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清代的漆器茶具,具有怎样独特的艺术魅力呢?
始于清代的漆器茶具,具有怎样独特的艺术魅力呢?是历史的见证。江西省鄱阳等地生产的无边漆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福建产的漆器茶具尤为福建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 漆器茶具较有名...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主要产于福建福州。福州产的茶具漆器是彩色的,包括宝砂坑、金玛瑙、金丝釉、古瓷器、入口填充、高雕银镶嵌。
有珍贵的脱胎茶具,最著名的漆器茶具有北京漆器茶具、江西鄱阳等脱胎漆器产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总的来说,“金线和玻璃”在生活中偶尔也会出现。这种清代生产的茶具很吸引人。虽然在陶瓷茶具盛行、玻璃茶大量增加的时代,茶具漆器仍能安顿下来,“脚”和“古瓷”彩绘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
福州生产的茶具是彩色的,包括“宝砂辉光”、“金玛瑙”、“金线釉”、“古瓷”,以及用竹子、木头或其他物体和绘画雕刻的茶具。虽然它有实用价值,但人们在北京雕刻的漆器、福州的脱胎茶具、江西鄱阳的脱胎漆,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福建产漆器茶具为彩色,如“闪光沙宝”“金的人仍然在他们的房间里展示他们是工匠。还有很多漆器,如明朝永乐年的漆器和盖碗架,正德年的紫砂茶具。
著名艺术家石大彬制作的沙漆盘,清朝乾隆皇帝唱过的红茶盒等。漆器介绍了漆器的特点和制作:北京茶器、福州雕花无边茶具、江西鄱阳生产的无边漆器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他们之间,他们特别早。除了六七千年前的使用价值外,它们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经常被鉴赏家收藏。茶具起源于清代,主要在福建福州。茶具起源于清代,主要在福建福州河姆渡文化中。
清代的漆器,在继承了前代漆器的风格上,逐步形成了各制作中心及地方特色,如北京的雕漆、扬州的螺钿、福建的脱胎、贵州的皮胎及潍县的嵌银丝等。山西的云雕、螺钿镶嵌、描金,甘肃的雕填,四川的雕填、研磨彩绘、堆漆镶嵌、斑纹漆及少数民族的漆器等,都各具特色,为中外人士所喜爱。
清王朝在康、雍、乾三朝的工艺美术品,如玻璃器、瓷器、珐琅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等,无不制作精美,装饰华丽,体现了清代“康乾盛世”的气魄和时期特点。
仅就漆器而言,在清朝康、雍、乾时期进入漆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最能代表清代漆器制作水平的是清官造办处制作的漆器,其中,清代制作的一色漆器有朱漆、黑漆和金漆等。
黑漆与朱漆是漆工艺中最常用的装饰手法,也是漆工艺中制作最多、最普及的品种。
黑漆与朱漆是伴随着漆工艺的产生而出现的,清代继承了这一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制作了许多黑漆与朱漆的器物。
清代制作的黑漆与朱漆器以具有实用价值的器物居多,黑漆有圆腿书桌、条桌、膳案、香几、砚盒、捧盒、笔管等;朱漆的有书桌、痰盂、香盒、捧盒等。
这一类漆器虽无任何装饰与花纹,却以其优美的造型和纯正的漆色取胜。其中清乾隆年间制作的脱胎朱漆盘、盖碗、盒,是朱漆中的代表作。
金漆就是在器物上贴金的做法。贴金的方法有贴金、上金、泥金。清代以金漆制成的漆器最著名的就是陈设在太和殿象征皇权威严、神圣的金漆龙纹宝座、屏风等作品。在清代以金漆为地的漆器制作较多,其上又加其他的装饰工艺,如描金、描银、描漆等。
描金漆有黑漆描金与朱漆描金两种。属于清早期的描金漆器较少,雍正、乾隆时期曾制作了大量的描金漆器。
乾隆时期的描金漆器不仅数量多、器物造型变化多,而且黑漆描金、朱漆描金兼而有之,也有少数的紫漆描金、罩金漆等。
