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中日“瓷器活”的不同之处—锔瓷与金缮

热情的狗
怕黑的万宝路
2023-03-20 11:30:46

中日“瓷器活”的不同之处—锔瓷与金缮

最佳答案
纯情的老鼠
细心的河马
2025-09-14 11:21:56

?还记得小时候,当年那些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着“锔盆,锔碗,锔大缸”的锔瓷匠人吗?

这一行当,在民间是“街挑子”之中的一员,跟“鸡毛换糖”、“磨剪刀”等一样,是被人看不起下九流的行当。

▲锔瓷作品

随着社会进步,时过境迁,如今他们的身影已经难以寻觅,伴随着岁月流逝,仿佛成为了时光和记忆里永恒的标本。

街头手艺中有一门叫“锔瓷”的手艺,消失的还要早一些。可以说,它的兴衰跟瓷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锔瓷作品

大家应该知道瓷器坚硬耐磨,但弱点是易碎。以前物资匮乏,一件瓷器破碎后,留着无用,弃之可惜,重新买一个又要花不少钱。

于是锔瓷匠人们便应运而生,继而便产生了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而这一行当的出现,也很快就被老百姓接纳,破碎的瓷器得到了再生。

▲《清明上河图》中锔瓷匠人

锔瓷这一行当起初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据说在《清明上河图》上就有一处锔匠做活的记录,那么由此可以证明,至少在宋以前,锔瓷匠人就已经存在了。

然而,工业化的进程突然结束了这一切。。。

▲锔瓷的工具简单,但却有复杂的工序

当瓷器的生产从纯手工转向流水线的那一刻起,当锔瓷的工钱大于新买一个瓷器的价格的时候,锔瓷匠人们哪里还会有生存的空间?锔瓷这一行当也就注定萧条下来了。

所以,如今在民间即便现在有 “金刚钻”也再无人揽“瓷器活”了。庆幸的是这门技艺还是有传承的,目前在一些古董瓷器的修复上还在使用。

可以说国人将“锔瓷”由“下里巴人”变成了“阳春白雪”并束之高阁。

▲这就是给瓷器打眼的金刚钻中的弓子钻

锔瓷成了我们的记忆而类似的日本金缮却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锔瓷一样,这种技艺更多的是指一种对待残缺的尊重。

但工艺却大有不同,常言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中国要用金刚钻钻孔,用锔钉抓牢修补;

▲锔钉

而金缮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以金修缮”,听起来像是金工艺,其实是中国的漆艺与日本的侘寂美学碰撞融合的修复艺术,属于漆艺的一种,在日语中叫做Kintsukuroi。

金缮是用天然的大漆黏合瓷器的碎片或补充缺口,再将漆的表面敷以金粉或者贴上金箔。

▲金缮作品

器物的伤口上像是融了些许的金子,有缺陷的部分被突出,但并不突兀,甚至还会为原先的器物增色不少。

那一条条纤细的金色线条顺着冲线(瓷器受到冲击形成的裂纹)流淌,在深色碗盏的映衬下分外抢眼,仿佛一道道划破黑夜的闪电。

▲金缮作品

而浅色杯碟上的金线,看上去则像沐浴着金色阳光的汩汩细流,温婉轻柔。器物原本的伤口,因为金的加入,变得醒目却不突兀,还有了别样的残缺美。

“喝茶人几乎都喜欢这样的美,在日本称作侘寂。”

▲金缮茶碗

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指残缺之美,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也有朴素、谦逊、自然的意思。

在老刘看来金缮的回暖归于茶文化的普及。茶人惜物,因为只有珍贵的东西,才需要修补。

▲金缮作品

不得不说“日本人,会在手艺的精致上下极大功夫,而中国则是,文化观念很精致,做的时候很松弛。”

或许这就是我们当今,传统式微的原因,大张旗鼓喊行动,冷冷清清做保护。有7000年历史的漆艺文化,就这样被我们丢在一旁,成了他国荣耀!

▲将碎瓷片、碎玻璃蜕变成惊艳的筷托

时代发展,技术发展,但还有很多东西,是再高的科技也无法取代的,总需要有些人,守护这些活化石。

其实金缮修复的美学,就给我们了一种很好的启示:用最好的形式弥补过去,坦然接受不完美,方能成就未来的完美。

刘哥胡(壶)论

无论是锔瓷还是金缮,这类手艺的出现是基于对残缺的崇拜,意在表达一种面对不完美时的姿态,坦然接受,精心修缮,而并非试图掩盖。

如俗话中讲的“补碗补盘补人心”,其实修补得是人的“惜物之心”。而正因为修补者的用心,才让破损之物瞬间焕发新的生命,得以诉说新的故事。

?END?

