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越窑瓷器的历史及特征
青瓷除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钧”外,最重要的就是浙江余姚的越窑、浙江龙泉的龙泉窑和陕西的耀州窑。从历史上看,越窑为先,本文就谈谈越窑瓷器的历史及特征。
唐代越窑秘色瓷花口盘-陕西法门寺藏
三国东吴四围龙纹洗-浙江馆藏
青瓷是最古老的瓷种,早在商周时期的越地(浙江)就有烧造青釉半瓷化的原始青瓷。早期青瓷一直由浙江余姚、上虞以及婺州等地越窑青瓷为主导。越窑,以余姚上林湖区为中心,在经历两晋时期的第一次大发展后,越窑的影响几乎覆盖浙江全省甚至波及周边地区。杨万里先生说过:“因为有了越窑,有了龙泉窑,才有南宋官窑”。《茶经》在谈论茶具时有云:“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可见越窑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的地位。
北宋越窑划花对蝶纹盘-浙江馆藏
北宋越窑划花对蝶纹盘-浙江馆藏
窑址
越窑产区主要集中于浙江余姚、上虞一带,唐时隶属于越州而得名。主要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早期少量烧有黑釉瓷。如著名的德清黑瓷。
器型
越窑的器型品种十分丰富,有各种日用瓷、陈设瓷、祭祀瓷和殉葬用的冥器。
釉色
早期越窑釉色为淡青(蛋清)色和灰青,主要为唐代以前。唐代多黄釉,后逐渐减少,晚唐时出现了“秘色”。北宋多青釉,少量釉色略微偏青灰色也有部分为青黄色。越瓷釉水清亮,釉层透明,光泽度好。
文饰
早期越窑不太注重花纹装饰,多雕、镂空和堆塑为主,少量采用简单的纹饰做局部装饰,如西晋时期的动物造型器、罐、盂类和一些殉葬用冥器,大量作堆塑设计。唐代多采用素面,加刻瓜楞的手法表现器物的线条美,同时部分器物局部也使用花纹装饰,少量陈设器在釉下加绘褐彩,如“连座兽足香熏”。五代逐渐使用刻花、划花、雕花、印花等技法做大面积花纹装饰,如五代时期的“蟠龙罂”龙纹占据罐体全身,采用雕、刻、划等多种装饰技法相结合。
胎质
越窑胎体多数偏厚重,质地坚致,胎色多为青灰色和灰白色。早期由于炼泥工艺还不成熟,胎泥中含有沙砾,烧成后凸于器表,造成不光洁,有气孔和分层现象。到唐代中期,炼泥工艺的改进完善,这一现象才得到了改善。
北宋越窑龙纹标本
北宋越窑云鹤瘟标本
北宋越窑划花托盘标本
北宋越窑刻花蕉叶纹标本
宋代是越窑的鼎盛时期也是越窑的衰落时期
北宋早期越窑工艺和风格,基本上是继承了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特征。北宋比五代时更注重纹饰饰的装饰效果,这期以纤细的划花装饰为主要特点,胎泥淘炼更精细,胎体烧成后也更为坚密,釉层厚而透明光泽度更好,釉色以青灰色居多,也有青黄,青绿等釉色。器物的装饰以纤细的划花为主或伴有少量的刻花。纹饰图案十分丰富,也十分流行对称图案,如对双凤、对双蝶、对双鹦鹉、对称的花卉等等,其它还有如云鹤、鸳鸯戏荷、龟心荷叶等等。北宋早期越窑是一个纹饰装饰艺术成就的高峰时期,一改唐代注重整体造型线条美的审美风格,在注重造型的同时,运用各种装饰技法大量在器物表面进行纹饰装饰。这一风气有如春风般,由南至北迅速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制瓷业,北方定窑、耀州窑、临汝窑等窑口都受到影响,南方诸窑更是受其影响甚大,比如龙泉,同一时代的龙泉瓷几乎就是越窑的翻版。
北宋越窑划花碗-浙江私人收藏
图片中这件执壶是北宋初期越窑的制品。在造型上基本继承了之前五代时期的造型特点,不同点在于,流较五代时期有所加长,执把的设计更趋于流线型,底足和五代时期比较有明显加高,且外撇程度更大。五代继承晚唐时期造型风格执壶很少设计盖子或盖子一般为斗笠型钮盖,造型单一,到北宋开始在执壶上大量出现出各种造型盖子,且盖体明显增高,多为套盖,有部分盖钮做动物造型设计。这样的改变和器物用途以及使用方式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宋人饮茶为冲茶,冲茶时也称为“注”,所以壶也叫“注子”。1981年北京辽(公元995年)韩佚墓中出土一把执壶,在造型十分接近。
北宋越窑执壶-浙江馆藏
这件藏品的造型是否非常奇特,是否又陌生又熟悉呢,没错这就是北宋初期越窑生产的“药罐”。不过到底用途如何有两种主流观点,一为煎茶所用、一为煎人参所用,个人更倾向于是煎茶时使用。该造型最早流行于晚唐时期,到北宋中期基本不见,这时期中国饮茶文化从“煎茶”改变为“冲茶”这也从侧面验证其应实为“茶釜”。唐代时此类壶都带有“流”,造型不一样,五代后逐渐发展为无“流”。从文饰上看也基本保持五代时期流行的双层莲瓣纹只是在表现上有所加强,特别是盖钮“叶梗”的设计更体现出宋人的情趣。釉水较五代时更加透亮。
