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鉴定技术方法科学可靠

成就的野狼
心灵美的冰淇淋
2023-03-20 04:17:01

鉴定技术方法科学可靠

最佳答案
欢喜的仙人掌
现代的手机
2025-09-11 23:20:40

热释光现象在300多年以前就已经被发现,1960年国外首次报道了古陶瓷的热释光现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热释光断代已经在考古学和陶瓷的年代鉴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热释光断代不需要依靠标准器进行比较,所以它是一种绝对断代的方法。因为陶瓷的胎和釉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矿物晶体,如石英、长石、方解石等,其中石英晶体含量最大,同时又具有最强的热释光效应。当这些晶体长期存在于自然界中时,都会不断地吸收和积累宇宙中各种放射性物质的射线所给予的能量。

而这些能量在陶瓷烧制的窑炉内,经过900-1300℃的高温后,会全部释放掉,各种结晶体中的能量便归于零,就像是把“热释光时钟”重新拨归为零;但是,从陶瓷器物烧成之日起,该陶瓷器又将重新开始吸收并积累能量,相当于“热释光时钟”重新开始运转。能量积累的多少与其烧成后存放的时间是成正比的。热释光测年的方法,就是通过测量陶瓷器物中所积累的辐射能量,然后计算出该器物烧成后距离现在的时间。

热释光测年法作为一种绝对断代的科学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它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首先,它要求在被鉴器物上钻孔取样才能进行检测,这对许多珍贵文物来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再者,检测费用太高,非一般收藏爱好者所能承受。不仅如此,近些年来,人们对热释光测年法的准确性也提出了广泛的质疑。仅选择几点加以说明:

(1)热释光测年法,对低温陶瓷的检测比较可靠,而对高温瓷器则无法检测或无法准确检测。因为热释光测年法主要通过检测取样中石英、长石晶体吸收和释放能量的情况而达到目的。低温陶瓷烧制温度低,所含石英、长石晶体保存较好,热释光取样可得到充足含量的石英、长石晶体,因而可检性高;而经过1300℃以上的高温烧制出的瓷器则不同,石英晶体已经被高温熔化而受到破坏,所取样品会发生石英晶体不足的情况,因此也就无法检测或无法准确检测出古陶瓷生产的年代。

(2)热释光无法掌握和利用各地地质元素严重不同的事实,所以对不明出土地点的陶瓷器(民间收藏者所收藏的古陶瓷器基本都是不明出土地点的器物),在国际上都采用所谓“平均值”的方式,强行计量。这种不掌握实际情况的强行计量方法与直接掌握出土环境条件的测量计算大相径庭,经常发生严重误差,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3)热释光测试的αβγ射线的计量,是以地面上的传世品为标准计量,其中穿透力最强的^y射线对地表的穿透力是30厘米,这对地面上的传世品是适用的。但是,出土器物只有极少数是埋在靠近地表30厘米以上,多数是埋在100厘米甚至数百厘米以下,穿透力最强的γ射线也难以达到其深度,能量的储存和测量时的释放必然极少,热释光测量时,常常把这些深埋地下的出土器物,判定为50年以内的新产品,也就带有必然性。

(4)热释光检测人员无法考虑到瓷器烧成以后有第二次受热的可能性,加之目前还不能掌握在受到100℃以上的高温后,在多长时间内会释放多少能量,测试结果会减少多少年。因此,凡是曾经高温蒸煮清洗或有其他方式受热的瓷器,热释光测试均不准确,有的减少年份,甚至在测试古老的器物时却得出50年以内新物的错误结论。而瓷器出土后经高温浸泡清洗,或受到某种射线照射的情况,在民间是常有的事。所以,用“热释光分析法”给古陶瓷断代,其准确度要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由于热释光原理就是射线,所以有研究人员用分别四件现代青花盘,进行人工辐射,本来只有10-30年的现代工艺品,用不同时间等效的的人工辐照后,热释光再次测试分别是清代(260年)明代(523年)明代(674年)北宋(1030年)。通过以上研究表明,使用热释光鉴定瓷器很有可能存在技术错误,导致误判。所以,传说中的带着瓷器过安检,多过几次就能变成老瓷器的,并非虚言。