罩金漆应称为“描金罩漆”,一般是在描金花纹上再罩一层透明漆,仍可看到描金花纹。这种技法在明晚期漆器中已有,以盘居多。
清代继承了这一髹漆传统,制作的器物仍然以盘为主,描绘山水景色,或花卉配以诗句。罩金漆既保护器物的金色不被磨损,又使花纹区别于描金,别具特色。
如乾隆黑漆描金开光方胜式盒,长36.7厘米,宽19厘米,高3.7厘米,双方胜形。通体黑漆地,施彩金象描金及洒金地花纹。双盘心均随形开光,内绘山水人物、亭台楼榭景色,盘边饰花卉锦纹。
盘外绘菊花、石竺、梅花、牡丹、兰花等团花纹。盘底髹黑光漆,描金折枝花卉,描红漆纹理,用笔简练,花纹工整秀丽。外底中心有双方圈楷书描金“乾隆年制”双行款。
在描饰类漆器中,除了描金,还有描漆与描油。描漆是早期漆器中最常使用的漆工艺,即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种色漆绘出花纹的做法,又称“彩漆”、“描彩漆”。
清代漆器中具有清早期风格的描彩漆有牡丹纹长方几。清雍正时期的描彩漆作品较多。清乾隆时期描彩漆制品相对减少,带有款识的作品较少。
漆画也是描漆的一种,只是色彩更为单纯更为写意。它是用一种颜色漆在漆地上描绘花纹,再用黑漆、金漆或其他色漆勾描纹理。
描油是以油代漆,在漆器上画出花纹的做法。描油与描漆的不同处是描油可以调制出任何颜色,色彩变化多,纹饰绚丽多彩。
描金彩漆是描金与描彩漆两种漆工艺的合称。清代漆器的特点之一就是多种漆工艺的综合运用,即在一件器物上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漆工艺。
清代的描金彩漆作品数量比较多,造型丰富多彩,有实用品和观赏品两大类。一般均以描金勾勒纹饰的轮廓及细部纹理,以彩漆描饰花纹,既金碧辉煌,又斑斓绚丽。用描金彩漆制成的漆器有盘、盒、杯、瓶、笔筒、几等。其中盘有葵瓣式、海棠式、菱花式,盒有万字盒、寿字盒、八角盒、葫芦盒、六瓣盒等。
戗金彩漆是“戗金”和“彩漆”两种工艺同时施于一器之上。戗金彩漆有两种:一种是“戗金填彩漆”,一种是“戗金描彩漆”。
这两种方法制成的漆器在清代同时存在,都是用“戗金”勾勒出花纹图案的轮廓及枝叶的细部纹理。
清代最早的戗金彩漆是康熙时期的器物。其中有戗金云龙纹方几、戗金云龙纹炕桌和戗金云纹葵瓣式盘等。清康熙戗金彩漆作品有的直接在漆地上饰花纹,有的则做成填漆锦纹地,在锦地之上再饰花纹。它们在制作工艺上虽有繁简之别,但从器物的装饰效果看,当以后者更佳,似“锦上添花”。
清乾隆时期的戗金彩漆器物造型丰富,装饰富丽堂皇,并在器物底部依据所饰图案的内容为器物定名。例如,双凤长盒、吉祥圆盘、八仙长盒、鹤鹿长盒、瑞草圆盒、如意宫盒、双喜方盒、菱花凤盒、海棠仙盒、万福凤盘等。从其所定器物之名可以看出,大都是与长寿、祝福有关的吉祥图案。
此外,还有戗金彩漆寿春盘、银锭式盒、鱼式盒、桃式盒、云龙菊瓣盒、六瓣式盘等,均以其奇特的造型和富于变化的图案取得了形式和内容的协调统一。这类制作讲究的工艺品是清乾隆以后漆器工艺无法企及的。
清代的嵌螺钿工艺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嵌螺钿漆器的数量增多,造型丰富。既有大件的家具,也有小件的盘碗;既有嵌厚螺钿的,也有嵌薄螺钿,并出现了鲜艳的衬色螺钿。
清代的嵌螺钿漆器有纯嵌螺钿的,也有与其他工艺如描金、彩漆等相结合的。
清代嵌螺钿漆器中最早始于清康熙时期,其中黑漆嵌螺钿平头案、黑漆嵌螺钿龙纹箱、黑漆嵌螺钿书格、黑漆嵌螺钿职贡图盒,均是清早期嵌螺钿漆器的精品。
如康熙黑漆嵌五彩螺钿山水花卉书格,高223厘米,宽114厘米,纵57厘米。书格本为一对,楠木胎,方角,格4层,每层板下用3根穿带承托,最上层顶板穿带安在板上。最底层四足间加牙条、牙头。书格周身髹黑退光漆,漆上以五彩螺钿和金、银片托嵌成136块66种不同的花纹图案,其中包括8种人物山水、22种花果草虫、36种锦纹。是至今所见装饰锦纹最多的实物书格,四腿镶凿铜镀金筒状包角。
下面第二层中间穿带刻“大清康熙癸丑年制”款。做工精细,图案丰富,色彩绚美,特别是所嵌螺钿、金银片极薄。在狭小的面积上做出十几个单位的锦纹图案,显示出极高的工艺技巧。
清代雕漆以乾隆时期制作的最多,有剔红、剔黄、剔彩、剔黑、剔犀等品种,雕漆作品的范围几乎涉及宫廷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典章礼仪品有宝座、屏风、如意等;家具类有桌、椅、绣墩、几等;陈设品有瓶、花觚、尊、插屏、天球瓶、炉瓶盒等;文房用品有笔筒、成套文房用具、笔管、笔匣等,还有大量制作精美的珍玩。