北宋越窑带釜壶-浙江馆藏
北宋中期越窑在早期的繁荣下,制作工艺停滞不前,并有衰退的迹象。划花装饰继续流行,同时大量出现以刻花装饰为主的器物,这也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器物的造型、釉色、及烧造工艺上基本与前期接近,但整体的精细程度上已稍有逊色。
北宋越窑盖盒-浙江馆藏
北宋越窑盖盒-浙江馆藏
这两只不同形制的盖盒虽然造型接近,同为北宋中期制品,显然第一只要比第二只更为优秀,釉水青翠釉面平整,年代上也早于第二只基本保持了早期的水准。第二只釉色青黄,正面采用刻花手法进行装饰,但是釉面整体不如前者平整,造型也不如前者规矩,这也正是越窑逐步衰落的表现。
北宋晚期是越窑的衰落期。这一时期,越窑产区大大缩小,在中心窑场外的窑口已经寥寥无几,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都急剧下降。胎质烧结后常常小气孔;釉色也比早期灰暗,多数已无光泽感;刻划出的文饰趋于草率;釉面不光洁;器物制作粗糙。品种上仅剩下一些日用瓷品,以高圈足碗为多。
此件执壶与早期相比真是相去甚远,从釉水、造型、文饰的装饰效果、烧造的水平以及艺术性和早期都相差甚大,可见北宋晚期越窑自早期失去了朝廷“贡瓷”的地位后,加之自身资源的消耗以及其它诸窑的兴起繁盛,越窑在北宋晚期正迅速的衰败。
北宋刻花执壶-浙江馆藏
该盖罐和执壶在时间上基本相同。从造型特点、装饰程度和烧造水平看都为典型北宋晚期制品,特别是其加高的圈足,更是北宋晚期越窑制品的一大特征。釉水灰暗而稀薄,光泽黯淡,已经失去了往日“夺得千峰翠色来”那样的清秀之美,完全落为以使用为目的日用品。
北宋越窑盖罐-浙江馆藏
越窑瓷器的形态学工艺
近年随着对越窑认识程度的加深,和收藏活动的兴起价值正迅速攀高,这也促使仿品越来越多。越药仿制水平普遍并不高,只是广大收藏者认识不深,对其特点掌握不透,才导致让做伪者有机可乘。
之前已经看过不少越窑的精品后,相信大家对越窑已经有所认识,下面我们通过“修足、釉、纹饰、工艺“四个方面来加深了解。
北宋越窑标本-纹饰
北宋越窑标本-釉水
北宋越窑标本-修足
北宋越窑标本-底
装烧工艺特征
越窑在五代、北宋早期器物基本上都是采用全满釉裹足,底部支烧的工艺,足是不露胎的,所以鉴定越窑胎反而较其它几点特点次之。首先我们来说烧造工艺。
相信看过这图,大家应该明白,越窑所采用的烧造方式了,没错垫烧。当然不同时期方式自然有所不同,这也成为判断一件器物所属年代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我列举,越窑不同时期的垫烧方式。
唐代
唐代是越窑工艺的一个重要转型期,这时期出现了匣钵,虽然没有大量采用,但是。匣钵的出现也表明了越窑从这时候开始有了烧造高质量的高档瓷器的可能和需求。瓷坯装入匣钵内烧造可以很好的避免柴薪燃烧时烟尘对釉质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时期,同时也存在着多种装烧方式。下面我们介绍常见两种。
叠烧法 :数个器物通过泥点间隔相互叠压采用明火烧造。以碗为例,在碗心,器底采用6-7个泥点作为间隔防止烧成后相互粘合,泥点都是随手捻来,形状不规则的坯泥,泥点烧成后一般遗留痕迹都比较明显。
匣钵装烧法 :这种方法一种应用在比较高档的瓷器上,单独一件器物装匣烧造。在装烧时,仅足尖采用泥点与匣钵隔离烧制,烧成后在足尖部留下垫烧痕迹。
五代-北宋初
五代时匣钵的大量采用,促进了越窑产品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也是因为市场的要求所决定的。这一时期明火叠压烧法基本不见,几乎都采用匣钵装烧。底部的垫烧位置,由圈足移到了外底内部,垫烧物依然采用泥点,泥质里特意加入了石英沙以防止在较高的温度下器物与匣钵粘连,烧成后遗留较多,刮之容易脱落。
北宋
经过五代、北宋初对匣钵的大量运用和改进,北宋的匣钵出现多种形式以满足需要,器物的装烧也再次发生了改变。由于在器物表面大量使用纹饰装饰,为避免对纹饰的破坏,均采用单件装烧法。垫烧物也不再使用泥点,而采用垫圈支烧。在装烧时,先在器物外底内贴上数条细长的泥条,再放到位于匣钵中心的垫圈之上,再进行装窑烧制。由于泥料中搀杂了石英沙烧成后轻敲后使垫圈和器底分离。
器足
北宋早期开始的,这一装烧方式,直到越窑晚期基本上没有很大的改变。与烧造方式改变相对的是器物的足型。器物足型,某种程度是要配合装烧方式来进行调整的,根据上面所讲的装烧方式的变化,越窑对器物足的处理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唐代、五代-北宋初以及北宋。每个时代足的处理都不一样,很多仿品都忽略这一点,一眼既新耳。
唐代
唐代越窑,对大多器物要求不是太高,所以大宗器物采用的叠压法烧造以提高产量。叠压法,垫烧位置在器物的足部,为了方便烧成后清除垫烧物,在足的处理上就要让底足有足够坚硬度来承受分离叠压状态时所承受敲击力,避免废品率增加,所以唐代越要的器足普遍都比较后代要宽,甚至出现“玉壁底”这样的“假圈足”,同时很多器物也采用平底的处理以方便烧成后垫烧物的清除。
