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熄的窑火:井陉窑
井陉窑是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处大型瓷窑址集群,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 井陉窑瓷器以白瓷为主,产生大量的彩瓷,即颜色釉瓷,拥有独特的装饰手法和图案——青剔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安静古窑址,正在从沉默中醒来。
情定井陉窑:遗址发现
1
一个传奇窑址的发现和坚守
井陉窑是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处大型瓷窑址集群,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井陉窑遗址对汉族陶瓷工艺发展状况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在距2011年1300多年前的隋代,井陉窑已烧造了成熟的白瓷,井陉窑遗址于1989年被发现,1993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井陉窑与邢窑、定窑、磁州窑并列为“河北四大古窑”,2001年井陉窑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井陉窑归属真定府,如果按照以州命名的惯例,井陉窑其实应该叫做“真定府窑”,井陉窑考古发掘第一人孟繁峰如此说。“井陉窑的发现,可以说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而井陉窑的发掘和报告整理,也让这个年近古稀的老人,付出了26载春秋。井陉窑的发现,也是惊动陶瓷届的一件大事。2000年,井陉窑戳印点彩戳模的出土,就是我国古陶技法的新发现。
话说井陉窑:震惊专家
1
中国陶瓷界泰斗耿宝昌:一定要永久的保存下去!
2000年在河东小学北发掘的金代苗姓窑场,组合科学紧凑,在作坊的东西两侧,是对称对置的窑炉,其窑门均开向作坊,窑前工作坑有坡道通向作坊,作坊的窑具存放、釉料堆存、釉浆配置、拉坯成型等工房,以及烘坯房等皆建在场地中心。组合对称向心规整,连接顺序合理便捷。有“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之称的耿宝昌老先生亲临井陉窑址,看后当场建议,“要盖展示棚,一定要永久保存下去!”同时,在考察后提出:井陉窑完全可以与邢窑、定窑、磁州窑并列为“河北四大古窑”。
2
徐光冀、刘兰华、秦大树:震撼!要建博物馆保护、展示。
2007年至2008年,原县二运公司厂院,在560平方米的矩形范围内清理出西向、南北纵式连续排列的6座大型窑炉,并且被包含在一座更大房子内,根据遗迹遗物特征和地层关系判定,它是金代的一处非比寻常的大型窑场。这种古代作坊与窑炉连续直接对应组合在一起的生产情况,在全国瓷窑考古中也很罕见,在河北更是前所未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徐光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陶瓷考古研究员刘兰华,北京大学教授、古陶瓷考古学家秦大树等来到井陉窑发掘现场,面对这一场景不由脱口而出:“震撼!要建博物馆保护、展示。”