宇宙射线,把能量吸收和固定在瓷器胎釉中的石英晶体中,通过保存能量的多少来判断瓷器的年代。对于传世瓷器文物有着显而易见的正确性。但对于密封在三合土坟墓,深埋在地下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文物而言,就好像穿了一件阻碍射线的铅衣。

什么是αβγ射线呢,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核辐射!足够厚度的铅和水都能阻隔核辐射的射线,所以,对于地表穿透力30厘米的γ射线(伽马γ射线 由放射性同位素如60Co或137Cs产生。是一种高能电磁波,波长很短(0.001-0.0001nm),穿透力强,射程远,而且剂量比较均匀,危险性大,必须屏蔽)对于深埋于地下的文物是缺少影响力的,所以,这种以宇宙中αβγ射线储存于石英晶体内剂量为标准的方法,对于真正的出土文物特别是高温瓷器(石英晶体被高温破坏含量大幅度减少)的鉴定,往往存在极大的误差性(深埋地下为被宇宙射线辐照的会被检测为几十年,存储介质石英晶体被破坏的也无法准确检测)

最新回答
冷傲的电脑
过时的睫毛
2025-09-11 23:20:40

钟鸣先生介绍了近年来中国陶瓷艺术品市场发展情况。在国际上,瓷器、景德镇与中国是一个概念,可见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近几年,由于陶瓷艺人和艺术家们的努力,当代艺术瓷器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收藏家关注,但是没有被国内收藏界充分认识,还处于市场发展的初期。当代陶瓷艺术品主要是指当代名人名作瓷,广义上讲包括清以后的艺术瓷,具体包括民国时期“珠山八友”等一批著名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获得国家首批“陶瓷美术家”称号的艺术大师创作的精品,以及后来获得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等职称的名人名作以及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学院学者和民间艺人的作品。近年来,陶瓷艺术界新品迭出,精彩纷呈。诸多陶瓷艺术家纷纷加大了创新研发力度,更加注重作品的多样化,在用色、质感、器型等进行全方位工艺的改良和创新。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珠山八友的作品已经成为收藏家追逐寻觅的珍品。当代名人名作瓷,尤其是大师作品,艺术价值在有些方面已经超越前人。投资大师作品当代艺术瓷器目前价格多在几千元至几万元,个别大师的个别作品达到了几十万元,相比较于古瓷、国画和油画等艺术品,价格总体上还没有达到应有的位置,是艺术品市场的价值大洼地,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众多的当代名人瓷作品,既给广大陶瓷收藏爱好者提供了更加宽广的选择范围,同时也使投资者买到具有巨大增值潜力的作品。正确的投资会给投资者本人及其后来者带来丰厚的回报。2006年景德镇新增13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评定之后,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的市场价值得到了重估,立刻翻番;之前购买这些艺术家作品的投资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同时,投资于高级工艺美术师和其他有潜力的艺术家,这些年每年的收益也在20%以上,并且相对于股票、房产涨涨跌跌,投资于当代艺术瓷稳步增值。瓷器潜力股钟鸣先生建议,选择有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作品是一条切实可行的便捷之路。当代瓷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的艺术成就。目前不少陶瓷艺术家正处于30-50岁的创作黄金期,他们的艺术成就正处于将逐步提升的阶段,其作品的升值空间也就很大。收藏陶瓷艺术品之前先要自己下工夫,或者通过正规的陶瓷文化公司了解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工艺水平和发展前景,即看作者的发展潜力;而由国家正式评定的各级工艺美术师职业资格认证也是作者作品价值的重要依据。

怡然的山水
高高的含羞草
2025-09-11 23:20:40

马未都先生于2008年1月1日起做客央视《百家讲坛》,先后播出52讲。分别为《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共10讲)、《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共23讲)、《马未都说玉器收藏》(共8讲)、《马未都说漆器收藏》(共3讲)和《马未都说收藏杂项》(共7讲),以及《薪火相传说收藏》。