五代-北宋初
这一时期由于底部的垫烧位置由圈足移到了外底内部,从而相对的器物的底足也需要做相对的改进。这一时期为配合垫烧方式的改变,越窑器物的底足由此时逐渐加高变窄并向外形成外撇足过度,北宋早期为甚。
北宋
五代开始,底足的变化到了北宋初期以后基本上形成了稳定的形制,只是到晚期稍有所变化,但也基本保持一致的形制。这一时期器物圈足高,且向外撇,配合整体的造型形成了优美的线条。为了配合使用垫圈支烧,圈足比五代-北宋初年有很大程度的加高,底足外撇也是为了配合垫圈的使用做出的改变,这一改变是彻底的,就连盖盒这样一直是平底的器型在这一时期也出现高且外撇的圈足。
釉色
越窑瓷釉的化学成分历代都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可随之烧成工艺的不断改进,历代对瓷器釉色审美的变化,瓷釉的颜色也发生变化,瓷釉的光泽度也随之出现变化。
根据窑址发掘和有纪年的出土器来看,唐代越窑早期釉色有青灰色、青黄色,以及淡青色;经过中期的发展到唐代后期以翠青色“千峰翠色”的秘色瓷为最高追求。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这些诗句都说明当时越瓷是以一种青翠的绿色为最。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越窑这种翠绿色釉的“秘色瓷”烧造时间为唐代禧宗时期至北宋初期。唐末-五代时期在江南吴越地区建国的吴越国为逢迎中原朝廷大量进贡“越器”,很大程度上强速越窑的发展。至北宋灭吴越国后,“秘色瓷”失去了其作为“贡瓷”的地位,也因为北宋朝廷对其它窑口瓷器的重视和偏好,而放弃越窑,直接导致其衰落,虽然北宋朝廷停了越窑的“贡瓷”,但是仕族阶层对“秘色瓷”的喜好和追捧,很大程度上在维系着越窑再向前一步,所以北宋早期的越窑依然一片青翠之色,这些瓷器釉层比前朝更厚,在色泽青翠的同时光泽度也更亮,在纤细而丰富文饰衬托下器物更有艺术性。到北宋晚期这样的盛况才随着社会风气的改变而逝去往日的辉煌。
唐代早期淡青釉四系罂-浙江馆藏
唐代晚期青秘色瓷碗-法门寺藏
五代-北宋早期双凤盖盒-浙江馆藏
五代越窑执壶-浙江馆藏
北宋越窑青黄釉刻花盖盒-美国弗利尔和沙可乐美术馆藏
北宋越窑灰青釉刻花盖盒-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北宋越窑青釉标本
北宋越窑青绿釉标本
纹饰
越窑文饰丰富多彩,运用技法多样。主要技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堆塑、镂雕等。文饰千变万化,题材新颖,构图精美,主要纹样有植物、动物、昆虫、人物、几何纹等千姿百态,各时期流行纹样有所变化,采用的主流技法也不相同。下面根据图片来大概了解一下各时期常见的一些纹饰和技法,鉴定能很好的掌握时代特征。
唐代刻花纹样
唐代划花纹样
五代由于时间较短。且当时越窑以造型和釉色取胜,所以文饰装饰并不常见,唯以在器物外壁刻出多层莲瓣纹最多。
五代刻花莲瓣纹标本
北宋代刻花纹样
北宋早期划花纹样
北宋晚期划花纹样
北宋划花龙纹标本
北宋划花鹦鹉纹标本
北宋刻花摩羯纹标本
北宋刻花花卉纹标本
北宋刻花莲蓬纹标本
北宋刻花加划花纹标本
北宋越窑刻花梅瓶标本
越窑除刻花、和划花外,镂雕和印花也十分流行。
北宋越窑印花盖盒-浙江馆藏
北宋越窑镂雕标本
虽然多数仿制品在造型、釉色、装饰手法及花纹与真品相差甚远,在经过学习后可以较容易的分辨真伪,但也有少量精细的高仿之作,作为一般初学者很难明晰辨别。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大家对越窑,由唐代转型后在北宋出现的这一鼎盛时期的作品能有基本上的认识,在以后的收藏活动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越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窑场之一。“越窑”一词,出现于唐代。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的诗句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精美。“茶圣”陆羽也在其论茶专著《茶经》中称:“碗,越州上……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当然,这只是陆羽的一己之爱,邢、越之争,自古就有,在这里我们不作评论。
唐代文人对当时的越窑非常推崇,“越窑”之名由此而流传开来。
越窑烧造的青瓷有釉呈青色或泛淡黄色,呈玻璃质感,莹润碧翠,匀净柔和;胎质细腻坚硬,胎色灰白稍带淡黄;器物造型多生活用具如碗、盏、壶、碟、盂、盘、罐等;多素面而很少纹饰,质朴无华等特点。另外烧造方法,多用松柴烧制,由于火力软而火焰长,烧制中窑内充满火焰,因此釉在熔融呈青色时,受到还原作用。
