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闻名世界,宋代五大名窑分别是哪五个?
宋瓷闻名世界,而在宋瓷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大名窑,五大名窑就是汝、官、哥、钧、定五大窑口所产出的瓷器。
哥窑是宋瓷五大名窑之一,所产瓷器紫口铁足。哥窑瓷器的开片也极有特点,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特征。哥窑瓷器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黄色,称“金丝”。哥窑瓷器的主要器形以盘碗瓶洗为主。但哥窑的窑址如今还没有得到确认,所以对于哥窑的年代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官窑是由宋朝官府营建的窑口,因为宋分北宋南宋,所以官窑同时也分为为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因为在宋徽宗时期才开始烧造,存世不多,所以官窑以南宋官窑为主。官窑瓷器以素面为主,无华美的装饰,朴素淡雅。紫口铁足为官窑的一大特点,同时官窑的瓷器也有开片的现象。
汝窑的窑址在今天河南的汝州市,兴盛于北宋时期。汝窑的瓷器以青瓷最为著名,汝窑的瓷器一般胎体较薄而釉面厚,给人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很有质感,釉面会有很细的开片。汝窑传世作品很少,故而十分的珍贵。
钧窑虽然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其烧造年代涵盖了宋、金、元甚至到了明代。钧窑虽然属于青瓷,但其主要瓷器却以彩色瓷器为主,这在宋朝的瓷器之中别具一格。民间也一直有流传,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钧窑瓷器的珍贵程度。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典型特征,它的形成是因钧瓷的釉厚且黏稠,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
定窑在五大名窑之中以烧造白瓷而独树一帜,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定窑的白瓷为暖白色,质感温润,同时又以刻花、印花等多种装饰方法,从而使得定窑的白瓷白而不失美感。
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代表了宋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瓷器中最为出名的当属“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瓷器。
1、钧窑
钧窑作为五大名窑之首,历来只为皇家烧造,宋徽宗在位时曾下令在禹州成立钧官窑专为宫廷烧造钧瓷,更规定以360天为定数,进贡36件钧瓷,册封为“神钧宝瓷”,余则全部砸碎深埋,片瓷不得流入民间。
2、汝瓷
汝瓷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宋时属汝州。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汝窑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已算很大。事实上,自宋初以来便有了汝窑的烧制,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时期。
3、官窑
官窑的传世代表作有故宫馆藏官窑青釉弦纹瓶、官窑青釉直颈瓶、官窑青釉圆洗等。
4、哥窑
哥窑传世代表作主要有北京故宫馆藏的哥窑青釉贯耳瓶、哥窑青釉鱼耳炉、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等。
5、定窑
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定窑之所以能显赫天下,一方面是由于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则由于其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
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宋代五大名窑发源地:
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
汝窑产自河南古代汝州
官窑又可分北宋(汴京今开封)官窑和南宋(今浙江杭州)修内司窑、郊坛下官窑
哥窑据传产自浙江龙泉
钧窑在河南禹州城内古钧台
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瓷村
汝窑
