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钧瓷的介绍
陶瓷一直都是从古至今保存价值非常高昂的东西,如今大多数家庭的吃饭用具都是陶瓷制品。在古代也有着非常多有名的瓷器产地,钧瓷就是其中有名的陶瓷。本期民族文化一起了解一下吧!
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着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
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的直接关怀下,恢复钧瓷烧制,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钧瓷不断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北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花釉瓷经过长时期的探索,窑变技艺已经日渐成熟,经自然窑变形成的绚丽釉色玉润晶莹,已绝非唐时花釉瓷所能比拟。窑变釉以其惊心动魄的美丽震动了朝野,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爱。到了宋徽宗初年,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宋徽宗传下旨意,在禹州钧台附近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这就为钧瓷艺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机。
钧官窑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因而工匠们得以把最为动人心魄的窑变精品呈现出来。这些工匠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建造了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炉。这种窑炉火网面积大,能使柴质快速燃烧,升温迅速。
火苗柔和,窑内温度分布均匀,有利于窑变效果的形成。同时,也研制了科学的钧釉配方,铜红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正如《中国陶瓷史》所述: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钧红釉的创烧成功开辟了新的美学境界,对后代的陶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十年之间,宋钧官窑将钧瓷窑变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钧瓷艺术的辉煌。
宋钧特别是官钧窑的作品,窑变釉色自然温润,真正体现出火的艺术。我们能看到的宋钧瓷窑变釉色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窑变单色釉,主要有月白、湖蓝、天青、豆绿等;二是窑变彩斑釉,以天蓝红斑或乳白紫晕为代表;三是窑变花釉,主要有丹红、海棠红、霞红、木兰紫,丁香紫等品种。其中以窑变花釉的艺术价值为最高,因为它最能代表钧瓷自然窑变的风格神韵。大多数意境精妙的景观图画,都是由花釉窑变自然形成,从而使瓷器成为艺术珍品。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又经历了元、明、清直到今天,在这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为世人所青睐,特别是宋代以来,钧瓷一直被皇家定为御用珍品,只能皇家使用,不许民间收藏,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盛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钧瓷其观赏价值之高,艺术魅力之大,征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钧瓷的神、奇、妙、绝,古往今来,吸引着不胜枚举的中外名流学者、各界要人纷至沓来,观光玩赏。新西兰友人称它是“无论放置在哪里,顿时万物都增辉”,“窑工绝技,摄我诗魂”。书画家韩美林誉之为“中华之魂”。
钧瓷的工艺在东汉被研制出来,是宋代著名的五大名窑瓷器中的一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恢复了钧瓷的烧制,使得这一工艺得以继续流传,所以钧瓷得到了极其快速的发展。跟随着工艺的提高,钧瓷的样式出现了更多的种类,而钧瓷也不断的被作为国礼作为各国的邦交。小编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下钧瓷价格与鉴别方法。
钧瓷传统造型以盘、钵、碗、炉、花盆等器皿为主,追求端庄大气、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现代钧瓷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入了现代美学元素,开创了钧瓷艺术新的表现领域。钧瓷造型有传统器皿类、人物类、动物类、异型类几大类别,形成了器皿系列、动物系列、人物系列、文具系列、茶具系列、飞禽系列、实用品系列等上百个造型系列,上千个品种。
钧瓷价格
钧瓷新韵(莲花套) 参考价格:13,800元
钧瓷马 参考价格:1,150元
钧瓷荣国团 参考价格: 9,200元
钧瓷铁梅 参考价格:11,500元
钧瓷母子猴 参考价格: 5,750元
钧瓷葫芦瓶 参考价格:195500元
钧瓷螭龙画缸 参考价格:82800元
钧瓷荷叶碗 参考价格:97750元。
如何鉴别
古钧窑的鉴定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辩真伪,二是断时代,三是定窑口,四是估价值。
古钧窑鉴别注意以下几点:
1、看胎质,钧窑由于是用还原焰烧成的,因此,无釉的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一般呈酱黄色。
2、看造型,钧瓷的造型明代以前多为生活用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看工艺,古钧瓷制作为手工成型,诸窑是手拉坯和印坯。
4、看釉色,从时代特征看,钧瓷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釉色,如唐代是黑釉蓝斑,宋代的紫红花釉,宋元两代的天青、天蓝、月白釉等。
5、看底足,宋代官钧窑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釉。