本期关键词:锔瓷、金缮

最新回答
清脆的鞋垫
拉长的指甲油
2025-09-14 11:21:56

我认为不掉价。传统的金缮,用天然的大漆将损坏的陶瓷粘合在一起,然后在油漆未干的时候撒上金粉或贴上金箔,最后再打磨平整。修复后的器物,窝心的裂痕被金色的线条覆盖,一根根金丝附着在上面,不但不显得突兀,还使陶瓷增添了有玩味的欣赏点,非常美观和有趣。金缮属于传统工艺,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发展,这样的老工艺几近失传。其实现在金缮价值非常高,一些有名的师傅修复一件器物的价格超出你的想象,因为他们不单单是在修复器物,而是在创造一件艺术品。

悲凉的黑猫
高大的大山
2025-09-14 11:21:56

温润的玉器,寄托了中国人心中“利万物而不争”的完美人格。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以“银”和“玉”比如瓷制茶碗,认为银不如玉:“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瓷器是人造的玉,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也中式美学的巅峰代表。

然而,瓷器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它非常脆,很容易破损,一如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

破碎了,还能重圆吗?或许在“金缮”这种古老的修复魔法中,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

2012年,他在大都会博物馆网站上搜到一只南宋的龙泉窑花瓶,光洁柔润的天青色釉面上纵横划过两道浅浅的金色痕迹,在原本素雅高洁的美感中,加入了一种既端庄又危险的美感,甚至比一件完好无损的古物更触动人心。

直觉告诉邓彬,这是一件用黄金修复过的花器,是用黄金融化了之后,再将破碎的瓷片粘合起来。邓彬觉得这个方法太酷了。但转念一想,常识告诉他,黄金的熔点非常高,瓷器一旦碰到这样的高温肯定会马上炸裂。

后来,邓彬四处打听这种工艺到底是什么,却不得其果。偶然有一天,妻子对烦恼中的邓彬说,她知道这是什么,这种工艺叫“金缮”,在日本已经存在了五百年,在中国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邓彬妻子正在看的日剧《料理仙姬》里,就出现了工匠用金缮技艺修复食器的场景。

金缮本质上其实是漆艺,它是用天然漆去粘合瓷器碎片,再贴金装饰。是一种以中国古代漆艺为底,融合了贴金技术的手工艺,是中国漆艺传播到日本产生的艺术形式。

江户时代的伊藤东涯所著《蚂蝗绊茶瓯记》中记载,室町时代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政得到一只在当时的日本被奉为“国宝”的中国南宋龙泉窑茶碗,珍爱异常。然而这件珍宝却不小心摔裂了,足利义政很痛心,因为举目望去,整个日本再也找不出第二只这样的茶碗,足利义政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这只珍贵的龙泉窑茶碗被送到了中国,请匠人们用“锔瓷”的方式修复。因为锔钉形状像蚂蝗,后来茶碗也被日本人称为“蚂蟥绊”,它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洁净的荔枝
欢呼的曲奇
2025-09-14 11:21:56

1、先把打破的地方用纸擦干净 。

2、买一瓶AB胶,市场上一般有卖。这种胶的粘性特别好, 可以迅速粘接。

3、先倒出一些A胶,再倒上一点B胶,用工具调匀。

4、 把破损的两个面都粘上胶水。

5、把两个面粘贴压紧。

6、用纸把多余的胶水去除掉。

7、自然风干后,瓷碗又恢复原状了,虽然不能完好如初,但至少还可以用,感觉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隐形的期待
烂漫的泥猴桃
2025-09-14 11:21:56

瓷器碎了用生漆、黑漆、蛋白或糯米粉粘。

所需材料:生漆、黑漆、蛋白或糯米粉、金箔。

金缮修复工具:括刀、砂纸、圭笔、吹风机、电窑炉、美工刀。

做法步骤:

1、用生漆固胎,涂在陶瓷断面、入窑炉中烤干。

2、调制胶合漆,两种配方:黑漆加蛋白、或黑漆加糯米粉。

3、搅拌直到漆成粘稠状,用吹风机边加热边搅拌可以加速反应。

4、陶瓷断面涂胶合漆。

5、将碎片紧密粘合在一块。

6、粘合完成后的状态。

7、填补碎片之间的表面缝隙:小缝,用糯米与生漆的调和膏填补;大缝,可用木粉漆或漆线图填补。

8、填补完成后,用砂纸打磨。

8、成品。

年轻的白昼
狂野的小兔子
2025-09-14 11:21:56

古陶瓷修复技艺其实是中国古老的一项传统技艺,《景德镇陶录》中就记载了景德镇陶工粘合碗盏的方法。“粘碗盏法,用未蒸熟面筋入筛,净细石灰少许,杵数百下,忽化开入水,以之粘定缚牢,阴干。自不脱,胜于钉钳。但不可水内久浸。又凡瓷器破损,或用糯米粥和鸡子清,研极胶粘,入粉少许,再研,以粘瓷损处。”这也许是最早的关于陶瓷修复的记载了。

现代古陶瓷修复的类型主要有:考古修复、博物馆展览修复、商业修复这三种类型。考古修复和博物馆展览修复都要求在修复过程中无损伤修复,还原陶瓷本来的面目,达到修旧如旧的标准。考古研究修复可以说是三种修复类型中最容易的,只需要把古陶瓷破碎的部分拼接粘牢,将缺少的部分用石膏补上,打磨修型,恢复原样即可。商业修复则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如修复水平不到,则不利于展览和交易,如修“过”了,则很容易修旧如新,造成文物破坏。目前社会上的修复还是以博物馆展览修复为多。

其他有关古陶瓷修复的方法,还有:

1、“金缮”修复。即将瓷器碎片由天然大漆黏合,表面再敷以金粉或者金箔,天然大漆不会造成化学污染,金粉装饰性较强。

2、“锔钉法”。这是民间保留的一种传统修复工艺,做法是在瓷器碎片上钻孔后,使用金属锔钉,将瓷器碎片重新铆钉在一起。这种修复因为技术的限制,只能恢复器物的使用功能,不但无法恢复器物原貌,而且对胎釉造成更多损害。

3、“热修”。即用釉料等材料将器物拼接之后入窑重烧。这种修复方法不但损害、歪曲了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而且可能对文物造成破坏,不被文物修复专家采用。

传统的大雁
兴奋的薯片
2025-09-14 11:21:56
山静似太古,日淡如小年️

手作小而暖,时光悠且长

上周在「静山」消磨了一个下午,看金缮修复的器物。

每一件老物件,都会在岁月中磨损消耗,边角处留下了细纹、缺口……金缮修复的本质是用大漆和黄金颜料将破碎的器物弥合,拥有“令物品再生”的魔法,让残缺变得完整,这样的技能既务实又富有诗意。

初次接触金缮是在福冈的一个小店里,店主大叔默默地修复着大小瓷器,任由我对着一屋幽幽金光发呆。金缮在日语里称之为“Kintsukuroi ”,指将瓷器碎片由天然大漆黏合,表面再敷以金粉或者金箔的工艺,装饰性较强。后来知道了这种技艺与中国传统瓷器修复技术—锔瓷类似,本质上是漆艺的范畴。

金缮,名如其字,以黄金为衣,以修缮为善举。不仅将残缺的器物修复完整,并通过二次创作让器物获得重生。甚至超脱器物本身的使用价值,进而升华为融观赏价值、收藏价值、艺术价值等为一体的传统技艺。

探究金缮的源起和发展,有三种不同的角度:

从粘合灵感来看,金缮修复取经于中国宋代民间锔瓷,将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进行重组固定。

从工艺审美来看,金缮修复拥有中国漆艺的宗源血脉和基因。以大漆黏合破损器物,用金箔、金粉勾绘大漆之上,为器物注入新的美感,堪称神来之笔。

从文化理念来看,金缮修复是日本侘寂美学最直观的呈现。不以残破为陋,反以为美。在残破之中,器物的生命,被呈现得婉转、曲折又绵密悠长。

金缮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日本“侘寂”哲学最恰如其分的体现。“侘寂”美学一词出现于16世纪,它内涵三层奥义:没有什么能长存,没有什么是完成的,没有什么是完美的。

而寻根溯源,日本“侘寂”是唐宋时期中国禅宗思想传到日本以后,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而生。

金缮修复实现了从重塑器物价值,到焕发艺术审美,进而到自我修行的进程。这个进程,不仅是器物的重生,更是心境的再生。让人懂得了要惜物、惜人,即使出现破败,珍重地用艺术创作的手法,重建了与逝去的人和物的关联和羁绊。

匠心、旧物、禅意,金缮修复对外是一门精妙的技艺,向内是心理上的自我唤醒和成长。与器皿对话,重塑器物的艺术之美,与内心交流,治愈内心的躁动。

聚缘为缮,点瓷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