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仿古砖 > 正文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如何在作品中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

糊涂的歌曲
爱撒娇的时光
2023-03-21 16:15:01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如何在作品中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

最佳答案
欣慰的犀牛
怕孤单的星星
2025-10-16 09:29:43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是文艺复兴文化的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这个名词的英文是Humanism,也译作人道主义。它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科”。那时的新兴资产阶级学者鄙弃以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封建文化,热衷于发掘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学、自然科学和哲学。他们认为,这些学科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是不同于“神学学科”的新学问,是“人文学科”。那些研究人文学科的新文化人士自称为“人文学者”。“人文学科”一词的出现,不仅指学术研究方向的改变,还意味着一种以世俗的人为中心,提倡人性或人道主义的新的世界观代替了宗教神学的旧世界观,它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利益和愿望。16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文学科”一词的广泛含义,到了19世纪,欧洲学术界才开始用“人文主义”这个名词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的世界观。

人文主义的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人性(humanity)是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质、基本属性。人类从哲学上认识自身的特性有很长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总结人类认识的成果,第一次对人性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的肉体组织决定人有吃、喝、性行为等机能和欲望。但是,离开人的社会活动抽象地考察这些机能和欲望,把它们看成人类活动唯一的和终极的目的,则是错误的。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某些自然属性,也不能不带有社会色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所谓人性,是指正常的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个区别主要在于社会性的劳动;现实的人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没有认识到人性和社会的关系,也不承认人性的历史演变,只承认一种所谓全人类共有的、永恒的人性,而资本主义制度则是符合于这种人性的永恒的制度。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人道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它冲破了中世纪教会统治下的以神为中心的思想束缚,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支配自然,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的天然权利和社会发展的动因。它批判了封建教会视肉欲和世俗生活为罪恶的禁欲主义,肯定了人拥有享受人间一切快乐的权利,从而使征服自然、寻求人生快乐、进行自由创造、争取个性解放和建立公正社会制度等进步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当时所起的进步作用,使它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专制的革命的思想武器。从欧洲文艺复兴到18世纪启蒙运动之前的人道主义者,大多是艺术家、作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宣传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作出了贡献。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理论要求现实的一切都要合乎人的理性。在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即《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胜利的记录。

但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它自身的矛盾,如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个人自由发展与公共社会制度的矛盾等。一些启蒙思想家考虑了种种解决矛盾的方案,但是他们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而他们所主张的人道主义恰恰是维护这种制度的,所以靠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出路的。从理论上看,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考察人时,完全脱离了社会关系,把人只看做自然人,并以此为出发点论证人的追求和向往。这就使它陷入抽象的人性论,具有超阶级、超时代的假象。然而,这种抽象的人性论所追求的自由、享乐权利和所谓“公正”的社会制度并不抽象,它们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鲜明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特性。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过不同的作用:文艺复兴时期起过十分革命的作用;直到19世纪,它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它逐渐失去了进步的历史作用。

根据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为区别起见,在中国,人们习惯上把文艺复兴时期的这种思潮称为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以后的则称为人道主义。

最新回答
美满的银耳汤
无辜的煎蛋
2025-10-16 09:29:43

“文艺复兴”是古希腊之后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出现了不少伟大的人物,最有代表性的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的出现,集中体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高度成就及其重要特征。