由于越窑青瓷民间流传极少,故现今如能收藏到一件真正的秘色青瓷,可说是凤毛麟角,价值连城。
越窑的历史可分为起源、发展和鼎盛三个时期,这里有份最新的考古资料,不妨共享。
东汉时期是越窑的起源阶段。越窑瓷器出现于东汉。从东汉起,在浙江北部杭州湾内宁绍平原上的绍兴、上虞、慈溪、余姚、宁波等地出现一种器表施青釉的瓷器,这就是东汉青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浙江省上虞县上浦乡小仙坛东汉晚期瓷窑遗址出土的青釉标本进行过多项物理和化学测试,表明这些瓷器具有瓷质光泽,透光性较好,吸水率低,在1260℃—1310℃的高温下烧成,器表通体施釉等瓷器特性。
青釉葫芦瓶东汉越窑瓷器在上虞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首先,这里蕴藏着大量的优质瓷土资源;其次,这里山峦起伏、森林密布,有丰富的烧瓷燃料;再次,上虞地处杭州湾南岸,曹娥江纵贯全境,水运交通十分便利。正是基于这三点,上虞越窑成为中国瓷器的发祥地。
六朝时期是越窑的发展阶段。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后,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奉化、临海、萧山、余杭、湖州等市县都发现了瓷窑遗址。六朝时期的越窑是我国最早形成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很广、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而中心窑场仍然集中于上虞县。六朝晚期从南朝起,越窑的制瓷中心逐渐转移到余姚县的上林湖地区(今属慈溪县)。
唐宋时期是越窑的鼎盛阶段。唐代有许多著名的青瓷窑,例如浙江的越瓷、瓯窑、婺州窑。湖南的岳州窑、长沙窑、江西的洪州窑、四川的邛崃(qióng1ái)窑等。然而唯越窑青瓷因其釉色,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而跃居众窑之首,成为当时青瓷的佼佼者。
越窑青瓷所呈现的那种细润如玉、光洁无疵的釉面。确实在我国青瓷烧造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越窑青瓷不仅釉面精致无比,其造型也生动优美,各式钵、盆、灯、罐、瓶、执壶、唾壶以及瓷塑等应有尽有,许多器物还能逼真地模拟自然生物的形态,如仿照瓜形制作的壶,仿海棠花式的碗、盘等皆惟妙惟肖,其中模仿荷叶形状的洗子,则更充分发挥青釉莹润欲滴的特色。唐代青瓷因为追求一种“冰肌玉骨”的艺术效果。所以早期器物极少装饰,仅以“捩(liè)翠融青”的釉面取胜。晚唐五代时期出现的刻画花纹,则受当时丝绸、金银器、铜镜的影响。它以各种龙凤、游鱼、云鹤、鹦鹉、峡蝶、花卉等作主题,线条纤细流畅,纹饰生动活泼,使单调的釉面平添几分诱人的魅力,难怪清代自命风雅的乾隆皇帝也有“李唐越器世间无”的感叹了。北宋初年,越窑仍有一段辉煌的时期,当时全国窑场因各地战事平息,处于相继兴起之中,越窑青瓷便成了大家竞相模仿的对象。如北方的耀州青瓷,定窑白瓷,南方景德镇窑影青瓷等,都曾盛行越窑青瓷那种刻画文饰的装饰方法,直到北宋中期,这些窑场才逐步摆脱了越窑的影响,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唐代越窑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瓷场迅速扩展,胎质更加细腻,釉色更加清纯,并具有玉质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的越窑还首次进入宫廷,开始成为“贡品”。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中曾经出土了十四件唐代越窑青瓷。据同时出土的《监送真身……并新恩赐金银宝器衣物帐》记载,唐懿宗所赐物品有:唐秘色碗“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叠(碟)子共六枚”。
这十三件碗、盘、碗是唐懿宗(860—873)时期的产品,也是中国最早的官窑瓷器。另一件青釉八棱瓶虽未见文字记载,但上林湖窑遗址中也有此类瓷片出土,可知唐代的上林湖地区曾经烧造过官窑贡品。
五代越窑瓷器的生产被钱越国垄断,且继续生产秘色瓷。五代秘色瓷在浙江钱越国贵族墓中有大量出土,如1966年杭州市玉皇山发掘的五代天福七年钱元瑾(钱越国第二代国君)墓;1980年临安县明堂山发掘的唐天复元年水邱氏(钱越国开国国君钱锣的母亲)墓和1996年临安县玲珑镇发掘的五代天复四年马氏(钱元瓘之妃)墓等,曾出土过精美的晚唐、五代越窑秘色瓷,其中还有当时仅限于皇室使用的龙纹瓷器。