如乾隆剔红《洗桐图》宝盒,高12厘米,口径29.6厘米,盒通体髹朱漆,盖面随形开光,内雕天、地、水锦纹为地,上压雕流云、山石、修竹、曲栏、梧桐,一老者端坐于院中,一童子侍立于后,另3个童子正在洗擦梧桐树。盒壁上下各五开光,分别雕牡丹、菊花、梅花、荷花、月季等花卉纹,开光外雕杂宝纹,口缘雕回纹。
盒内及底髹黑漆,盖内有填金“洗桐宝盒”器名款,底刻“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
清乾隆年间,养心殿造办处仍设有“油漆作”,负责制作皇家使用的各种漆器用品。御用雕漆却不是在造办处制作的,而是在苏州制作的。清官档案中有明确的记载。
清代雕漆继承了明代嘉靖和万历时期的风格,不善藏锋,刀痕外露,虽有磨工,但远不如明早期那般圆润光滑。尽管如此,清代前期雕漆工艺在表现形式之丰富、雕刻之精细等方面仍然超越了前代,达到历史的峰巅。
如太和殿金漆云龙纹宝座,即皇帝穿朝服所坐的龙椅,通高172.5厘米,座高49厘米,宽158.5厘米。座前脚踏高30厘米。宝座有个“圈椅”式椅背,由金丝楠木制成,上面刻有形象生动的蟠龙。宝座“圈椅”由中间向两侧逐渐走低。靠背背板平雕阳文云龙。
整个宝座从上到下都有相应的花纹图案,共有13条金龙盘绕。整个宝座外髹金漆,显得金光灿烂,富丽堂皇,是紫禁城也是当时全国最大、最高档次的礼制用具。
清嘉庆雕漆有一件带有款识的《羲之观鹅图》笔筒,其刀法、图案风格均保持有清乾隆时期的特点。
观鹅图笔筒通高14.8厘米,口径10.2厘米。笔筒窄折边口,平底,附座。筒外壁压雕山水亭榭、人物树木。画面中清水一池,游鹅泛波,一老者坐于池畔榭中观看水中游鹅,小桥之上有两人行走,随行其后的童子怀中抱琴,是为携琴访友之意。
景物虽多,但层次清晰,意境恬淡深远。器物上刻几种锦地以示不同的空间。底部髹黑漆,中心镌篆书“嘉庆年制”4字款。
此笔筒漆层较厚,雕刻刀法精密,棱线深峻有力,纹饰清晰醒目,色泽艳丽。其刀法及图案风格均保持着乾隆时期雕漆的一些特点。
此笔筒为现知唯一嘉庆款的雕漆作品,对于研究乾隆以后雕漆工艺的发展变化及嘉庆时雕漆的风格特征均极有价值。
清嘉庆以后,雕漆工艺日趋衰落。清光绪时技法失传,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时令苏州承办漆器,唯雕漆一项无人能制作。
清代漆器的发展得到了皇帝的推崇,因此在宫内,漆器应用非常广泛,已经渗透到宫廷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各地官员也将漆器作为重要贡品进贡朝廷。
清代造办处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由于不惜工本,所以制作出的漆器华丽精美,代表了清代漆艺的最高水平,同时也体现了皇家的艺术风格及审美情趣。
如清黑漆嵌螺钿五子夺魁盒,高6.8厘米,口径16.8厘米,圆形,平顶。黑漆地嵌薄螺钿间贴金。盖面梧桐下,一妇人倚坐于石桌旁,观五子嬉戏庭前。盒内嵌白玉十二属相及册页“御制寿民诗”。
除了造办处,全国还有许多地方也制作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漆器,如扬州的镶嵌漆器、福建的脱胎漆器、山西的款彩漆器、贵州的皮胎漆器等,还有苏州、杭州、四川、广东、北京等地也都制作了各具特色的漆器。
历史上扬州是重要的漆器制作地。到了清代,扬州是著名的商业城市,玉器和漆器享誉全国。
扬州漆艺最高成就的是百宝嵌工艺。卢葵生便是扬州著名的髹漆艺人,精于百宝嵌工艺,卢氏作品以文房用品居多,如漆砚盒、漆壶、笔筒、果盒、套盒、臂搁、琵琶等。
清代的福建以制作脱胎漆和木雕金漆而著称。清乾隆中期著名髹漆艺人沈绍安掌握了髹漆技巧,领悟到我国泥塑佛像和夹纻造法,因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脱胎漆器。
沈氏所制漆器在调料时除用油料冲淡原漆外,主要以金粉、银粉作调和料,解决了一般漆色干后变为黝黑,难与其他鲜色颜料调和的困难,调配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漆色,如珊瑚红、淡黄色、橘黄色、白色、苹果绿、松绿等鲜艳的色彩。
