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去上海博物馆看看陶瓷的大作为

受伤的水杯
动听的雪糕
2023-03-20 11:07:15

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去上海博物馆看看陶瓷的大作为

最佳答案
香蕉茉莉
怕孤独的羽毛
2025-09-14 05:22:53

一走进上海博物馆第一展厅,作为“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 序言部分的三件展品,就绊住了看展人的脚步。

一件是明永乐年间的青花缠枝牡丹纹执壶,由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一件是明嘉靖年间的青花矾红描金缠枝莲纹碗,由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收藏;一件是明弘治-正德年间的青花缠枝牡丹纹碗,由上海博物馆在叙利亚征得。三件先后诞生于明朝的青花瓷器,怎么会千里迢迢“跑”到法国、英国和叙利亚去的?

三年前,上海博物馆开始策划“东西融汇——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博物馆之间互相出借自己的馆藏珍品以玉成合作方策划的一次特别展览,这在世界博物馆界已成惯例,所以, 三年前启动这个项目的时候,没有人预见得到这三年里会发生影响全世界的大事件,上海博物馆的策展人对展品的要求也就非常高,比如,尽可能展出原件。

2019年,上海博物馆上下没有一个人觉得策展人在异想天开。过去数十年里,在世界各地同行的协助下,上海博物馆成功举办过多次展品来自世界各大博物馆馆藏的特展,最近的一次就是吸引全国各地文物爱好者近悦远来的“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为了那次特展,大英博物馆出借给上海博物馆百件(组)馆藏文物。百件(组)文物,从伦敦起航,安全抵达上海,3个多月里在上海博物馆接待了38.4万博物馆爱好者后,又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它们的家。 尽管“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所涉及的文物中多件由规模远远及不上大英博物馆的专业博物馆收藏,但上海博物馆相信,以他们的实力,特展能如期迎客。

然而,疫情发生了。

策展人殚精竭虑地做成的展览计划,就让其因为疫情而付诸东流吗?当上海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上海博物馆重新开门迎接参观者后,有人建议特展的策展人:陈列几件复制品也无妨吧?但是,策展人坚持要让观众看到原件,哪怕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说服收藏该件文物的博物馆同意出借,哪怕将文物从欧洲运送到上海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形势下。

策展人的坚持,虽使”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延迟了3年才与我们见面,但是,按照策划书的要求展出的206件(组)文物中绝大多数都是原件,这就是坚持的胜利。

像序言部分的三件展品,除了青花缠枝牡丹纹碗是上海博物馆自己的馆藏外,另外2件分别来自法国和英国,其中透露出的信息,就是今天我们能在上海博物馆围着这两件文物仔细端详,策展方下了多大功夫。

站在来自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青花缠枝牡丹纹执壶面前,细细打量白底上有些拙朴的牡丹纹,我们看到经由时间的洗礼执壶的釉面放射着的光泽含而不露,这让我们愈加对一件明朝的生活用品怎么会“跑”到法国、“跑“进博物馆,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件青花缠枝牡丹纹执壶,是明朝赠予中东的外交礼物,当时是交由郑和下西洋船队带去远方的。浩浩荡荡的郑和下西洋船队出色完成了朝廷交办的任务,只是,这把执壶并没能长久地留在中东,1547年,法国派驻奥斯曼帝国的大使觐见过苏莱曼一世后,这把执壶就到了法国人的手里,大使回国时将其带在了身边,最终成为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就这样,一把青花缠枝牡丹执壶,以两次作为外交礼物为契机,联接起了中国、中东和欧洲。而将这把颇为传奇的青花缠枝牡丹纹执壶摆放在特展的序言部分,策展人就是想告诉观展者,大航海时期中国瓷器承担过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除了作为外交礼物,风光无限的中国瓷器还记录过彼时人们宗教活动的足迹。1582年,德国人埃伯哈特·冯·曼德莎德去耶路撒冷朝圣,次年在奥斯曼帝国的市场上购得了这件现在已成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珍藏品的青花矾红描金缠枝莲纹碗,德国人回国时也将莲纹碗带了回去,中国瓷器因着个人的一次宗教活动流通到了欧洲。 我们在这件青花矾红描金缠枝莲纹碗前流连忘返时,会发现这件藏品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多了一个鎏金银座——莲纹碗被带到德国后,成了当时的拥有者的挚爱,他请德国工匠为其定身打造了鎏金银座,那一年是1583年。

