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清三代青釉瓷器有什么特征

和谐的煎饼
俊秀的小懒虫
2023-03-21 20:22:00

清三代青釉瓷器有什么特征

最佳答案
文艺的流沙
儒雅的悟空
2025-10-14 00:19:17

清三代青釉瓷器特征:从青釉的发展来看,在清三代时期是较为盛行的,康、雍、乾三代的青釉数量较多,从保存至今的文物来看,制作都非常精美。康熙时期主要品种为冬青釉,所谓的冬青釉,是指青中带黄的青釉, 清代冬青釉以康熙朝为佳,色比豆青浅,釉薄而坚,肥润无开片,器里器外均为一色冬青釉。但康熙时期也有少量的粉青釉和豆青釉。雍正时期青釉以粉青为主,粉青是一种类似于鸭蛋青的颜色。雍正时期,中国的青瓷制造达到了高峰,其器型优美, 胎质洁白细腻,釉质莹润,纯净无暇,整体风格古朴素雅。粉青釉相较于其他色彩的青釉价值更高一些,这是因为一般粉青瓷器胎质相对更细腻,釉色也更细润精美。除此之外,雍正时期也有少量的冬青釉与豆青釉。乾隆时期的青釉以豆青釉为主,也有少量的粉青与冬青釉出现。也就是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主要的青釉品种,其他青釉辅之。乾隆之后的清朝历代基本延续乾隆时期的青釉制作风格。谢谢

最新回答
犹豫的康乃馨
靓丽的紫菜
2025-10-14 00:19:17

从元代至今,青花瓷一直是瓷器烧制的主流,大量的碗、盘、缸等生活用瓷,都是以青花瓷这种形式烧制出来的。根据康熙青花瓷器实物及其所具的不同风貌和特点,并结合其干支年款将其发展过程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图1 康熙十年 青花八仙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1662-1680年),此时康熙青花瓷仍处在明末至清初的过渡期内,各方面皆有明末瓷器的余绪,但在继承中也孕育着发展(图1)。中期是康熙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年(1680-1701年),此时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有所提高,有了长足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峰。著名的康熙五彩青花,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晚期是指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1701-1722年),此期青花瓷器随着时间的发展又有了相应的改变,从而影响了后世,尤其是雍正年间青花瓷器的风格。

胎釉特征

总体来讲,康熙青花瓷以胎体厚重,质地细腻坚硬,釉面稀薄而著称。其胎釉精细,结合紧密。这是与后期青花瓷器所不同的。

图2 康熙六年(丁未)款 瓷片

图3 康熙 青花缠枝花卉纹小杯“大明成化年制”款

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器,胎体厚重粗率,釉面肥润泛青,有缩釉和黑色小棕眼(图2)。其中大部分器物口沿往往施一层酱釉(图3), 底足处理的均粗糙些,且粘有细砂,或呈不光滑现象,有的器底露胎处仍明显的保留有晚明民窑瓷器上所常见的放射状跳到痕,个别器物的足墙两面斜削尖状(图4),且圈足的直径大,许多如瓶、觚、罐、盘及琢器(大件瓷器,如缸)的底足作台阶状,折角处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在此时期内也大量流行,民窑中的大盘居多,官窑中以夔龙折沿洗,印盒等器物居多。这些器物具有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足之间无釉而露胎,一线拍行藏品征集,壹叁壹陆柒柒贰,柒柒陆捌王女士。圈足相当宽厚等特征。康熙官窑青花瓷器的底足,在康熙早期这段时间内处理的亦不是很细腻,多有“火石红”的现象产生,在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胚痕迹。

图4 康熙 青花爵杯纹碗底瓷片

康熙中期的青花瓷器,胎体方面有了一定发展,工艺更为精湛。随着瓷窑内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烧成瓷器的胎体度薄且坚白细腻,即古玩行前辈们常说的“糯米”胎。此期内青花瓷器的质量有了整体提高。器物的釉面也由初期泛青带有黑色棕眼变为洁白光润,从而将青花反衬得更加娴静美丽。官窑瓷器的胎体亦是洁净坚硬,少见杂质的“糯米胎”,其胎体薄厚均匀,修胎工整仔细(图5)。一般瓷质釉面多见有粉白和浆白两种颜色,粉白釉面稍显疏松,并多伴有细碎开片。另外,还可见一种亮白闪青釉的釉面,但不是很多。到了康熙中期,在早期瓷器底部所见的“二层台”现象此时继续存在,底足的切割也与早期大致相同,只有足径与早期相比略显偏小。绝大多数器物的底足露胎处洁净细润,处理极佳,足端浑圆光滑,此即古玩行前辈在论及康熙青花瓷器中通常所讲的“泥鳅背”底足。