因产自河南古代汝州而得名,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的探寻,汝官窑已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宋时宝丰归汝州管辖)找到。汝窑以产青瓷著称,土质细腻,胎坚细密,釉色盈润,釉中掺和玛瑙末,其色卵白、天青、豆青、虾青,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也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赞美。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若碧玉,扣声如磬 ,汁中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底上有细小支钉痕。汝窑分为汝官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和民窑(即临汝窑)两部分。民窑造型多样,美观大方,富于装饰,艺术性强,图案丰富,线条流畅,坚固耐用,备受青睐;而宫廷用瓷则造型秀丽,工艺精细,玛瑙为釉,釉色蕴润,胎呈香灰,满釉裹足,开片密布,高雅素净。
汝窑是北宋后期元祐至崇宁间20多年里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主要器物有盘、碗、碟、洗、尊、盏、托、水仙盆等。盘、洗、碗多为圈足外卷,足底有3-5个支烧痕。碗是莲花式,较深,是宋代较为盛行的注碗形式。盘有花口、圆口、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三足盘是较为独特的器形。瓶:有纸槌瓶、长颈瓶、长颈敞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盏托为方花瓣式,水仙盆为椭圆形。
汝窑器物胎较薄,质地细腻,呈香灰色,修坯精细一丝不苟。
钧窑
因在河南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窑烧造瓷器而得名。其主要特点:造型端庄,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其声,圆润悦耳,万紫千红。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钧瓷的造型除碗、盘器皿,还有壶、罐、炉、枕等生活日用品,特别在钧台窑出土的多种宫廷美术陈列品和各类花盆、盆奁儿、尊、炉、瓶、洗及文房四宝等。
钧台窑经考古钻探、发掘证明,该窑址总面积为36万多平方米,共分四个不同品种的烧造区,即白地黑花瓷、青瓷与青白瓷、黑釉天目瓷和钧窑烧造区。这里的钧瓷纯属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品窑口,其主要特征:紫口铁足,芝麻酱底,窑变美妙,红紫相映。开片密布,釉层蕴润,做工精细,胎坚致密。有蚯蚓走泥纹者尤好。钧窑的花盆及盆奁儿,为了适应北宋皇宫的设计需要,盆及盆奁儿同号配套,在底部均刻有一至十的汉字号码,一号最大,十号最小,以次递减,形成了钧瓷独有的特点。
器型有花盆、盆托、洗、炉、钵、碗、盘、瓶、出戟尊等。以铜金属为着色剂的乳浊釉通称钧釉,颜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多种。“入窑一色 出窑万千”。钧窑釉料配方一致,由于入窑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不同,出窑后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绚丽多彩的颜色,为以后花釉、彩瓷开辟了道路。钧窑另一个特点是坯胎在烧窑过程中,在低温时发生裂纹经高温时釉药溶融又流入空隙填补裂纹而形成蚯蚓走泥纹。
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宋室南迁,随之带走大批北方各种手工艺工匠,从此宋钧一厥不振。但在宋钧盛名影响之下,民间于战乱之后为了生活,各地借宋钧之名恢复了钧窑原始时期的青器—元钧。与宋钧相比大为逊色,偶尔也见有带红紫斑一类的瓷片,是有意识的在青釉下涂一块红铜釉。烧出后虽呈玫瑰色,但不能翚满全身,更没有象宋钧那样绚丽多彩的窑变颜色。故有人对元钧的天青釉和紫斑进行化学分析表明,这两种釉色化学成分除CuO外完全相同,紫釉的CuO含量占0.33%,而青釉则仅0.098%,这也说明钧釉紫斑是有意识涂上去的。如此一类的钧窑遗址仅禹县境内就有九十六处之多,至于临汝、郏县、登封、宝丰以及洛阳以西的新安县,黄河以北的汤阴、鹤壁、安阳等地相类似的瓷片相当普通。此种元钧大都是就地取材和比较简单的釉料配方制成。故胎壁较厚、笨重粗糙,内含杂质较多。烧成后胎内有夹砂或气孔现象,胎色有灰色、深灰色,火候不足者呈白色、黄白色、黄色、黄褐色、橙黄色,制品大部分以生活器皿为主,如盘、碗、碟、板沿洗、钵缸之类的器物较多。施釉薄厚取决于上釉技术和生胎的强度,一般说元钧釉厚施釉二、三遍,烧成后大多釉垂如蜡泪。有时造成釉内含气泡较多,或有没有烧透的石英砂等化合物遗留在釉内形成的斑点。更由于炉温掌握的晶彻的珠光釉,时而因温度不足或温差不一,使之釉面显蓝灰、青灰、豆青、灰绿或烟薰发黑等色调。虽有天青、天蓝、月白、紫红斑等釉色,但极艳丽细腻,莹润的已不多见。制法上元钧与宋钧也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宋钧多采用支烧满釉、器底遗有细小支钉。元钧则采用叠烧,器外半截釉。器壁修饰不甚规整,底足削旋时由于刀具斜放底足中间往突出乳突,足里外撇,底心较薄,是元代钧窑突出的特点。
官窑
