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拣圆明园的石头瓷片违法吗

深情的小伙
忧伤的鸭子
2023-03-20 04:39:32

拣圆明园的石头瓷片违法吗?

最佳答案
灵巧的时光
冷傲的睫毛膏
2025-09-12 04:10:10

违法。

只要是文物捡到都要上交国家。哪怕捡到残缺的文物,也是要上交给国家的,千万不要据为己有,那都是犯法的。被发现后首先会制止这种行为,瓷片会被收缴放回原处,初犯以口头警告为主,情节恶劣的会被依规惩戒。

最新回答
阳光的云朵
哭泣的胡萝卜
2025-09-12 04:10:10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统称为“圆明三园”。圆明园规模宏伟,运用了各种造园技巧,融汇了各式园林风格,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有“万园之园”美称。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1860年,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

园林简介折叠编辑本段

[2]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的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统称为“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圆明园规模宏伟,运用了各种造园技巧,融合了各式园林风格,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因为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所以也称"夏宫"。[4]

圆明园中最著名的是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又称为圆明园兽首、圆明园红铜兽首、圆明园兽首铜像等。是原中国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海晏堂前喷水池的一部分,由意大利籍清朝宫廷画家郎世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监修清宫廷匠师制作。1860年十二生肖兽首被英法联军掠夺后流落四方。其中鼠首与兔首被法国人收藏。2013年4月法国皮诺家族宣布归还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则下落不明。

十二生肖兽首”是人身兽首选材为精炼红铜历经百年而不锈蚀。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在圆明园东边一块狭长的地带造一座豪华的西洋花园,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是设计师,他设圆明园计并推荐法国神父蒋友仁负责建造人体喷泉位于花园中央,一天24小时12个生肖动物每隔两小时依次轮流喷水,俗称“水力钟”。

十二生肖像原是在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的扇形水池喷水台南北两岸12石台上的。南岸分别为子鼠、寅虎、辰龙、午马、申猴、戌狗北岸则分别为丑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鸡、亥猪。这些肖像皆兽首人身,头部为铜质,身躯为石质中空连接喷水管。每隔一个时辰两小时代表该时辰的生肖像便从口中喷水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像口中同时涌射喷泉,蔚为奇观。

这些青铜生肖雕像高520公分,雕刻精细,为清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长春园

长春园位于北京市圆明园东侧始建于1714年雍正十年前后。此地原是康熙大学士明珠自怡园故址,有较好的园林基础。两年后该园中西路诸景基本成型,1745年乾隆十六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在西部增建茜园北部建成西洋楼景区,并于1767年-1773年(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间)集中增建了东路诸景。

长春园昔日的园林景观仅在乾隆年间由宫廷画师绘有一幅大型全景图,1860年英法联军焚园后下落不明。1992年12月起全面整修长春园山形水系至1994年9月竣工放水。长春园不是对圆明园的简单扩展和内部增建而是在圆明园东侧另辟一所面积约一千亩的新园。与圆明园本园不同的是长春园是一个事前精心规划设计的作品,是乾隆皇帝御制的园林杰作。《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完成之后乾隆皇帝的建筑热情暂时消歇。不过仅仅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造园热情再次勃发。这一回按照乾隆皇帝自己的说法他是要给自己兴建一座退位后宴居的所在尽管这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三十四岁的年轻人。因此之故颐养和休闲就成了长春园最大的主题。不妨这样说长春园是乾隆皇帝亲手为自己营建的老年活动中心。

万春园

绮春园成园于乾隆中叶主要营建工作在嘉庆年间完成并把万春园归纳为“万春园三十景”。道光初年以后便主要成为了大清国太后太妃们的园居之地。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与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嘉庆朝时将绮春园西边诸多小园并入加以修缮、添建才初成规模。此时的绮春园达到全盛规模无论是质量还是规模都无法与圆明园及长春园相比。

绮春园位于圆明园的东南最初在乾隆年间称为春和园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圆明园东南几个小园扩建成绮春园。在嘉庆十四年1870年扩充将西部小园并入由竹园、含晖园、西爽村以及春和园组成。绮春园的面积54.3公顷园林规模比长春园略小。绮春园在道光年间以后主要作为太后、太妃居住之所。

圆明园被毁后同治年间准备重修圆明园时拟大修绮春园并令改名万春园后因财政拮据而作罢。后人常将绮春园称为万春园但万春园只是为重建而命名并没有真正出现过。

圆明园的毁灭

1860年10月5~7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 10月6日至17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更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动人的时光
壮观的水壶
2025-09-12 04:10:10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如果是真的,可就值钱啦!

可底部怎么会有公元3年呢?

那时候还不是公元纪年哦!

淡定的往事
彪壮的小白菜
2025-09-12 04:10:10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圆明园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等于8.5个紫禁城。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扩展资料:

经过70余年的残毁后,圆明园已成荒地。目前圆明三园内有迹可考的遗址大多分布在西洋楼一带,包括海晏堂大锡海,谐奇趣、方外观残存石柱石台,大水法西洋式石门及喷水池,绮春园单孔桥,圆明园别有洞天石舫等。

圆明园被劫掠后,园内价值连城的珍宝大量流失于海外。在欧洲各博物馆收藏有来自圆明园的藏品,如《女史箴图》(藏于大英博物馆)、《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文源阁版《四库全书》残本和瓷器、佛像、佛塔(多集中于法国枫丹白露宫)等。圆明园其他珍宝绝大多数已无可考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