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的环境污染
淄博:工业重镇的环境之痛
“国家环保模范城的考核指标,淄博能达到几项?最难达到的指标都是哪些指标?”记者问山东省淄博市市委书记张建国。
没有掩饰,没有冠冕堂皇的答非所问,张建国的回答很坦诚,“25项指标中,有关环境质量、建设方面的大部分指标,淄博市还基本达不到。”
明知道这么大的差距,为什么还非要创建环保模范城?
“淄博人受了好多‘刺激’。淄博是陶瓷名城,有好多人来投资建陶瓷厂,但他们都去威海、青岛买房子居住。有人说,东营市电线杆子比树多(因为东营市盐碱地地质,种树困难————记者注),而淄博市是烟囱比电线杆子多。我去美国休斯敦访问考察,那可是美国的污染大户,可人家的环境看上去仍旧非常好,并没有我们这么糟糕……”张建国说,“所以我们下决心要把淄博的环境质量和环境建设搞上去,创建环保模范城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虽然我们距离达标还有相当的差距,但这些差距并不能阻止我们努力,相反给了淄博非常大的动力。”
怎奈何工业重镇的环境之痛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今年“六五环境日”活动的讲话中提到,自1997年以来,“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在全国各地得到了积极响应,已有45个城市和3个直辖市的城区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或城区”称号,还有100多个城市(区)正在积极创建。
淄博就是这100多个中的1个。基本上可以判断,淄博也一定是这100多个中,先天条件较差的一个。
淄博是一个工业重镇。现代工业发展已有百年历史,石化、陶瓷、纺织、医药、机电等产业雄厚,拥有齐鲁石化、山东铝业、淄博矿业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淄博的工业固定资产拥有量占山东省的1/4,工业产出量长期居全省第二位。
以资源型、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也埋下了能耗高、污染重的种子。淄博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烟囱,冒黑烟,晚上星星看不见,一年吸掉半块砖”;水泥厂周围的群众则这样描述当时的景象:“走路眯着眼,吃饭捂着碗,推磨打着伞”。2001年以前,淄博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不足100天,二氧化硫、烟尘、化工工艺废气年排放量均居山东之首,曾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痛下决心搬掉水泥生产线
记者在淄博所住的酒店位于淄博市张店区,就在酒店东侧,据当地人介绍,几年前可是水泥生产线的聚居地,这里的人就怕刮风,一刮风,粉尘末就会包裹全身,呼吸也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2001年,淄博市工业粉尘排放量达到4.48万吨,主要原因就是淄博是山东省的第一水泥大市,共有60多家水泥厂100多条水泥生产线。2002年全市水泥产量达到1096万吨,占全省水泥产量的12.5%,位居全省第一,而张店区近郊四宝山地区的水泥产量就达400万吨,占全市水泥产量的36%,是淄博市的第一产区,也是第一污染区。据测算,2002年四宝山地区的水泥粉尘产生量达1.89万吨,占了张店区粉尘排放量的54%,严重影响了当地人的身体健康。
2002年,淄博市痛下决心,决定用六年的时间对此地的15家企业42条生产线进行搬迁改造,后来经过调查摸底,又将改造计划提前了三年半。就为这件事情,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现场会、调度会9次,计委、财政、环保及有关区县参加的协调会12次,还出台了搬迁改造的补助、奖励、贴息等优惠政策,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向企业兑现各类资金7492万元。
据淄博市环保局局长邹光平介绍,不仅计划内15家企业42条生产线全部提前三年半完成搬迁改造,而且还吸引了不在计划内的两条生产线主动要求改造。改造热情如此高,正是因为淄博市在实施水泥厂搬迁的同时,还以此为契机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完成了800万吨的新型干法回转窑年生产能力建设。
