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梅瓶内部是否施釉?
除了宋代梅瓶内外满施釉水外,元代梅瓶和明代梅瓶内部均不施釉。 因此宣德的梅瓶内部也是不旋釉的。
从瓶的破损处,取下三片,可以清晰的看到瓶内的情况,胎的厚度,釉的厚度等。后面有详细的图片及对比
想找一个可以倾心的人?soul,懂你的终会相遇
广告
想找一个可以倾心的人?soul,懂你的终会相遇
这是原始的破损处,从内部痕迹看,是受外力冲击所致,此处以无原始瓷片修补。
局部图案的画法,左侧可以看到有棕眼
柳条的画法非常流畅,充分显示出深厚的画工。
人物传神有动感,青花发色下沉,表面有凹凸不平的手感,松枝的画法具有时代特征。
下部仰莲纹一笔成型
内部的接胎痕迹清晰可见,分段接胎,上半部分有修整接泥头的痕迹,底部由于最后接好,所以挤出的接头泥明显,也无法修整。局部的分析请看后篇。
该瓶的高度约为53.8CM,属于较大的尺寸,胎的厚度在0,98CM-11.5CM左右,由于是印坯工艺,因此,中部尺寸略薄,上下的尺寸略厚。
瓶口为平型,内口的尺寸。
外延的尺寸
器底的尺寸,底部的流釉是在浇釉时流淌到底部,然后再修底刮釉。
瓶肩部胎的厚度
瓷胎的颜色为香灰色,胎中有少量杂质,中间有空隙,但瓷化程度很好,图为与清代瓷片的比较。
瓶口的接胎痕迹,这里有些疑问,据黄先生书中的介绍,元青花的梅瓶接口不是直接与瓶身相连,而是留出约一厘米,上下接茬的形式,目的是为了接胎更加牢固,就目前图片很难看清接口,因此产生疑问。
底部为五段四接的倒数第二部,因此接头泥挤压出来的痕迹非常明显,也无法修整。
综上所述,该瓶有以下基本特征:
1,器型硕大,胎体厚重,瓷化程度很高。
2,瓷胎呈香灰色,中间有杂质,胎中有空隙,有二元配方的特征。
3,整体为五段四接,是典型的印坯制胎,手工制作痕迹明显。
4,青花的发色有苏青的特点,有下沉的感觉,同时有凹凸感,有锡光斑。
5,釉色为卵白釉。
1.495亿港币
不管是从收藏价值,文化价值,投资价值,市场价值,都是名列前茅!
但是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在元朝,还有一种瓷器精品,能媲美元青花,那就是釉里红!
元釉里红云龙纹大口梅瓶━━━HKD:14950万━2015-10-27
其中民窑青花瓷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
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宣窑中讲宣德青花瓷“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明王世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中描述“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谈宣德窑“按此明宣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
宣德官窑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瓷工艺的典范。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更为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以进口苏麻离青料描绘为主。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腙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也曾提到。绘制纹饰时既有单独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那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在绘制时常使用国产料淡描勾线,进口料渲染。
苏麻离青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苏麻离青发色深沉浓艳,在炉火气氛好的情况下能烧出宝石般的色泽;含铁量高容易使发色呈现深蓝色,色料凝聚厚处会形成黑褐色的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处釉层薄会出现干涩、无光的现象;国产钴料呈现一种色泽蓝中带灰,没有黑褐色铁锈结晶斑点;另一种发色清淡,有晕散现象,色泽幽雅;在进口和国产两种色料混合使用时,发色明快,呈色浓重与淡雅相间,具备两种钴料的特点。
宣德青花造型丰富,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例如瓶、壶、罐、碗、盘、盆、洗、缸等等应有尽有。