北宋时期越窑继续烧造青瓷。据文献记载,宋朝立国初期,从开宝到太平兴国十余年间(968—984),钱越国控制下的越窑曾为北宋朝廷烧制青瓷贡品达十七万件之多,说明北宋初年越窑生产的青瓷不仅质精而且量大,许多珍品还作为礼品被宋廷赠与辽国,所以在北方辽代贵族墓葬中也常有越窑瓷器出土。
当青瓷出落得楚楚动人的时候,它终于藉海上贸易兴起之利,从海路大量出口,行销世界各国。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路誉为“陶瓷之路”。1976年和1977年,在朝鲜新安海域打捞出的一艘中国元代沉船,内有陶瓷器计6463件,青瓷占一半以上。远在埃及的开罗郊外福斯塔遗址,发掘出从唐代到清代的中国陶瓷片,达2.2万多片,最多的是越窑青瓷。著名的土耳其托普卡珀宫博物馆,收藏有8000多件中国陶瓷,最显眼的就是越窑青瓷。
青龙、白虎、玄武和朱雀在古代称为四灵,其中又以龙为尊。
传说龙是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能幽能明,能巨能细,呵成云,吟则雨,是变幻不定、神力无比的奇物。
夏人祖先以龙作图腾,今天的中国人就成为龙的传人。人封建社会以后,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龙给王权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中国人对龙的钟情和敬畏,使龙纹成为古代工艺美术品上最常见的装饰。
龙究为何物并无实据,早期龙纹或如鳄鱼或似蝴蝎尚未定式。先秦以前龙的形象质朴粗犷,大多没有肢爪,状如爬行动物。秦汉时,龙纹有肢爪但无鳞甲,系兽形。唐宋时,龙纹“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垦,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造型综合了各种奇兽异珍的特征。明清时代,龙纹作为帝王的象征而日趋完善,固定成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形象。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元年青花云龙纹香炉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元年青花云龙纹香炉
千百年的丰富和衍生,使龙的造型千变万化:云气绕身,露头藏身的称云龙穿云翻飞、状如行走的称行龙首尾相望、盘成团状的称团龙龙睛圆睁,龙首正视的称正龙。另外,还见头在上尾在下的升龙,尾在上头在下的降龙,有鳞的蛟龙,有翼的应龙,有角的虬龙,无角的螭龙等等。
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海水龙纹钵
任何造型艺术都不能脱离文化背景而追求纯粹意义上的美感。和王权时时联想的龙纹自然会有非艺术的限制。官窑青花纹样中最常见的是龙纹,作为皇室用器的标志,便是五爪龙。
故宫博物院藏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局部(三爪龙)
龙一般画四肢,肢前的爪(或谓龙趾)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分。元青花上未见五爪龙,但同期白釉器上有五爪龙,说明元青花非官窑器。明初官窑已将青花作主要品种,出现五爪龙纹,这种画法成为明清官窑的传统画法。
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盘心)
龙纹唯官窑青花有使用特权。在这种超经济力量的制约下,明代早期民窑青花上不见以龙纹为饰。象征着王权的明中期起,随着禁令的松驰,民窑青花装饰渐采用龙纹,但不见五爪龙,造型也谓简单。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五代吴越越窑“秘色瓷”龙纹罂
陶瓷器上龙纹的应用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在精致的陶器上彩绘龙凤纹或蟠夔纹。以后龙纹的应用更广,采用贴塑、模印或刻制的胎体装饰方法。唐宋时釉上彩和釉一下彩渐成瓷器装饰的主要形式,彩绘的龙纹具更高的欣赏价值。这时装饰手段在制型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龙纹还显得粗犷与简洁。精细人纹的龙纹,出现在青花瓷上。
用石料在釉下彩绘,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青花,唐宋已有少量生产,但工艺上不成熟并未推广。元代中后期(14世纪中)青花因外销的需求迅速成熟。其雄伟的气势和高超的画艺达到非常高的艺术境界
