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艺术瓷厂美研室1958珐琅彩象耳瓶有收藏价值吗
有收藏价值
景德镇瓷器史上有一个特殊称谓叫567瓷,是代指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景德镇10大国营瓷厂以及陶研所出品的瓷器。在那个特殊年代景德镇瓷器是国家创汇的一个重要产品,汇聚了大量的工匠和瓷器艺术家精心创作。但是所有艺术品都有高中低之分,首先景德镇80年代除了10大瓷厂还有很多小作坊,他们也有出口瓷,相对做工水平就会差一些。
其次,十大瓷厂出口瓷为了创汇大多属于批量制作,由车间画工绘制,做工也不会很精致,有的瓷胎还是灌浆胎,收藏价值不大。最后,567瓷中真正值得收藏的是陶研所还有各厂美研室和创作组作品,因为真正的艺术大家都集中在这些机构中,像王步,余文镶,张松茂等都在这里工作,还有一些特殊政治背景作品也由他们完成,比如文革瓷“朵朵葵花向太阳”“忠字当头”等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朋友都觉得567瓷就是50年代到70年代的作品,而且越老越值钱,实际上从历史角度看一二十年的跨度不值一提,还是要从作品质量入手,相反80年代的作品因为思想大解放,有很多创新和发展,更具有鉴赏和收藏价值!
她,华丽多姿,妖娆夺目;她,小巧丰满,香艳无比;她典雅华贵,倾城绝色;极其喜欢这种从骨子里一点点外溢出来的风情和艳,却一点也不俗,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的美让人动弹不得,我说的不是美人,而是珐琅彩瓷。
第一次看到郑柏林老师的作品,就完全的被惊艳到了,这作品的艳和他本人的谦虚、朴实和低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珐琅彩瓷,也称景泰蓝,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一种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为水平最高、工艺最美。
珐琅彩瓷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绝技,郑老师说,珐琅彩在陶瓷上的应用,最初是在陶器上,也就是在紫砂上首先应用,而珐琅彩更早引进和应用是在金属器皿上!一件成品需要数百道工序才能完成,被誉为世界最精湛、最复杂的工艺。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腻,色彩艳丽,全部为手工完成,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制作起来极费工夫。然而正是这种让每一款作品焕发生命,将每一款作品都精工细琢的精神,却让他有了更深的归属感和责任,他更执迷于将这项古老又几近失传的技艺传承和延续下去。
看着郑柏林老师的珐琅彩瓷作品,不觉就会陷入一种色彩艳丽又极富诗意的境界,这些作品的鲜活之气像被赋予了生命呼之欲出,而这些绚烂夺目的诠释要得益于珐琅彩。珐琅彩是珐琅彩瓷的一种重要原料,最早从国外进口时与黄金等价,直到雍正时期,才研制出并沿用至今的珐琅彩瓷原料,这种原料不仅色彩艳丽,还相当环保,是珐琅彩瓷工艺的一大贡献。
制作珐琅彩瓷,必定需要扎实的绘画功底,对于郑老师来说,出生书画及陶艺世家,技法早已不是问题,如何表现出精神和灵魂的精髓才是他想要达到的境界,视觉的审美只是表面,精神和思想才是一个大师最具实力的表现。
所有的艺术家对其制作的作品都逃不开一个情字。作品的孕育过程中,工匠为之倾注的情感最为动人和有感染力。
从小在陶瓷世家成长,先天爱陶亲陶,又拜有名的师傅为师,师父像父亲一样对他要求极为严格,这对他后期的艺术成长受益无穷。在1982年,郑老师第一次接触到珐琅彩瓷,便是有名的“岁寒三友”的橄榄瓶,于是,从这件产品开始复制,由第一次的润色到最后的完工,是郑老师记忆最为深刻的经历,这也开启了他与珐琅彩瓷的一世情缘。
艺术像一种语言,只有少数人能深刻的理解其内在的涵义,越高难度的越有吸引力,他说他自己是个没什么大目标的人,但他喜欢在工作室一呆就是一天,自由畅游在精神和艺术的世界里。
郑老师毫不掩饰对于景德镇这个瓷都的热爱,他将昌江河称为“母亲河”;他在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河畔玩耍,与那些倾倒在河边的老瓷片相伴,15岁便进场学艺,所有这些都孕育着他的性格和喜好,天然山水,滋养着他的灵气,这独有的艺术熏陶,奠定了他的人文气息。
在景德镇,虽然珐琅彩瓷依旧是个传统的工艺,但却是陶艺人的追求,如今,国外的先进科技和景德镇的本土工艺相融合,使得珐琅彩具有了更加璀璨的光芒。然而郑老师也有他的担心,景德镇虽然作为瓷都,但是如今“瓷都”这个概念却变得岌岌可危,景德镇的传统工艺需要传承,产品也需要走出去,走向世界,就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
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景德镇的人文气息传承着千百年来的质朴和执着一直没有变。郑老师一再强调,我只是个匠人,不是什么大师,但他的朴素和低调却正是传统陶艺人的精神内核,也最为打动人心。像珐琅彩发出的耀眼光芒,透过阳光折射出来的美,才是最真实的匠心精髓。
愿珐琅彩瓷以及郑老师这样的陶艺大师,不只是在景德镇默默沉寂,希望他们的作品有一天走向全国各个艺术市场,以及世界的艺术界,让传统与世界结合,释放更为璀璨的光芒!