据宋•叶寡《坦斋笔衡》记载:“北宋大观间,汴京自置窑烧造,名为官窑。”官窑又可分北宋(汴京今开封)官窑和南宋(今浙江杭州)修内司窑、郊坛下官窑。北宋官窑窑址已深埋地下7米无法寻找,而南宋官窑窑址经考古发掘已在杭州乌龟山下找到。但北宋官窑由于直接受到汝窑的影响,虽然当时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处豫东大平原,当地并无瓷土、釉药原料,也可以从汝州、禹州等地运去原料,然设窑烧造官瓷,当然也离不开汝州工匠们熟练的制瓷技巧。所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三足弦纹炉与北宋官窑的冲耳三足炉,二者釉色极相似,不仅风格雷同,甚至一脉相承。
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的原料也非常讲究,均选用上等瓷土,釉料采自陈留、钧州等地,所以马祖常诗云:“贡篚银貂金作籍,官窑瓷器玉为泥。”官窑产品胎骨有白、灰、红等色,白的含有铁质的黑釉护胎足,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又有天青、翠青、大绿等,其釉薄如纸,釉内呈现冰裂、蟹爪、梅花和开片等纹样,也有作鳝鱼血状的油斑者,器表形成金丝铁线两种大小不同的开片,成为北宋官窑的基本特征。其造型多炉、瓶、壶、尊、碗、盘、洗、碟、盒及文房用具等。北宋官瓷对釉色的追求与完善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其釉质肥厚,瓷无修饰,主要以釉色之美、纹裂之俏,去追求艺术上至高至上的大境界。常见有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黄等釉色,且以粉青为上。明学者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清光绪三十四年开始编纂,兼收百科,重在溯源的《辞源》第二册“官窑”栏也道:“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大观间京师置窑烧瓷。胎骨有白、灰、红之分。其土取自汴东阳翟,淘炼极精。釉色有天青、翠青、月下白、大绿。粉青为上,淡白次之”。 北宋官瓷外观的总体艺术特征可概括为:造型古朴庄重,釉质如脂如玉,所裂纹片灵动飘逸,形如龟背,色如鳝血,釉面莹莹冰片极富美感,且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红如铁。作品观之神韵内蕴、质朴无华,不独无什么精美雕饰和装饰,也更无什么艳彩涂绘,其完全凭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纹片之美抵达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美学境界。清乾隆帝为北宋官瓷所赋诗句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 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 合赠何人合长吉,簪花得句负奚奴。
南宋官窑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长江,把京城由汴京(开封)迁到了浙江临安(即杭州)建都,史称“南宋”,在北宋南迁时,一些制瓷工匠也相继迁到南方,这时北方一些瓷窑逐渐衰落,甚至停产,而南方制瓷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南宋迁居临安后,在凤凰山下设窑,称修内司官窑—也称内窑。后来又在乌龟山下的郊坛另设新窑,称为“郊坛下官窑”。以上两个官窑统称“南宋官窑”。
修内司官窑据曹昭《格要论》记载,“官窑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类似,有黑土色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无纹路。”
郊坛官窑:在今浙江省杭州乌龟山。上世纪50年代起作了多次发掘。发现了窑炉、窑具及瓷器碎片。
胎质:有黑灰胎和黑褐胎两种、胎薄者施釉较厚。
釉色:翠青、粉青、月白、米黄色、油灰色、釉面有开片纹,纹片较大,有冰裂纹。
造型有:盘、碗、碟、洗及仿商周秦汉古铜器及玉器造型的器物。传世品有方、圆、葵口、折沿等各式洗。瓜棱贯耳、胆式弦纹瓶。葵口花式盘、葵口圆口碗、盏托等。大部分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器物多采用支钉支烧,洗有5-8个支钉。少数器物从造型和釉色,纹片都与哥窑难以区分。官窑制品明、清御窑大量仿制,其中雍正仿品质量最好,有达到乱真的程度。
哥窑
据传产自浙江龙泉,相传古代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以烧瓷谋生,而且都比较成功,然章生一烧制的瓷器更为名贵,更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赏与青睐,榜上有名,既称哥窑,也名哥瓷。其主要特征: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多种色调。黑灰胎有“铁骨”之称。其釉为失透的薄乳浊釉,以灰青为主,还有粉青、月白、油灰、炒米黄、浅青等色。器表纹片装饰,大小有别,有的大纹片呈现黑色,而小纹片呈现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美称。但也有纯小开片纹者,纹片全部呈现黑色,世称“百圾碎”为其绰号。传世的哥窑器造型有:各式瓶、炉、碗、盘、洗、碟和罐等。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又有瓷胎与砂胎之别。