当然,更多的中国瓷器是通过大航海时期的商品流通不胫而走到世界各地的。特展序言部分展出的第三件青花缠枝牡丹纹碗,虽是上海博物馆自己的藏品,却是从叙利亚征购回来的,特别有意思的是,叙利亚不是同类瓷器走出国门后唯一的落脚点, 1514年意大利画家乔瓦尼·贝里尼完成了一幅作品《诸神之宴》,我们站在画幅面前将目光聚焦在中央端详身着镶蓝边的白衣少女捧着的大碗,就会发现,这又是一件青花缠枝牡丹纹碗。

其实,将中国瓷器画入自己的作品,不是乔万尼·贝里尼的“专利“,《东西汇融——中欧陶瓷和文化特展》的第二单元”中西交融“,就通过展出几幅画中有中国瓷器的油画,充分展示了西方人是如何看待、接受、使用远渡重洋的东方器物的,中国瓷器又是如何融入欧洲的生活方式、室内设计以及时尚风潮的。由荷兰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亚伯拉罕·范贝耶伦完成于1665年静物画《水果和青花盘》,上海博物馆收藏有画中同款青花盘,那是明万历-天启年间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开光水禽纹盘》。

当中国瓷器作为外交礼物、作为宗教活动的记录者、作为商品流转到世界各地的时候,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也通过商人对订购商品的要求等途径影响着中国瓷器。特展的第一单元”中西交通“展出的多件展品,中国瓷器上出现了葡萄牙王室的徽章、耶稣会徽章等西方文化元素。瓷器是脆弱的,只要手捧瓷器的人稍不留神将其滑落在地,它就很有可能粉身碎骨;瓷器又是坚硬的,只要拥有者细心呵护,它就会带着当年烧制者的想法永远留在世上。像青花葡萄牙王室徽章纹碗和青花耶稣会徽章纹罐,记录了近世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篇章,而出现在青花葡萄牙王室徽章纹碗上中国陶工对西方纹样的误写,是16世纪初中西贸易初始阶段的有趣见证。

16世纪初的中国陶工一定不会想到,他们的作品通过贸易走向欧洲走向世界以后,对世界各地的陶瓷工艺产生了不小影响,特展的第三单元“中西”,展出了越南、日本、中东、葡萄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等地模仿中国的产品, 像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越南瓷器《纹样仿元代及明初景德镇青花》、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收藏的伊朗熔块胎陶器《模仿景德镇青花多头兽拉丁箴言碗》、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德国迈森炻器《仿德化造型、宜兴紫砂质地》等等展品,记录了早期跨文化交流中东西方对彼此的认识和想象。

序言加三个单元构成的《东西汇融——中欧台词与文化特展》,展品总共汇聚了来自法国、葡萄牙、英国、荷兰、美国、瑞士和中国等7个国家十余家世界知名博物馆及收藏机构的206件(组)文物。206件(组)文物,相比一些大型展览,这次特展展出的文物数量不算很多,但给观展者的体验却是琳琅满目, 这是因为,上海博物馆以全新视角和策展理念,讲述了早期全球化中中欧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故事;更是因为,特展为在特殊情况下全球博物馆的国际合作书写了一个精彩案例。

最新回答
整齐的犀牛
尊敬的镜子
2025-09-14 05:22:53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这里强调的“进入”是一种自身文化姿态的主动进入,是外来文化被吸收、接受并被认同的进入,是高等陶艺教育在国内普遍实施的人才战略进入,也是陶艺从其他艺术的夹缝中崛起的进入。回顾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这几年,最大的难度依然是陶艺文化身份的确立问题,而非中国陶瓷身份的认同问题。因为在传统陶瓷领域中国的“话语权”是世界公认的结论,而中国陶艺(现代陶艺或者当代陶艺)的“话语权”却微乎其微。如何来看待 “陶艺文化身份”的问题,我想主要通过以下三点来认识:

一,中国陶艺文化在全球陶艺文化背景下所保持的唯一性。离开这个唯一性,中国陶艺的发展就无法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找到必然的血脉联系与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与世界陶艺的发展所保持的距离性。这种距离不是隔阂、矛盾、落后、敌对以及文化所带来的差异性,而是一种自身文化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我们既要在创新意识上保持与世界陶艺文化发展的同步性,也要抓住机遇寻求突破并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主性;