青花以提炼得极为细腻的钻料在素胎上绘画,有勾勒点染多种笔法。从成块大片的渲染到纤如毫发的笔触都能自如地表现,无疑为龙纹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
龙是封建权威的象征,因此在瓷器上多有表现。五代越窑的四系龙纹壶,宋代磁州窑的白地黑花龙纹瓶,元代的蓝釉白龙梅瓶、明代的洪武白釉红彩云龙纹盘,清代的雍正青釉印花云龙大缸等都是难得的表现龙的佳品。战国至唐代的龙纹一般装饰在器物的流、提梁、把、颈、肩等部位,采用堆贴、捏塑、合模等方法制作立体形象龙。唐以后的龙纹多装饰在器物的主要部位,表现方法为刻画、印模、绘画等。五代的龙纹基本上呈兽形,龙首有角,无双鬓,上颚唇部微微突起,龙爪一般为三趾,有些还饰以云纹或波涛纹及缠枝蔓草等。宋元时期龙的造型多为蛇形体,5形尾渐细,爪有三、四、五趾不等,宝珠的火焰由一端往外喷出,大部应用于宫廷及佛教用器。明清时的龙纹呈蛇形,双鬓、双角,爪以五趾为主。
( 2004.08.06 )
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龙为四灵之一,是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风播雨的神异动物,因此,装饰在远古时代陶器上的龙纹图案大都与氏族图腾崇拜有关。如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陶盘上的彩绘蟠龙纹图案,就“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
瓷器龙纹概说
瓷器自产生之日起,龙纹亦即成了青瓷和白瓷常见的装饰题材。东汉至唐代,龙纹多数以堆贴、捏塑、范印手法表现,典型器物有东汉堆塑人兽纹蒜头瓶、南北朝青釉莲花尊、隋朝白釉龙柄鸡首壶、唐代青釉凤头龙柄壶等。别具一格的是,此时的龙纹常常同人物、走兽、飞鸟、莲花等堆塑纹组合使用,反映了人神沟通的宗教思想。这种创作构思,当与该时人们信奉道教,又值佛教传入中土有关。
五代至元代,民间用瓷基本沿袭前朝模式,仍以贴、塑、模印为主。例如北宋吉州窑青白釉龙虎耳瓶、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皈依瓶、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盖瓶等。与皇权有密切联系的瓷器则以刻划、模印的平面图案为主。从l966年浙江杭州钱元瓘墓出土的五代越窑青釉浅浮雕双龙纹罂,从流传有序的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北宋定窑印花云龙纹盘、扬州市博物馆所藏的元代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梅瓶及江西高安窑藏出土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上我们可以窥见这一时代信息。此时,作为主体形象的龙纹,因常常与祥云、波涛组合在一起,遂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给龙纹以5爪和3爪、4爪的等级区别,则是已近元末的事情。至元二年(1336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元史·舆服》),是龙纹最终变成封建帝王权威象征的发端。
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纹饰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绘方法,亦有用印花、划刻、堆贴等工艺技法制作。除了云龙纹、龙凤纹、云涛龙纹和海水龙纹题材外,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在明清两代更加盛行,契合于龙爱宝珠的民间传说;相对而言,元代宝珠一般较小,多数画成中空的圆圈状。明清宝珠通常较大,形如火球,又多数与火焰纹一端相连.故有火珠纹之称。尤为重要的是,明清两代龙纹的上颌部位出现了双须。同时,明清龙纹还出现了花间龙、莲池龙、翼龙、正面龙、立龙等形式,为前朝所不见。而五爪龙纹则被官方垄断,并贯穿了明清两朝。
龙纹的分期
纵观瓷器龙纹,其造型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东汉至唐为早期。龙的形体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形制取决于器物的装饰需要,着重龙首的艺术效果,所以龙角卷曲,嘴部刻划细腻,但身躯较呆板,颈、腹、尾变化不大,龙爪似蹄。
五代至元为中期。龙身多数披鳞,身、尾界限清晰,体格有强壮的也有纤细的,龙首有角、发,却无双须,龙爪一般为三趾。