哥窑列为宋代名窑,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列名于宋名窑汝窑、官窑之后,钧窑、定窑之前,可见哥窑已被当时认定为宋窑,并已列入重要的收藏对象。然而由于它的传世之少,已是十分稀有而珍贵。更由于传世少,稀有难得,到元末曾一度出现仿烧。如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云:“旧哥哥窑出(指出产某地,产地待考),色青浓淡不一。也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也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也不好。”由此可知旧哥哥窑当指宋代哥窑,而从元末已出现的仿哥窑则为新哥窑。《格古要论》没有说明哥窑与弟窑之关系。《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现了章生一、章生二各主一窑场的事。哥窑生产开片瓷,弟窑生产不开片瓷的龙泉青瓷。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各大窑场进行大规模调查和发掘,没有发现单独生产哥窑的窑址。而釉面布满开片的哥釉瓷是龙泉青瓷中部分窑址的一种产品,很有特点,生产作坊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瓷窑体系,后人错误的把它分为哥窑、弟窑两个窑系。明清以后景德镇有专仿哥窑的产品。
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瓷村。曲阳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发展于宋,延续烧瓷至金、元时期。唐代始烧白瓷、黄釉器物。白釉器受邢窑影响,有玉壁底碗、注壶、瓶类等器形。宋代定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烧制碗、盘、盏、盒、壶、瓶、枕等类器物,以白釉为主,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釉、褐花等品种,白釉器胎白坚硬,薄胎、釉白中泛牙黄色,因覆烧而形成形成无釉的芸口,釉流有泪痕。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纹饰题材有莲瓣、龙凤、牡丹、莲池游鸭、婴戏、鸳鸯等。北宋晚期一度为宫廷及官府烧制瓷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批定窑龙纹盘、碗、既专为皇室烧造,有些器物入宫后刻“风华”、“寿华”、“禁苑”、“德寿”等宋代宫殿名称。窑址出土白瓷标本刻有“官”、“新官”、“会稽”、“尚食局”、“五王府“等款识,显然是为官府或某些机构而烧制。定窑黑釉,釉色黑如漆。酱釉器有内白釉外酱釉的复合釉。绿釉标本发现最少,只有碗。此外,定窑印花白瓷及覆烧方法影响一批瓷窑,如河南鹤壁、山西介休、霍县、阳城、盂县、平定、四川彭县、江西景德镇都摸仿定窑白瓷,形成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系。霍窑仿定产品有土定之称;景德镇仿定有南定之称。明、清景德镇仍有仿定窑的器物。
定窑窑址规模最大、最集中的窑场,分布在今曲阳县涧磁村北一带,这里有十几处高大的堆积,最高的15米,堆积着众多的瓷片、窑具、炉渣、瓷土等。从遗址地层叠压关系看,遗址分晚唐、五代和北宋三个时期,198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定窑为宋代六大窑系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白釉有玉壁底碗、注壶、瓶类;黄釉器有碗、注壶等。),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红色者为红定珍稀传世极少。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汉族劳动人民的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宋代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北宋后期起,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定窑
定窑又称粉定,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灵山镇,古名定州,所以称定窑,是继唐代邢窑之后,生产白瓷最好的窑。
定窑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迁之后,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定窑还有如柿子般颜色的红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
