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钧瓷的四大特点是什么

还单身的大碗
感性的吐司
2023-03-21 22:05:54

钧瓷的四大特点是什么?

最佳答案
帅气的哑铃
土豪的身影
2025-10-13 16:38:11

1、釉色:钧窑瓷器的釉色丰富多彩,以美妙而著称,具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钧窑瓷器的釉是一种乳浊釉,其中含有少量的铜,这才使得烧出来的釉色青中带红,犹如天空中的晚霞一般。

2、器型:钧窑瓷器的器型端庄浑厚,线条简洁明朗,十分适合釉色的溢彩流动。因为经过高温烧制的原因,钧窑瓷器的器型表面拥有立体感的色点或针尖状的星点,让人叹为观止。

3、釉面:钧瓷的釉面上常常可以看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这些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呈现在是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就好像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一般。

4、刻字: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梅瓶等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的底部往往刻有1-10的数目字,表示着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会刻有“奉华”等字样。

钧瓷保养注意事项

不要两人传递钧瓷。在搬动钧瓷时一人先将钧瓷放在桌子上,另一人才可用双手捧持、托起;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

不要只拿藏品的某一部分,如果是带木座,千万不可用一只手去拿木座,要用一只手拿住钧瓷,同时用另一只手扶拿着木座。瓶、罐、尊等瓷器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可以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钧瓷

最新回答
优美的哑铃
慈祥的鞋垫
2025-10-13 16:38:11

钧窑瓷器特点如下:

1、形式特点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相映交辉。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

2、色彩特点

钧瓷,以其色彩艳丽、艺术风格独特闻名中外,久享盛誉。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钧瓷不但在色彩上鹤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钧瓷色彩之多,不胜枚举。

最著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色为难得之佳品。

3、美学特点

钧瓷之所以备受世人喜爱,驰名中外,主要原因是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其独特的窑变工艺与其他瓷器截然不同。

她不采用绘画、雕刻等表现手法,而是靠严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使瓷器表面的釉料涂层的颜色和花纹千变万化,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因而颇受青睐,身价不菲。

唐代花釉

采用简单的工艺处理,却达到了给人以美感的艺术效果。更引人注目的郏县黄道窑所烧制的黑釉蓝斑器,在白釉上施青蓝彩斑,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窑变工艺可能是在蘸釉之后,采用涂彩或点彩的方法,以 加重色彩,经过窑变,使其形成块状的斑彩,这种块斑,形状各异,变化万千,黑里泛蓝,或黑釉黄斑,恰似金光闪闪,独具风姿。

紧张的日记本
文静的抽屉
2025-10-13 16:38:11

钧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釉面易形成奇美的纹理,也叫纹路。

钧瓷特殊的釉料和独特的烧造工艺,促成釉面在煅烧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行氧化、还原、熔化流动呈色及分相等变化,再加上烧成后釉面开片,使钧瓷表面在色彩万变的基础上又出现多种奇妙美丽的纹路,如蚯蚓走泥纹、蟹爪纹、莬丝纹、羽片纹、鱼子纹、珍珠点等名贵纹路。

扩展资料

钧瓷始于唐代。在神垕瓷区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窑遗址,出土了灰烬、匣钵片、瓷器残片等制陶瓷遗存。唐窑残片与众不同、自成风格。以罐、盘、碗、钵之类俱多。釉色则以褐为主,上有不规则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蓝等色,这就是唐花釉瓷。

钧瓷窑变艺术是受唐花釉瓷的启发,逐渐发展而成。唐花釉瓷产于神垕瓷区,年代早于钧瓷,两者彩斑复色釉有近似之处,而且和宋钧一样同属两液分相釉。

唐花釉瓷应该是钧瓷窑变艺术的萌芽,是钧瓷的前期,严格地说,并不是真正的钧瓷。钧瓷艺术至北宋才完善成熟。可以说,萌生于唐代的“花釉瓷”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河

