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陶器几何纹有什么含义?
新石器时代是陶器纹饰的改变时期,由生动形象的动物图案转化为抽象的几何纹饰。关于陶器几何印纹有多种含义。几何印纹陶的纹样体现了原始人们由实用向审美观念的转化。一开始陶器都是手工制作的经过一道道工序,这便会让陶器形成了几何印纹。陶器纹饰的发展从实质上反映了原始人的审美观念已经从实用中分离两离出来。
古代陶瓷器的纹饰,形式上可分为几何纹与绘画两大类。几何纹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图案化描绘,这种现象在现代绘画艺术里,是以极端化了的形式来表现得尤为充分、彻底。例如三角形可能表达了山,云霄纹中的圈、弧线,可能表达了良然界的云和雷,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弧线三角纹可能表达了狂风、巨浪,等等。绘画,无论写实写意的,都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观察,运用人的感觉、认识、理解来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而最受人的意识、哲学、美学等的制约,最具社会性、时代性,因此,陶器上的几何纹具有较重要的鉴定意义。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中都出现过陶器,可见陶器发展历史的悠久以及多样性。陶瓷器上鱼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已作为装饰纹饰,如著名的鱼纹盆。鱼谐余,象征宝贵有余,年年有余,表达生产落后社会里人们希望生活富裕宽绰,有余有剩。
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几何纹包含有许多的含义,具体是什么还需要我们去推敲。
几何形纹饰是瓷器早期流行的一种装饰图案。主要内容有回纹、弦纹、波纹、绳纹、双圈纹、联珠纹、网纹、菱格纹、卷线纹及鱼鳞纹等,是在几何纹陶器装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瓷器上的几何纹多饰于器物的上部,以带状二方连续的形式出现。南北朝时期的联珠纹、网纹等制作精细,格凋高雅。后期几何纹逐渐发展为以地纹形式出现,其中回纹,鱼鳞纹有一定的代表性。
纵观彩陶的装饰纹样,绝大部分是抽象的几何纹,这些纹样在其表达出的视觉效果之外,应当还有其自身的含义,原始人如此执著地喜爱这些纹样,一定具有表达某些思想的功能,对于这一点吸引了众多学者去探讨研究,并得出种种解释。
由考古学家提供的半坡型彩陶中一些几何纹样是由鱼纹演变而来的种种证据是很有说服力的。从这里得到的启示进而证实了很多几何纹正是对某些动物、自然物甚至工具的先是写实摸写然后逐步演变成抽象的几何纹。水在平日给人以生命,在其泛滥成灾时又给人带来死亡,彩陶纹样中众多的水波纹正是人们对水寄托的各种感情。
另一种出发点似对问题的认识更深一步,它是从原始人的认识观和宗教观入手,认为摹绘的意义已不全在这些动物和自然物本身,而是由这些事物联想出的其他含义,是原始宗教观的反映,如对鱼、鸟、蛙的描绘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开始是对鱼能游于水,鸟能翔于天,蛙能两栖生活等优于人类的天性的向往,进而产生对这些动物的崇拜,希望它们是自己的保护神,鱼以后成为龙的组成部分,鸟和蛙则成为太阳和月亮的化身;对于大量的水波纹和旋涡纹则不认为是对水的表现,而是源于对蛇的崇拜,这些纹样则是对蛇的爬行和盘旋状的模拟,蛇以后成为龙的主体。
彩陶纹样中另一部分几何纹很可能与陶器制作起源时期的某些印纹有关。恩格斯曾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织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陶器成熟后在不需要这些编织物时仍把它们的纹路或印或绘于陶器上,早期的裴李岗文化陶器上就出现大量弦线纹,篦点纹,在彩陶上更有很多模拟编织物的纹样,如方格纹、网纹等。另外在用手抹平或拍打陶器时印在陶器上的指纹及对指纹的联想也很可能是同心圆纹、回纹、旋涡纹等纹样的来源。
写实纹样为什么抽象演变成几何纹,这个过程现在还不能分析得很清楚,但是几何纹样富于变化,构成灵活,比写实纹样更适于这种球形体的各部位的装饰,它很方便地布满所要装饰的面,达到预想的效果以及比写实纹样易于绘制和流传,或许这正是其统治彩陶纹样的原因。
中国传统陶瓷的装饰纹样多样主要有如下:
一、几何纹
以点、线、面组成多种有规则的几何图样,称为几何纹。如三角形、网格纹、方格纹、锯齿纹、圆圈纹、菱形纹、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
二、篦纹
陶瓷的一种装饰纹样,是用篦状工具刻、压出的篦状纹样。商用陶器上多见,瓷器上大量采用多见于宋元时东南沿海地区的瓷窑,以青瓷和白瓷器物最多。
三、联珠纹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形为联串的双圈圆珠组成。盛行于晋代南方青瓷器物上。
四、莲瓣纹
以莲花花瓣为装饰纹样。南北朝时出现,宋代以后盛行,有浮雕、刻花、划花、印花、绘画等技法。不同时代的莲瓣纹其风格又有所变化,有的修长,有的宽硕等。
五、缠枝花纹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枝茎缠绕,成连续的波状线,枝茎上填以花叶,构成缠枝花纹,如缠枝莲、缠枝牡丹等,为我国传统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明清时期尤为盛行。
六、把莲纹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将莲花、莲蓬、荷叶以带系成一把组合的画面,称把莲纹。始于北宋耀州窑,在青瓷碗内饰有三束“把莲纹”,并印有“三把莲”三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把莲纹瓷盘较多见。