揭秘井陉窑重大事件
1
印花模子震惊考古界
井陉窑河东坡窑址12件精美、完整的印花模子的出土,生动地展现出金代井陉窑的刻模工艺曾经达到的高超境界,不仅为井陉窑金代印花瓷器的断代提供了确凿依据,也有力地反映出当年它所拥有的制瓷生产水平, 特别是这一窑址还是一个未做正式公布的新发现的窑口,此前并不为陶瓷史界和考古学界所了解。井陉窑金代印花工艺高超、题材丰富, 丝毫不让于定窑, 完全可以看出金代的井陉窑同定窑一起共同发展了宋代的印花艺术。同时也提醒人们金代井陉窑重要的历史地位。
2
强遭破坏遗址不可追
2005年井陉窑河东坡遗址遭野蛮破坏,然而对井陉窑的大肆破坏并没有因为媒体的关注和有关部门的制止而停步,千年古窑在2007年、2008年、2009年又接连遭遇铲车毁灭性的挖掘,现如今遗址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部分遗迹、遗物已不复存在。这三年,也是井陉古窑历史上最惨痛的三年。经专家鉴定鉴定,鑫源公司场院内地形地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古瓷窑址被破坏程度是十分严重的,北区所有遗址遗物皆被施工破除,南区二三级阶地的遗迹遗物也已然不复存在。
3
金代苗姓窑场戳印点彩戳模
2000年,一处金代窑场遗址保存下来晾坯架栏、烘坯炭沟遗迹,这为金元制瓷史增添了重要资料。井陉窑出土的戳印点彩戳模更是在考古界引起轰动。著名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和陈华莎在看到戳印点彩戳模之后评价说:“以前有些白釉点黑彩器,点的比例和位置都很准确,我们却不清楚是何种工艺制作的,戳印点彩戳模的出土让今天的人们对古陶瓷的制作工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大量印花模具和戳印工具的出土,证明了井陉窑是最早使用印花技术的窑口之一。
寻踪井陉窑:历史演变
隋
隋代的井陉窑出产白瓷及青、黑、褐釉瓷。碗、杯、盘、豆、钵、罐残片。窑具有三叉支钉、蘑菇状盘柱、泥条垫圈。白瓷胎色有黄白、青灰两种。其器形周正,釉胎结合紧密,呈现色稳定,烧制工艺成熟。
唐
唐代,窑址大增,后达到峰值。种类多,质量高。釉色增加双色釉、绿釉、酱釉等。除碗、盘外,还见盏、瓶、炉、灯、砚、玩具、摆件等,及葬器等,有佛教色彩。井陉窑精细白瓷此时堪比邢瓷,其“官”字款白瓷,显示出不凡的身份。
宋
宋代,所获遗物较少。仅见盘、花口钵、罐、执壶、枕等。细白瓷续烧。突出的收获是独家制品“天威军官瓶”、单“官”款粗瓷大酒瓶,更重要的发现是中粗瓷中可以确认的是涩圈的出现。这为我们探索井陉窑是“涩圈叠烧法”的创始者提供了依据。
金
金代,井陉窑大盛。釉色进一步增加达十数种之多。颜色釉瓷产量大增。有日用品、艺术品瓷。这一阶段代表窑口的最突出的主打产品是各种釉色、造型、图案的瓷枕,以戳印填彩、镶嵌等纹枕最为独特。
元明清
元代,井陉窑同邢窑、定窑一起衰落,但仍顽强地保持着窑口的特点,成品变得粗笨,窑址数量缩减,已成为一般民窑。明代虽仍烧贡品,但多为缸、坛之类。清、民国虽未熄火,但与隋、唐、宋、金时的井陉窑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改革开放后