【播出目录】

2008年:

1月01日播出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一)中国收藏

1月04日播出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四)正襟危坐

1月05日播出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五)拍案惊奇

1月06日播出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六)箱柜传奇

1月12日播出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七)小家具大境界

1月13日播出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八)软硬兼用

1月19日播出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九)去伪存真

1月20日播出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十)大器晚成

1月26日播出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一)曙光初现

1月27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二)变土为金

2月02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三)稀世珍瓷

2月03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四)皇家珍瓷

2月16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五)五彩珍瓷

2月17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六)民窑传奇(上)

2月23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七)民窑传奇(下)

2月24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八)瓷中神话:元青花

3月24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九)永宣青花

3月25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成弘青花

3月26日播出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一)嘉万青花

3月27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二)明亡清兴话青花

3月28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三)雍乾青花

3月29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四)晚清青花

7月07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五)瓷中珍品釉里红

7月08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六)颜色釉传奇(上)

7月09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七)颜色釉传奇(下)

7月10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八)光彩夺目说五彩

7月11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十九)争雄斗艳说斗彩

7月14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二十)皇家专用瓷珐琅彩

7月15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二十一)艳压群芳话粉彩

7月16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二十二)外销瓷的神话

7月17日播出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二十三)陶瓷的收藏与辩伪

8月25日播出 马未都说玉器收藏(一)神秘的玉器童年

8月26日播出 马未都说玉器收藏(二)夏商周的美玉

8月27日播出 马未都说玉器收藏(三)新奇的德玉文化

8月28日播出 马未都说玉器收藏(四)鼎盛汉玉

8月29日播出 马未都说玉器收藏(五)隋唐辽金话美玉

9月01日播出 马未都说玉器收藏(六)宋元明玉器

9月02日播出 马未都说玉器收藏(七)巅峰时代

9月03日播出 马未都说玉器收藏(八)真假美玉

2009年:

2月02日播出 马未都说漆器收藏(一)早期漆器

2月03日播出 马未都说漆器收藏(二)唐宋明清的漆器

2月04日播出 马未都说漆器收藏(三)动刀的漆器

2月05日播出 马未都说收藏杂项(一)镶嵌艺术

2月06日播出 马未都说收藏杂项(二)竹雕传奇

2月09日播出 马未都说收藏杂项(三)名贵材料的雕刻

2月10日播出 马未都说收藏杂项(四)名扬天下宣德炉

2月11日播出 马未都说收藏杂项(五)东方奇葩景泰蓝

2月12日播出 马未都说收藏杂项(六)掌中乾坤鼻烟壶(上)

2月13日播出 马未都说收藏杂项(七)掌中乾坤鼻烟壶(下)

2月14日播出 马未都说收藏 薪火相传说收藏 家具篇

自序

第一讲盛世收藏——关于收藏

第二讲 床前明月——中国的坐具

第三讲 一榻清风——中国的床具

第四讲 正襟危坐——中国的椅具

第五讲 拍案惊奇——中国的承具

第六讲 藏器待时——中国的储具

第七讲 别具匠心——中国的屏、几、架

第八讲 魏紫姚黄——中国家具的用材

第九讲 博物洽闻——家具的辨伪

第十讲 随方制象——中国的明清家具

后记

陶瓷篇

出版社:中华书局

定价:32元

目录:

第一讲 陶瓷文明 曙光初现——陶器诞生

第二讲 变土为金独步天下——早期瓷器

第三讲 寥若晨星 珍如拱璧——汝窑

第四讲 高山仰止 卓越千古——官窑 哥窑

第五讲 云蒸霞蔚 如冰类雪——钧窑定窑

第六讲 和光同尘 分外妖娆——宋代北方民窑

第七讲 仪态万方 分庭抗礼——宋代南方民窑

第八讲 马背驰骋 独树一帜——辽、金、西夏、元瓷器

第九讲一统江山君临天下——元青花

第十讲 苏麻离青 深入胎骨——明早期青花

第十一讲 各领风骚 谋求变化——明中期青花

第十二讲 火光炸天 四时雷电——明晚期青花

陶瓷篇(下)