一般的装饰手法有划花、印花、雕花等各种图案包罗万象,其制作细腻精致、线条流畅、胎质坚细、呈乳白或象牙色,以碗盘较多,胎薄而圆正。为避免烧制变形,多采覆烧,再镶以金属作缘。
汝窑
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晚期在临汝县烧造的称为临汝窑,其中有「奉华」二字的是宋高宗刘妃的堂号,也有人称是后人补刻的。
钧窑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慎高。
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於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产品。
哥窑
哥窑创使者为浙江省处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烧者为「哥窑」,弟弟章生二所烧者为「弟窑」,又名龙泉窑或章窑。
哥窑主要特徵是釉面裂纹开片,这种裂痕是由於釉与胎的收缩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称为鱼子纹蟹爪纹,也有的称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现大小气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缘显出一道褐色边称为「紫口铁足」。
龙泉窑
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宋代瓷业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窑外,山西省平阳的平阳窑、陕西省耀州的耀州窑,福建省建安的建窑,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窑,也都烧制相当好的瓷器。
以长江为界八大窑系分南北的窑系,江北的窑系有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四种,江南的窑系有泉龙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越窑系、建阳黑釉瓷窑系四种。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窑系的特点。
耀州窑:雕刻瓷花技法是宋代的佼佼者
耀州窑窑址位于陕西铜川市,唐宋时属耀州,故名。元初,耀州窑制瓷史结束。刘洪祥对耀州窑的变迁历历数来。
耀州窑最为着名的是它的装饰技法,有刻花、印花、划花、雕刻、镂空以及刻划相间等方式。工匠们以刀代笔,在瓷器上潇洒运刀。耀州窑纹饰线条活泼流畅,图案丰满,立体感强,与其温润如玉的青绿色釉色相结合,更显淡雅秀丽、格调优雅,“许多人都说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刻花技法鬼斧神工,事实上八大窑系中的耀州窑的刻花技法才是宋代诸窑中最为优秀的”。
耀州窑北宋中期刻花发展成熟,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优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严谨,对称匀衡。纹饰有缠枝莲、把莲、牡丹、缠枝菊、波浪、飞鹤、飞蛾、犀鹤、博古、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和婴戏图案等,龙凤纹则是宫廷瓷器专用题材。水波纹外一般刻划以六角形边线,水波中三鱼多见。婴戏图案则以荡秋千为主。宋代花纹装饰特点是,早期于器面刻划简单的花瓣纹;中期则花纹满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纹线条大多纤巧。
磁州窑:瓷器绘画装饰的鼻祖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和民间瓷器的典范,具有“品种最多、产量最大、影响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特点,季胜昔如此评价磁州窑。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磁州窑都侧重于实用、美观和经济。”“磁州窑有数十种装饰技法,刻、划、剔、填彩等技法兼用,这突破了五大名窑的单色釉局限。”“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先河,尤其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出现、发展提供了启蒙。”
龙泉窑:梅子青釉仅于南宋烧制
梅子青釉,釉色浓翠莹润,如青梅色泽,故而得名。梅子青釉与粉青釉同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色调可同翡翠媲美。含铁量、烧成温度和玻璃化程度比粉青釉高。梅子青釉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根据出土情况来看,龙泉窑始于北宋早期,盛于南宋和元,至康熙年间结束,有近800年的烧瓷史。”颜荣清说。