经过了水泥生产线改造搬迁后的淄博,每年可减少粉尘排放量4000多吨,年增加水泥产值5亿元,增加生态绿地面积1万多亩。
现在说起来容易,当初干的时候却不易。市委书记张建国是这件事情的主导者,经历了好多让他“挠头”的事儿。“围绕着水泥生产线,仅附近炸石头的、运石头的就有多少人啊,都要靠这个生产线生活,有的人为了保住水泥生产线,以命相逼,当时的阻力可想而知,但我们还是挺过来了,妥善安置职工近万人,钱也花了不少。”
记者在张店的街道上走了走,现在已嗅不出水泥厂的味道,这背后的努力———值得,值得。
既调又治突破结构性污染
淄博搞环保难,难在产业结构,这一点市委书记张建国很清楚,“产业结构决定收入结构,收入结构决定财源结构,淄博建材、冶金、化工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不调整的情况下,淄博的环保怎么搞?”这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齐鲁石化、山东新华制药厂都在淄博,这两家还衍生了一批相关产业,新华制药厂2004年完成产值50亿余元,齐鲁石化产值达343亿元,在这两家的带动下,2004年全市化工、医药行业完成产值683亿元,占全市的38.1%,这个高比例带来了另一个高比例,淄博市35%多的工业污染负荷来自化工业,且大多数来自这个两个化工区。
2002年淄博市一改“工业立市”,提出“环境立市”,随后的专项整治也随即展开。2003年8月,东部化工区新华制药、东大化工等7家企业的部分项目限期治理;2004年6月,再次对化工区企业的部分生产项目实施限产、停产,新华制药集团搬迁了咖啡因项目,根除了辛醇味,还投资4000余万元新建了污水处理厂,东大集团停产了阳树脂项目,解除了鱼腥味……目前化工区的“化工味”的刺激影响范围和强度明显减少,群众的投诉率也大幅下降。
淄博是著名的陶瓷之乡,其制陶业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瓷器生产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淄博建成了数量巨大的陶瓷炉窑,馒头窑、倒焰窑等各种炉窑在淄博南部星罗棋布。据统计,淄博境内有各类炉窑最多时达5200余条,密度之大全国少有。数量众多的炉窑给淄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为此,近几年来淄博市开展了大规模的炉窑治理。据邹光平介绍,淄博市先后投资近5亿元,对1356条燃煤工业炉窑实施了清洁燃烧技术改造,47家企业改烧天然气,并关停取缔燃煤工业炉窑1080条,年减少烟尘排放量4.6万吨,同时经过这一改造,陶瓷产品的达标率还提高了。
张建国补充说:“一个华美陶瓷厂,我就去了三次,老百姓举报,我就去说说,结果过几天从那儿经过,又看见大烟囱冒黑烟,我又跑去,就这么着去了三次,最后才解决问题,难啊!”
明知创模难仍知难而上
淄博是春秋战国时齐国的故都,齐国的先民很早就注意保护环境,提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所以开乎万物”的思想,意思是说,要以自然界为父母,攫取资源要尊重自然规律。
所以,尽管淄博市的环境压力非常之大,淄博人仍旧不甘于经济高增长下的劣质环境。2004年底,淄博市政府由2002年“环境立市”的理念又发起了“创建环保模范城”的想法。
淄博市制定了严密的创模计划,整个计划分9大项103小项,预计投资36亿元,是淄博市20多年来领导重视程度最高、投资额最大、工程量最多、标准最严的环保专项计划。
而淄博给自己的“创模”还加了个期限———5年。
原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引起的;燃料燃烧产生有害烟气引起的;色釉料制作、施釉引起的;各种添加剂引起的;选择的生产工艺技术引起的;一些人对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或自私自利引起的。其中最要害的是人的意识和燃料燃烧。
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众所周知的,包括SO2、N0X、CO、粉尘、碳黑微粒等在内对大气污染,造成下酸雨,植物不结果等等;包括固体悬浮物、负离子、若干有害重金属在内的对水的污染;废渣、废磨料、废模具等造成的污染;气动机械、加工机械运转产生噪音的污染。其中最要害的是对大气的污染。
五年前,临沂拥有建陶生产企业73家,生产线136条,而 现在仅剩21家陶企、35条线,短短几年时间,超过70%的陶企及生产线已经退出。
产业规模缩水之严重,与山东淄博一道,堪称近年来全国之最。