出版社:中华书局

定价:32元

目录:

第十三讲 晕染江山 墨分五色——过渡期及清早期

第十四讲 规矩方圆 熟能生巧——清中期青花

第十五讲 夕阳余晖 晚霞如画——清中晚期及民国青花

第十六讲 旭日初升 渐入佳境——釉里红

第十七讲 日升月恒 皇天后土——颜色釉(上)

第十八讲 雨后霁霞 春来江水——颜色釉(下)

第十九讲 五色斑斓 多彩绚丽——五彩

第二十讲 淡雅宜人 争雄斗艳——斗彩

第二十一讲 瑰丽奇珍 皇家风范——珐琅彩

第二十二讲 疏影暗香 繁花似锦——粉彩

第二十三讲 瓷器外销 东风西渐——外销瓷

第二十四阱 窑火千年 臻于化境——陶瓷的境界

后记

玉器篇

出版社:中华书局

定价:29元

目录

第一讲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新石器时代玉器

第二讲 维天之命 玉为祥瑞——夏、商、西周玉器

第三讲 谦谦君子比德于玉——春秋、战国玉器

第四讲 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汉代玉器

第五讲 隋钗唐銙 异域交流——隋唐玉器

第六讲 世俗风情 温故知新——宋代玉器

第七讲 马背民族 春水秋山——辽、金、元玉器

第八讲 良工巧匠 如意吉祥——明代玉器

第九讲 穷极工巧 风华绝代——清代玉器

第十讲 典章文物 精神力量——玉器收藏

后 记

杂项篇

内容简介

《马未都说收藏》系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关于杂项的11期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共11章,详细介绍了漆器、镶嵌艺术、竹雕艺术、名贵材质雕刻、明清铜器、景泰蓝、鼻烟壶,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动实例作为佐证,读者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精心选配的近300幅相关图片,更是起到锦上添花之功,为《马未都说收藏》增色不少。

目录

第一讲 漆艺之光 曲水流觞——早期漆器

第二讲 粉饰生活 千文万华——唐至清代漆器

第三讲 捉刀代笔 科罗曼多——雕刻漆器

第四讲 含英咀华 百宝争辉——镶嵌艺术

第五讲 雕镂精湛 妙趣横生——竹雕艺术

第六讲 文玩珍赏 游刃有余——名贵材质雕刻

第七讲 炉火纯青 铸造精湛——明清铜器

第八讲 掐丝填彩 繁缛华丽——景泰蓝

第九讲 方寸之间 别有洞天——鼻烟壶(上)

第十讲 秋水盈光 掌中乾坤——鼻烟壶(下)

第十一讲 文明积累 受用清福——文化的力量

《马未都说:枕上篇》

人情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论语》

事理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尚书》

文化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文心雕龙》

杂谈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文赋》

内容简介:

我是一个对各类事物都感兴趣的人,十分愿意思考其规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大家熟知的文物收藏不过是我的业余爱好。早年喜欢过文学,错以为文学是一生的事业,后来发现人生有许多事情比文学还绚烂多彩,就势利地离文学远去了。走进文物领域,深知此处积淀之厚,非一世之功不可攻入,故兴趣盎然。世上凡能成事的人都要保持这种兴奋,持之以恒。王安石所以说:君子不可以不知恒。

《马未都说:车上篇》

人情:记人之善,忘人之过。——《三国志》

事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文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汉书》

杂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卜居》

内容简介

写这套丛书时马未都五十三岁,自称此套书是对前半生的一个总结,也是个人生经验的大汇集。马曰:如果我的出生是起点,如今算是一站,下半生决没有等长的时间了。所以古人常常发出哀叹,人生苦短。其实短长都罢,关键是要活得明白。这套小书理应叫“明白集”。

《马未都说》一套三本,分别用了“枕上篇”、“车上篇”“厕上篇”,每篇都按照人情、事理、文化、杂谈四个部分分类,写了很多关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的感悟,并用自己半生的经历和观察力,拨开纷纭的现象,直接探究事理的本质,而书中提出的一些关于艺术的普及和创新的观念,无不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担忧。

《马未都说:厕上篇》

人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

事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文化: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九章》

杂谈: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论衡》

《茶当酒集》

读史如品茶,涤烦疗渴,回味绵长,所以第一节为茶;收藏如饮酒,一杯可醉,五斗高谈,所以第二节为酒.....

