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古代梅瓶内部是否施釉

平淡的悟空
阳光的含羞草
2023-03-20 06:30:29

古代梅瓶内部是否施釉?

最佳答案
雪白的饼干
笨笨的蓝天
2025-09-12 18:38:07

除了宋代梅瓶内外满施釉水外,元代梅瓶和明代梅瓶内部均不施釉。 因此宣德的梅瓶内部也是不旋釉的。

从瓶的破损处,取下三片,可以清晰的看到瓶内的情况,胎的厚度,釉的厚度等。后面有详细的图片及对比

想找一个可以倾心的人?soul,懂你的终会相遇

广告

想找一个可以倾心的人?soul,懂你的终会相遇

这是原始的破损处,从内部痕迹看,是受外力冲击所致,此处以无原始瓷片修补。

局部图案的画法,左侧可以看到有棕眼

柳条的画法非常流畅,充分显示出深厚的画工。

人物传神有动感,青花发色下沉,表面有凹凸不平的手感,松枝的画法具有时代特征。

下部仰莲纹一笔成型

内部的接胎痕迹清晰可见,分段接胎,上半部分有修整接泥头的痕迹,底部由于最后接好,所以挤出的接头泥明显,也无法修整。局部的分析请看后篇。

该瓶的高度约为53.8CM,属于较大的尺寸,胎的厚度在0,98CM-11.5CM左右,由于是印坯工艺,因此,中部尺寸略薄,上下的尺寸略厚。

瓶口为平型,内口的尺寸。

外延的尺寸

器底的尺寸,底部的流釉是在浇釉时流淌到底部,然后再修底刮釉。

瓶肩部胎的厚度

瓷胎的颜色为香灰色,胎中有少量杂质,中间有空隙,但瓷化程度很好,图为与清代瓷片的比较。

瓶口的接胎痕迹,这里有些疑问,据黄先生书中的介绍,元青花的梅瓶接口不是直接与瓶身相连,而是留出约一厘米,上下接茬的形式,目的是为了接胎更加牢固,就目前图片很难看清接口,因此产生疑问。

底部为五段四接的倒数第二部,因此接头泥挤压出来的痕迹非常明显,也无法修整。

综上所述,该瓶有以下基本特征:

1,器型硕大,胎体厚重,瓷化程度很高。

2,瓷胎呈香灰色,中间有杂质,胎中有空隙,有二元配方的特征。

3,整体为五段四接,是典型的印坯制胎,手工制作痕迹明显。

4,青花的发色有苏青的特点,有下沉的感觉,同时有凹凸感,有锡光斑。

5,釉色为卵白釉。

最新回答
多情的毛巾
威武的百褶裙
2025-09-12 18:38:07

1.495亿港币

不管是从收藏价值,文化价值,投资价值,市场价值,都是名列前茅!

但是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在元朝,还有一种瓷器精品,能媲美元青花,那就是釉里红!

元釉里红云龙纹大口梅瓶━━━HKD:14950万━2015-10-27

欢喜的嚓茶
现代的招牌
2025-09-12 18:38:07
明朝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瓷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其中民窑青花瓷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

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宣窑中讲宣德青花瓷“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明王世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中描述“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谈宣德窑“按此明宣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

宣德官窑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瓷工艺的典范。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更为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以进口苏麻离青料描绘为主。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腙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也曾提到。绘制纹饰时既有单独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那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在绘制时常使用国产料淡描勾线,进口料渲染。

苏麻离青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苏麻离青发色深沉浓艳,在炉火气氛好的情况下能烧出宝石般的色泽;含铁量高容易使发色呈现深蓝色,色料凝聚厚处会形成黑褐色的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处釉层薄会出现干涩、无光的现象;国产钴料呈现一种色泽蓝中带灰,没有黑褐色铁锈结晶斑点;另一种发色清淡,有晕散现象,色泽幽雅;在进口和国产两种色料混合使用时,发色明快,呈色浓重与淡雅相间,具备两种钴料的特点。

宣德青花造型丰富,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例如瓶、壶、罐、碗、盘、盆、洗、缸等等应有尽有。

尤其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宝相花、栀子、灵芝、百合花、束莲、山茶、枇杷、萱草、莲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多为双边莲瓣。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宣德青花的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早期为四字篆款,其他多写楷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款、六字横款、六字竖款。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四字横款、四字竖款、四字篆书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个别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较少。民窑器大多书“福”、“寿”及梵文。

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款书于瓶、罐、碗、洗、壶、盘等器物底部。六字横款多书于缸、盂、鸟食罐、弦纹炉、撇口盘、高足碗等器物上。六字竖款一般书于香炉、碗心里部及壶流柄上。四字款一般书于碗、高足杯的底部和梅瓶的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