三,陶艺自身语言的边缘化要有一定的界限性。如今,各种陶艺作品在一味“求新猎奇”的创新旗号下,不断在综合材料上加以改良与创新,作品的韵味(泥味、火味、釉味)逐步淡化,创作内容与形式均背离陶艺本体走向陶艺的边缘,模糊的陶艺发展语言将导致陶艺这类文化体系的崩溃与瓦解,这也是陶艺文化身份的最底线。

关于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自身文化位置与文化身份问题,是认识、理解现代陶艺文化的关键问题,是宏扬传统陶瓷文化、推动当代陶艺发展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现代陶艺文化机制的转轨时期,更应该加强这类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总结分析中国陶艺发展10余年的状态,以下问题值得商榷与改革。主要论述如下:

1,现代陶艺学术位置的确立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重视不是一种简单的协会组织的确立,而是应该在主流整体文化框架体系中的位置确立。目前对于现代陶艺文化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薄弱阶段,对于现代陶艺文化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不仅在导入西方陶艺文化的研究上缺乏一定的学术针对性,也在国内陶艺文化发展的梳理工作上缺乏应有的战略。加大该学科的建设力度与研究力度,是目前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传统陶瓷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对待现代陶艺的研究应该多角度、多学科、多形式的大力开展,对于当代生活状态下的陶艺文化发展,应积极倡导、实施新陶艺文化发展理念。

2,展览机制缺乏应有的机动性。在近十年来国内举办过若干次陶艺展览,从展览形式和内容来看,虽显得单一,但影响其效果的主要原因依然存在于展览机制上。比如国内没有固定的陶艺交流展览场所和专业展览策划机构,没有专职的陶艺策展人和推广陶艺文化公司。例如以对现代陶艺展览较为关注的广东美术馆来说,从整体陶艺展览策划、推广活动、陶艺文化研讨等方面来看,其活动影响力及其展览效果仍然局限于圈子内部的一种交流和思想碰撞。问题存在于多个领域,比如国内传统陶瓷展览馆和收藏的展馆很多,但具有传统陶瓷文化创新性质的策划展览、专门陶瓷主题性质的展览以及收藏的展览策划和活动基本没有。从中可以发现陶艺(或者陶瓷艺术)策展人的缺失一直是困扰着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推广、现代陶艺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强化独立策展人的地位以及陶艺策划活动、展览活动的广泛性。“独立策展人所推动的艺术应该是带有前卫、探索、实验的性质,而且是尚未受到大众惯常的传统审美思维方式完全理解和支持的社会工作,从而才能从边缘到主流的过程而具有挑战性、实践性和建构性的价值。”(冯博一)本土独立策展人的国内需求与国外陶艺独立策展人的有效介入是开展国际间的陶艺文化展览交流与学术交流的前提,在展览运做上要从“国际化”陶艺发展的视角去规范各项活动。国际性的交流平台需要更优秀的陶艺家的作品介入,需要更多陶艺理论家的建设性批评意见,需要跨国陶艺组织通过“官方”或者“非官方”的机构的协作,开创广泛、多样的陶艺文化交流绿色新通道。目前美国、欧洲、韩国、日本等国均有全世界较有影响的大型陶艺展览与学术交流活动,而中国在十余年的陶艺文化交流与沟通过程中却没有借鉴、开展此类性质的策划展览和学术活动,严重影响了国内现代陶艺的发展速度,也无法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直接与国际陶艺家组织建立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合作机遇。这样看来,当前与国外著名陶艺策展人的合作就显得非常迫切。

3,陶艺评选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目前陶艺发展方向的迷失与紊乱。目前全国陶艺评比由于介入展览的资金及其机构的多种原因,策展人的独立性得到诸多的限制,没有独立的学术策展空间,导致展览评选上存在很大的弊病。奖项的评选缺乏一定的客观依据,缺乏一定的学术导向,直接导致了评委、评选机构、组织结构、协办机构、陶艺家群体的盲目聘选、评选、组织、创作、参展以及懈怠的种种情绪。学术上的展览一定要在学术层面上加大公平力度,特别是对于长期从事该学科的研究者来说,奖项背后可能更多的是代表一种优秀文化的推广,一种学术上的最高标准的规定与规范,一种正确的文化发展导向。加之其他协会对于陶艺作品的评比接受,策划缺乏主题的针对性,展览多、作品杂、评选乱使得创作者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大为降低。陶艺展览逐步沦为一种证书、奖项的认可与堆砌,评选的政治性倾向远远高于学术性。地方陶艺协会更广泛的开展各种陶艺学术活动,将陶艺文化更具体的介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地方陶艺协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将陶艺文化与生活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展现陶艺文化在居室设计、环境空间设计中的特殊亲和力与视觉魅力。