尤其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宝相花、栀子、灵芝、百合花、束莲、山茶、枇杷、萱草、莲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多为双边莲瓣。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宣德青花的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早期为四字篆款,其他多写楷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款、六字横款、六字竖款。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四字横款、四字竖款、四字篆书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个别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较少。民窑器大多书“福”、“寿”及梵文。
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款书于瓶、罐、碗、洗、壶、盘等器物底部。六字横款多书于缸、盂、鸟食罐、弦纹炉、撇口盘、高足碗等器物上。六字竖款一般书于香炉、碗心里部及壶流柄上。四字款一般书于碗、高足杯的底部和梅瓶的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
宣德青花款识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笔法遒劲有力,书写工整、结构端庄、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楷书款“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这是沿用汉碑中的古体写法。“德”左右两部分靠得很紧,看似不太协调。“制”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刀”,“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篆书款书写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六字有的大小不一,字体清晰、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德”字“心”上有一横,“宣”字左边一点多不过横,右边一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一横较短。
香港纪伯伦国际征集处刘生整理撰写
【名称】梅瓶
【类别】 青花瓷
【年代】 明代宣德年
【文物产地】景德镇官窑
【文物现状】流传于世
器形古雅秀丽,外壁四层满工绘画,底层为海涛江牙山石纹,寓意“寿山福海”,肩部绘四朵莲花,缠枝相连,颈部为如意卷草纹。器身主题画面为“道祖迎仙图”,以亭台、楼阁、石栏、山石为景。楼阁前的搓桠老树下,头戴鲜花的道祖老子,手执麂尾掸,迎接携仙鹿乘云而来的的道仙南极老人。和煦的春风拂起了仙人的鬓髯和衣袍;满布的彤云,高耸的奇峰,口衔灵芝的仙鹿,葱翠摇曳的竹叶,含羞半卷的美人蕉,潺潺流淌的野泉,更给这充满盎然春意的画面,平添了福地仙境的神美祥瑞之感。整器绘画笔法老辣自如,仙人炯炯有神的眼睛和飘逸衣袍将其仙风道骨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在有限的画面上展现了无限的艺术创作力,画面内容也折射出五百多年前,人间对仙境的神往,充分表达了明代艺术家将中国画特有的艺术渲染手法,把道仙的意境搬到了瓷器上的意愿,这非普通瓷艺画匠所能为之的,更是繁花似锦的宣德青花中并不多见的“神品”之一。
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龙纹,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像,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像,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等几种。
梅瓶是汉族传统名瓷,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做为陈酒用器和随葬品,造型挺秀、俏丽。