龙泉窑窑址在浙江省龙泉市,故名,属我国南方青瓷系统。和江南水乡一般,龙泉窑造型优美娟秀;装饰技法以贴花、浮雕为主,线条流畅优雅;瓷釉厚润纯正,以青翠为主,创制出粉青、梅子青等前所未见的品种。
“处于鼎盛时期的龙泉青瓷,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显示了独特的魅力。”其中最为着名的是它首创的梅子青釉。
除了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龙泉窑系外,八大窑系中的其它五大窑系也独具特色,如以刻花印花闻名、创烧了覆烧工艺的定州窑系;对定窑、耀州窑刻花装饰产生重大影响并烧造“夺得千峰翠色来”秘色青瓷的越窑系;烧造出美丽结晶、曾为宫廷烧制茶盏的黑釉瓷器建窑系;有着美玉之之感,在后世称为中国瓷器之首的景德镇窑系;以及创烧了铜红釉,以窑变名扬天下的钧窑系。
市场行情
藏家们称,相比五大名窑,“虽然八大窑系精品的烧造、施釉、纹饰等工艺与五大名窑不相上下,甚至略胜一筹”,但其价格在国内明显要低得多,远不及五大名窑,更是远低于明清彩瓷。相比在国内冷清的形态国际上八大窑系的产品则要火热得多:日本大田网上出售的某些窑口的瓷器,大部分都在10万美元以上,国际拍卖市场亦价格不菲。国内市场,记者查看了历年八大窑系瓷器拍卖情况,多在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拍卖至数百万元的已是天价。
“但是八大窑系毕竟开创了中国制瓷史的新时代,在工艺、审美上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观赏性,而且它们的传世量极少”,同样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尤其是其中的精品。对于八大窑系的精品之作,应该尽量、尽心收藏。
汝窑,广义上讲,即原古汝州所辖的临汝、宝丰、郏县、鲁山等县所烧制的青瓷器物的统称,从狭义的角度,指朝廷派官专门监造供御青瓷的官窑器物。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我国古陶瓷研究界及文物考古工作者三代人的密切合作,通过全面考古调查与重点挖掘,以及对采集到的汝瓷标本进行科学检测,终于在1987年通过考古钻探与试掘的方式,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找到了汝官窑窑口,从而揭开了汝官窑神秘的面纱。经全面钻探,窑址总面积为110万平方米,后经发掘和密集钻探获知,锁定在清凉寺村内4800平方米的范围内,为汝官窑专业烧造区,专烧汝瓷御用品。在这个区域发掘出土的碎片标本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汝窑传世品完全一致,证明了汝官窑窑口的确切位置,从而正式破解了汝窑近千年的历史之谜。
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内部)
同时,对各地博物馆收藏及流散在各地的汝窑民窑青瓷,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重点发掘,并对不同窑口的烧造历史和产品特征,及其与汝官窑的区分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汝窑除宝丰清凉寺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而荣膺榜首,备受宫廷青睐,而汝窑之民窑也由于造型丰富,工艺讲究,釉层光滑,富于装饰,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独特风格,根据现有实物标本和考古资料,大致可以分为鲁山段店窑、临汝窑、汝州文庙窑、张公巷窑与东沟窑五种不同的类型,其窑口分布与产品特征如下:
1.鲁山段店窑:位于鲁山县城东北段店村,据考古调查,窑址规模约在50万平方米以上,文化层的堆积厚达2-3米,最厚达4-5米,创烧历史悠久,产品丰富,延续时间长而盛烧不衰,其中汝瓷更具特色。晚唐、五代茶叶末釉的烧制成功,对宋代汝瓷的烧制有较大影响,而北宋早期豆青釉平沿折腹盘的出现,更为后来的汝瓷发展及工艺技术的娴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段店窑的品种多样,为汝瓷的全面发展,开创了先河。其主要特点:造型多样,工艺讲究,支烧、垫烧兼用,釉层光润,胎体灰白,有的火候欠佳,釉色浅淡,有的器底刻有纪念款识。釉下气泡模糊,形成与其它窑口的显著差别。
2.临汝窑:除遍布汝州四乡,而临近汝州地区也到处有烧制,最远波及豫北地区的安阳、鹤壁,其周边的内乡大窑店、宝丰、禹州、许昌、宜阳、新安等,也设窑烧制与临汝窑相同风格的同类产品:造型讲究,制作精良,产品丰富,装饰性强。刻印花卉,线条流畅,坚固耐用,美观大方。有的在碗、盘内底刻、印有姓氏的招牌或吉祥语以招徕顾客,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当时社会的不同需求,其作品流散各地,并传世至今,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汝州文庙窑遗址