陶瓷行专访
作者介绍:
火凤凰,一朵自由行走的花,热爱并敬畏文字,喜欢用散文随笔怡情暖心,有文艺腔更有烟火气。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人们习惯把和附着在瓷器表面的叫“釉”;附着在金属材料上的叫“珐琅彩”;附着在建筑材料上的叫“琉璃釉”。
在康熙朝,珐琅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胎并非本朝所制,实际年代要早于康熙朝。胎质略显粗糙,没有本朝的细腻。 其时,多在器物的外壁未上釉处,施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彩料作地。上用珐琅彩彩绘。题材以缠枝花卉为主,但绝没有鸟,有花无鸟,更不见山水人物。在花朵中有时会填写一些文字,如“万寿”、“长春”之类的吉祥语。文字以篆书为主。由于彩料较厚,有堆料凸起之感,放大镜下可看到彩面上有细小的冰裂纹。康熙朝也有在宜兴紫砂胎上绘珐琅彩的制品。康熙40年后才有款,款识多用蓝彩料,或是用胭脂红彩料来书写楷书“康熙御制”四字堆料款,加双方框。也有少数例外,用刻字阴文款。
雍正早期有少数仍延用康熙的在色地上绘彩,但绝大多数已改用在白釉上绘彩。因此白釉画珐琅自雍正起才有。 彩料也自雍正起采用国产料,改变了康熙只用进口料、色彩单调的局面。在绘画上雍正朝也有很大突破。改变了康熙时只画花卉、有花无鸟的单调图式。在题材上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图式都有,并配以诗文,将诗书画融为一体。
雍正朝珐琅瓷的款识有如下几种:用蓝料堆凸图章款的有两种,书写“雍正年制”的使用仿宋体;书写“雍正御制”的使用楷书体。此外,有“大清雍正年制”6字款,也有两种:一种用蓝料;一种用青花。
乾隆朝珐琅彩则融会了前两朝的特点,并形成了所谓“五彩珐琅”。 绘画题材进一步扩大,除前两朝的题材外,并多见人物和仙山楼阁的题材, 而且绘画、装饰多出现西洋韵味。 与雍正的松散画法不同,乾隆时文饰堆砌,画面繁复而满。还开发出一种锦地花卉(即用细针在瓷胎上画出暗纹花卉,形成锦地),让画面出现双层效果。款识主要是在白地上书“乾隆年制”的4字蓝料图章款,也有少数赭色料款。但在一些小器上则无边框,有蓝料,也有少数用红彩。也有在松石绿地上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款或“乾隆年制”4字款。
严格说来珐琅彩瓷的烧造,终止于乾隆朝后期。但在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仿烧的珐琅彩瓷。 这批仿烧瓷,最流行的是模仿曾任康雍乾三朝宫廷画师的郎士宁的画风。模仿他的以西洋写实风格和透视之法所画出的人物和鸟兽画。这些瓷品一般工艺水平较高。多为薄胎瓷器,彩绘工细,色泽艳丽,艺术格调较高(当然,这里也不光是仿珐琅彩瓷,也包括其他的五彩和粉彩瓷)。
辨识民国仿品,可从其胎釉和彩料入手去辨别。 这个时期的仿品,大部分瓷器的胎釉都具有晚清民国时期的明显特征。 即胎面不够光滑均匀,胎质较疏松。釉薄色白。民国与清代珐琅彩瓷,所用的彩料也不同。除少数外,大部分都是使用粉彩料。既有类似康雍乾粉彩的彩料,也有色浓厚的“重工粉彩”料,或浅绛粉彩料。根据这些差异,仔细辨别,还是可分出是非来的。
一、珐琅彩瓷工艺复杂、技术难度极高、釉料非常珍贵、价值高超、艺术卓越,当今亦可成为最奢侈的艺术品。
珐琅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其中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工艺最美。它是将西洋金属胎画珐琅的珐琅彩料,移植到瓷胎上的成功创举,有“彩瓷皇后”之美称。珐琅彩瓷是皇帝做监工、故宫做瓷窑的万瓷之王,由于它为皇室御用瓷,皇帝亲自参与设计烧制,且不计成本,工艺极其复杂,制作一件珐琅小瓶往往要精描细绘三、四个月时间,且每一件都不相同。
二、珐琅彩瓷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产量极少,工艺绝迹数百年,存世原件更是稀世孤品。
珐琅彩瓷器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为“釉上彩之冠”,产量极少;从创烧到衰落全部由皇家垄断不外传,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