柔弱的鸡翅
碧蓝的心情
2025-10-13 16:38:11
一、宋代民窑钧瓷的主要特征 1、胎色。由瓷片的截断面观察,宋民钧胎色呈土灰色,深一些的泛黑,浅一些的泛白,胎土精细,烧结度好,极少沙眼孔隙,胎与釉之间都施有一层极薄的白色化妆土,修胎薄且匀整。(如图) 2、釉色。宋民钧釉色以天青、月白为主调,稍浅的青灰,稍深的青蓝,施釉较厚,一般约在0.1厘米左右。釉面匀净,抚之柔润光滑。高倍放大镜下可见釉中气 泡密集,表面的大,深层的小。因窑变生成的紫红斑不规则,色釉浓淡不一,就连同一块斑上亦多有变化,浓者如紫蓝,淡者似桃红。青红二色融合自然,沉入釉 中,因此看上去较为含蓄,红斑上象罩有一层薄雾,在大部分青蓝釉色或月白釉色的映衬下,格外迷人。(如图) 3、以碗为例,圈足切削方式为足内侧稍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根平切,切后宽度约在0.5厘米左右,圈足施酱色护胎釉,足底施釉与器身釉一致,圈足较浅而大的盘或洗,其足底釉上都留有黄豆大小的支钉痕。(如图) 4、碗口沿修胎较薄,有尖刃感,故口沿或有楞角的部位因釉水垂流而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边圈再往下渐变成天青色,至足肩处积釉较厚。(如图) 二、元代民窑钧瓷的主要特征 1、胎色。元民钧瓷胎色由断面观察多呈深灰色,甚者呈黑灰色。据文献记载及本人手头的实物资料表明,河南禹县钧台一带的窑口温度高烧制的钧瓷胎,基本上是 深灰色或灰色,而山西、河北、河南北部林县鹤壁等窑口烧制的钧瓷胎多是灰白或灰黄色,胎土稍粗,烧结后多有空隙,胎与釉之间施有白色化装土。(如图) 2、釉色以天青或月白为主,其他青中泛白、泛蓝、泛黑、泛紫、泛红的亦有所见。施釉稍薄,一般在0.07厘米左右。釉面桔皮纹明显。肉眼可见釉内气泡大而 疏以及釉水流动痕迹。有的几成油滴或兔毫纹。窑变釉红斑较为飘浮,颜色鲜艳,红色与青色几乎不相融合,看上去较机械呆板,似人工贴画而成。(如图) 3、碗类器物圈足较宽厚,内外皆不施釉,切削方式为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根平切后里高外低,挖足后足心留有一明显乳突痕,乳突周围可见疏密不一的旋纹。圈足截面呈八字状。(如图) 4、碗类器物口沿较厚,成圆状而光滑,因垂釉而呈浅灰、褐灰或褐黄色宽带边。修胎草率,胎青厚重。施釉不到底,近圈足处露胎,露胎处以上有较厚的积釉痕,多一侧更为显著。

善良的萝莉
细腻的大炮
2025-10-13 16:38:11
 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即钧瓷的釉面所产生的纹理。钧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釉面易形成奇美的纹理,也叫纹路。钧瓷特殊的釉料和独特的烧造工艺,促成釉面在煅烧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行氧化、还原、熔化流动呈色及分相等变化,再加上烧成后釉面开片,使钧瓷表面在色彩万变的基础上又出现多种奇妙美丽的纹路,如蚯蚓走泥纹、蟹爪纹、莬丝纹、羽片纹、鱼子纹、珍珠点等名贵纹路。

钧瓷外型以端庄、浑朴、古朴、斯文为特征。钧瓷器皿,棱角清楚,线条幽美,文饰精练,雕塑别致。钧瓷传统作品尊、鼎、钵、洗、瓶等摆设品,置之庭室,华丽堂皇,满屋生辉陈之几案,心旷神怡,雅致韵人。钧瓷胎质,熏陶清纯,松软细腻,扣之其声如罄,清脆悦耳。钧瓷的釉质深沉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活动感。釉中经常浮现出珍珠点、鱼子、菟丝、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纹路。今人用“五光十色润如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来赞誉钧瓷釉质的纯洁和釉色的艳丽。钧瓷的釉色,各不雷同,有的一器一色,有的一器多色,但却找不到两件色彩完整雷同的产品。这就是人们说的“钧无 双配“,也是钧瓷奇特艺术作风的一个方面。 钧瓷奇特的艺术作风,从来为海内外各界人士所赞扬。钧瓷的经济价值更为同行业所注重。

害怕的糖豆
甜蜜的机器猫
2025-10-13 16:38:11
钧瓷是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钧窑出产的瓷器,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钧瓷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

艺术特色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并进入名窑行列之中。

钧窑杰出的工艺成就,是在科学配好胎、釉的基础上,烧成过程中合理的控制火焰气氛的变化,利用氧化和还原气氛,由同样的釉料釉色而成为深浅不一的窑变色彩。

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釉质有玉的温润感、光泽柔和,不同于一般瓷釉贼亮的浮光,而是一种乳光,这种乳光使钧釉的光泽如玛瑙一般,似玉非玉胜似玉,有一种温润优雅的质地美感。