明清为晚期。龙作蛇形,龙首之鬓、发、须齐全,身躯矫健、爪以四五趾为主。
龙纹的演绎,深刻着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亦不乏帝王的君主意识,特别是元、明、清三代的龙纹。总体而言,三代龙纹的外观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
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轻盈,屈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
这三个朝代的龙纹,虽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明,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如火炬,有的竖发作垂直状,有的略偏斜似不规则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眼险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有些睫毛似竖立起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险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清,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顺治时睫毛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眼睫毛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毛现象十分普遍。
须:元,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而不弯;清,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大多数带翻卷。
爪:元,以3趾、4趾居多,少量5趾,趾的形态无定制;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除上述基本特点之外,龙身的装饰在各时代亦多有变化。一般而言,元代龙身喜饰鳞片纹,明代龙身饰网格纹、锯齿纹较多,清代鱼鳞纹常见,鱼鳞多半带有染点。元代龙纹构图突出双龙追逐或邀游云间的艺术效果,是双龙者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应;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于-器者多以龙头位置的一高一低作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纹所独有。
龙纹是瓷器装饰中富有意味又有品位的题材,是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单靠掌握纹饰特征还是不够的。因为现代作伪者从高保真图录上所获得的知识,已令仿制品的外观非常接近原件。而求真,就需要鉴定者对古瓷潜在的方方面面信息都具有识别破译的能力。
在瓷器收藏中,最大的风险就是花了钱,而买到的却是赝品。而瓷片却可以让人以较少的代价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从而方便人们认识和研究古瓷的各种特征,以提高“眼力”。
从目前的收藏市场来看,从瓷片类别上进行收集,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关注瓷片的釉色,专收一些高古名釉瓷片,如唐越窑、宋汝、官、钧、定窑瓷片以及龙泉、耀州窑瓷片等。另外一种是收藏以明清民间青花绘画研究为主,由于这些瓷片价格较低,特别是在江浙地带的山区,随便挖挖,就能看到不少瓷片,因此这个群体是越来越大。第三类则是专门收藏元、明、清景德镇御窑瓷片,上至元青花、永宣青花、成化斗彩,下至清代官窑残片,尤其重视有官窑底款的瓷片收藏。由于现在官窑整器的价格比较高,因此即使是残片,价格也不便宜。
除了按照瓷片的类型,按照瓷片的图案进行收藏,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古陶瓷上的纹饰或图案,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都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和风格。以瓷器装饰常用的龙纹为例,各个时代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除了是瓷器鉴定的参考因素,也是当时的历史时尚、民族信仰、民间风俗以及美学、美术方面的珍贵资料,因此收藏有完整纹饰或图案的瓷片,价值相对也较高。