宣德青花款识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笔法遒劲有力,书写工整、结构端庄、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楷书款“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这是沿用汉碑中的古体写法。“德”左右两部分靠得很紧,看似不太协调。“制”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刀”,“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篆书款书写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六字有的大小不一,字体清晰、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德”字“心”上有一横,“宣”字左边一点多不过横,右边一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一横较短。

香港纪伯伦国际征集处刘生整理撰写

阔达的唇彩
失眠的板凳
2025-09-12 18:38:07
宣德青花人物纹梅瓶通高31(颈2.7)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9.8厘米,最大围幅53厘米;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浅圈足,糯米粉状砂底,苏料发色,幽蓝亮丽,浓艳处略凹,并闪烁出斑斑锡光,釉质白中泛青,抚之滑润如玉,瓶身主纹饰上方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横款。

【名称】梅瓶

【类别】 青花瓷

【年代】 明代宣德年

【文物产地】景德镇官窑

【文物现状】流传于世

器形古雅秀丽,外壁四层满工绘画,底层为海涛江牙山石纹,寓意“寿山福海”,肩部绘四朵莲花,缠枝相连,颈部为如意卷草纹。器身主题画面为“道祖迎仙图”,以亭台、楼阁、石栏、山石为景。楼阁前的搓桠老树下,头戴鲜花的道祖老子,手执麂尾掸,迎接携仙鹿乘云而来的的道仙南极老人。和煦的春风拂起了仙人的鬓髯和衣袍;满布的彤云,高耸的奇峰,口衔灵芝的仙鹿,葱翠摇曳的竹叶,含羞半卷的美人蕉,潺潺流淌的野泉,更给这充满盎然春意的画面,平添了福地仙境的神美祥瑞之感。整器绘画笔法老辣自如,仙人炯炯有神的眼睛和飘逸衣袍将其仙风道骨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在有限的画面上展现了无限的艺术创作力,画面内容也折射出五百多年前,人间对仙境的神往,充分表达了明代艺术家将中国画特有的艺术渲染手法,把道仙的意境搬到了瓷器上的意愿,这非普通瓷艺画匠所能为之的,更是繁花似锦的宣德青花中并不多见的“神品”之一。

称心的秀发
洁净的手套
2025-09-12 18:38:07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

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龙纹,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像,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像,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等几种。

梅瓶是汉族传统名瓷,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做为陈酒用器和随葬品,造型挺秀、俏丽。

此品唇口外侈,短颈,丰肩,鼓腹至下渐收,至底微外撇,浅圈足,器型饱满丰润,古朴壮硕,极富元代游牧民族所崇尚的粗犷之美,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采。此梅瓶通体以青花描绘纹饰,自上而下层次分明,以龙纹为主体,呈带状分布于肩部及腹部,肩部短窄故纹饰巧雅,尽见青花特色,比例恰 到好处。胎质细嫩,白地匀净,釉若柔丝,轻轻抚揉,爱 不释手。蘸青料,挥笔写意画龙,或浓或淡,率真 随心,尽在勾勒渲染之间。瓶身主体部分绘有一条五爪金龙,昂扬向上;仿佛遨游於云海之间;龙身纵贯瓶腹。龙身皆以青花勾画轮廓、描画细鳞,用笔流畅自然,极尽蜿蜒曲折;龙爪极力伸张,刚劲有力;龙头描绘细腻,龙须、龙唇皆刻画细致,尤以点睛之笔最为绝妙,栩栩如生地表现龙的一个特征,英气风发的雄姿。瓶足处绘一圈海浪纹,水波与浪花皆留意表现,描绘了海面的波涛汹涌,为龙腾空交代了环境。整器所施青花清新明快,含蓄沉静,釉质晶莹剔透,色泽纯正,是为宣德年间品质上乘、制作精美之作的精品。

风中的雨
满意的小土豆
2025-09-12 18:38:07
“梅瓶”在中国古代陶瓷研究领域中属于单一器型,延续时间有千余年的历史,同时它也是一种造型秀美、受到颇多赞誉的器物。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各朝代梅瓶特点如下:

从器物造型看明代各朝梅瓶的变化特征

??? 如果说宋代梅瓶的造型可以用形制颀长、亭亭玉立,元代可以用形制高大、气势雄伟来概括的话,明代梅瓶则不能,其器皿从明初至明末均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详析如下:

??? 洪武梅瓶的形制在高度上基本承袭元代器皿而来,传世器皿一般多高达40厘米左右,较元代的大型器略矮,然洪武梅瓶的细部则较元代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第一,洪武的梅瓶口多呈微凸的圆唇状,与元代平沿外折的唇口有别;洪武梅瓶的肩部虽丰,但多作圆弧状,不如元代的肩部有平坦之感;洪武梅瓶的腹下部内收弧度较元代大,因而腹上部显得较鼓,瓶胫部基本直下,与元代梅瓶胫部微微外撇的风格不同,在总体特征上虽不如元代的稳分健,但别有一种秀美的感觉。

第二,洪武朝出现了束腰的梅瓶式样,此种瓶式底下凹颇深,呈圆弧状,对明代晚期梅瓶的式样影响颇大。

??? 永乐梅瓶形制在洪武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常见的器形主要有三种:一种制品造型与洪武典型器相类,其高也在40至45厘米之间,但盖上宝珠钮端则较洪武的略圆。

另一种器皿的形制好似将上述梅瓶截去一部分,因此形制虽相似,但显得肥胖、宽矮。器皿之高一般在27至32厘米之间。第三种器皿是从洪武束腰梅瓶发展而来的,但细部已有了明显的变化,如口已由洪武的唇口变化为外卷的较宽的唇口,颈部更短,肩更丰,颈部弧度对称,与洪武喇叭形短颈明显不同,腹下部虽都内收,但永乐的内收部位偏下,外侈的弧度较大,至底呈低台阶状。

而洪武的下腹部内收部位较高,斜直至底。

??? 宣德梅瓶的造型颇有本朝风格,典型器较洪武、永乐的更高,一般可达45-55厘米左右,肩腹部圆鼓,颈部增高,唇口外卷,器物下部内收更甚,整个形制虽高大稳健,却又不失亭亭玉立之感。宣德的束腰梅瓶,亦可高达55厘米左右,颈部增高,肩部不如永乐的宽广,束胫外侈至底不如永乐的夸张,台阶状足。

永乐朝出现的形制肥矮的梅瓶在宣德朝继续流行,然两者相较之下,宣德的上腹部更丰满,底径更大。传世宣德器中有将此类肥矮的梅瓶与器底相连而成的,带座瓶虽在元代已经流行,但在器底上相连梅瓶的,则以宣德器为典型。

???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梅瓶生产量较大,由于缺少标准器,因此很难将三朝的梅瓶区分开来,但部分器皿则有早晚不同的特征。

从目前已公布的资料看,此三朝的梅瓶式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器皿较矮,其高仅在28厘米左右,唇口凸起,但不外卷,部分器物的短颈恢复了元代微敛的特征。另一类器皿形制与上述相似,然高度达37厘米左右,器腹或斜直而下,或呈弧线状内收,时代偏早的肩略鼓,时代略晚的肩圆弧。

天顺年间出现了一种较为特殊的梅瓶式样,小口,圆唇微凸,颈部较以往的器皿明显增高,呈内敛管状,丰肩,下腹部内收颇甚,底部相应变小,与上部小口呼应,十分相称,其形有高矮之分。

内向的汽车
留胡子的太阳
2025-09-12 18:38:07
概述:[中介]宣德红釉继承永乐传统,又有所发展,使红釉烧造达到明代的顶峰。其红色有鲜红和豇豆红两种,但后者仅见窑址出土瓷片,未见一件完整传世器。鲜红则有深浅不同的呈色,或称“宝石红,或称“祭红。宣德红釉宣德红釉继承永乐传统,又有所发展,使红釉烧造达到明代的顶峰。其红色有鲜红和豇豆红两种,但后者仅见窑址出土瓷片,未见一件完整传世器。鲜红则有深浅不同的呈色,或称“宝石红",或称“祭红"。宣德红釉造型品种亦丰富多彩,除永乐已有的盘、碗、高足碗外,尚有梨形壶、僧帽壶、梅瓶、莲瓣纹卤壶、香炉、洗等,多无纹饰,少量刻印暗花的则为云龙纹或莲瓣纹。其鉴定要点如下:

(1)施釉方法有里外满釉和里白釉外红釉两种,后者多薄胎,红釉釉面有橘皮纹。

(2)造型外壁有棱的,多露白胎形成出筋的现象,如十棱洗及莲瓣卤壶均如此,红白分明,别具情趣。

(3)有印暗花的,也有描金彩装饰的。

(4)红釉有精粗两种,精者口沿处均有“灯草口”,十分整齐,是烧成中自然形成的深浅变化,康熙时则是特意描涂的白边。近底足处垂釉齐整,积釉处呈青灰色,康熙以后仿品则为聚黑色。粗者往往没有“灯草口",底足积釉处窑变呈铜绿色,且釉面多有开片和棕眼

(5)器底有两种:一为白釉,一为米黄色。后者与康熙炒米黄底相同。款也有两种:一是青花六字楷书双圈款,二是阴刻楷书双圈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