3.汝州文庙窑:也是近年来河南陶瓷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该窑位于汝州市中心,原文庙旧址附近,经钻探了解,该窑址范围不大,为了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进行了小规模的考古发掘,从发掘出土的残片,结合当地博物馆的官藏,以及流散在民间的传世品,可谓造型讲究,工艺精细,釉层匀净,胎坚致密,胎体灰白,支钉多为圆形米粒状,全满釉支烧,釉色多豆青、粉青与天青,也有少数豌豆青色。从造型艺术、工艺特征等与宝丰清凉寺汝窑有些雷同,显然是与清凉寺窑一脉相承,但其胎体结构,釉料配方及支烧方法,均与清凉寺汝窑有明显差异,更无玛瑙釉,与其它窑口也不尽相同,具有文庙窑自身的独特风格。
4.张公巷窑:在汝州市区中大街与张公巷交汇处,经初步探查,窑址中心面积为3600平方米。该窑址2000年发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后三次进行了小规模发掘,除发现有各种重要遗迹,还出土了一大批完整器和可以复原的瓷器及窑具。其特征仍属于汝窑系列,胎质灰白,粉白,洁白和少量浅灰,胎质细腻,薄胎薄釉,釉面玻璃质感强,釉层细润,釉色有淡青、青绿、灰青、卵青和极少天青色,但最典型的为豌豆青。这与上述窑口迥然不同。造型丰富,工艺精细,少数平底,多为直圈足,底有小米粒状支钉烧痕,釉下气泡小而密集,独具风采。
北宋汝窑奉华纸槌瓶
至于该窑口的属性、定位各有不同的见解:一曰北宋汴京官窑系列。根据现有出土的实物标本,确与北宋汴京官窑造型庄重、釉层厚润、紫口铁足、大而稀疏的开片,釉色月白、大绿差异较大,况且地理位置相差甚远,更无法得到印证;一曰为汝窑系列,系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停烧之后又一处重要窑口。总之,目前发掘面积不大,资料不足,连发掘者也说不出更多的依据来判定,是官非官有待进一步探讨。
5.东沟窑:位于汝州寄料村东,窑址规模不大,属于北宋晚期——金元时期的窑址。器型有碗、盘、尊、瓶、三角炉、板沿洗、孩儿枕、香薰炉等。学术界曾有钧汝不分之说,实际两窑口地理位置相邻,又同属于青瓷系列,在胎土用料、窑炉结构上也很近似,在制作工艺上也有不少共同点。结合初步发掘获得的瓷片标本及在民间的传世品,其主要特点是:造型多样,工艺讲究,器施满釉,垫饼烧制。釉色主要有豆青、粉青、天青、月白,还有少量豆绿,其作品既有汝瓷釉层细润之特点,又在圈足底刷钧瓷常用的酱色护胎釉之特征,釉下气泡小而密集,显然与钧瓷汝瓷均不相同,它具有汝州东沟窑的“汝钧”风格,从而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品种。东沟窑的考古发掘与发现,为我们破解了神秘传说中“汝钧不分”的真相,并找到了“汝钧”的确切窑口和产地。
中国瓷器发展到宋代〈960-1279年、名窑崛起,技艺精湛,流派众多,呈现出百花争艳、空前繁荣的局面。瓷器产量之多、质量之精、技艺之高、风格之美,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堪称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昔有“五大名窑”之说,今有“八大窑系”之称。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被部将们拥立为皇帝,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宋朝长达32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数的长命王朝之一。如果说唐朝是一个崇尚“武功”的庞大帝国,那么宋朝就是一个偏安一隅的“文治”之邦。这种时代特征不仅反映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中,而且充分体现在陶瓷器的艺术风格上。唐瓷那种雍容博大的异国情调(或称“胡风”)已经消失,而充满于宋瓷的却是一种幽柔典雅的文人趣味。这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代表着两个不同时代的精神面貌。据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考证:“定窑印花纹饰来源于缂丝,把库丝图案局部地移植到瓷器上,因此纹饰题材构图都比较成熟。”总而言之,宋代各种工艺美术的普遍发展,促进了瓷器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宋代瓷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宋朝瓷器,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欢迎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世界上的瓷器都是仿宋瓷器。由于宋代的思想文化开放,人民安居乐业,生产业和手工业得到迅猛发展,从而宋成为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我们所熟悉的龙窑、景德镇就是宋朝的瓷器名窑。中国古代瓷器中,宋瓷中国陶瓷史上独一无二。从宋瓷的各个方面来看,宋代瓷器都是中国瓷器史的最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