作 者: 马未都 著

出 版 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1

字 数: 230000

页 数: 308

开 本: 16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3941122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定价:49.80 都嘟

《都嘟》,马未都戏言“都嘟”二字颇有卖萌嫌疑,其实,“都”为本人,“嘟”是听他嘟嘟囔囔的意思。先生谦逊幽默如此,但《都嘟》却实为一档有态度、讲道理的文化脱口秀。

《都嘟》的态度文化,还体现在这是一个可以根据网友的要求来策划选题的节目,也就是“您想听什么,我就说什么”,可谓顺应民心的诚意之作。故而马先生为自己的节目赐名《都嘟》,意为无所不谈的自说自话,其中亦有自由之意。

节目目录:

第1期方言文学的魅力

第2期高仓健,半生未娶悼前妻

第3期最牛EMBA导师

第4期中国好赌徒

第5期被玷污的艺术

第6期人在江湖飘

第7期逆天的西瓜

第8期上了鸭子的当

第9期杜甫PK废话体

第10期文化无节操 娱乐无底线

第11期你为啥还不成功

第12期方言造就首富

第13期新武侠徐克

第14期末代公主摆地摊

第15期方言造就谐星

第16期十亿人网上摆地摊

第17期厕所那些事(上)

第18期厕所那些事(下)

第19期我和我的小伙伴之王朔(上)

第20期我和我的小伙伴之王朔(下)

第21期骗你没商量

第22期我的小伙伴之冯小刚

第23期传奇背后的历史(上)

第24期传奇背后的历史(下)

第25期欠债就还钱

第26期民国老照片

第27期马末说马

第28期开门大吉

第29期北京的庙会

第30期北京的四九城

第31期爱的距离

第32期砍价的秘密

第33期古人都吃啥

第34期吃盐也上瘾

第35期毒品毁一生

第36期博物馆惊魂夜(上)

第37期博物馆惊魂夜(下)

第38期大衣哥的烦恼

第39期狼与图腾

第40期清明未解之谜

第41期我的小伙伴之海岩

第42期中国制造怎么了(上)

第43期中国制造怎么了(下)

第44期想回家的大佛

第45期奇人安思远

第46期说文解字

第47期古人都学啥(上)

第48期古人都学啥(下)

第49期喵星人

第50期汪星人

都嘟一夏特别节目

第51期路怒是种病-脱手秀:战国到西汉时期马车上的銮铃

第52期深海沉船宝藏(上)

第53期深海沉船宝藏(下)

第54期辞职走天下

第55期预言中国

第56期大院文化

第57期高考时节说科举(一)

第58期高考时节说科举(二)

第58期抄袭!抄袭!

第60期禁烟令

第61期神奇的两根棍

第62期金榜题名时

第63期落榜者的别样人生

第64期盗墓与考古(一)

第65期盗墓与考古(二)

第66期盗墓与考古(三)

第67期盗墓与考古(四)

第68期古代帝王洗澡秘闻

第69期千年不洗的欧洲

第70期日货的爱与恨

第71期马未都说中医(一)

第72期马未都说中医(二)

第73期马未都的人生信条

第74期马未都游记之意大利

第75期留学生:一代不如一代

第76期古董之调包记

第77期古董之现形记

第78期古董之变身记

第79期龙的演化

第80期马未都的销售秘诀

第81期洞房花烛夜

第82期当死亡降临时

第83期二胎,为什么要生

傻傻的火
搞怪的猎豹
2025-09-11 23:20:40
陶器上铁锈斑这是误解:

