方烧造瓷器的局面,为北方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瓷器鉴定
(一)青瓷的鉴定
尽管当时"南青北白"的局面已经形成,但隋唐、五代的青瓷出土数量仍然多于白瓷,越窑青瓷则代表了唐、五代青瓷的最高水平。现按窑口分述于下。
初唐和中唐时期越窑的胎质灰白而松,釉层容易剥落。唐代晚期,越窑的原料加工和制作都很精细。瓷土经过很好的粉碎和淘洗,坯泥在成形前都经过揉练,所以胎质细腻致密,不见分层现象,气孔也少,呈灰、淡灰或淡紫等色。器形规整,碗、盘、执壶等胎面光滑,釉层匀净;特别是晚期,釉料处理和施釉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釉层匀净,开细碎纹和肃釉的现象少见,呈现色黄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透明,陷露精光,如冰似玉。越窑瓷器在五代时便被称为"秘色瓷"。清人评论"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瓯窑在浙南的温州、永嘉、瑞安等地。瓯窑与越窑瓷的最大区别是瓯窑瓷胎呈现黄或淡黄色,釉易剥落;晚期前后出现纯粹的青色或青黄色,滋润如玉,胎釉结合紧密,极少有肃釉的现象,制瓷技术有显著的提高。
婺州窑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居青瓷窑的第三位,即所谓"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其实婺州窑瓷器质量并不高,多数都比较粗糙,但制瓷作坊多,生产发展快,现在的金华、蓝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江山等县的广大地区,都有唐、五代婺州窑址发现。其中东阳、金华、武义等县均有发现几十处到二二百处瓷窑窑址,它们都有连绵几华里的瓷密布的集中地。这说明婺州窑在唐,特别是五代生产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产品种类和造型方面有许多与瓯窑、越窑相似,不同中的是胎色较深,呈深灰或紫色,釉色青黄带灰或泛紫,釉中呈现星星点点的奶白色,釉色青黄带灰或泛紫,釉中呈现星星点点的奶白色,这种奶白色也出现在釉层开裂处,这是婺州窑瓷器从六朝以来常见的现象。唐代中期晚期以后,婺州窑瓷器渐趋粗糙,制作远远不及瓯窑、赵窑的精细。
(二)白瓷的鉴定
唐代的白瓷窑以邢窑器最为出名。9世纪中期,段安节《乐府杂录》记乐师郭道原"用越瓯、邢瓯十二,施加减水,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这段文字说明邢窑白瓷质量最好,胎骨坚实、致密、叩击时有金石之声,所以能与越窑瓷器一样,当作乐器,奏出美妙的音乐。据河北临城县轻工业局1980年调查,唐代鼎鼎大名的邢窑应在与内丘交界的祈村。《国史补》所记应该是就大体而言的,正如定窑不在定州,而在定州邻近的曲阳一样。唐代祈村窑的白瓷胎洁白度很高,远胜曲阳、密县诸窑。同时在胎厚处还呈浅水绿色。河北的曲阳窑胎骨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釉比较粗的,釉色一般是白里泛青,釉水凝聚处多呈青绿色,釉面有开片。胎质细腻者,则胎色洁白,釉光莹润。胎色略微发黄的,为取得洁白的效果,先在胎体上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再罩以透明的玻璃釉。
河南的巩县窑从唐初开始就生产白瓷,武则天至玄宗时生产比较兴旺,以后则逐渐下降。巩县窑白瓷瓷胎比较厚,釉面凝厚的地方,呈青绿色或白中泛青。
江西景德镇的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在南方地区是目前发现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都出土有五代白瓷标本,以胜梅亭出土的最为丰富。瓷胎比巩县窑要,而瓷釉要比巩县窑厚,釉色一般是白中泛青。