钧瓷早在2008年时就被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钧瓷的工艺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最后发展起来后,被更多收藏爱好者所关注。钧瓷充满了的民族特色,有蚯蚓走泥纹纹饰、冰片纹和莬丝纹。蚯蚓走泥纹纹饰是一种自然的窑变形成的,冰片纹是像冰片的不规则的裂纹和样式,莬丝纹状似兔毛,立体感十分的强。以上就是小编介绍的钧瓷相关内容。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3]。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它独特的窑变艺术,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特点广受陶瓷爱好者喜爱。[4]
2003年07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钧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钧瓷是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钧窑出产的瓷器,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钧瓷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
直径20.5厘米
款识:六
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Lot5496
成交价:RMB 17,250,000
备注:
1. 私人收藏,购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此后家族传承。
2. 伦敦苏富比,2003年6月12日,编号108。
3. 购自纽约蓝理捷公司。
本品原为钧窑宫廷陈设花器,因其形制古雅精致,置于案头亦赏心悦目,后世文人遂以之为笔洗。周缘存支烧痕十九枚,古朴豪迈,一侧清晰可见刻出「六」字款,笔道遒劲,荡漾出独特的时代气息。
遍查资料,北京故宫收藏有此类鼓钉洗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上)中共有5例,其中四例均为「一」字刻款,一例为「二」字刻款,近年拍卖市场同类钧窑数例中除「一」,「二」字刻款,也见有张宗宪先生旧藏「四」字刻款,临宇山人旧藏「五」字刻款,徐展堂先生旧藏「七」字刻款,葛沃得旧藏「八」字刻款, 而如本品落「六」字刻款者,疑为孤品,仅此一只,其珍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明永乐-宣德 官钧玫瑰紫釉盘
直径16.9厘米
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Lot5495
成交价:RMB 4,600,000
备注:
1. 广州黄埔重要私人藏家收藏,1890-1920年代。
2.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EK357。
此式明初官钧盘存世极为罕有,元末明初之钧窑传世多见花器,清时深得清宫珍视,雍正乾隆两朝,多以之妆点内宫陈设;而本品小盘却应为赏玩之用,存世无多。传世此类官钧盘,除本品外,两岸故宫有藏例,北京故宫藏有两例,其一例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1996年,第194页,图176,台北故宫藏有一例。市场流通者除本品外,仅见一例,为香港佳士得,2002年10月28日,编号523,明14-15世纪,官钧葡萄紫釉盘,余例未见。
明 天蓝釉玫瑰紫斑折沿盘
直径:17.1 cm
成交价:402,500人民币
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Lot5126
北京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二例,其饰斑大小与本盘近似,一例载于1996年香港出版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 上》,图版225号;另一例载于1999年台北出版《故宫藏瓷大系—钧窑之部》,图版87号。
明 天蓝釉玫瑰紫斑钵式大碗
直径:18.8 cm
成交价:1,322,500人民币
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Lot 5127
备注:
日本藏家旧藏;
米内山庸夫珍藏,并于1958年题签。
北宋至金代天蓝釉玫瑰紫斑钵式大碗,此碗敛口,深弧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窑变釉,圈足无釉,可见褐色胎体。釉面发色天青,口沿处内里两侧玫瑰色紫斑凸显,天蓝色过渡自然。色调多变,釉面流淌自然,胎釉结合紧密。造型端庄,器型硕大,十分难得。
明 天青釉玫瑰紫斑小盏
直径:8.5 cm
成交价:3,910,000人民币
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Lot 5128
备注:
日本重要私人收藏;
日本茧山龙泉堂旧藏,购自1949年;
李汝宽家族旧藏。
北宋至金代天青釉玫瑰紫斑小盏,此盏造型隽秀,盈盈可握,直口微敛,斜腹内收,圈足。底部旋削,中心微微凸起,足墙斜削。釉色天青,色泽鲜亮明快。器身外壁施釉到底,圈足无釉。盏心内壁有两块玫瑰色紫斑,聚而不散,宛若双鲤相嬉,在天青色的池塘中游动,周身泛起水花,天蓝、天青与玫瑰紫交相辉映,妙趣横生。外壁紫斑如晚霞变幻又如山水氤氲,引人入胜。
明 月白釉三足鼓钉洗
直径:20 cm
成交价:5,405,000人民币
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Lot 5130
「七」款
备注:
徐展堂先生「在望山庄」旧藏;
香港佳士得,1999年11月02日,编号670。
明初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洗,配有原装清代透雕紫檀座;造型仿青铜器式样、敛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云头足。外口沿棱纹两道,其间环列二十枚鼓钉纹一周,近足处亦环列小鼓钉纹一圈十八枚。通体釉呈月白色,边棱处呈酱色,底施黄褐色薄釉并露部分灰胎,十七枚支钉痕迹明显。底与足均刻有数字「七」。
明永乐-宣德 钧窑月白釉四方倭角水仙盆
长18厘米
款识:十
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Lot5668
成交价:RMB 4,140,000
备注:
1. 张宗宪先生“云海阁”收藏。
2.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EK112。
此类花器为明代早期内府颁样并下发到窑厂烧造而成。此类钧窑陈设类器皿,质精式雅,备受世人珍视,且存世稀少。据万历一朝《大明会典•工部十四》记载:“凡河南及真定府烧造,宣德间题准光禄寺每年缸、坛、瓶,共该五万一千八百五十只,分派河南布政司钧磁二州……如遇缺乏,止行磁州、真定烧造,免派钧州。”可见至少自宣德年间开始,钧州(现河南禹州)即一直为宫廷烧造各式器皿。本品色纯一而无杂,妍丽动人,带来郁郁的古风和摒弃繁缛的妙境,代表了明代钧瓷之最高成就。
