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古瓷器有气泡
青花瓷、釉里红、青瓷、斗彩、唐三彩这些古瓷器都有气泡。凡是釉下彩瓷器,都是有气泡的。在收藏中,鉴定瓷器真假,看瓷器气泡也是鉴定瓷器年代、窑口的方法之一。
如果是应该有气泡的瓷器而没有气泡,肯定是现代电驴烧的瓷器。瓷器气泡,与瓷器窑口有很大关系,什么样的窑口瓷器,就是什么样的气泡。
扩展资料:
经过对大量的古瓷釉面气泡的观察发现,只要是到代的古瓷,比如宋瓷,它釉面一定能找到老化气泡,有人将它称为“死亡气泡”,即气泡顶部有撑破的口子,气泡内壁会形成白雾状或灰褐状、黑褐状,部分气泡下面四周还可找到焦黄状的边缘。
这些都是千年岁月留下的痕迹,是人工无力复制的特征。这些特征也是高手眼鉴的最好佐证。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凡高手认定到代的古瓷,其釉下一定能找到“死亡气泡”,凡高手认准新仿的东西,其釉面绝对找不到一粒死亡气泡。
年代越久远的古瓷釉面越能找到死亡气泡,较不明显的是清代的瓷器,但仔细找也能找到与现代仿品釉面完全不同的气泡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如何通过气泡来鉴定新老瓷器
人民网-观釉面气泡 识古瓷真伪
代表瓷器的釉面老化。观察古瓷釉中死亡气泡的分布和分析它们的变化,可以得到气泡死亡和瓷器年代关系的基本规律:
1、年代越久远,釉中死亡气泡的分布越多、越密集。
2、年代越久远,死亡气泡顶部破裂出现“一”字形或“十”字形线条的越多。
3、元青花和元代釉里红瓷器中的死亡气泡,不是以气泡破裂的形式出现,而是在釉中出现一些白色的棉絮状结晶斑。它们夹杂在釉中气泡群里,象天空中的云团一般,呈自然分布状态。
4、宋代以上古瓷的死亡气泡,基本上已经破裂为一个个圆形坑洞,坑内还沉积着很多生活垃圾。
扩展资料主要瓷器类别:
1、原始瓷器。商代出现的釉陶被称为原始瓷器,属于青瓷系。
2、青瓷。指的是高温颜色品种之一,其坯料和釉料均含有较高的铁的成分,经过1200度以上高温焙烧,使瓷器表面挂釉有一层锃亮的青光。
3、黑瓷。为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的品种,也用氧化铁作釉的呈色剂,增加铁的含量就成了黑瓷,其釉料中三氧化二铁的含量在5%以上。黑瓷创烧于东汉,浙江上虞窑烧制的黑瓷,施釉厚而均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瓷器
这应该是瓷砖釉面坯(pī)泡和是釉泡其中的一种。
坯泡科普(又分为氧化泡和还原泡)
氧化泡是氧化不彻底所造成的坯泡叫氧化泡,泡有小米大小,外面有釉层覆盖,不易用手摸破,断面呈灰色,多产生在低温处。
产生原因:主要是坯体和釉料中的分解物未能充分氧化,消失物没有完全排除。
(1)氧化温度偏低,氧化区的高温部分氧化气氛不足或有波动(2)预热带升温快,氧化分解阶段时间短,氧化结束时窑内温度过低,上下温差过大;(3)坯体入窑时水分过高
预防措施
(1)适当提高氧化期间的温度,氧化阶段保持强氧化烧成;(2)在氧化阶段要缓慢升温或适当保温,使坯体预热升温均匀,氧化充分;(3)坯体入窑时将水分蒸发掉,如果坯体不干,烧窑时可以在0—300℃区间多烧30分钟—1小时左右。
还原泡
1、特征:由于还原不足而产生的坯泡是还原泡。直径比氧化泡大,断面发黄,多产生在高温近热部位。
2、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坯体内部硫酸盐和高价铁还原不足,高温时起泡
(1)窑炉温度过高,氧化结束时,窑内温度偏高;(2)强还原气氛不足;(3)冷却时间长,致使产品还原不足;(4)烧成温度过高;
3、预防措施:(1)适当降低窑炉温度,使进入强还原阶段温度适宜;(2)控制还原气氛和烧成温度适当。
釉泡科普
釉泡是指陶瓷釉(GLAZE)上产生的碎裂气泡效果,在现代器皿上有时作装饰目的使用。利用普通釉料在加热条件下将会变为气态的材料颗粒就会制造出釉泡。钙或碳酸镁、硫酸钙和二氧化锰是其中一些能够制造这种效果的物质材料。偶而的起泡则称气泡痕(SPIT-OUT)。
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沉积的碳素或分解物在釉熔融前未烧尽,在釉熔化后,碳素燃烧产生的气体不易跑出,而被包在釉层表面。包括如下几点:
(1)窑炉温度不当,氧化结束时窑内温差太大,使坯体氧化不足,或还原过早。
(2)强还原阶段气氛过强,造成碳素沉积。
(3)釉料始熔温度偏低或升温过快,釉面玻化过早
(4)釉料中高温分解物(碳酸盐、硫酸盐)含量高
3、预防措施
(1)控制窑炉温度适当,降低预热区间的上下温差。
(2)强还原气氛适当。
(3)提高釉料的始熔温度,或减少釉料中高温分解物的含量。
宋代开片瓷也应属青瓷类,之所以单分出来,是因为这类瓷器以自然开片为饰。在烧窑过程中,因胎、釉受热的膨胀系数不一样,在冷却过程中致使釉面开裂,这本来是烧瓷过程中的毛病,但这种缺陷却受到文人士大夫的赏识,视为珍奇,宋代创烧了开片瓷。
当时烧造开片瓷有名的窑厂有汝窑、官窑、哥窑等。汝窑瓷器的釉层较厚,釉中有少量较大的气泡,古人称之为“寥若晨星”。钧窑瓷器的釉中一般都有大小如针孔的稀疏大气泡,以及由中小气泡组成的气泡群,各气泡虽然大小不一,比较稀疏,但各气泡间的距离大体均匀。
扩展资料:
汝窑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莹润如堆脂的质感。
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宋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
人民网-宋代瓷器的价值和市场行情
看瓷器气泡也是鉴定瓷器年代、窑口的方法之一
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若青花下沉则在青花上有许多白色气泡;若青花上浮则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见白色气泡。在青白釉下气泡多且大,则证明青白釉层厚而肥润,此乃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则气泡很小应证明是新品。
一,有气泡的瓷器是:
青花瓷、、青瓷、斗彩、、等等,一句话,凡是釉下彩瓷器,都是有气泡的。
二,绝对没有气泡的瓷器是:
高古陶、粉彩瓷、五彩瓷、法郎彩、一句话,凡是釉上彩瓷器,都是没有气泡的。
三,凡是电驴烧的瓷器,应该没有气泡。
如果是应该有气泡的瓷器而没有气泡,肯定是现代电驴烧的瓷器。
瓷器气泡,与瓷器窑口有很大关系,什么样的窑口瓷器,就是什么样的气泡,看了,你就知道了,如图片:
宋代钧窑瓷器气泡
宋代汝窑瓷器照片
宋代哥釉
玛瑙釉气泡
元青花气泡死亡情况
下图为古代的氧化物图片
扩展资料: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淛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