(三)黄釉瓷的鉴定
唐墓里经常出现一些黑釉瓷器,初唐墓里既有发现。黄釉瓷器在唐代各类瓷器中,尽量比不上邢窑、定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有名,但也不应该忽视它在唐瓷中的历史地位。
陆羽评唐代六个瓷窑出产的茶碗,把安徽寿州窑的产品排在越、鼎、婺、岳州窑之后,洪州窑之前,并指出:"寿州瓷黄,茶色紫。"寿州窑烧瓷的时代始于隋,唐代是其繁荣时期,历时二百余年。寿州窑瓷器流行使用化妆土,表层是透明的玻璃质釉。釉面光润开小片纹。釉色以黄色为主,有蜡黄,鳝鱼黄、黄绿等。化妆土光润细腻。用蘸釉法上釉,釉层厚薄不均,釉色浓淡不一。玻璃质釉和化妆土有的结合不好,就会出现剥釉现象。
河北省曲阳北镇所烧黄釉瓷碗与同时出土的轮旋规整的白瓷碗相比,显然属于一种民用的粗瓷,胎体厚重,器里施白釉,外施黄釉,色调比不上寿州窑器纯正,多呈黄褐色,胎也粗。
河南郏县窑烧的黄瓷主要是碗、罐和壶等器物,里白外黄,口部都不施釉;浑源窑也如此。唐代烧黄釉,并不是原料的不同,而是改变了窑炉的烧成气氛,隋代用还原焰烧成青釉,唐代则改用氧化焰烧成黄釉,因此胎色也由青灰色变为白中泛黄。
(四)黑釉瓷的鉴定
北方黑瓷的出现比江南地区要晚三百多年。6世纪70年代在北齐时期的墓葬中才有黑釉瓷器的发现,釉色界与黑酱二者之间。目前已在山西、河南和山东三个省的七个县发现唐代烧黑瓷的窑址,主要以河南为多,有五处窑发现黑瓷。胎体都很厚重,胎呈灰白色。
(五) 花釉的鉴定
花釉瓷是唐瓷中又一新创造,它是在黑釉、黄釉、黄褐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斑点有的作有规则的排列,有的任意加上几点,有的又像波浪。由于它们都装饰在深色釉上,衬托出浅色彩斑,故显得格外醒目。花釉瓷器常见的有各种形式的罐、壶,多在腹部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以黑釉居多,黄褐色饰以月白色斑点少见。
20世纪60年代末在河南郏县的黄道窑址首次发现了花釉瓷标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先后在河南的鲁山、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窑址发现了四处花瓷产地。这五处发现的花釉瓷,就釉色及斑点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色或灰白色彩斑,器物有壶、罐和腰鼓;另一类则为黑色、月白色或钧蓝釉,饰以天蓝细条纹彩斑,器物有壶、罐。前者在河南鲁山段店、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三处发现有腰鼓标本,后者在河南郏县黄岛和内乡二处也都有出土。五处窑址出土的不同类型标本,对于辨认传世的花釉瓷器产地有很大的帮助。
(六) 绞胎瓷的鉴定所谓绞胎瓷,是用白褐色两种色调的瓷土相间揉合在一起,然后坯成型,胎上饰有白褐相间的类似木纹的纹理。这种纹理变化多端,上釉烧即成绞胎瓷器。在山西、河南两省的唐墓中都有出土,器物有杯、碗、三足小盘,长方形小枕等,绞胎瓷的制作工艺比一般色釉瓷器复杂,难度要大得多,也是唐代瓷器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绞胎陶器也有少量发现,但只是作为明器,工艺粗糙,远不及绞胎瓷器细致规整。
五彩四开光狮球大盘 该器为圆唇,敞口,斜弧腹,矮圈足,沙足底。足内未施釉,却有溅釉现象,无釉处呈火石红。胎体厚重,胎质灰白,烧结度高,叩之声音响亮。通体施白釉,釉面泛青,釉上绘红绿彩纹饰,盘底绘双狮戏球图案,盘内壁绘四开光花鸟图案,开光外为锦地纹,盘外壁绘四开光折枝花图案。整个器形彩绘图案疏密成趣,圆满完整,与泛青釉底色彩相呼应。釉上彩绘有部分损落现象,说明釉上彩的第二次烧结温度不足。口径34厘米,足径15.2厘米,高6.4厘米,见上图。