在收藏瓷片的时候,要牢记“贵精不贵多”,拥有太多的普通瓷片无异于垃圾,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许多唯利是图者制作伪瓷片出售,利用人们“破瓷片还会有假吗”的心理,使许多警惕性不高的收藏者上当受骗。同时,不要过高期待古瓷片的价值升值。一般来说,古瓷片除了一些特别稀有的品种,其他的是不可能具备升值空间的。
秘色瓷的生产时间从晚唐直到宋初,唐、辽、宋皇家均使用,五代时期除吴越国外,文献记裁前蜀曾向中央进贡秘色瓷,考古发现广州、长沙均出土有五代时期的秘色瓷器,说明当时前蜀、楚、南汉均曾得到并使用秘色瓷。毫不夸张地说,秘色瓷器在九至十一世纪是一种“国际性”的高品质瓷器。
秘色瓷,胎质细腻纯净,气孔小而少,普通瓷器上常见的铁锈点等杂质几乎完全不见,釉色以天青色为基本色调,施釉均匀,少见流釉或积釉现象。秘色瓷因其质地上乘、存世数量少而广为关注。
五代时期 越窑秘色瓷刻莲瓣纹碗 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塔出土 今藏 苏州博物馆 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关于秘色瓷的“千年之谜”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其诗作《秘色越器》中这样写秘色瓷。
唐代 越窑秘色瓷花口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 北宋赵令畤在《侯鲭录》中这样解释“秘色瓷”。
北宋 越窑青釉刻折枝花卉纹盒 故宫博物院藏
除此以外,在《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中都有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在唐宋时期,人们对于秘色瓷是有概念的。宋代以后,秘色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等到后来人再看到唐宋文献的时候,大家已经不知道里面记的秘色瓷是什么了。就这样,秘色瓷成了一个谜,再没有人确切的知道秘色瓷究竟是什么样的瓷器。
关于秘色瓷之谜一直持续到了现代,转机在1987年。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遗址展开考古发掘。伴随地宫中器物一件件面世,人们发现了一块碑,叫做《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顾名思义,这是一部记录地宫中埋藏物品的账目,而秘色瓷就在这个账目中。
《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拓片
碑文中明确记录着与地宫出土器物中相对应的13件越窑青瓷,包括花口碗、花口盘、葵口碗等。此外还出土了一件八棱瓶,一般也被认为是秘色瓷。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让身份成谜的秘色瓷在几百年后遇到了转机。现代人终于得知什么样的瓷器被称为秘色瓷,而秘色瓷与普通的越窑瓷器又有所不同。
既然考古让我们认定了一部分秘色瓷,我们就可以在考古发现中找出一堆秘色瓷。
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器 越窑釉色瓷八棱净瓶
此次展出的不同出土地点不同时期的秘色瓷八棱净瓶对比
法门寺出土的越窑秘色瓷葵口盘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为秘色瓷器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特殊关系。随后,我国发现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有可能是秘色瓷的器物。就这样,大批的秘色瓷“ 复活 ”了。
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出土文物介绍
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出土的越窑秘色瓷刻海水龙纹盘(细部)
其他文物 越窑秘色瓷刻云鹤纹盒等
辽圣宗贵妃墓介绍
越窑秘色瓷银扣执壶
越窑青釉刻划对蝶纹盘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陵寝墓葬中的发现明确表达着秘色瓷的特殊地位,结合文献记载,可知秘色瓷确实是进贡给皇帝使用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