4,陶艺(陶瓷)“大师”的评选缺乏应有的道德、学术标准,评选机构泛滥。各类协会“大师”的评选不仅使陶艺(陶瓷)文化研究丧失了应有的学术地位,也使得陶艺收藏市场风险莫测;目前国内的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越来越多样化,各种协会和组织均在“大师”评选的旗号下变相的获取利润。陶艺(陶瓷)“大师”是民间组织对于长期从事陶瓷创作的群体在工艺、学术、威望、德品等方面认同的一种称号。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组织结构和陶艺工作者开始借这类旗号大做文章,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导致真正的陶艺市场丧失。目前,当务之急是重新规范评选机制,还真正陶艺(陶瓷)“大师”一个清净的空间。

5,学院派陶艺文化身份的确立,一定意义上推动了陶艺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为高等陶艺学科建立了应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也导致大量高质量的陶艺创作群体过分集中,原有地方陶瓷研究所等机构人员力量的削弱。中国大量民间陶瓷产区文化资源优厚、市场前景非常强大,中国的国情更需要陶艺文化切实的介入生活,介入市场,介入工业文化的产业链改革上。地方研究人员与院校研究人员的过分分割,为中国陶艺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过分集中的院校学术研究导致无用学术研究的泛滥。而地方研究人员的削弱为科研在实际应用领域上的创新与推广带来了无法挽救的损失。

6,批评的缺失,导致目前陶艺展览及其各种陶艺活动的寂静。一团和气、平均主义的倾向为陶艺的发展制造了一层层的迷雾。新观念、新思维的形成得不到重视与推广,缺乏竞争机制与斗志。陶艺批评体系需要快速的介入整个中国陶艺发展的进程之中。只有客观的批评以及规范的批评性机制介入,才能保证整体陶艺学术及其陶艺市场的活跃性。缺乏批评意识的展览活动,无法刺激陶艺文化的真正成长,也无法在发展过程中总结有益的经验、吸取落后给予的惨痛教训。建立应有的陶艺批评理论体系,要求专业的批评家介入各种陶艺展览与活动,全面的整合展览信息、反馈意见以及促成各种配套机制的建立。批评要敢于引导展览、推动展览、完善展览、规范销售渠道。以现代陶艺文化的颠覆性语言特性,形成具有当代文化特征的陶艺语境。

7,陶瓷经济学的研究与开发缺乏专业人才的疏导。目前不仅陶艺市场没有真正的经济人才疏导,同时在院校、企业、展览机构、收藏机构等环节上均缺乏陶瓷经济学科体系的人才机制引导。将经济学学科的知识尽快的导入陶艺文化发展轨迹上来,为陶艺市场的正常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的规范性与约束力;健全的陶艺市场需要一种文化体制的引导与制约,也从根本上需要市场文化的自主觉醒。经济学科的知识纳入陶艺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的行为,而是包括工业领域、民间陶瓷产区领域上的真正大陶艺革命时代的开创与建立。

8,陶艺文化逐步高端化、学术化以及纯艺术的创作倾向一定意义上为陶艺更广泛的介入生活制造了观念上的麻烦。倡导新陶艺的发展理念。鼓励陶艺创作群体对于新材料、新观念、新手段、新工艺、新视角、新形式、新媒介的实践与创造。传统陶瓷文化在当代需要新文化、新生活创作理念的注入。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需要一种成熟的展览机制、更多的独立陶艺文化策展人、完备的展览场所、公正的评选程式、开放的院校教育、建立国际陶艺文化交流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创造良好的国际沟通与交流。上述问题的切实解决不仅是基于中国现代陶艺的位置与身份问题的思考,也是为解决中国陶艺大市场快速发展而制定的有机策略