达·芬奇于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达芬奇是一位 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达·芬奇的启蒙教师是著名的雕塑家兼画家委罗基奥学艺,委罗基奥是一位用数学、透视学和解剖学等应用科学的方法从事艺术探索和实践的艺术家,对于达·芬奇的影响不仅在严格的绘画写实方面,主要还在于培养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这是决定他日后成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绘画奇才和多种科技研究家的关键。达·芬奇的兴趣极为广泛,除了绘画,他研究 科学与哲学问题。他曾一个人亲自解剖了三十多具尸体,具有丰富的解剖知识。 《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位端庄秀美的西方妇女肖像,她面庞秀丽,形象逼真,似乎是真人的存在。坦然自信的神态流露出不可捉摸的带有神秘的微笑,呈现出一种高贵而不可侵犯的尊严,看的人仿佛也随之自尊、自重起来,这是对人的一种赞颂。《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此前是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时代,是对人类压抑的时代,其作品都是以神为题材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反传统,画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为表现内容,此可以领悟到其思想意义的内涵,这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打碎教会精神枷锁的革命。 《最后的晚餐》是他接受米兰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的订件时作的。这是一个传统的圣经题材。两个世纪来,许多著名画家在这一题材上尝试过,但都存在某种不足,首先是人物缺乏心理冲突,故事的戏剧性展开不生动。而达·芬奇这幅画,已扬弃了过去所有这一题材的表现缺点,从人物的活动、性格、情感和心理反应等特征上,深化了故事的寓意性,通过耶稣与犹大的冲突反映出人类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立。实际上它所展现的,正是当时意大利社会上凡是正直的人们,都能看到的光明与黑暗的斗争的缩影。文艺复兴时期第二位大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不仅是伟大的雕塑家、画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建筑家、军事工程师和诗人。 《大卫像》是米开朗基罗整个艺术中最重要的雕像之一。创作这尊雕像时,还不到30岁,但他的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他已被公认为是艺术大师了。他的雕像大部分都是表现健美人体的。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特点。人们刚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下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赞美人体的美,是对古代希腊艺术的一种“复兴”,其实,它的更深刻意义在于反对宗教的虚伪,重视人及其现实的力量,这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之所以叱咤风云于16世纪,是因为他在这个以人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把人与战士两个概念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他所有的伟大雕塑,其最重要的品质也在于此,即一尊雕像,也是一个建功立业的英雄丰碑。1505年,米开朗基罗被教皇请到罗马工作。朱理二世让米开朗基罗来设计“世界最大的”陵墓,供教皇死后享用。陵墓工程巨大,雕像颇多。艺术家把多年的抑郁、愤懑和屈辱,全部寄托在这座陵墓的各个雕像上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即是《垂死的奴隶》与《被缚的奴隶》这两尊作于1516年的奴隶像。《垂死的奴隶》双目紧闭,左手枕在仰起的脑后,右肘弯曲在胸前。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再一次醒来与暴力与死亡搏斗。《被缚的奴隶》的运动节奏就更强烈了。他的壮实的躯体呈螺旋形拧起。他力图挣脱身上的绳索,这种动势的转折,体现了巨大的内在激情。似乎这个奴隶将要迸发一股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面部表情显露出坚强不屈的意志。有人称这尊雕像是“反抗的奴隶”。在这里,人的尊严得到了高度体现。艺术家以卓越的技巧使这两块冰冷的石头产生出生命的活力。这种优美的造型感受,正是米开朗基罗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罗马西斯庭小教堂内的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的绘画艺术丰碑,。西斯庭天顶画以圣经《创世记》为主线,绘画总面积接近600平方米,人物有几百个。在拱顶上按照它的长矩形(全长40米,宽14米),在中央分割成九个画面,分别描绘《神分光暗》、《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水和大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乐园》、《挪亚祭献》、《洪水》、《挪亚醉酒》等九个主题。象这样大规模的壁画,如此壮观的天顶画,画得又那样精确、和谐,多彩多姿,并且是出自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一人手笔,这在16世纪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它所存在的精神价值在整个艺术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当拉斐尔看了这幅巨大的天顶画之后,不禁感慨地说:“米开朗基罗是用上帝一样杰出的天赋创造这个艺术世界的!”