瓷器铁锈斑:多指元青花苏麻离青料的,瓷器的蓝是氧化钴作为原料;只有元,明早的苏料是高铁低钴料,所以铁锈斑才会明显。

古陶瓷的鉴别,传统的方法是指通过眼,耳、手去观察,分析,以对瓷器的烧造年代、窑口、质量、品类年代做出准确的判断。初涉陶瓷收藏的人,要学习和了解陶瓷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以便对古陶瓷器进行鉴别。我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制造历史,历代流传的陶瓷文物浩 如烟海,每个时期的陶瓷在胎土、釉色、器型、装饰、工艺、色彩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陶瓷器的要素是胎骨、器型、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等。各种陶瓷器分别都有它的发明创烧时期,胎土、器型 的变化以及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的改革创新都有它的成功期和普及期。这个创烧期就是它时代的上限。一件古陶瓷器在釉色、器型 、装饰、色彩、工艺等其中一项上限年代最晚的,就是这件陶瓷断代的上限,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原则 。鉴定的依据为:

1. 胎骨。随着粉碎、淘洗、烧结技术的不断提高,胎骨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早期的胎土没有粉碎,淘洗也不干净,烧成温度只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水率高,强度差。商至东汉中期制陶业开始第一次飞跃,原始瓷出现,烧成温度是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瓷器发明,烧成温度是1200度左右。元代景德镇开始普遍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瓷器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减少了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变形。我们在鉴别陶瓷器时要善于根据通顺骨的烧结度来判断年代。同时,也要注意到各个地方就地取土为胎和偏远地区杂窑工艺技术滞后的现象。

2.器型。自从人类发明陶器至今,各类器型根据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和社会群体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如果我们能对各个朝代的各种器型变化都了如指掌,我们在鉴定的时候就能稳操胜券。例如:瓶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型发展到现在梅瓶、盘口瓶、冲瓶、天球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转心瓶等。每一种瓶型都有一个首先创烧的朝代,各个时期的瓶身、瓶嘴、肢线等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明显的,有些变化是细微的。谙熟这些演变的规律,就能比较准确鉴别瓶类的真伪和准确断定它的年代。

3. 釉色。自从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汉的单色釉发明以来,颜色釉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种,每种颜色釉都有它的出生日期和年龄。我们应该熟悉每种釉色的发明产生朝代 ,重点掌握划时代的几种釉色,如低温铜釉绿、铜红、钴蓝、高温青釉、绿釉、霁蓝、霁红、黄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等等,并且要熟悉各种釉的演变发展。如:由霁蓝演化出的雪花蓝、洒蓝等,由霁红演变来的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等。各种颜色釉都会派生新的釉色,各种色釉的叫法由于是口耳相传,民间叫法比较混杂,我们要多查阅资料,再根据其胎骨、器型 、工艺、光泽确定其年代。

4. 色彩。 自从原始陶器出现彩绘,隋、唐 、五代的褐、黑、红、绿的釉下彩绘瓷出现,宋、辽、金的釉上红绿彩绘烧成,元代成熟的青花出现和釉里红的烧制成功,明代的青花五彩、斗彩,清康熙的釉上蓝彩研制成功,陶瓷器的色彩发展到今天已是丰富多彩。鉴别色彩要用发展的眼光,一个色彩的出现,开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臻于完美。例如:元代的釉里红一出世是红紫中闪黑,颜色并不悦目。到了明代初期釉里红是紫红色的,直到清代釉里红才显得鲜嫩夺目。如此,一件鲜嫰夺目的釉里红瓷器,我们就不应该判定为元代的产品。再如:一件釉上五彩瓷的五彩中有蓝彩,我们断定年代的上限就不能超过康熙朝,因为釉上蓝彩是康熙朝发明的。