顺心的指甲油
无聊的战斗机
2025-09-14 05:22:53
2022年韩国宋基珍陶瓷展在白盒子艺术馆举行。本刊讯由白盒子艺术设计中心主办,韩国策展人曹长铉策划的韩国陶艺家三田·宋基珍个展白瓷炼金术于2022年12月17日下午3点在白盒子艺术馆二楼举行,此次个展展出了艺术家近两年创作的数十件独特的白瓷艺术品,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月7日。

粗心的刺猬
还单身的玉米
2025-09-14 05:22:53

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有各种类型和特殊工艺。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的1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能够生产相当精美的瓷器。从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来看,一般分为陶器和瓷器。没有经过密实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统称为陶器。陶器和瓷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器物。

陶器的发明,是在陶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完善,从原料选择、洗脱提炼、泥料加工、胚胎成型、粗加工和窑炉焙烧等过程都基本相同,二者之间看似关系密切,但从形成条件和内部成分构成上又有所不同,区别在于。陶器和瓷器最明显的区别是,陶器是无釉的,而瓷器是有釉的。商代已有上釉的硬陶,而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要到东汉中晚期的青瓷。

三国两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江南地区的陶瓷业迅速发展。但是,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方地区,由于战争对环境的破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其生产瓷器的时间相对较晚,制瓷业的出现被推迟到北朝。但这一时期的陶瓷却非常独特,那就是白瓷。它的出现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当然,在这一时期,青瓷的生产也有了新的改进:绿白相间的颜色(green and white color)。当时,青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与北方的白瓷相匹配,为唐代奠定了基础。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爱笑的鸡
激动的红酒
2025-09-14 05:22:53
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由此基础上衍生的现代陶瓷艺术,则具有更多的价值内涵,其中尚待我们进一步认识的有商品价值、装饰价值和收藏价值等几项,但是要怎样通过市场来肯定这些价值呢?这是我们现代陶瓷艺术工作者所要面对的课题。

艺术品市场,首先是市场,然后才是艺术。艺术家在囊中羞涩时会使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一个再有抱负的艺术家若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支撑,他的事业发展往往会成为一个幻想。作为一个陶瓷艺术工作者,应该首先下功夫去了解现代陶瓷艺术品市场,去研究这个市场中带根本性的规律。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下面几个方向去认识并熟悉它。

现代陶瓷艺术作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纯雕塑作品,第二类是画于平面瓷板上的瓷画作品,第三类是器物造型和釉彩绘画相结合的作品。每件陶艺作品都是独立的欣赏对象,并不受环境条件所影响。但目前大多数的消费者购买陶瓷艺术作品,是作为家居装饰,这样,现代建筑环境的相容性和互补性便成为购买者的考虑因素。纵观目前创作的一些现代陶艺作品,或大而无当或过于矫情,难以被大众接受。强化现代陶瓷艺术的装饰性,应注重时代感、多样性和轻型化。

陶瓷生产和艺术创作,总是随历史发展而前进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陶瓷艺术创作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器型、新材质、新手法、新思路不断产生。一批批大专院校出身的陶瓷艺术工作者,在陶瓷艺术名家的指导下迅速成长,成为新一代的陶瓷创作生力军,中青年陶艺家思维敏捷,善于接受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各方面的创作形式,融汇到艺术创作当中。青年陶瓷艺人善于借鉴、学习艺术名家的创作手法。以学院派为代表的新生代的现代陶艺作品,改变了传统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很强的艺术个性,表现了陶瓷艺术工作者的创造精神。

造型:传统陶瓷造型讲究规整、平衡、对称,器型的口、颈、肩、腹、腰、足的轮廓线长短、高低一致,陶瓷器型以实用的瓶、罐、碗、盘为主。现代陶艺造型变化万千,出现很多的几何造型。如:长方体、正方体、球形、三角形或多种几何体组合。植物造型的有:树叶、树枝、树根、花瓣、果实等等的原型或变形。更多的是人为艺术造型。如:爱心、人体、支体等多种表现的造型。

表现手法:传统陶瓷,釉面光洁细润,不能出现变形、斑点等缺陷。烧成后瓷器的裂痕、卷曲、变形等问题都属于废品,现代陶艺则注重从变形、卷曲、开裂的问题中发现自然美,寻找作品的独特视觉效果。从粗犷的材质、残缺的器皿中探索质感特技,从质朴的材料中显示出独到的形态,有意识地将坯体卷曲、挤压、切割、挖残成随意的形状。