河北原火陶瓷厂,位于秀林镇唐代井陉窑最辉煌时代的遗址上,是井陉窑薪火相传传统技艺传承的一座瓷窑。他们在保证生产的同时,积极汲取技术和经验,致力于恢复井陉古窑经典瓷器的烧制,并准备创建井陉窑博特馆,再现井陉窑的历史辉煌。
鉴赏井陉窑:瓷器特征
1
以白瓷为主
井陉窑主要以盛产白瓷为主,白瓷种类包括了精细白瓷,细白瓷、中档的白瓷和粗白瓷,品种齐全。唐代,专门的窑场烧细白瓷。到了金代,除主体两窑场烧精细、细白瓷外,多数是中档和粗白瓷。主要器型有碗、盘、供器、建筑构件、玩具。
2
大量的彩釉
如黑釉、酱釉、绿釉,黄釉,还有孔雀蓝釉等等,几乎包揽当时能用到所有颜料。这是定窑都无法超越的。除各种颜色的瓷器外,此外还使用了大量的两色釉或者双色釉,黑白釉色、黑青色釉。双色釉使用灵活,追求颜色变化。唐代产品具有佛教色彩。
3
独特的装饰
填彩、沥粉、涂金,或者叫描金,这个在金代的时候其他窑口未必有描金的瓷器。定窑的瓷器有金扣,包金边这是定窑的特点。而井陉窑是直接把金粉涂绘在碗、盘成高档装饰,还有碗盘口部直接涂金,做出了金代的描金器。此外还有,填嵌等手法。
4
独特的图案
磁州窑、定窑的剔花,有白剔花,黑剔花。而井陉窑的青剔花区别于其他窑口而存在,并且是独成特色的,这种青剔花主要应用于瓷枕上,所以把井陉窑划到定窑系里,或者将其归为跟定窑一个窑,成为土定窑的说法,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特色井陉窑:装饰独特
1
点彩
点彩。在井窑唐代的白瓷中就已出现了点彩装饰,其中五代点彩塔式罐腹周饰以团花、束穗为主图,上下七层点彩,为此项装饰的代表作。这一装饰技法一直延续到元、明,成其传统。
2
戳印
戳印。在金代大盛,制作了人物、动物、花卉等形形色色的大小不等的戳模,多配套组合使用。发掘中见到枕面排满戳印立鹿、波涛海兽的方块图案,足证戳模的存在。
3
戳印点彩、填彩
戳印点彩。所见以旋子朵花压印碗心,再以毛笔蘸浓褐釉汁点于花印内。此法凸现了旋子花的立体效果。 戳印填彩。此法是借鉴了珍珠地填彩的技法发展而成,以上述戳模在饰面上戳印之后,印纹内填涂棕褐或黑色釉粉,以彰显画面的纹饰,器表再施以透明釉。戳印划花填彩。这是以划花和戳印两种技法结合使用的作品,以戳印为主纹。
4
沥粉
沥粉。见于晚唐、五代以迄宋、金,成为井窑装饰的传统技法。初始以沥粉装饰碗、杯内壁的凸筋,发展到宋、金除传承原作法外,还将沥粉凸线装饰到鼓腹小罐、瓶的外壁,所见有双线、三线一组,或周身满饰等沥粉填嵌。此法见于枕饰,经沥、翻、填、烧扥工艺,较欲单独的镶嵌,纹饰更具立体效果。
5
描金
描金。1998年在抢救发掘窑址中于窑址区的一金墓中清理出金花白瓷盘及金口盏,其特征皆为井瓷。金花者与金花定器并无差别。在定窑所见的金扣、银扣、铜扣,井陉不见。描金口是以金汁涂于芒口的杯盏口部,此种做法显然较定器的金扣操作更为便捷,出土时盏口熠然生辉,较金扣者也更为俊巧。此开后世描金的先河。也属于高档装饰。
6
滴点花斑滴泼交汇
滴点花斑。见于井陉窑五代三彩,在绿釉釉面上以浓褐釉汁,滴点器表,出现三彩中的独特花斑装饰,是井陉瓷的传统装饰技法,金代井陉瓷中有黑釉褐斑花瓷。滴泼交汇。这是独具特点的井陉三彩中的主要施釉方法,以浅绿、翠绿为底色,晾干后,再用点泼的手法,形成重点轻泼的效果,造成与蘸点、泼洒不同的艺术着色。
追忆井陉窑:瓷器观赏
根据我的了解,电镀表面厚度非常均匀,而且电镀的地方受限制,比如只对产品的某些局部区域进行装饰,电镀可能就没有办法做到.而描金是纯手工,想要做成什么样子都是可以的,但厚度不均匀是不法避免的.仔细点区分,你应该能办到的,祝好运.