千年以上的器物传世,必然是少之又少的,但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和文化传承,厚葬之风和窖藏之风是一种社会文化习俗,也是一种文明传承的方式,几千年来历代帝王将相总是把一个时代精髓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出于不同的原因和目的带入地下世界,秘密保存,然后在一定的时候通过不同的方式重现于世。如果是国家层面的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是国家财富,来历明晰,传承清楚,自然是作为国家宝藏被妥善保存。但如果在民间被有意或者无意的发现或盗掘,那这些器物必然大多是流入民间,而且实际情况的确是数量可观。对这些器物的鉴别,在现如今的主流机构面前,由于可说和不可说,可知和不可知的原因,目前是不被承认的,但这类器物有别于传世器物,多有用料考究,工艺精绝,器物如新的外在特征,艺术审美高价值而吸引了一批眼光独到的民间藏家的收藏和研究。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钴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第二类: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
第三类:斗彩瓷第四类:颜色釉瓷
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它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1300度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度左右) 和低温颜色釉(1000度左右)。二是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类,可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结晶釉等。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
第五类: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
第六类:变色釉瓷
亦称“异光变彩釉”。釉色随光源不同而变化。以高级细瓷的白釉釉料作基釉,以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及铈、镨、镱等混合稀土氧化物为着色元素,经一定工艺处理,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在适当的烧成温度下,产生物理与化学变化,生成一种新的固溶体。
第七类:古彩瓷
古彩:又名硬彩,为别于清代粉彩,一般称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为古彩。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再在“彩炉”(在800-900 度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
第八类:新彩瓷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旧称洋彩,出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因当时采用进口彩料,画面具西洋风格,故又名“洋彩”。先用五彩颜料在白瓷表层绘以各式画面或图案,再入彩炉烘烤,这种瓷器,称新彩瓷。
第九类:雕塑瓷
雕塑瓷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
1、皇家御用 珍罕稀有
珐琅彩瓷是瓷器中的极品,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由于存世稀少近几年拍卖价不断飙升。珐琅又名景泰蓝,起源于元 朝时的古老京都,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因其色调以蓝色为主,故称为景泰蓝。珐琅彩瓷器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产量极少,仅见于康、雍、乾三朝。清代所 有的瓷器都在景德镇烧制,惟有珐琅彩瓷器是在故宫内造办处烧制,是皇室御赏器,当时都由景德镇官窑精挑出最洁白细腻之瓷胎,再送往宫中造办处,由如意馆宫廷画师再加绘珐琅彩饰,在炉中以低温烧成。所以,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最贵,艺术水平最高,被喻为“官窑中的官窑”。