图5 青花缠枝宝相花纹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瓷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制瓷所需之胎土陶炼得更加精细,原料的提纯也有了一定发展。致使器物胎体更加细腻、坚硬、纯净,故此胎体中铁杂质的含量大为减少,“火石红”的现象也很少见到(图6)。除此之外,康熙中期青花瓷器的胎与釉结合紧密,整体釉色浑然一致。此期出现了用淘洗精细的浆泥制作瓷胎,俗称“浆胎”,它的特点是质地精细,手头偏轻,制成器物多为印盒、水盂等小件器物。

图6 康熙 青花花卉款碗底瓷片

到了康熙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提高,海内外对瓷器的需求更大量增加,从而导致瓷器的产量大增,瓷器的烧造在充分继承康熙中期的基础上,不断的快速发展,民窑器物的胎体薄厚兼有,但趋向变薄,且瓷化程度较好,看上去胎显坚致细硬。釉色多为细润的青白和粉白色,但以粉白为主,胎釉结合紧密,呈现出一种剔透坚硬的感觉(图7)。此时官窑瓷器的胎体变的更薄,胎质更加坚硬,釉面也变得更加光洁润泽,从中期的那种粉白色向清白色逐渐过渡。釉面显现出一种硬亮青色,光泽自然柔和,与早期釉色给人以青中泛混,色调灰暗的感觉相比,晚期的青中显绿,予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器物胎釉结合也更加紧密,所生产出的瓷器显露出如同玉石一般的质感。

图7 康熙 青花花卉纹碗瓷片

由此可见,这三个时期内的胎、釉及器物底足总的变化是趋向进步、发展的,独清白色釉面贯穿三期始终。

搞怪的银耳汤
悦耳的书包
2025-10-14 00:19:17
明烧成白度较高的白瓷,以永乐甜白釉为最。永宣时期一度烧出高难度的以铜为着色剂的鲜红釉瓷器祭红釉瓷器。宣德祭蓝釉也比较著名,色调浓淡一致,呈色稳定,有些有暗花或描金装饰。

弘治被称为“浇黄”或“娇黄”的低温铅釉,透明性较强,稳定性好,成色较淡而显娇艳。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孔雀绿釉宣德时已有烧造,藏品想送至国内一线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睿嘉四季等),亦可私下推荐。可询,一八七,一五零八,七三一 一杜经理传世多为正德产品。宣德以后的鲜红釉器因烧造难度大而改为以铁为着色剂的矾红釉瓷。

明永乐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故宫藏)

明宣德祭红釉僧帽壶(故宫藏)

明弘治黄釉金彩牺耳罐(故宫藏)

明弘治焦黄釉盘(宝瓷林藏)

【清】

康熙时成功重新烧制出各种鲜红釉瓷器,如祭红、郎窑红、豇豆红等种类。祭红釉颜色深沉,乳浊不透明,藏品想送至国内一线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睿嘉四季等),亦可私下推荐。可询,一八七,一五零八,七三一 一杜经理呈色均匀,釉面如橘皮,雍正乾隆时祭红瓷器产量较大。郎窑红釉比祭红更加鲜艳,釉面垂流,口沿因釉薄显出白釉称“脱口垂足郎不流”豇豆红烧造难度更大,传世多为小件器,偶尔有绿色苔点。康熙时还有洒蓝釉和天蓝釉烧成。洒蓝釉在浅蓝地上有水滴般的深蓝釉,天蓝釉较祭蓝釉更为淡雅柔和。

雍正时期青釉瓷器重新大放异彩,大量仿烧宋代汝、官、钧、哥等。新烧成了豆青釉,又叫冬青釉。

另外,康雍乾时期颜色釉还有紫釉、紫金釉、金红釉、乌金釉、松石绿釉、茶色釉、蛇皮绿釉、鳝鱼黄釉、珊瑚红釉等。

满意的野狼
乐观的毛豆
2025-10-14 00:19:17
天青釉又名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兰色釉,我国古代陶书描写的青如天,明如镜,正是这种釉色特点的形容。有天青,始于宋,呈淡蓝色,釉层厚而不透明, 以铁的化合物为着色剂。另有宋天青,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色调较稳定,多数釉面无光泽。 还有景德镇窑天青,始于清康熙,呈淡灰蓝色,釉薄而坚,莹润光洁,以钴的化合物为着色剂,而光绪天青釉相对颜色稍暗,不如康熙时天青釉色彩明亮,但是整体感官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