经过艺术处理,器型材质产生出粗犷或细腻的肌理效果,犹如山峰、石林。用麻袋压印出纤维肌理等,施以多种釉料:如文片釉、无光釉、亮光釉、亚光釉、影青釉、结晶釉、窑变花釉、珍珠釉、青花料、色料等等。

在装饰设计上,以粗糙的涩底与光洁的釉面对比,以简朴的陶土与细腻的瓷土结合,完整画面与残缺相呼应,现代与古典相映衬,不规则与精细相融合产生强烈视觉对比效果,现代陶艺作品,虽然是人工创造,却必须依靠窑火的助力,适当的烧成温度是成功作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恰到好处的肌理效果,也需要窑温的恰当控制才能产生出来。根据不同的器型形态,分别采用施釉、露胎、雕刻、按印、挤压等多种手法制作。以粉彩、新彩、绘画、书法雕刻等形式,在烧制后的坯胎上进行装饰。

要让现代陶瓷艺术品进入市场,首先当然应该了解买方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商品。鲁迅说过一句非常形象的话:“焦大不爱妹妹”,那些纯艺术的作品,曲高和寡,在当前这个形势下是不会有多少经济效益的。追求高品味的艺术品只是那些精通艺术的收藏家和博物馆,遗憾的是这部分人在艺术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太小,形不成市场气候。我们艺术家能否选择一种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你的奋斗目标仍矢志不渝地去攀登艺术高峰,你也不妨多创作一些受市场欢迎的商业性作品,以求获得物质帮助来扶助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相辅相成,岂不乐哉。

现代陶瓷艺术品进入市场,千万别忘了包装,在艺术商品中,作者就是商标,名人就是著名的商标,有了著名的商标作品就好卖。推出一批名人是市场的需要,因为大多数顾客对于陶瓷艺术品的鉴赏能力还不太高,他们的鉴别方法只能从商标上来甄别。艺术名人是那些艺术圈中鹤立鸡群者,有极高的市场信誉。好产品也离不开好广告,我们的宣传机构要采取各种手段向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名人,尤其是宣传那些后起之秀的青年名家。实事求是地介绍他们的艺术成就,宣传他们的艺术特色,让社会真正了解他们的价值所在。

要将现代陶瓷艺术产品打入市场,除了要熟悉艺术市场的规律,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推销自己,我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是寻找合适的经纪人。艺术市场的建立是由经纪人和艺术家共同完成的,经纪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艺术家为社会,高明的经纪人会有办法把你推向市场。我们的艺术家要大气,真正让经纪人获得实惠,他们才会有积极性,当一支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形成之后,各类画廊,艺术商店才会兴起,艺术市场的许多配套工程也就会建立起来,如权威性的艺术品鉴定机构,艺术品当铺,艺术品的保险机构等定会应运而生。

对于现代陶瓷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中国人历来持保守态度,产生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的崇古心理,总以为老祖宗的东西样样都好,新的哪怕再好也不足道。二是当代艺术尤其是陶瓷之类的工艺品大多粗糙简陋,确实无法和古代珍玩相比。因此,现代陶艺家和收藏家之间的通道是封闭的,只要打开这一通道,才能给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经济前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做两方面的努力。

首先是培养市场。和中国收藏家不同的是,国外艺术品收藏并不以时间久远为收藏前提。几个世纪以前无名画家的油画仅值数百美元。当代大师的精心巨作价值几百万美元。艺术品价格高低的决定因素是艺术价值。现代陶艺作品釉彩的理化性能远超古代,不管是釉上彩、釉下彩都能应用自如,呈色艳丽。先进的技术条件加上现代艺术手法,更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因宣传上的局限性,现代陶艺作品大多数人还知之甚少,不会欣赏,不懂价值,造成陶艺作品乏人问津的局面。

其次是精品意识。现代陶艺作品正处于剧变之中,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都未定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代陶艺作品中精品虽有但比例很小,大多数作品仍较粗糙甚至毫无美观可言。对于陶艺家来说,精心做好每件作品,不但是为了不欺骗消费者,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有精品就必定有市场。

总之,现代陶瓷所形成的这些特质,只是近段时间较突出现象展现的。中国陶艺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遵循艺术发展规律,使这几点特质更加明晰或产生新的特质,也将慢慢形成更加多元的陶艺文化形态,形成新的陶艺文化语言,在艺术领域展现更加开阔的中国陶艺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