五彩“乾坤气象”四开光大盘 该器为圆唇,敞口,斜弧腹,矮圈足,沙足底。足内未施釉,有溅釉现象,无釉处呈火石红。胎体厚重,胎质灰白,烧结度好,器物稍变形。通体施白釉,釉色略泛灰。盘内底绘5圈同心圆,外一圈外侧绘花瓣纹,盘内壁绘4个心形开光,分别用黑色料勾勒“乾”、“坤”、“气”、“象”4个字,字体似楷似隶不规范,开光之间有4个矾红色印章纹。口径33.6厘米,足径17厘米,高6.8厘米。
素三彩“福”字香盒盖 圆形盖面,斜弧腹,矮圈足。灰胎,胎质致密。整个器物施绿釉地。盒盖内壁无施釉。盒盖上面有3个模印装饰带,中心是模印行草字体“福”字,施黄釉,隔着2个同心圆,外围是钱纹,钱纹外又一同心圆,外围是3道齿纹。盒座为子母口,口沿无施釉,内壁施白釉,釉面有褐黄锈斑,外壁有模印齿纹。通高3.8厘米,口径6.9厘米图三·左 。
素三彩“寿”字香盒盖 圆形盖面,灰胎,胎质致密,器表施绿釉,器内施白釉,呈细小开片。盒盖顶面中心模印繁体楷书“寿”字,施黄釉,“寿”字有铁红漆。隔着2个同心圆,外围有模印6朵菱形花卉及齿纹装饰。口径6.8厘米,高1.8厘米图三·右 。
素三彩折枝花香盒盖 圆形盖面,灰白胎,胎质致密,器型外施绿釉,釉面莹亮,器形内壁施白釉,盖顶面中心模印折枝花,施黄釉,折枝花涂有铁红漆,隔着2个同心圆外的肩部上分8格,格内有模印花卉纹饰。高1.6厘米,口径6.8厘米图三·中 。
漳州窑是明末清初外销瓷主要生产地,从以前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得知,烧制五彩瓷器的窑址有漳州平和南胜镇的花仔楼窑址、五寨乡的狗头窑址、通坑内窑址,尤以田中央窑址发现的五彩瓷器标本最多图四 ;烧制素三彩有平和南胜的田坑窑、花仔楼窑。从采集的标本及上述五彩大盘、素三彩香盒盖分析,可以知道漳州窑的五彩瓷、素三彩与同一时期生产的青花瓷的烧制方法有着明显区别。青花瓷为一次高温烧制而成,彩瓷则经过二次烧制而成,即器物第一次高温烧造后,在器表施上彩釉第二次入窑低温烧制。五彩瓷器一般胎体都较厚重,胎骨呈灰白色或灰色,胎质较致密,烧结度高。主要施白釉,大部分施满釉,釉色略泛灰或泛青,圈足内一般未施釉,有的有不规则溅釉、沙足底现象。器型以碗、盘为常见,兼烧瓶、罐、盒等器;纹饰主要有花鸟、狮子戏球、飞禽、折枝花、印章纹;大盘盘壁多用四开光或八开光装饰,开光内绘中心主题图案。器物的纹饰繁而不乱,错落有致。釉色多以红色为主,绿色、蓝色、黑色为辅。从调查采集的五彩瓷标本,可以看到彩釉有部分脱落现象,这是由于二次烧成温度不够,彩釉与底釉粘连渗透较差所致。
漳州窑素三彩瓷与五彩同为二次低温釉烧制而成,但两者在色釉的运用上却有所区别。一般认为素三彩瓷是明代正德时期创烧的新品种,其色釉主要为绿、黄、紫或褐色釉,不用红色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婚庆寿辰等喜庆大事用红色,称荤事;丧葬用白、蓝、绿、黄、紫等颜色,称素事或白事,素三彩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漳州窑素三彩主要是以香盒为主,兼烧小壶、小罐、小瓶、小碟、小盘,瓷器表面的装饰手法有模印各种动物、植物、花卉、“福”、“寿”等,还有刻划、描绘的梅花、莲花、牡丹、菊花、仙桃、水禽、花鸟、如意云纹等图案,盒盖是装饰的重点部位。1997年秋福建省博物馆对平和田坑窑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大量模印及刻划花素三彩瓷标本,这是目前国内罕见的一座明代烧造素三彩瓷的民间专业窑址。器形以香盒为主,还有碟、盘、碗、罐、钵、瓶、杯、盏及笔架、墨架等。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素三彩香盒与日本东京茶道资料馆、MOA美术馆发行的《交趾香盒》73至75页的器型基本相似。