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由于高超的艺术造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尔,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最高峰。他一生创作了不少作品, 其中<<大公的圣母>>和<<教皇利奥十世>>等,还作了一些建筑设计,并为西斯廷小 教堂设计画稿.他的才能又表现在他创造出最合乎当时人们的口味的形象.风格被 特称为一种"秀美"的风格,不仅使当时人倾倒,并且延续了四百年之久,成为后世 古典主义者认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拉斐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确实可被称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人们往往忘记或忽略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拉斐尔是在历史的中心、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及某种只持续了很短时间的思想风潮上攀登了顶峰,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一个年轻人,而这个年轻人以偏巧不得于两位最伟大的巨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相较量,三人生活的年代前后差不了多少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艺术界群星荟萃,流派纷呈的时代,在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变革中先后涌现出佛罗伦萨画派、罗马画派、威尼斯画派、热那亚画派和那不勒斯画派等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这个时代不仅产生出像波提切利、布鲁涅列斯基,多纳泰罗、切里尼,以及达·芬奇、拉菲尔、米开朗基罗三杰这样名垂千古艺术大师,同时还涌现出其他众多的杰出人物。毫无疑问,意大利作为整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在艺术上取得了无比灿烂辉煌的伟大成就。

和谐的便当
大方的玫瑰
2025-10-16 09:29:43

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侵联删

达芬奇大家都知道吧,如果你一时间想不起来是谁,那我提醒一句,《蒙娜丽莎》的作者你总能想起来了。

 

达芬奇除了是个优秀的画家艺术家之外,他还有一个响当当的身份,就是:拖稿大王。

 

《最后的晚餐》这幅画被他拖了整整四年才完成。《蒙娜丽莎》也差不多,被他拖到死都没有完成。

 

由于达芬奇画的实在是太慢,意大利米兰的圣玛利亚感恩教堂院长看着墙上的画,第N次催稿,里面的修士们也厌烦了他,就跑去跟领导告状。

 

达芬奇却说一个艺术家应有充分的时间工作,自己并非是普通的工人,灵感有时是很随性的。

他还说,图中的人像很费心思,尤其是那不忠实的使徒“犹大”的像,寺中的有个僧侣的面相,其实颇可做“犹大”的模特儿……

 

这几句话把领导说得笑开了,而寺中的僧侣恐怕当真被莱奥纳多把他画成叛徒犹大之像,也就不再吱声了。

 

我们都知道《最后的晚餐》是一幅巨作,究竟为什么达芬奇屡次停笔,画了4年之久呢?

 

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完成一幅画需要有漫长的准备时间,绘画所需的画材,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全部采买完成。很多时候画家往往要等颜料全齐,才能开始开工。

 

而且当时的壁画一般都采用湿壁画,比较难修补。

 

这种绘画方法说简单点就是在给墙纹身,先给墙上刷上一层石灰,趁着石灰没有干透,用颜料给墙壁做彩色纹身,一边纹身一边还要喷水保湿。

 

这样才能保证颜料进入墙里,多年之后仍然鲜艳。

 

由于石灰层干透之后很难上色,湿壁画必须在干透之前全部画完,这对于拖稿大王达芬奇来说就很难做到了。

 

为了避免出现颜料没来,石灰层就干了的尴尬局面,达芬奇用了一种新的画法一干壁画。

顾名思义就是等石灰干透了再用其他颜料在上面作画,虽然颜料的附着性可能不够,但可以想画几笔就画几笔。

如果中间有了新的构思,还可以继续修改,在市场上看到了合适的颜料买回来还能用得上。

 

用了新技法的达芬奇,有了新想法都会及时修改,等到全部画完已经是4年之后,头上也多了拖稿大王的称号。

 

其实按照四年一幅画的速度, 达芬奇一生有24幅画流传下来算是高产了。

 

这幅作品一经问世就好评如潮,它非常简洁而且富有戏剧张力,几乎所有看过的人都对它终生难忘。

 

事实上,《最后的晚餐》在绘画史上从来都没有“最后的”版本,不少画家都画过同名画作。

拉文纳《最后的晚餐》

 

这是幅镶嵌画,6世纪的意大利画家拉文纳所作,这是我能找到的年代最久远的《最后的晚餐》了。你能看清谁是犹大吗?我只看得清桌上的那条鱼……

 

 

卡普阿《最后的晚餐》

 

 

