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鉴宝时误将2亿的瓷器砸碎,物主将他告上法庭,后来咋解决的?
说起王刚,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他是著名的影视演员,曾出演过多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比如在《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饰演的和珅,《家宴》里饰演的老冯头等等。当然了,除了演员这一身份之外,实际上在生活中他还是一位资深的收藏家,而他的收入也大多投入到看收藏中。曾经在一期节目中,就曾将其家中藏品曝光出来,满屋子的古董名画数不胜数,着实让人羡慕。
但这如此成功之人,在收藏界却让人们对他颇有微词,究其原因还是多年前的“砸宝”事件影响太大!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将目光转到十多年前,在央视鉴宝节目的带动下,各地鉴宝节目遍地开花,其中以2002年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质量”较高。但为了更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收视率,留住观众,节目组不仅请来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明星嘉宾和藏宝人,还特地搞了一个“生死文书”的节目噱头,即如果宝贝鉴定之后是赝品的话,那么就要当场将其砸碎。
节目组弄的这个“特色”,虽然引来了一定的关注度,但有一些人也表示了质疑。因为古董不管是真是假,鉴定完毕以后让藏友带回去就可以了,为何还要砸碎呢?再说了,就算古董是假的,那藏友买的时候难道就不花钱了?说砸就砸,岂不是让人白白损失吗?更何况,这些被鉴定出来的“赝品”,就不一定是假的!
当然了,这样的质疑也是正确的,但当时的竞争确实太大了,节目组为了提升收视率,也不得不想出此办法,再说来之前是要签订“生死文书”的,因此这也算是一个你情我愿的行为。
但有时候也无法保证砸的就真的是赝品,比如有一个来自河北的藏友就跟王刚和节目组较起了真!
2012年,河北一中医大夫付常勇带来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对“甜白釉压手杯”。当时他的心理预期并不高,只要它能值两万元就差不多了。但是鉴宝专家介绍说,如果这对瓷器能到明朝永乐年间的话,那么其一件就能价值五千万,一对就价值上亿。这使得付常勇心里波澜起伏的,因为这大大出乎了他的预料,但随后鉴宝专家却说道:“但很可惜,您这对是赝品”。
那么既然是赝品,那就得按照节目的规则将其砸掉,因为在上节目之前,藏友都已经签订了“生死文书”,表示鉴定后自愿承担一切后果。随后,王刚手起锤落,将这对“甜白釉压手杯”砸碎。
付常勇心里很难受,但是无奈自己带来的宝贝是赝品,况且来的时候就已经签订好“生死文书”了,因此只能带着被砸碎的手杯离开。不过付常勇并不甘心,他并不相信自己的宝贝是赝品,于是在离开节目组之后,他又找到民间收藏组织进行重新鉴定!
经鉴定后得知,这对“甜白釉压手杯”已经有600年左右的历史,即明朝的永宣时期。要知道,在历史上,永乐到宣德年间的瓷器是非常出名的,是中国瓷器制作最高水平的典型代表。这个时期的瓷器是非常珍贵的,如果你熟悉这一时期的瓷器,还知道有著名的“永宣青花”。因此据估算,这对“甜白釉压手杯”的价值大概在2亿元左右!
得知鉴定结果后,付常勇非常生气,于是便将王刚和节目组告上了法庭,希望得到合理的赔偿。
当然了,最终的结果我们也都能猜到了,付常勇当然是败诉的,因为在事先他就已经签署了协议,表示自愿承担鉴定后的一切后果。果然,在2013年底,王刚和节目组胜诉。
不过虽然王刚和节目组胜诉了,但是网上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也来了,王刚也渐渐地淡出了鉴宝圈。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被砸宝的付常勇等藏友,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视野。虽然如此,收藏界的鉴定乱象仍然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有少部分所谓的专家将真品说成的是赝品,然后低价买过来,再高价卖出!当然,也有将赝品说成是真品,然后将原本不值钱的宝贝,高价卖给别人,致使购买者亏损!
