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在海边捡到一块明朝的瓷片应上交国家吗

从容的蜻蜓
拼搏的钥匙
2023-03-21 16:33:38

在海边捡到一块明朝的瓷片应上交国家吗?

最佳答案
缓慢的蜜蜂
潇洒的人生
2025-10-17 02:36:07

看是否是珍稀文物。

如果是一般的瓷片,就不用了,自己收藏就好。如果比较珍惜,比如青花瓷,那应该上交国家。好像是国家会给百分之二十、三十的奖励。曾经看过一些资料,大约是这样的。

最新回答
苗条的悟空
害怕的铃铛
2025-10-17 02:36:07

在牡丹江地区宁安市,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渤海镇,之所以说历史悠久是因为这个小镇的前身是唐朝时期渤海国的一个城镇,被当时的唐皇封号为“上京龙泉府”,也就是现在当地人所说的“渤海古国”,渤海镇位于国家级名胜旅游区----镜泊湖,火山口地下森林,渤海风情园的旅游金三角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历史上素有“塞北江南”的美誉。

我家那边的人都在那劳作的时候拾取到古代瓷片,玉片及金银制品,很多,剩下能捡到的地方如远古城镇的废墟,现代人很少去的地方,容易发现,要不你就去挖一下,废墟那边肯定可以。谢谢

能干的保温杯
天真的花瓣
2025-10-17 02:36:07

4月5日,中沙考古队员在沙特阿拉伯塞林港遗址展开工作。正在沙特阿拉伯塞林港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中沙联合考古队日前在遗址多个地点发现中国宋元时期的白瓷片与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

3月22日,“中国—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项目”正式启动。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派的中方队员一行5人,于3月26日至4月13日开赴沙特阿拉伯,与沙特考古人员组成“中沙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沙特阿拉伯王国红海之滨的塞林港遗址开展为期20天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塞林港遗址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地处红海之滨,往北即是著名的朝圣贸易港口——吉达港(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者同为麦加朝圣贸易港。2016年,中国国家文物局曾派出考察队伍,对塞林港遗址进行前期考察,在红海之滨的一片盐碱沙滩地上找到该遗址,现为一片废墟,地表可见散落的建筑构件、陶瓷器残片及零星的碑刻等。

俊秀的树叶
心灵美的白猫
2025-10-17 02:36:07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一则,原料不同,前者使用纯度更高的瓷土,二则,窑温不同,烧瓷比烧陶,窑温要高出一倍以上。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瓷器,是汉代青瓷。也就是说,商代遗址,可能有陶器残片出土,不大可能有瓷器残片。

苗条的灰狼
清脆的花卷
2025-10-17 02:36:07
用脚步丈量历史的深度,用双手触摸历史的温度,让我们携手去感受文化的深厚,发现历史,传播优秀文化。行走历史巩义行:感受巩义文化的厚重,探秘河洛文化的源头。

上世纪初,洛阳,一条铁路的修建让一个被历史掩埋千年的艺术珍品,一段恢宏历史重现人间,唐三彩。在随后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中,因其造型之美,色彩之艳,出土数量之多而享誉中外。人们不仅想象它出自何处,来自何方,来满足唐时洛阳人的需求。随着考古的发现洛阳唐三彩来源有二:一则洛阳本地,原料出自北邙。二则洛阳东不远的巩义。

一条河两个名字连接着两个艺术,一个是久负盛名的白瓷,一个是后人迷恋的三彩,让这条河在历史的长河中光彩熠熠。

初冬的早上,冷风飕飕,太阳似怕冷般躲在被窝里迟迟不愿出头。一个人站在桥上,听着流淌河水声响,放眼望去茫茫黄土岭,背后公路上车辆呼啸而过。努力让自己静下心来,感受身边的气息,打破时间的界限,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场景。看到了河两岸千座万座的作坊与窑口,忙碌的作坊匠人,熊熊燃烧的窑火,烟囱里烟在河谷里升腾,顺风飘向云端。河边停留着无数的船只,船老大们指挥着人在把一件件精美的三彩装船,繁忙而有秩序,一切妥当之后他们将满载着货物顺流而下,上东都,进长安,下扬州。夜晚,两岸的窑火犹如银河里的繁星点亮夜空。陆龟蒙用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越窑青瓷开窑时的惊艳与美丽。而在这里开窑时犹如一道道彩虹从河谷里升起。

      一声同伴的呼唤从想象回归现实,脚下的河水经过千年依旧流淌,只是改了容颜,不似当年的宽阔与充沛再也载不起船只,负不起历史的重量。两岸的群山依旧,经历千年的风雨早就难寻当年的模样,千窑万窑无处觅,全部掩埋在时间的尘土里。在荒草故土里寻觅,不死心,期望寻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遇一位老乡,问明来意,领我们指认一处窑址遗迹,讲述曾经的发掘情景。细聊之下才得知他为整个遗址区的文保员,负责这一区域的文物保护与巡查。随之他把我们带回家,展示了其父亲与他多年来收集的三彩瓷片,当瓷片从编织袋里倾斜而出之时,令人眼花缭乱,纹饰各异,色彩各异,无不令人赞叹古人技艺之精湛。也对子承父愿守护这份文化遗产的父子两代人表示敬重。