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最后的晚餐》

 

 

耶稣告知门徒们自己被出卖的事实以后,做了个提示:正准备和我从一个盘子里拿东西(有资料说是“正准备去接我蘸了汤的面包的那个人”)出卖了我。

 

所以上面两幅作品中,你能一眼看出谁是犹大。

 

 

乔托两幅《最后的晚餐》

乔托大爷不愧是文艺复兴的创始人,这两幅的表现力明显比上面的作品要好得多,使徒们也开始有了各种表情与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

 

那么,这么多人里面犹大要怎么表现呢?好办——谁的头顶上没光圈谁就是那个无耻叛徒。

 

格列柯《最后的晚餐》

这张图里的表情更多了,眼神放到现在来看也有很多笑点,那么犹大在哪里?很简单——犹大用30块金币出卖了耶稣,所以谁拿钱袋谁是叛徒。

 

 

安德烈亚·德尔·卡斯坦诺 《最后的晚餐》

 

 

多米尼克·吉尔兰达约《最后的晚餐》

这两幅作品对于每个门徒的心理描写细化了很多,你仔细看会发现,每个门徒都像活了过来一样,同时这种独特的构图方式让你一眼就可以辨认出谁是犹大:他孤零零地坐在对面。这种表达很直接,但是也有一个弊端——耶稣中心的位置完全被模糊掉了。

所以,所有版本的《最后的晚餐》,犹大几乎都是可以一眼认出来的:要么坐在大家的对立面,要么手部有动作,要么有须黑发,面貌奸诈,要么头上没有光环,要么手里提溜着钱袋。

 

同一主题的油画,也呈现了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使得中西文明交流在此处表现得生动而富有意蕴。比如说,展品中有两件中国人在20世纪初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我们也可以藉此领略中国式的表现方式。

 

 

▲王肃达 《最后的晚餐图》

20世纪初  绢本设色 

213×45厘米(内);213×71cm厘米(外)

 

这幅画描绘的是耶稣在被定罪和钉死十字架的前夜。他与门徒一起吃饭——最后的晚餐,画中可见其中三位门徒。耶稣居中,约翰低着头趴坐在左边,身着蓝色中式服装的彼得坐在右边,詹姆斯跪在桌子的另一边。

 

画中场景为中式住宅,置有典型的三脚圆凳,后面是一扇圆窗,窗帘半掩,竹枝入眼。桌上摆的都是中式饭菜,有馒头、盛在白碗里的汤、放在红盘里的鸡。

最后的晚餐恰逢犹太逾越节之际,实际是逃埃及时的特别晚餐,其中的食物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如羔羊肉(羊食草以铭记埃及的奴隶制)、无酵面包(寓意离开埃及时的匆忙)、几杯仪式用酒。

 

▲任懿芳 《最后的晚餐图》

20世纪初  绢本设色

108×64厘米(内)

141.5× 75.5(外)

 

这幅画描绘的是耶稣在被定罪和钉死十字架的前夜,当时他在与门徒一起吃饭(他最后的晚餐)。画面呈现出典型的中国风格,耶稣头上有光晕围绕,他以面包和葡萄酒为其身体和血液的圣记,圣餐由此而来。

桌上有一只盘子,盛有圣饼(象征基督的身体);还有一只圣餐杯,盛有葡萄酒(象征基督的血)。门徒围成一圈面向耶稣,以免这一场景为外人所见;耶稣正要告诉他们圣餐的由来。

 

回到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拖稿大王达芬奇,他后期最杰出的那几幅作品,都是带在身边长达十几年,不断修改完善。