清代的贵州以制作皮胎漆器而闻名于世。它作为地方漆器的一个品种贡入宫廷。皮胎漆器较之木胎体轻、韧度好。
其制作方法为在牛皮胎上刷黑漆或朱漆作地,再在漆地上用金描绘花纹,有的则再罩上一层笼罩漆。贵州所制作的皮胎描金漆器多为盘、碗、盆、盒等日常生活用品,使用价值颇高。
苏州是清代宫廷造办处制作雕漆的中心,其造型、图案、款识直接受宫廷造办处指挥和控制。除了官办作坊直接为宫廷服务,地方漆器作坊也深受宫廷漆器影响,其雕刻风格是相同的。
每年慈禧过生日时,许多大臣也购买北京雕漆作为贵重礼品贡入皇宫。如慈禧太后雕漆嵌玉屏风,相传为两江总督端方为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进贡的雕漆器,为苏州名匠梁福盛制作。宝座高115厘米,宽127厘米。屏风高271厘米,连座高314厘米。
杭州曾是南宋制漆的中心之一,有许多一家一户的漆器作坊。清代的杭州仍保留了过去的传统,漆器制作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大多制作罩漆。
在地方贡品中,四川进贡漆器的记录较少,只有清乾隆五十二年四川布政使王站柱进贡雕漆的记载。其中有一件方套盒,盒底有书“四川劝工局谨制”款。此盒构图简练,纹饰疏朗,线条流畅,采用了款彩与描彩漆两种漆工艺。从此盒的款识分析,这件漆器是清代中后期由四川的官办作坊制作的,较为精致,形制也别出心裁。
广东是清代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清代制作多种工艺品的著名之地。广东制作的象牙、家具、珐琅、玻璃、玳瑁、鼻烟壶等制品享誉京城,也是广东官员向清官进贡的主要工艺品。
北京漆器以雕漆为主。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的德诚局、甫润斋等作坊对流落民间的清乾隆雕漆曾有过研究。此外,继古斋有3位师傅也制作雕漆,但他们制作的雕漆不仿古代,有其独特的做法。
清代漆器的装饰艺术特点如下:(1)造型有大围屏、床榻、座椅、柜桌、挂屏及日常生活器皿等。(2)装饰技法主要有雕漆、金漆(描金、罩金髹、描金罩漆、洒金)、雕填、堆漆、螺钿、百宝镶嵌、刷丝、斑纹填漆、绮纹刷丝填漆等。(3)装饰题材主要有云龙纹、瓜蝶纹、百子纹、戏婴纹、亭台楼阁纹、花草纹、佛塔纹、文字纹及吉祥纹等。
山东潍县的嵌银丝漆器,以金银嵌成各种花纹,漆面为黑色或咖啡色,经镶嵌后的漆器华贵而雅致。据《萝窗小牍》载,“田镕睿,号两帆、潍县人,善毡榻,亦能裁治书籍,服役于陈授卿先生,有二子,长子正、次子由,皆能治嵌漆器,先生爱之,为画彝器图形,令其仿制,又出金石文字,恣其抚摩,二田之名大噪,所制用乌木为胎,历久不脱,诸物皆善,而文具为最精。”潍县嵌银丝漆器的主要品种有烟具、文具、果盒、圆盘等。
清王朝在康、雍、乾三朝的工艺美术品,如玻璃器、瓷器、珐琅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等,无不制作精美,装饰华丽,体现了清代“康乾盛世”的气魄和时期特点。
仅就漆器而言,在清朝康、雍、乾时期进入漆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最能代表清代漆器制作水平的是清官造办处制作的漆器,其中,清代制作的一色漆器有朱漆、黑漆和金漆等。
黑漆与朱漆是漆工艺中最常用的装饰手法,也是漆工艺中制作最多、最普及的品种。
黑漆与朱漆是伴随着漆工艺的产生而出现的,清代继承了这一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制作了许多黑漆与朱漆的器物。
清代制作的黑漆与朱漆器以具有实用价值的器物居多,黑漆有圆腿书桌、条桌、膳案、香几、砚盒、捧盒、笔管等;朱漆的有书桌、痰盂、香盒、捧盒等。
这一类漆器虽无任何装饰与花纹,却以其优美的造型和纯正的漆色取胜。其中清乾隆年间制作的脱胎朱漆盘、盖碗、盒,是朱漆中的代表作。
金漆就是在器物上贴金的做法。贴金的方法有贴金、上金、泥金。清代以金漆制成的漆器最著名的就是陈设在太和殿象征皇权威严、神圣的金漆龙纹宝座、屏风等作品。在清代以金漆为地的漆器制作较多,其上又加其他的装饰工艺,如描金、描银、描漆等。