有白如玉,声如罄,薄如纸,明如镜的特点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
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
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就已名扬天下。
“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
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
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
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
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
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
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
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
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
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
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
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
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
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
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
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
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
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以成化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的绝作。
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
成化时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
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在成化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嘉靖、万历彩瓷也就以图案花纹满窑,色彩浓艳深翠而行于世。
明代彩瓷还有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较为出名。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烧出温度在1200℃以上)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发展。
白瓷的制作,明代各朝都有烧造,各臻其妙。
永乐的洁白甜净;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嘉靖的纯净无杂;万历的透亮明快;无不使人叹服称奇,爽心悦目。
明代单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还有永乐、宣德的红釉和蓝釉,以及成化孔雀绿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黄釉。
明永乐时的鲜红器亦称“祭红”,釉厚如脂,光莹鲜艳,有“永乐之宝”之誉,赢得“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
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釉又比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釉汁晶莹似红宝石,胎质细腻坚致,极其名贵。
明代的蓝釉瓷器,在宣德时烧造较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此时的景德镇“延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语》),“利通数十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
与明代一样,清代也是官窑民窑并存共荣,并且均有名窑精品。
清代前期的御窑厂,名窑辈出,创新层出不穷。
康熙年间著名的官窑有“臧窑”、“郎窑”。
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陶官臧应选所造。
臧窑的主要成就是单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红均极为精巧。
康熙青花色彩艳丽纯净,莹澈明亮,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别具风格而“独步本朝”,尤其是民窑青花更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个转折点,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随着色彩的增多,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红、霁红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鲜艳富丽,光泽透澈明亮。
郎窑,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生产的瓷器。
郎窑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窑器而着称。
郎窑的杰出成就,是仿制明宣德祭红釉而创制的以郎窑红为代表的颜色釉,郎窑红,“华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艳的色泽,犹如凝结的牛血一般鲜红(故也称其为牛血红),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开片,既象玻璃般光泽鲜艳夺目,又象红宝石一样瑰丽,极为名贵,为历代珍品。
康熙时还曾烧制出与郎窑红齐名的色调淡雅的缸豆红,也称美人醉;用诗“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形容它极为贴切。
在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于康熙朝始创的粉彩,到雍正年间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掺入,加上国画没骨法渲染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书画的阴阳、浓淡、深浅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古彩低,色彩对比比较和谐;因而显得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烂雅丽,形象逼真,构图文雅隽秀,所谓“鲜娇夺目,工致殊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而又以瓷器艺术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窑,成就辉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岁之身协理窑务,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
胎质、釉面、器型、品种、工艺手法、装饰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无不登峰造极。
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述:“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金。
又仿效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种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窑至此,集大成矣!”。
从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的瓷业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趋衰落,道光以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景德镇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饮流斋说瓷》。
清末和民国时期,战争不断,景德镇陶瓷走下坡路。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在原有的小作坊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景德镇十大瓷厂。
景德镇市人民瓷厂,1956年由公私合营的华光、群益、光大三个瓷厂合并而成,称“景德镇第三瓷厂”,1957年更名新平瓷厂,1969年改为现名;
景德镇市建国瓷厂,1950年10月成立,是景德镇解放后第一家国营企业;
景德镇市艺术瓷厂,原名工艺美术瓷厂,建于1960年,1972年改为现名;
景德镇市红星瓷厂,1958年由第十一和第十四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红旗瓷厂,1957年由第六、第七和第九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为民瓷厂,1965年建成投产,原名高级美术瓷厂,1966年改现名;
景德镇市宇宙瓷厂,原为建国瓷厂第一分厂,建于1954年,1958年与第十三陶瓷手工业合作社和第四瓷厂后改现名;
景德镇市东风瓷厂,前身是1951年由瓷商集资成立的裕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公司合营,1956年称第一瓷厂,1958年第八、第十八和第十九瓷厂的一部分并入,改称现名;
景德镇市光明瓷厂,1961年由红旗瓷厂一部分划出成立;
景德镇市景兴瓷厂,1961年由华电瓷厂的几个分厂和国光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新华瓷厂,原属新平瓷厂(今人民瓷厂)一部分,1965年成立;
到了80年代景德镇又建一大形陶瓷工厂 华风瓷厂。
{景德镇市华风瓷厂,1978年筹建,1985年投产}。
自90年代开始十大瓷厂和华风瓷厂因经营不善陆续停产。
方法粗略是:用调好的沥青油料,画好花纹于瓷面,然后用酸将花纹部分腐蚀。描金边即是在花纹上涂平金水,人炉烧成最后呈光、毛金色相衬托的花纹装饰。
所用原材料是含量8%左右的黄金水,可百度黄金水了解,好像学名为金的树脂酸盐溶液。也有使用假金的,假金是采用电镀方式生产的。
民清以前是真金,现在化学金也有。就市面来说,估计低价的陶瓷,金边一般不是金,而是氮化钛,也是金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