比如《抱银鼠的女子》,达芬奇的创作过程进行了两次修改。最初版本女子手中没有银貂,随后加上了一只小而灰的银貂,最后银貂才改成现在的样子。

有些作品甚至去世都没有最终完成,因此现在全世界只有15幅达芬奇真迹。

达芬奇当然也意识到自己有这个毛病,总是不能如约完成作品。所以得不到贵族青睐,获得世俗的成就和金钱吧。

写生帮·为画家而生

长按关注

长按关注 谢谢您用心阅读这篇深度好文

博闻广识的你一定会

点赞点在看 甚至 分享到朋友圈 吧

炙热的黄蜂
干净的悟空
2025-10-16 09:29:43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是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在狭义上,人文主义强调人的现实生活意义,强调对古希腊、罗马思想的崇尚;广义上则指与神学相异的人文学术,也具有人道主义、人性等含义。

人道主义以及个人主义是人文思想体系的核心。

中世纪的西欧是一个以神为核心的世界,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们则开始对神学提出挑战,他们强调人的高贵,强调人生来就有尊严,有个性,有意志,以此反对中世纪把人作为神的奴仆和罪人的角色,以人性来对抗神性。

人文主义者同时声称,人生来就有追求现世幸福包括利益和荣誉的欲望,他们把爱情归结为“天性”,不受约束的“自然的力量”,把享乐作为生活的目标,以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幸福”的说教。

人文主义同时强调人生而平等,主张按知识和能力分贵贱,反对封建等级门第观念,把追求智慧、知识、个人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作为人的本性之一,以打破神学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的兴起,否定了以神为中心的中世纪意识形态,新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伦理原则出现,从而在思想上为西欧思想文化的近代转型奠定了的基础。

文艺复兴为随后的思想变革铺平了道路,在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之际,作为中世纪欧洲社会权威的教会越来越成为人们抨击的对象,宗教改革和更新教会的呼声逐渐高涨。

16世纪,德国成为宗教改革的孕育地,从马丁·路德对教会的腐败发起猛烈攻击开始,基督教新教运动迅速在欧洲大陆展开,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统一局面被打破,教会的权威被削弱,鼓励个人为物质利益而奋斗被确立为新的伦理价值观念,成为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发展的促进因素,同样也为西方文化打上了更鲜明的近代印记。

18世纪,在法国兴起的启蒙运动进一步推动了近代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确立。

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一批启蒙思想家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民主对抗专制,用“人类理想”来否定中世纪的宗教迷信和教会权威,力图建立一个“理性王国”。自由、民主、平等被看作天赋人权,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与精神的基本象征。

重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

贤惠的云朵
眯眯眼的硬币
2025-10-16 09:29:43

1、达·芬奇

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语: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意大利著名画家、科学家,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是一个博学者: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发明、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

他全部的科研成果保存在他的手稿中,大约有15000页,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半个世纪。

他15岁左右到佛罗伦萨拜师学艺,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并成为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1482年应聘到米兰后毕业于意大利理工学院成为意大利著名建筑师、画家,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和研究活动,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地。

1516年侨居法国,小行星3000被命名为“列奥纳多”。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丽莎》现在是巴黎的卢浮宫的三件镇馆之宝之一。

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他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

2、乔托

乔托(Giotto,约1266—1337)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 也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之一。乔托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界线,他不仅表现出卓越的绘画技巧,同时也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

3、波提切利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Alessandro Filipepi,1446—1510)是15世纪末佛罗伦萨的著名画家,欧洲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画家。受尼德兰肖像画的影响,波提切利又是意大利肖像画的先驱者。最著名的是他的圣母子像。

4、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又译“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

他的父亲是洛多维科·迪·莱昂纳多·博那罗蒂·迪·西蒙尼(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roti di Simoni)他的母亲名叫弗朗切斯卡·迪·内里·德尔·米尼亚托·迪·锡耶纳(Francesca di 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

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 1564 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小行星 3001 以他的名字命名来表达后人对他的尊敬。

罗曼·罗兰写过《米开朗琪罗传》,归入《名人传》中。米开朗基罗是《大卫》,《创世纪》的作者。

5、拉斐尔·圣齐奥

拉斐尔·桑西(1483 —1520),Raffaello Santi全名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常称为拉斐尔(Raphael),意大利著名画家,也是“文艺复兴后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

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协调、和谐、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