总的来说,收藏界的一些专家们用自己鉴定的一次次“失误”,将自己的信誉声望在老百姓心中降到了冰点,从而产生了“信任危机”,致使人们不再相信这些所谓的专家了!你们怎么看呢
哈哈,都说是骗局,还是北京保利,佳得拍卖公司说得好,不收民间的藏品,如果收了就是这些下场,骗子骗子。话又说回来,那些专家都有几十年的实战经验,知识来辨别真假的,象民间藏品,花个几十元,几百元买的藏品就去签定,99%的假,之所以说就不要去埋怨专家了,把自己衡量一下几斤几两还不清楚吗。我也在古玩界也混了几年将近十年左右吧,总结出了很多的道理,一是知识不够,见识少,特别是真东西,珍品等等,你不花大钱去学习,欣赏,研究,对比,总结,是学不到硬知识的。比如说高古瓷宋代五大名窑,有几个见过真品的,真品出现一些什么特征,是传世还是出土,等等,这些首要的基本的都没有学到,还收藏瓷器,假如说你想收藏汝窑,最关键的要找一件标准到代的汝窑瓷片进行研究,哈哈,什么都没有,稀里糊途的收藏,资料上说什么什么的,但真正的实物你见过吗,到不到代,汝窑从元,明,清以及民国都有大量的仿造,动不动我个是真的,到代的,可拿去专家签定假的,还收了什么什么费用,但这都是自愿的,签定假了就说是骗子,这种心态不好,收藏本是一种于乐,研究前人的文化历史以及背景。民间藏品也有真的,但真的不多,好多真品就被以前毁掉了。清未及民国的老物件还是不少。但不是很多。象明清的官窑保存下的极少,而民窑的还多些。特别是高仿的几乎已经占领市场了,叫工艺品市场,而不叫古玩市场了。我还了解到,好多收藏者,买了一大堆,或者一小房间的藏品,去这里鉴定,又那里去拍买,花了不少的钱,结果一件也没卖出去,这种例子很多,凡是带收藏两字的,收买的物品都不少,而给那些造假者提供了利益,也给那些古玩店老板赚了钱,想退没门,这是自已志愿的,没强迫你买,心里有苦自己存受吧。不要去抱怨别人,而反过头来衡量衡量自已的本领再说。多数人就是在雾里看花,水里捞月,反省反省吧。
大部分鉴宝专家是可信的,古玩这个圈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真正的业内专家是很注意自己名声的,鉴定失败是有损行业口碑的,不存在为了蝇头小利的鉴定费而胡乱鉴定。
网络鉴定对于大多数民间藏友手中的藏品是可信的,
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胎骨、工艺、绘画纹饰、釉色都有相应的时代特征,且古代器物都是手工制作,现代造假者即使能复原一两项特征,因为技法的失传,和机器的参与制作,必然留下很多破绽,这些破绽,对外行而言可能看不出,但是对于专家而言,不用上手,通过网络图片即可辨真识假。
如何选择网络鉴定专家
如何寻找到专家帮忙鉴定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困难的事儿。即使能够找到专家鉴定,也可能会遇到时间及地域上的问题。那么如何选择网络鉴定呢?
专家的地域性差异
藏品的出处自有定数:古代由于交通的限制,各种商品,使用工具的流通有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了现在出土文物的也存在地域性差异。
比如:江苏徐州的汉墓多,徐州古玩市场上的汉砖像、陶罐就多;
山东淄博是齐国的首都,在收藏界享有盛名的齐国“刀币”多出自淄博,这也使得淄博古玩市场闻名遐迩。
众所周知,藏品的鉴赏能力出了知识体系,还和掌眼的藏品多少息息相关。因此专家对本地区藏品的熟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藏品,根据藏品的地域性选择专家,鉴赏的准确度自然就高。
藏品在不同地区价值不同:目前市场上的藏品在不同的地方,其价格有差异。
如北京书画家的作品,在广州等地的价格就明显低于北京;而广州书画家的作品,在北京等地的售价又明显低于广州。北京的董寿平和广东的关山月,一南一北两支梅,在北京,关山月不如董寿平,在广东,董寿平则不如关山月,其实,两位大师的水平和功力不相上下,价格的差异只因地域不同。
又如,有人要在上海买进一尊15厘米高的黄杨木雕观音立像,价格一般为数百元,而同样大小、质量的黄杨木雕作品,在海南、福建地区的市场上,常常不足百元就能成交。
因此,想要了解藏品在当地市场的价值,选择专家的时候建议选择当地的专家。