这一切的“变化”皆因环保整治。2015年开始,临沂持续掀起猛烈的环保风暴,从退城入园、集中生产、总部产能转移,到“煤改气”,5年来一轮又一轮的环保治理,收割了超过70%陶企的“命”。
除了看得见的陶瓷厂数量及产能规模的缩水, 几轮环保整治后,临沂陶瓷的产业生态、产品配套、销售体系均受到剧烈冲击与损害,这些看不见的“内伤”,才是一个产区最大的“创伤”。
2019年,“煤改气”下的临沂,是全国最“难”的陶瓷产区,政府强制要求临沂全部陶企改用天然气,令当地陶企数量再次由仅剩的45家缩减至18家,同时高企的生产成本让当地陶企瞬间失去了市场竞争优势。
一直以来,“薄利多销”是多数临沂陶企的主要竞争方式,而在使用天然气生产之后,原本就已微薄的利润很难支撑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从而导致27家陶企无力坚持“走下去”,最终退出陶瓷行业。
除了成本压力与挑战陡增, 27家陶企及生产线的退出,让临沂陶瓷的产品结构变得空前单一,此前“一站式购齐”的品类齐全优势瞬间丢失,很多产品难以配套 ,导致一批合作多年的经销商客户不得不外流他地,寻找新的产能替代。
特别是在2019下半年,临沂多数陶企均面临着巨大的销售压力,一方面是生产成本高企,导致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毫无价格优势;另一方面是伴随着60%陶企的退出,产业配套及产品体系的完整性遭受剧烈冲击,导致产品结构单一,客户配货难度增大。
哪怕到了2020年,临沂“煤改气”的余波依旧没有消散。2020年复工复产以后,各大产区产品价格较为稳定,但临沂内墙砖却独自走出一波降价操作,甚至有临沂陶企为保障生产线正常运转,连续降价2次,以此拉动产品销售。
据《陶瓷信息》最新统计,在临沂陶瓷现有的35条生产线中,内墙砖生产线为21 条,抛釉砖生产线为6 条,中板生产线为2 条,艺术砖生产线为2条,大板(900×1800mm)生产线为1条,仿古砖、K金砖、背景墙生产线各1条。
而 在“煤改气”前的2018年初,临沂拥有115条生产线,产品品类涵盖瓷片、耐磨砖、抛光砖、仿古砖、抛釉砖、K金砖、大理石瓷砖、地脚线、背景墙、大规格薄板、负离子瓷砖、透水砖等十余品类,并且规格更齐全、花色更丰富,加之产品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成为无数经销商采购的首选之地 。
从当前生产线分布来看,临沂仍是全国最大的内墙砖产区之一,虽然与高峰时期相比,在产品品类的多元化,花色、规格的多样性方面均相差较大,但近日《陶瓷信息》在临沂走访获悉, 2020年以来,伴随着临沂的政策环境逐步稳定,临沂陶瓷的产品品类正在逐步完善,“一站式购齐”优势正在逐步修复与回归 。
临沂的“短板”就是煤改气后产品结构缺失,大大影响了经销商到临沂产区采购的信心。2020年来,部分临沂陶企对产品结构进行了重新定位,在坚持企业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差异化产品,以此补齐“短板”,吸引采购商的回流。
如,临沂华宸陶瓷有限公司于去年底对一条红瓦生产线实施改造,并于今年 3月份成功改产600×600mm规格仿古砖,成为临沂目前唯一一家仿古砖生产企业 。而2019年之前,临沂曾有华伟陶瓷、双信陶瓷等多家陶企多条生产线生产仿古砖。但时至去年底,临沂产区已无仿古砖生产企业。
华宸陶瓷仿古砖的投产,让临沂产区的瓷砖品类进一步完善,但在华宸陶企负责人看来,这只是第一步,其公司接下来还将在产品品质提升方面下功夫。
“为进一步完善产品结构,我们计划在9月底再推出低吸仿古砖。”临沂华宸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在临沂产区,不止华宸陶瓷一家陶企在补齐产品结构的道路上前行。 山东宇达建材有限公司在今年成功推出了600×600mm规格抛釉砖,山东华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与沂州建陶则分别推出了中板产品,从而填补了临沂产区在产品结构方面的空白 。此外,由临沂萨克米·新天地项目筹建的2条大板岩板生产线现正处于紧张施工中。
临沂萨克米·新天地高 科技 陶瓷项目建设进度。
截至目前,临沂产区产品已涵盖内墙砖、抛釉砖、仿古砖、大板、中板、艺术砖、背景墙等。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各陶企产品结构的不断完善,临沂产区“一站式购齐”优势又在进一步聚集。
据了解,临沂萨克米·新天地项目建设的大板岩板生产线计划于2020年9月底建成。届时, 临沂产区陶瓷生产企业将达到22家,生产线达到37条,并再次填补临沂在岩板品类上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