珐琅器是13世纪由陆路传入中国,在明代就有大量的掐丝珐琅产品出现。而一种叫做铜胎画珐琅的器物,则是由欧洲传教士或商人在清朝康熙年间从海上带 入中国的。康熙皇帝对这些从遥远的法兰西运来的精美鲜亮的铜胎画珐琅器物非常喜爱。他邀请法国的画珐琅艺人进入内廷造办处,并要求他们传授画珐琅的技艺。 意大利耶稣会士郎世宁于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时就携带一批画珐琅器物作为赠礼。由于康熙时期铜料紧缺,康熙要求研制以瓷胎代替铜胎的画珐琅器。这项革新于康 熙三十五年初试成功。雍正七年,另一项革新得以完成,那就是雍正时期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珐琅彩料,并起用了顶尖的宫廷画师和文人官吏绘图题诗。这使得雍正 一朝的珐琅瓷器无论在瓷胎的制造和色彩的调和以及构图的艺术上都达到顶峰。乾隆时期,珐琅颜料的研制更加细致多样,纹饰图样和器物形制更加丰富,制作工艺 更加精巧别致。乾隆以后,则没有了严格意义的珐琅彩瓷器的宫廷制作。大体上讲,康、雍、乾三代的珐琅彩瓷器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非常明晰地反映了珐琅彩瓷器 在中国的兴起、发展到式微的过程。
2、细致秀雅 瓷中极品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为素胎,所以必须用黄、胭脂红等作地子,然后再绘制纹样。其画法也是从铜胎画珐琅移植而来。雍正时期则解决了高度白色釉上着色 绘画的问题,并有了更细腻多样的国产珐琅颜料,造型雅致,构图清丽,极具艺术感。乾隆则是将珐琅彩颜色发展到十几种,并明显受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影 响,器物造型多种多样,纹饰构图繁复华美,绘制工艺极尽巧妙。康雍乾三朝珐琅瓷器的共同点就是工艺极其精致,颜色沉着鲜亮,造型规整疏朗。
珐琅彩瓷器在短短的百余年内经历了创造但不完美的康熙时期,完美但数量极少的雍正时期,尚未发挥便失宠的乾隆时期三个阶段。感慨着历史是由当权者个人情绪操纵的同时,更清醒地认识到珐琅彩瓷器的珍贵,特别是鼎盛的雍正时期所呈现的美轮美奂。
3、瓷中极品 瓷润工细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亮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坯、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 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绘画也成为珐琅彩瓷的精华所在,画工并非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 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珐琅彩瓷的绘画是其精华所在。珐琅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绘画却有它独特的一面。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 画的画稿。据记载,从康熙到乾隆画供奉纸画的名画家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王原祁、蒋廷锡、郎世宁、冷梅、唐岱、高其佩、袁江、董邦达、金廷标、李世倬、 沈晖、袁瑛、王敬铭、钱维城等等。这些名画家的画稿被画工精心地描绘于珐琅彩瓷器上,形神兼备,各具不同的风采。
4、珐琅异彩 洋为中用
珐琅彩瓷最突出的特点,是绘画时是什么颜色,烧出来仍是什么颜色。施彩虽较薄,但看起来却有凹凸不平的立体感,绘画层次鲜明,色彩瑰丽,精美异常。 它采用中国画的章法布局,勾勒填色、没骨敷彩,并利用画面中的空白,配以书法隽秀的题诗诗的引首、句后还加以朱砂印章,成为集瓷、画、诗、书、印于一身 的高雅艺术品。珐琅彩瓷的用料,在康熙时期以进口珐琅料为主,雍正六年以后,随着宫中自炼珐琅料成功后,珐琅彩瓷以其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 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绘画技巧,成为紫禁城内皇帝、后妃们赏玩的御用瓷,在清宫内独领风骚近百年,乾隆皇帝由此赐御旨庶民弗得一窥。
珐琅彩瓷由于烧制成本昂贵,仅以康、雍、乾三朝为限。珐琅彩瓷器胎白釉润,色调明快,其精湛程度远非其他瓷器所能比。珐琅彩绘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
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