釉面有动感,不死板。常见到流过足的钧瓷釉面特别漂亮,就是釉面比较活的原因。钧瓷只有釉面活才能表现出比较好的艺术效果。其口沿、凸棱、炫纹、乳钉之处釉面脱口、出筋,产生虚与实的对比变化的美感,都与釉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釉质纯净的窑变单色釉,如天蓝、天青、月白、豆绿等,色纯而不杂。釉具有前述厚,润活的特点,釉面往往有开片纹路,欣赏起来有纯净的美感。

釉面色彩变化丰富,五彩渗透。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时出现多种复杂的色彩,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可谓紫中藏青、青中透红、红中寓白、白里泛蓝、蓝中有绿,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变化万千。富于变化,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要素之一,钧瓷也不例外。

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釉质厚实,乳浊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层较厚,不浅薄。厚是钧釉的基本的特征,釉厚更利于钧瓷的窑变。钧瓷之所以大气、凝重、耐看、釉厚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釉面颜色纯正。例如红色就要鲜艳好看,或如鸡血,或如海棠,不能发乌。釉面缺少变化色又不正的钧瓷就太一般了。娇艳的釉色明快点,老辣的釉色深沉点,都是钧瓷纯正到位的颜色。

釉面上出现的各种纹路或斑点。有蚯蚓走泥纹、冰裂纹、鱼子纹、龟背纹、蟹爪纹、飞瀑纹、兔豪纹、蛛网纹、流星斑、虎皮斑、雨点斑、雪花点、油滴斑、珍珠点等。这些纹路和斑点给钧瓷平添了一种肌理美。

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图画。其前提必须是通过窑变自然形成,不是人为所致。这些意境图画有人物、动物、山水、风景、传说故事等等。这种变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欣赏时能引起人的联想,情景交融,从而使人心情愉悦,获的美的享受。

釉面窑变色彩,纹路,斑点,意境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给人以整体的美感。釉层浑匀一致,无局部过厚堆积或露底的现象。浑是钧釉窑变的主要特征之一。

鉴赏一件钧瓷的釉色,只要按照上述九个字去分析,基本就能分出优劣来。但应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件钧瓷都具备上述九个特点,如窑变单色釉就没有“境”和“变”二字,所以有时也不能强调一件好的钧瓷非要这九个特点同时都具备不可。

灵巧的苗条
文艺的镜子
2025-10-13 16:38:11
钧瓷,以其色彩艳丽、艺术独特闻名中外,久享盛誉。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钧窑土脉细,釉彩有兔丝纹:红的像胭脂、朱沙,青翠的像葱,紫色如紫玫瑰等多种颜色,俗称海棠红、梅子青、茄皮紫、天兰等色彩。钧窑瓷器常发生窑变,除本色釉外还会变出其他颜色,而钧瓷的名贵正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故有“钧瓷无双”的说法,钧瓷的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

钧瓷造型以端庄、浑厚、古朴、文雅为特色。钧瓷器皿,棱角分明,线条优美,文饰简练,雕塑别致。钧瓷传统作品尊、鼎、钵、洗、瓶等陈设品,置之庭室,富丽堂皇,满屋生辉;陈之几案,赏心悦目,雅致韵人。钧瓷胎质,陶冶清纯,坚实细腻,扣之其声如罄,清脆悦耳。钧瓷的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釉中常常呈现出珍珠点、鱼子、菟丝、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纹路。古人用“五光十色润如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来赞美钧瓷釉质的纯净和釉色的艳丽。钧瓷的釉色,各不相同,有的一器一色,有的一器多色,但却找不到两件色彩完全相同的产品。这就是人们说的“钧无双配”,也是钧瓷独特艺术风格的一个方面。 钧瓷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所赞赏。钧瓷的经济价值更为同行业所重视。

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钧窑瓷器不但釉色绚丽多彩,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痕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窑变流纹。加之其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达到了类翠似玉赛玛瑙的美丽程度,形成了钧釉无可比拟的独有特色,确有巧夺天工之美,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无辜的枫叶
懵懂的红酒
2025-10-13 16:38:11

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两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

产品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釉为乳浊,釉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

器物上单烛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熔合的玫瑰紫色;

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这是宋钧瓷特征之一。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宋代钧瓷多以器皿类造型出现,如花盆、花托、瓶、洗、杯、奁、尊、碗、盆、盘、壶、炉等。其中以养花用的花盆类居多,其次是文 房用品类的洗、盆等,再次是审美的、寓意权贵的、祭祖用的瓶、尊、炉、鼎等,这三类作品已经从简单的日用品类上升到精神需要,标明钧瓷的功能是致力于审美需要的,突出一种“雅”的品位。

扩展资料:

历史

钧窑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与汝、官、哥、定诸窑齐名。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四十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

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

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十余家。

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1949年以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钧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