此品唇口外侈,短颈,丰肩,鼓腹至下渐收,至底微外撇,浅圈足,器型饱满丰润,古朴壮硕,极富元代游牧民族所崇尚的粗犷之美,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采。此梅瓶通体以青花描绘纹饰,自上而下层次分明,以龙纹为主体,呈带状分布于肩部及腹部,肩部短窄故纹饰巧雅,尽见青花特色,比例恰 到好处。胎质细嫩,白地匀净,釉若柔丝,轻轻抚揉,爱 不释手。蘸青料,挥笔写意画龙,或浓或淡,率真 随心,尽在勾勒渲染之间。瓶身主体部分绘有一条五爪金龙,昂扬向上;仿佛遨游於云海之间;龙身纵贯瓶腹。龙身皆以青花勾画轮廓、描画细鳞,用笔流畅自然,极尽蜿蜒曲折;龙爪极力伸张,刚劲有力;龙头描绘细腻,龙须、龙唇皆刻画细致,尤以点睛之笔最为绝妙,栩栩如生地表现龙的一个特征,英气风发的雄姿。瓶足处绘一圈海浪纹,水波与浪花皆留意表现,描绘了海面的波涛汹涌,为龙腾空交代了环境。整器所施青花清新明快,含蓄沉静,釉质晶莹剔透,色泽纯正,是为宣德年间品质上乘、制作精美之作的精品。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各朝代梅瓶特点如下:
从器物造型看明代各朝梅瓶的变化特征
??? 如果说宋代梅瓶的造型可以用形制颀长、亭亭玉立,元代可以用形制高大、气势雄伟来概括的话,明代梅瓶则不能,其器皿从明初至明末均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详析如下:
??? 洪武梅瓶的形制在高度上基本承袭元代器皿而来,传世器皿一般多高达40厘米左右,较元代的大型器略矮,然洪武梅瓶的细部则较元代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第一,洪武的梅瓶口多呈微凸的圆唇状,与元代平沿外折的唇口有别;洪武梅瓶的肩部虽丰,但多作圆弧状,不如元代的肩部有平坦之感;洪武梅瓶的腹下部内收弧度较元代大,因而腹上部显得较鼓,瓶胫部基本直下,与元代梅瓶胫部微微外撇的风格不同,在总体特征上虽不如元代的稳分健,但别有一种秀美的感觉。
第二,洪武朝出现了束腰的梅瓶式样,此种瓶式底下凹颇深,呈圆弧状,对明代晚期梅瓶的式样影响颇大。
??? 永乐梅瓶形制在洪武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常见的器形主要有三种:一种制品造型与洪武典型器相类,其高也在40至45厘米之间,但盖上宝珠钮端则较洪武的略圆。
另一种器皿的形制好似将上述梅瓶截去一部分,因此形制虽相似,但显得肥胖、宽矮。器皿之高一般在27至32厘米之间。第三种器皿是从洪武束腰梅瓶发展而来的,但细部已有了明显的变化,如口已由洪武的唇口变化为外卷的较宽的唇口,颈部更短,肩更丰,颈部弧度对称,与洪武喇叭形短颈明显不同,腹下部虽都内收,但永乐的内收部位偏下,外侈的弧度较大,至底呈低台阶状。
而洪武的下腹部内收部位较高,斜直至底。
??? 宣德梅瓶的造型颇有本朝风格,典型器较洪武、永乐的更高,一般可达45-55厘米左右,肩腹部圆鼓,颈部增高,唇口外卷,器物下部内收更甚,整个形制虽高大稳健,却又不失亭亭玉立之感。宣德的束腰梅瓶,亦可高达55厘米左右,颈部增高,肩部不如永乐的宽广,束胫外侈至底不如永乐的夸张,台阶状足。
永乐朝出现的形制肥矮的梅瓶在宣德朝继续流行,然两者相较之下,宣德的上腹部更丰满,底径更大。传世宣德器中有将此类肥矮的梅瓶与器底相连而成的,带座瓶虽在元代已经流行,但在器底上相连梅瓶的,则以宣德器为典型。
???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梅瓶生产量较大,由于缺少标准器,因此很难将三朝的梅瓶区分开来,但部分器皿则有早晚不同的特征。
从目前已公布的资料看,此三朝的梅瓶式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器皿较矮,其高仅在28厘米左右,唇口凸起,但不外卷,部分器物的短颈恢复了元代微敛的特征。另一类器皿形制与上述相似,然高度达37厘米左右,器腹或斜直而下,或呈弧线状内收,时代偏早的肩略鼓,时代略晚的肩圆弧。
天顺年间出现了一种较为特殊的梅瓶式样,小口,圆唇微凸,颈部较以往的器皿明显增高,呈内敛管状,丰肩,下腹部内收颇甚,底部相应变小,与上部小口呼应,十分相称,其形有高矮之分。
(1)施釉方法有里外满釉和里白釉外红釉两种,后者多薄胎,红釉釉面有橘皮纹。
(2)造型外壁有棱的,多露白胎形成出筋的现象,如十棱洗及莲瓣卤壶均如此,红白分明,别具情趣。
(3)有印暗花的,也有描金彩装饰的。
(4)红釉有精粗两种,精者口沿处均有“灯草口”,十分整齐,是烧成中自然形成的深浅变化,康熙时则是特意描涂的白边。近底足处垂釉齐整,积釉处呈青灰色,康熙以后仿品则为聚黑色。粗者往往没有“灯草口",底足积釉处窑变呈铜绿色,且釉面多有开片和棕眼
(5)器底有两种:一为白釉,一为米黄色。后者与康熙炒米黄底相同。款也有两种:一是青花六字楷书双圈款,二是阴刻楷书双圈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