5. 装饰。自从陶器的出现,原始人从审美的需要出发就开始了在陶器上进行彩绘装饰,后来又在陶器上进行印花、刻花、画花等装饰。装饰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审美观念、文化艺术水平。同样每种装饰也有它的发明期,元代以前,陶瓷器的装饰主要是印花、画花、刻花、贴花、镂刻等。纹饰方面主要是花卉、动物、婴戏。釉上、釉下的彩绘只有黑、褐、红、绿等几个颜色。元青花一出现,印花、画花、刻花、贴花、镂刻等退居次要地位,纹饰彩绘才有了长足发展。我们应该熟悉每一种装饰艺术的产生年代。

6. 工艺。工艺是随着人文科学的进步不断发展的,每次工艺的进步和变革都得益于科学的进步和工具的改进。而陶瓷器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变革也有它的发明期和普及期。由于历史上制造陶瓷的工艺技术是由落后到先进,制假者很容易采用落后的工具和工艺,生产出貌似古朴的仿品。我们要认真观察,仔细推敲,寻找出仿古工艺中的蛛丝马迹。

7. 光泽。辨别瓷器的新旧最重要的是光泽,新瓷光泽明亮,火光耀眼。一件陶瓷器胎、釉、装饰、色彩、器型都符合古陶瓷的条件,但只要火光明亮,火气十足,那么一票否决:这件陶瓷一定是新的。年代久远的陶瓷器,形成自然的“酥光”,光泽柔和,温润如玉。釉上彩瓷,年代久远的,有一种习惯上叫“蛤蜊光”的彩晕。由于光泽在陶瓷鉴别中占最重要的位置,作假者会用尽心机,将釉面做旧,一般采用酸性溶液浸泡,用茶水煮,用兽皮打磨,甚至埋在土里,隔一段时间再挖出来。但是人为除去“火光”的陶瓷器光泽是不自然的,细心观察是能识别的。凡属陶瓷器光泽不自然的,我们都应该有防伪之心,不可轻信。一件古陶瓷年代不同,兆泽柔和温润的程度也不同。这个程度陶瓷鉴赏者心中有数,每个陶瓷收藏者心中也都有一把各不相同的尺子,其鉴别断代的准确性取决于他本人对陶瓷理论的学习和过手过目的陶瓷器数量。

8. 声音。我们提倡鉴别陶瓷要“眼、手、耳”并用。用耳就是要敲陶瓷听其声。这对检测陶瓷裂痕伤残是有效的。但听其声而知陶瓷器新旧是比较困难的。有关听声,古今书籍有很多记载,如“声如馨”、“声音清越”、“声音悠扬”“声如击木”等等。我认为这些描述都是比较抽象和难以把握的,听声是一种感觉。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对每一件过手的陶瓷,都要用手敲击,细辨其声,久而久之就能听出感觉来。

9. 款识。款识能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判断年代。我国瓷器款识最早见于南京出土的东汉越窑青瓷虎子“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谊作”,随着商业广告意识的不断增强,后代有款识的陶瓷器越来越多,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的陶瓷器的款识已经非常普及。单从款识的字体判断年代,不是很科学的方法。历代的窑场何止成千上万,每个窑场负责落款的窑工不止1人。每个人的字体又不尽相同。因此任何年代的落款字体都不能统一。一件陶瓷只有首先根据胎土、釉色、器型 、纹饰 、工艺、光泽等综合判断出相近年代。然后再根据款识缩小判断的时间跨度。例如,一件陶瓷根据胎土、釉色、工艺、纹饰 、光泽等综合判断为明后期的产品,款识是“大明隆庆年制”,我们就可以判断为隆庆朝的产品。

10. 类比。类比也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具体操作是将自己的藏品按朝代和品类分开,然后把要鉴定的器物放到同一年代的藏品中去做比较。再根据器物的胎骨、釉色、器型 、色彩、工艺 、装饰 、光泽等产的异同,辨别真假,断定年代。

11. 手摸 。古陶瓷存世久远,由于长时间的空气流动摩擦,古陶瓷的手感柔润,没有新品、赝品刺手干涩的感觉。所以我们在鉴别古陶瓷时,要养成摸挲陶瓷器的习惯。 墓大概的年份这个你要去问专家,一般人真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