二、宋代的漆器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我国著名工艺美学家田自秉先生说过:“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不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都以朴质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使人感到一种清淡的美。“宋代漆器虽不及瓷器之盛名,却仍在材质、造型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水平。从造型上看,宋代的漆器与宋瓷风格近似,都以流畅圆润的线条、严谨自然的轮廓、洗练大气的器型而著称,与装饰富丽堂皇的唐代风格和繁复琐碎的清代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宝应出土的素髹漆器最能代表宋代漆器的注重实用性的特征。
三、清代漆器生产的重要特征是地域特色日益明显,呈多样化发展趋势。明代以官办手工业为主的漆器生产方式,此时已为民营手工业所取代。各地的民间漆艺作坊,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漆艺门类。如:苏州的雕漆;扬州的漆镶嵌,福州的脱胎漆等。在清代的漆器品种中,光素漆器是一大亮点。在清宫中,光素漆器常见于大型家具,仅有较少量的盘、碗、盒之属。其方法是采用脱胎工艺制作,使其胎薄体轻,造型精美。
第二,漆器制作得到了皇家的重视和提倡,形成了以造办处为主的宫廷漆器制作中心,并与地方漆器生产并存,共同发展,出现了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局面。宫廷造办处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制漆艺人为皇家服务,而地方制作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漆器也以进贡的形式进入宫廷,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漆器工艺的发展和提高。
第三,清代漆器的制作和使用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以宫廷漆器最为突出,大至宫廷典章用品、陈设品,小到生活日用品、文房用品和赏玩用品。目前,尚无经过考古发现的清代漆器问世。人们所见的清代漆器都是传世品,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
漆器的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420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已见使用,战国时期更加发达。在汉代,漆器被作为日用器具,日渐普遍。唐代的漆器实物制作也有明显的发展。宋、元、明朝之后,漆器的制作有20多种。
漆器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物品;由于漆有耐酸、耐碱、耐热、防腐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人们利用。我国为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韩非子.十过》篇述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发现了漆制实物。在古代种植漆树相当普遍,战国大哲学家庄子就曾担任过管理漆园的官职。早期漆器一般在简单木、竹胎上髹涂,既可防腐,也可用于装饰。随着漆工艺的发展,逐步出现在各种器物上彩绘、描金、戗金、填漆等,或在器胎上髹漆至一定厚度,再在上面雕刻图案的作法,还有的在漆器上镶嵌金、银、铜、螺钿、玉牙及宝石,以组成华丽的花纹,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唐代的金银平脱,宋代的一色漆器,元代的雕漆,明代的百宝嵌,清代的脱胎漆器等,都是各代有代表性的特色名品。