收藏风格的差异:由于受地域文化和传统的影响,北方的收藏者喜欢重器、整器,“器无大小,以全为上”。而南方的收藏家却不以善小而不为,小到玩于鼓掌的文玩,甚至瓷片,无不藏之。
因此,重器多选择北方专家,瓷片、小藏品多选择南方专家。
专家擅长领域的类别差异
古玩,犹如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市场,东西多而杂,玩法也很多。作为一个鉴赏师,什么都懂那是不可能的,这就分开了大的领域,瓷器、青铜器、玉器、钱币、书画、杂项等。在这些大的领域下又有小的划分,比如,青铜器又分为饮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
在这些细分领域中,又会有朝代的区别。比如有的专家专注研究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有的专注明清瓷器。这就导致自己研究方向的古玩掌眼的多,专业知识也学得多,相比于其他,鉴赏准确率就高。
因此,选专家鉴赏的时候,专家简介要仔细看,专家的研究方向,也是藏友们选择的一个依据。
在域鉴APP(小程序里面),专家详情页面,有一个重要的信息【鉴赏】,专家们鉴赏过得所有藏品都会在上面展示,藏友们需要鉴赏的时候,多看一下专家以前的鉴赏记录。专家对那个类别的鉴赏信息最完善,网友评论最好,该类别的鉴赏准确性就高。
最后总结一下选择专家的注意事项
一、根据藏品地域选择专家
二、根据当地市场选择专家
三、根据南北选择专家
四、根据专家简介选择专家
五、根据专家鉴赏信息选择专家
众所周知,想要成为一个考古学家需要长年累月的学识积累,即便如此,考古学家也不敢说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有一个人却打破了这种“平衡”,他六岁鉴宝,靠捡漏身价上亿,听起来十分不可思议。
这个人就是郝笛,这个名字在考古界是一个争议性相当大的人,郝笛出生于1985年,根据他父亲所说,童年的郝笛不爱说话,但智商很高,5岁那年郝笛就开始接触地摊上的古钱币。
从这时开始郝笛似乎跟文物结缘,有时一待就是一个下午,在6岁时,父亲带着郝笛一块去了博物馆,平时少言寡语的郝笛竟然指着展品说,这个朝代写错了,那个工艺品写错了,一个老人听了声音之后,就走出来跟郝笛聊了起来,两人很投机。
而郝笛最爱的就是到楼上收集家王鹏家里去玩,王鹏是一位古钱币的收藏家,王鹏有一次心血来潮就给他看了3000枚古钱币,郝笛看了一会儿,就指着有7枚不对劲,王鹏听得目瞪口呆,因为那七枚假币是他特意放进去的,自此之后,郝笛的名声就在考古界流传开来。
据说郝笛7岁时,用父母给的零花钱买了一把7000元的青铜剑,九岁时,他从工地背回了一麻袋的瓷片,这些碎瓷片都是文物,他一片一片的卖出去,整整卖了十七万元,12岁时,据说他破解了“白金三品”和“鱼肠剑”。
他还写出了《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棘币初探》等多篇文章,自从各种各样的神童报道传开之后,“反伪斗士”司马南带着专家找到了已经16岁的郝笛,他们从高古玉到瓷器再到盔甲,郝笛滔滔不绝,就连专家都不得不服。
21岁,他就通过各种各样的鉴宝,达到了身价上亿,但这样的一个“神”人,往往都有出现各种质疑声,不少的人都求“揭穿”,而有些记者还真四处查访,终于找到了各种蛛丝马迹。
郝笛出现在大众面前最早可查是在2001年,此时的郝笛已经15岁,但每隔几年,都会有相关的报道,所以每个人都以为郝笛还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至于郝笛父亲所说的6岁鉴宝,七八岁收集青铜剑都可以看出一些马脚。
7000元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一笔巨款了,一个孩子随随便便就能攒下,说明这个家庭并不普通,而关于鱼肠剑的探索之类的,根本就无从考证,没有任何相关论文,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篇报道。
根据一些资深的考古学家说,全国能够跟古钱币“对话”的仅仅只有10人,而且没有一个收藏家能够同时收集3000枚古钱币,很显然这只是一个炒作,专家指出,郝笛并不是什么“神”只是一个商人,商人总离不开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