钧窑玫瑰紫斑盏
尺寸:直径9cm
估价:250,000~350,000 人民币
成交价:667,000 人民币
北宋 钧窰紫斑盌
尺寸:9 公分
成交价:14,520,000 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8春季拍卖会
钧窑玫瑰紫斑折沿盘
尺寸:直径19cm
估价:1,000,000~2,000,000 人民币
成交价:2,990,000 人民币
元 钧窑紫斑盏
成交价:2,012,500人民币
这句话的原话是:“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是宋代形容钧瓷的,意思是就算有万贯家产,也不如一件钧瓷有价值。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 中国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稀世珍品,为中国著名的五大名瓷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国之瑰宝”。
自宋徽宗起被历代帝王钦定为御用珍品,入住宫廷,只准皇家所有,不准民间私藏。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盛誉。
扩展资料钧瓷价值:
钧官窑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因而工匠们得以把窑变精品呈现出来。这些工匠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建造了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炉。
这种窑炉火网面积大,能使柴质快速燃烧,升温迅速。火苗柔和,窑内温度分布均匀,有利于窑变效果的形成。同时,也研制了科学的钧釉配方,铜红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陶瓷史》载: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钧红釉的创烧成功开辟了新的美学境界,对后代的陶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代钧瓷
钧瓷是中国古代的名窑奇珍,为宋、元、明、清四朝宝瓷。现为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堪为世界一绝。下面是百分网我给大家整理的宋钧瓷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宋钧瓷的特点
1、
A、 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B、 釉为乳浊釉,釉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器物上单独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都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融合的玫瑰紫色。
C、 圆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是宋钧的特征之一。
D、器外底普通刷一层芝麻酱色釉,亦为宋钧特征之一。
E、 器物多为盆、盘、碗、瓶等日常用品,也烧制奁、洗、尊等陈设慈。盆、洗及尊等宫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2、金代钧瓷突出的器形有龙首八角把杯、胆瓶及折沿盘等,无“蚯蚓走泥纹”及外底刷芝麻酱色釉特征,器身与器底釉色相同,器物上的紫色大多为单独的紫斑。
3、元代钧瓷胎体厚实,器型高大,釉面有针孔,堆花装饰多见。
4、明、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石湾窑(广钧)、景德镇窑(炉钧)。
宋钧瓷的鉴别
辨别钧窑瓷器的真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看其器形是否是宋元时期钧瓷的器形。北宋钧窑瓷器造型秀丽,古朴端庄,器形有碗、碟、洗盆、炉、瓶、缸、出戟尊、花盆等。其次,看其制作工艺。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采用的都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
再次,看其釉色和釉质。宋代钧窑瓷器的天青、天蓝、月白釉,匀净莹润,乳光内含,无论是墓葬还是窑藏出土的钧瓷,都很少有严重的土沁现象,其釉质往往令人赏心悦目。而现代仿钧器釉色多为天蓝,很少有天青、月白釉。而且为了达到与出土钧瓷相近的釉质,伪造者往往刻意伪造土沁或作去浮光的处理,但其效果适得其反,给人的感觉是釉色发乌,无莹润感。
现代人在仿造时常用兽皮等工具在钧瓷表面反复摩擦,以达到去浮光的效果。虽然釉面平整光滑,但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会看到有规则的摩擦痕迹。还有用腐蚀性液体处理新仿的钧瓷,虽然也可以使瓷器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达到做旧的效果,但是釉面往往显得十分呆板,在放大镜下也可看到一种釉面被破坏的伤痕。
此外,元代钧瓷的真品,釉面上的斑状窑变为紫红色仿品的窑变斑不是偏浅就是过深。同时由于古代胎泥淘练的工序繁复,所以胎质细腻致密,而现代钧瓷的胎泥淘练较为简单,胎质断面有时有杂质或孔隙。
宋钧瓷简介
钧瓷是中国古代的名窑奇珍,为宋、元、明、清四朝宝瓷。现为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堪为世界一绝。他以古朴端庄的造型,严密冷峻的装饰,清化幽玄的窑变,五彩斑斓,光彩夺目,争芳斗艳,独树一帜。一经出世,便以其高洁澄明,清新泼辣的美感,纯洁洒脱的文人气质,倍受达官贵人的喜 爱 。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千年神奇窑变迷世人 !北宋徽宗时期,钧瓷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徽宗下令设立了专门为皇宫烧制珍品的“官窑”,并把钧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规定民间不得使用。而位于禹州市城北的宋官窑遗址,正是当年为皇室烧制珍品的地方。
史料记载,每年皇室要从官窑精选三十六件珍品,对于剩余的产品要全部打烂,分别深埋于五个大坑之中,防止有人把打烂的瓷器碎片重新恢复。而负责此项工作的是朝廷的四品大员。由此足见宋徽宗对钧瓷的钟爱。也正是因为此,便有了“莫道世间黄金贵,不如钧瓷一把泥”、“雅堂无钧,不可自夸富”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