中国漆器工艺是古老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所谓漆器,就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和美术品。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彩,光彩照人。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漆器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首先须制作胎体。胎为木制,偶尔也用陶瓷、铜或其它材料,也有用固化的漆直接刻制而不用胎。胎体完成,漆器艺人运用多种技法对表面进行装饰。漆器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抛光到可与瓷器媲美。漆层在潮湿条件下干燥,固化后非常坚硬,有耐酸、耐碱、耐磨的特性。像陶瓷、丝绸一样,中国漆器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到了明清两代,中国漆器发展到了全盛时期。漆工艺与建筑、家具、陈设相结合,并由实用转向陈设装饰领域,进入了以斑斓、复饰、填嵌、纹间等技法为基本工艺的千变万化的新时代。明代雕漆,初以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西塘张成、杨茂为榜样,由张成的儿子张德刚与包亮主持内廷果园厂官办漆作的生产。成化、弘治年间内廷雕漆,器胎变薄,花纹疏朗,标志西塘派雕漆已进入尾声。云南大理为另一雕漆产地,名漆工现仅知王松一人。至嘉靖年间,云南雕漆始进入内廷,取代西塘派,使内廷雕漆为之一变。其特点为刀不藏锋、棱不磨熟。明末清初雕漆艺术一度失传,至乾隆四年由雕竹名匠封歧刻样,苏州织造漆作仿制成功,宫廷用雕漆亦大多由苏州制做。扬州雕漆有螺钿、百宝嵌等品种,所制漆器花纹纤细且五彩缤纷。名工有王国琛、卢映之、夏漆工等,后者尤善制仿古剔红漆器。苏、扬两地漆作毁于清廷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之战中。福州漆器以脱胎见长,色泽华美,器体轻巧,系由名工沈诏安用传统夹□法所创。
现代漆器工艺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扬州、上海、重庆、福建、山西平遥、贵州大方、甘肃天水、江西宜春、陕西凤翔等地。其中,北京雕漆是在木胎或铜胎上髹饰数十层甚至上百层,再进行浮雕,色彩以朱红为主,风格富丽华贵。江苏扬州漆器以镶嵌螺钿为特色,在光线照映下,非常精美。福建脱胎漆器,以其色泽光亮、轻巧美观、不怕水浸、耐温耐酸碱腐蚀为点。
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以花瓶制作为例,先预塑好泥胎或制作好木瓣胎模型;再用水裱上二层毛边纸;刷上脱离剂两道;髹上推光漆;然后成的分别髹上用生漆调细、中、粗灰数道;视器物的大小,用面粉调生漆裱上一次或二三次夏布或绸布;分别髹上用生漆调粗、中、细灰数道;用水冲去泥胎或脱去木瓣胎;用清水洗净胎内面,便成了脱胎漆器的"雏形"。每道工序都要阴干,每道髹漆在阴干后,都要用苏砖等干磨。"雏形"制成之后,还有好几道大工序。
四川漆器,多用推光的髹饰技法或以雕填见长,或以研磨绘著称。此外,还有厦门漆线装饰,天水的雕填等,都各有不同的艺术特色。
嵌螺钿工艺的装饰性强,给人以五光十色的美感,是明清时期颇为流行的漆器装饰艺术。嵌螺钿漆器是中国漆艺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她以华丽多变的色彩丰富了漆器装饰艺术。螺钿镶嵌漆器是精选河蚌、夜光螺等优质的贝壳作为原料,经过磨制后,作成人物、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的图案,拼贴、镶嵌于漆坯上,再经过髹漆、抛光制作而成。螺钿镶嵌分为软螺钿和硬螺钿镶嵌两种。软螺钿镶嵌又称点螺。是将贝壳、夜光螺等原料精心制成薄如蝉翼的螺片点在漆坯上制作而成。硬螺钿镶嵌的制作方法相同,只是作为原料的贝壳磨得较厚些。还有一种做法,是在螺钿的薄片底面衬上不同的颜色,透过薄薄的贝壳能显现出各种色彩,称为衬色钿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