七、卷草纹
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宋元明清许多瓷窑上广泛采用。
八、蕉叶纹
以芭蕉叶图案组成的带状纹饰。宋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常用的纹饰题材,明清时更为盛行。青花、釉里红、彩瓷均广泛采用,一般装在器物的底部和近底部。
装饰纹样:
在现代的图形纹样设计中,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的图案形式。如服装的面料图案、陶瓷工艺品的纹样、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墙纸及地毯纹样的设计等等,在设计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几何纹指用直线、斜线、三角形、圆点及波折状的线条有规律地排列而成的纹样。常见的几何纹饰有方格纹、网纹、波纹、三角形纹、圆圈纹、指纹、锯齿纹、螺纹、席纹、连珠纹、宽带纹、绳纹、篮纹、雷纹、山纹等。这些纹样大都从生活实践中摹拟而来,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另有一些几何纹,是由自然界中的物象,经高度概括并进行抽象化,从而构成各种几何纹,如半坡型彩陶的鱼形变化,从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开始,逐渐演变为横式的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图形。
回纹因纹样如“回”字而故名,最早用作原始瓷器的主体纹饰,宋以后定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景德镇窑则用于瓶、罐、盘、碗、洗、炉、枕等器物的边饰。回纹有单体的,一正一反相连成对的和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弦纹为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也可用它来为罐、壶的系、耳和波浪等花纹定位,使之高低一致,起伏均衡。钱纹是宋瓷常用的装饰题材之一,多作盘、碗的边饰;作为主题纹饰时,则多绘于器物的腹部。联珠纹是宋元时期边饰纹样之一,它的特点是大圆珠里套小圆珠,或大珠纹里套3—5个小圆珠。缀珠纹是一种如串缀的珍珠形,它是用一细泥条在瓷坯上按规定的轮廓线盘旋粘贴,再在泥条上刻划横向线段而成。锦纹多呈二方连续形,是以各种几何图形连续构成,其中有菱形锦纹、龟背锦纹、十字锦、八迭锦、桂花锦、古钱锦等,多装饰在瓶、罐的肩部或碗、盘的口沿,结构严谨,华缛富丽。
马家窑文化总体上经历了马家窑、中山和马场三个不断发展的时期。早期的马家窑类型大约在5000-4700年前。这一时期,彩陶的种类丰富多样。锅、碗、壶和罐子仍然是主要的,但是壶、豆子、URNs和其他器具也被延长了。陶器以黑色为基调,与白色共享,形成厚重的色彩风格。全身彩绘的陶器增多,内部色彩发达。装饰:盛行漩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网格纹、平行线纹,以及青蛙、鸟等。几乎每一件彩陶都描绘了一条滚滚的河流,表达了人们对黄河母亲的深切爱意。在仰韶文化的中期,三角和圆线的组成出现了第一轮旋转的迹象。
仰韶文化晚期更强烈的旋转成分反映在变形的鸟类纹身上,并促成了流体漩涡图案的出现。马家窑文化早中期,漩涡纹样成为彩陶纹样中最常见的装饰,表现为急流中的漩涡,一般以2、4个或更多漩涡为中心不断展开,漩涡之间由几股水流连接,呈现出一种循环、湍急、无止境的气势。
早期的漩涡是顺时针和逆时针的,但后来它们都是逆时针的,与现实生活中的水漩涡方向一致。漩涡纹的中心开始或是圆点,或是空白的小圆,后来圆心逐渐增大,圆心充满了网格纹、十字纹、三角形纹、小圆纹、动物纹等,成为主要的纹饰。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时期的典型器物,漩涡纹是马家窑文化的标准装饰。这个小尖底的瓶子形状不大,但装饰比同样大小的彩陶的装饰图案更加精致多彩,说明这个容器可能有一定的仪式功能,不是日常生活用品。
马家窑陶器的盖子不多。这个小陶罐的肩部有四个钩柄,盖子上有一个钩柄,显然是为了密封而设计的。那么,在这样一个小罐子里,什么东西适合密封呢?试着从顶视图再次查看盖子。你能看到什么?欢迎来到展览。
1、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陶瓷的四大特点。
2、瓷器胎质轻薄,滋润透影,宛若蛋壳,薄如蝉翼,轻若绸纱。
3、胎质清脆,用指轻扣,能听到“咚”的脆响,宛若乐器奏出的优美磐声,扣人心弦。
4、与陶相比,瓷的质地坚硬、细密、严禁、耐高温、釉色丰富等特点。
5、青花瓷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扩展资料:
分类:
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碗等。
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陈设品等。
建筑一卫生陶瓷: 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具等;
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有高铝氧质瓷、锆英石质瓷、锂质瓷、以及磁性瓷等。
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级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种易熔粘土制造。
精陶按坯体组成的不同,又可分为:粘土质、石灰质,长石质、熟料质等四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