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碗的金边容易掉漆怎回事
一般情况下瓷器上的彩料是不会剥落的,除非你常常用手去触碰,或者是现代的印花彩料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和光学的照射,时间一长就会掉色(如同掉漆)。根据您的描述我初步的判断,瓷器是采用了印花的工艺所以有掉色的现象,该类瓷器常见于民国晚期一直到现代的瓷器上均有采用。当然一些拙劣的现代的仿古釉上彩瓷器也会有掉彩的现象。
黄金水稀释剂,也可以用酒精来当作稀释剂。
黄金水是采用国际先进的DVA金离子为载体, 在我们日常用语中流称金箔, 它具有部氧化, 部变色,耐腐蚀的特点.多用于陶瓷外表装饰,适用于直接涂刷,机械划线界边和喷涂等手法·陶瓷金水颜料信息:陶瓷金水主要用于介线画边装饰,具有颜色金亮,含贵重金属等特点,陶瓷金水多用于陶瓷外表装饰,适用于直接涂刷,机械划线界边和喷涂等手法。
一般将瓷器泡入水中数分钟到一天时间,是真正的古陶瓷在水的渗入就会把空气挤出形成水泡。而新瓷则基本不会出水泡。所以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鉴别是否为新旧陶瓷,因为古瓷器历经千百年,胎釉内已基本干透并充入空气。
古陶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别:
1. 古瓷纹饰,运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 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用酸浸涂去光,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苍白,与古瓷不同。或者 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3. 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去。
4. 釉上彩瓷一般达一百年之久者,迎光斜视可见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蛤蜊光”。
5. 有的膺品采用在旧器上后加彩的方法,使其改头换面,冒充名贵品种。鉴别的方法是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旧器用过都会留有伤痕,如伤痕在彩面下面,必然是伪作。此外,后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上打的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很别扭。
6. 金水(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最初为德国人居恩在1830年所创制。我国瓷器上的金色,一般来讲1840年鸦片战争前,用金粉描画,金色深沉。1840年以后,用金水描画,光泽度好。
类型:其它 点击次数:1004
金水是金呈均匀状态分布的黑褐色油状黏稠性液体,学名为金的树脂酸盐溶液,液态金和金水均是俗称或简称,这是金饰所用的原料。此金水涂在玻璃表面,干燥后进行烧成,树脂等有机物能完全挥发、分解、氧化而逸出,最后在玻璃表面上就形成黄金光泽的金薄膜。此金膜最低为22K金,含Au92%,薄膜厚度为100nm左右,最合适的厚度为125nm。含10g金的100g金水,可以涂5m2的表面积。同样这100g金水足以在7500个大玻璃杯的口部,涂一条3mm宽的环状金色带。
用于陶瓷的金水,烧成温度为800-880。C,不适合于玻璃使用,因为这样高的烧成温度,绝大部分玻璃制品都要软化变形。玻璃制品必须用适合
玻璃烧成特点的专用金水,烧成温度在600。C左右,或略低些。由于玻璃制品的品种、形状等种类很多,另外上金的工艺不同,都会对金水有不同的要求,如大众餐具使用机械加入洗涤液洗涤,要求金膜与玻璃的附着力好,洗涤时不致脱落。又如手工描金,金水要稀薄些,笔能拉得开,线条才能细腻。而机械描金的生产速度快,要求金水要黏稠些,以免生产线上运输过程中出现类似“流釉”现象。
瓷器脱釉说明瓷器的胎体质地和做工非常差,以至于瓷器的釉质与胎体剥离,这样的瓷器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如果是很老的瓷器,那么它有一定的历史和考古价值,作为瓷器是没有收藏价值了,也没有商业价值。
所谓的掉色只可能是釉上彩,比如粉彩,这些釉上彩是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用低温色料彩绘,再700度烤花而成,没有烧结,可以被破坏。
至迟在宋代,定窑和建窑的瓷工开始用金箔来装饰瓷器,明代更是盛行,于是出现了金彩。清代改用金粉。其方法是,用毛笔将金粉绘于瓷釉表面,再在700~800℃温度下烧烤,金彩就烧牢于釉面,再用玛瑙棒来摩擦,使其发光。关于金粉的制备和使用方法,法国传教士殷弘绪是这样记载的:“想上金彩,就将金子磨碎,倒人瓷钵内,使之与水混合,直到水底出现一层金为止。平时将其保持干燥。使用时取出一些,溶于适量的橡胶水里,再掺人铅粉。金粉与铅粉的配比为303,在瓷釉上着敷金彩与上一般色彩一样。”这是一种直接将金粉描绘于瓷器的方法,不仅工艺复杂,而且耗金量大。清代后期,溶液金(俗称金水)的装饰方法传入我国,上述直接法不再使用。传入的金水系金的树脂酸盐,使用简单,耗金量低,而且外观效果也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