珐琅瓷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景德镇十二家顶级名窑有:春风祥玉、小雅、九段烧、克勤堂、赏瓷观窑、铭经草堂、艺林堂、天义华、陶人临古、宝蕴阁、立明堂、余寅窑。
1、春风祥玉
春风祥玉是景德镇三大名窑之一,由邹俊先生创办,起初叫“贵和祥”,后因商标在被他人抢注后,才改为“春风祥玉”。春风祥玉延续了明清瓷器造型丰满、深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的特点,展现了质朴、庄重之美,其产品涵盖青花、粉彩各类色釉等。
2、小雅
小雅是景德镇三大名窑之一,于1995年由阮定荣先生创立,是较早的一批茶器窑口,至今已制瓷二十余年,而今小雅瓷器主要使用的底款为小雅、小雅珍玩、小雅珍臧、E木。小BEW这右代房为主,特色是仿王步青花,花鸟壶比较有代表。
3、九段烧
九段烧原名段窑,由段镇民先生创立于1994年,与春风祥玉、小雅并称为景德镇三大名窑口。九段烧的产品晶莹剔透,薄如蝉翼,轻如稠纱,特色是青花人物杯,其巴掌大的茶器也能烧制出精美繁琐、栩栩如生的人物画片,有青花人物第一窑口的美称。
4、克勤堂
克勤堂,由“当代元青花第一人"”饶克勤创立,是景德镇当代著名青花瓷窑口,追求元青花的粗犷与豪迈,有着元青花第一窑口的美称。窑主饶克勤是国内最早开始的复制元青花的先驱,他仿制的元青花水平已无人能及,其复制的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被北京故宫和佳士得收藏。
5、赏瓷观窑
赏瓷观窑是景德镇知名柴窑堂口,由何鑫先生创立于2009年,以特色斗彩为代表,有瓷界爱马仕之称。赏瓷观窑一直致力于对古制瓷工艺的恢复和传承,让具有明清官窑器的质感与韵味的产品得以在当今重现。
6、铭经草堂
铭经草堂是景德镇有名的瓷器窑口,成立于2008年,擅长陶瓷书法、拓片入书法堪称一绝,有着书法第一窑口的美称。铭经草堂致力于将书艺与瓷艺完美的融为体,其瓷器的釉上书法精巧雅致,釉下青花色泽典雅、淳厚,书写内容以各类佛经为主。
7、艺林堂
艺林堂始创于1953年,一家三代制粉彩,是景德镇当代名窑之一,有粉彩第一窑口的美称。自2012年正式开启了艺林堂的品牌化之路,经营产品以粉彩茶具、文房器具为主,墨彩、斗彩、青花工艺茶器、文房为辅的各类陶瓷手工艺产品及个性化定制服务等。
8、天义华
天义华是景德镇瓷器老字号,于1915年创立,是景德镇为数不多具有百年历史传承的瓷器老窑口,受到了许义华精湛的制胎成型技术一直延续至今,受到了许多制瓷名家的青睐,诸如青花大王王步、珠山八友、任根元等都用过“天义华”瓷胎创作。
9、陶人临古
陶人临古是景德镇有名的青花瓷窑口,颜传陆先生于2016年成立,以仿明青花瓷器闻名,有仿明新—线窑口之称。陶人临古仿明青花小件中的鱼藻纹和宣德龙纹,应该是目前陶瓷茶器圈的高水准之作,此外陶人临古的大件陶瓷和中件陶瓷在他们产品中占比最多。
10、宝蕴阁
宝蕴阁是景德镇当代名窑之一,由景德镇珐琅彩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覃淑琴创立,有着珐琅彩第一窑口的美称。宝蕴阁珐琅彩瓷创作研究中心在2017年被景德镇市政府评为非遗传承基地,成为景德镇珐琅彩里的领军品牌,专研清三代珐琅彩瓷技法。
11、立明堂
立明堂的制作原料,采用天然原矿,虽可能会因为不易获得,以及不同批次原料成分含量的差异,加大了制作难度,但用天然原料烧出的瓷器釉水和发色,温润细腻、不浮不躁、柔和而温暖的色泽是无法取代的。
12、余寅窑
余寅窑于2008年创立,江西省工艺美术师余国旺先生1974年生属虎故取笔名余寅。从艺二十余年,醉心陶瓷艺术创作、得天独厚的官窑陶瓷工艺的土壤和众多前辈大师的悉心指导令这一位当代中青年艺术家在陶瓷界脱颖而出。
因为珐琅彩器很精美,它可是皇家御用的呀,制作时是皇家宫廷中顶级的画家往瓷胎上作画,一级的做瓷器制作者烧制而成,雍正皇帝特别喜欢珐琅彩,他那时候彩瓷上开始画花草,看起来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珐琅彩器是宫廷垄断的,民间是不可以制作的,皇家专用也显示了皇家至尊的地位,皇上偶尔开心时也会把珐琅彩赏赐给官员,那受到赏赐的人受宠若惊啊,会把这个彩瓷小心翼翼的收藏起来。
毕竟是垄断性的工艺,所以它的数量也不能算上很多,再加上外国的侵华战争,珐琅彩可以说被洗劫,能完整保留下来的数量更少了,物以稀为贵,所以珐琅彩的价值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珐琅彩也深受收藏者的喜爱,彩瓷上精美的画配上有文采的人写出的诗词,堪称完美的工艺品,乾隆时期的珐琅彩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纹饰多种多样,画面丰富,彩也是有好几层且层次分明,那些文玩爱好者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