      美好的事物我们希望它能够得到保护和传承,期待让后人也能尽情感受它的美好。巩义唐三彩制作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困境与难题。在遗址旁的一个现代唐三彩窑厂里,唐三彩的历史渊源、巩义唐三彩遗址的发掘经历、唐三彩技艺的恢复与传承等被清晰明了的说明展示,令观者了然。与一普通老者聊三彩历史,聊技艺传承,后语中得知老者实为三彩非遗传承人,顿生惭愧,班门弄斧无地自容,然仍强装镇定,面色如初。从老者口中了解到现在唐三彩已不再烧造,窑炉已许久不开了,即使偶尔一次也多以电烧,柴窑只是供参观之用。老者年岁渐长,技艺传承问题显现,目前学习者唯有自己女儿一人,回想其学艺时的情景不禁感叹唏嘘。

商人逐利,效益为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被作为锦上添花的光彩与名头,附庸风雅掩盖气息的装饰,而正的传承者则在苦心的坚守等待曙光。告别老者,出的厂来,在回首环顾河流山川,在心里默默作别,整装踏上下一段旅程。

尊敬的泥猴桃
欣慰的网络
2025-10-17 02:36:07

瓷片收藏可以让人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要收藏瓷片。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古瓷片的收藏价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瓷片的收藏价值

第一,它量大品全,容易寻找。自东汉至今,无论何朝何代,全国各地瓷窑林林总总,有的此起彼伏,有的长盛不衰。除有宋以来朝廷设官窑专为宫廷烧制非卖品的御用瓷外,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各地民窑,生产过数量极大的古瓷运销大江南北。虽经历史的振荡,传世的完整器为数不多,但这无数古瓷以残伤或碎片的状态仍然留存下来,或在窑址,或在弃坑,或在村落旧址,或在城镇遗迹,甚至田间地头、断崖陡坡都会有古瓷残片散布。它像一座古代瓷器的实物宝库,供给学习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资料。

第二,古瓷片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几乎专家著作中对各朝代各时期古瓷特征的所有论述,都能从古瓷片中找到实物证据,这为学习者从本质上理解古瓷特征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观的教材。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瓷器的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彩料呈色、纹饰特征、烧制工艺以及明代以降各朝官民窑器的款识花押等,都能通过瓷片的收集得到感性认知。古瓷片真是一部能看能摸的古瓷百科全书!

第三,碎瓷片真品率高,通过对它的观察学习能得到真知。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它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因此,在古瓷仿品泛滥成灾之今日,古瓷片的真品率是最高的,是古瓷收藏者最廉价、最可靠的学习材料。

瓷片收藏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城市化、小城镇建设在国内如火如荼,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国像个“大工地”。如此的“大兴土木”,基础设施建设纷纷打桩筑基,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诸多不同年代堆积的文化层,因“掘地三尺”而见天日。几乎每个城市,均有基建带来的“抢救性发掘”。而一块工地,只要历史上该处有人“安居乐业”过,古瓷片被挖掘出的例子便不胜枚举,繁复缤纷。以往,也许偶然有爱好者来到工地寻寻觅觅,图省事的只需花包香烟钱,请推土机师傅手下留情,就能在推土掩埋之前,拾捡起一些有年代、著名窑口、图案完整而稀有的古瓷片。更多的情况是,这些古瓷片在施工者的“视而不见”中被掩埋。甚至,为了土地不含“杂质”,有些工程处还专门请人来拾捡这些“麻烦”,然后集中敲得更碎,倾倒河沟或掘坑深埋。无数古瓷片也许失去了再“见天日”的机会。

伴随着国内历史上的第4次收藏热潮掀起,在媒体的宣传鼓噪、周边收藏人士增多的影响带动、以及完整古瓷器传世少、价格越来越昂贵使一些初学者却步的情况下,拾捡无赝品、几乎“零成本”的古瓷片之风在这两年内陡然兴盛。以至于一旦一个新工地开工,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的“淘宝者”前来搜索推土机师傅也“嗅觉灵敏”,附带主动“帮助”施工单位捡起混于土中的古瓷片然后“待价而沽”。古玩地摊、网上平台上,古瓷片的交易也开始“火”起来。

长期被藏主忽视、“不待见”的古瓷片,如今境遇稍稍改变,其价值到底何在?

首先,中国是瓷之国,自东汉以后,瓷器出现,窑口陆续遍布大江南北,官窑、民窑、外销瓷,宋五大名窑,明永宣青花……瓷器的生产总量数以亿计。瓷器的特点是易碎,但神奇之处在于,碎了之后被掷弃到任何地方,无论是丢进河里,还是为泥土逐渐掩埋,这些瓷器依然千年不腐烂、消解,青瓷的花纹、图案及至釉下的“青花”均永不凋谢。山水、庭院,人物,花鸟,走兽……曾经的碎片待到重见天日之时,只需擦去泥土、积垢,水中一洗,即清亮如新。时代的特征、文明烙印一目了然。中国幅员辽阔,瓷器生产虽历时漫长,但除了宫廷、达官贵人之收藏,民间保存的古瓷完整器总体数量还不是很多,而古瓷片浩繁如海,灿然若星,真正存留完整图案者,也不是太多。加上许多古瓷片虽埋在大地中却不知具体在何处,有机缘在当下这个时代见天日且图案纹饰完整、稀缺者,总体而言,更是数量有限。

古瓷片的优点在于,它们“出土”后几乎没赝品,除非这瓷片所属的瓷器当初是仿品,但碎骨后到今天,因时间久远也成了文物。

瓷片收藏前景

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