特别是《交趾香盒》73页图66橘香盒,其模印的纹饰基本与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折枝花香盒的纹饰一样;《交趾香盒》74页图67“寿”字香盒与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寿”字香盒的纹饰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但釉色的运用有所不同。与从田坑窑采集的标本及福建省博物馆对平和田坑窑发掘出土的器物比较,笔者认为,田坑窑的产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显得端庄细腻,模印表现的点、线、面都比较柔和,棱角不分明,刻划线条流畅工巧,色彩高雅,装饰手法丰富多样。而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素三彩香盒却显得古朴隽秀,纹饰繁而不乱,主题纹饰所采用的“福”、“寿”,书体流畅有力,尽显书法功底,折枝花图案在周围纹饰及绿釉的衬托下更为突出。这几款器型显得厚重,模印表现的纹饰棱角分明,浮雕效果强,但线条不太流畅,其气质与田坑窑产品有所不似,可能是漳州市境内其他窑口的产品。田坑窑虽经过考古发掘,但由于窑址未发掘前已经被破坏严重,其中发现的标本与日本的传世品相同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在漳州地区还存在其它窑址烧制的素三彩瓷,与田坑窑相隔不远的花仔楼窑址中发现的少量素三彩,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漳州地区有多少个素三彩窑址还有待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交趾香盒》的器物图版中,看到很多素三彩香盒“涂有朱漆,乃为交趾,实为精美也”。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素三彩香盒也可看到涂有这种漆,在窑址调查和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标本则未看到这种现象,说明这些素三彩瓷在漳州出港外销前,很多产品经再次艺术加工,使其达到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因而漳州窑素三彩瓷外销到国外,便迅速在日本、东南亚等国上层社会流行并受到珍爱。
由于漳州窑生产的青花、五彩、素三彩等产品大量外销,五彩瓷器在国内发现较少,在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都发现和收藏有不少传世品。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先生《在马来西亚见到的一些漳州窑瓷器》一文中,提到马来西亚私人收藏家收藏的红绿彩四开光开裂塔章纹盘;新加坡林亦秋先生《漳州窑五彩大盘——裂塔纹饰的研究》一文提到的五彩大盘,其心形开光、印章纹与上述的五彩“乾坤气象”开光大盘的心形开光印章纹类似。日本筑町遗址及滨町遗址出土的遗物中也发现了漳州窑生产的五彩瓷。在漳州窑未发掘之前,日本学者把漳州窑生产的青花瓷称为“吴须手”,把五彩瓷称为“吴须赤绘”,并将其生产窑址定在广东省东部至福建省南部;素三彩被称为“交趾瓷”,被认为是越南的产品。近年来,经中外古陶瓷学者对漳州窑的不断研究,特别是对平和的南胜、五寨窑的多次考古发掘,已揭示了长期以来海内外所谓“汕头窑”、“克拉克瓷”、“交趾瓷”、“吴须手”、“吴须赤绘”的产地就在漳州平和等地。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五彩瓷器、素三彩香盒及大量标本,为研究漳州窑又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为找寻素三彩、五彩瓷的产地提供了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