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最值得参观寺庙,镶嵌各种彩色陶瓷片,是何用意?
之前去泰国就只看到了大皇宫,没看到其他寺庙总觉得有些许遗憾。在这样虔诚国度里,每一座寺庙塔身多镶有各种彩色的陶瓷片,都包含着各种很深远的意义。郑王庙就是曼谷的一座古寺,规模宏伟,在泰国仅次于大皇宫及玉佛寺,位列第三位。寺庙以佛塔著称,其中有一座“拍攀”大佛塔高达79米,因外形酷似法国“埃菲尔铁塔”,故而被戏称是泰国曼谷的“巴黎铁塔”。
金碧辉煌的大皇宫等著名泰国寺庙大都集中在湄南河的东岸,而在河的西岸却有着一座历史悠久特色的郑王庙。该佛塔建于1842年,造型精致、高耸在云霄,并且塔身还镶嵌有各种色彩的陶瓷片、玻璃和贝壳等美奂美仑的装饰图案,充满十分浓郁的佛教氛围,令人肃然起敬。
宝塔上面都是用瓷片拼贴而成的各种佛像,形象生动,雕工精美。据说这座寺庙与华裔的泰王有关。据传修建寺庙的瓷砖大都来自中国,当年中泰两国友好贸易往来,海运时怕船重量不够,就用一些碎瓷片来压船底,结果聪明又节俭的泰国人在修建这座寺庙的时候,全部利用来自中国的这些废弃碎瓷片来加以修饰,没想到竟然做出这些美轮美奂的建筑经典。
华裔泰王叫郑昭,名信。祖籍广东,因其早年丧父,后被昭披耶节基收做养子。13岁时郑信由养父举荐进宫当一名侍卫,后又被任命为达府太守及柏却武里的总督。1760年,大城王朝被缅甸侵略,大城失守后,郑昭率兵突围,终于收复失地。暹罗人民拥戴其为暹罗国王。郑昭于1767年登基,创建泰国。这座寺庙就是为纪念郑昭而建,由此可见泰中两国的历史情谊深厚。
乾隆花园的第一进院是从花园正门、衍祺门到古华轩。主要有古华轩、承露台、禊赏亭、旭辉庭、撷芳亭、矩亭、抑斋等建筑。
古华轩是院落的主体建筑,它坐北处中,是一座五开间歇山卷棚式的敞轩,周围带廊,檐柱间设倒挂楣子与栏杆坐凳,金柱间安放着灯笼锦的透空落地罩。
轩内是楠木本色的天花,雕刻有百花图案,十分古朴淡雅。檐前老楸一棵,是建轩前的故物,每到春夏之交,开花满树,璀璨似锦,轩也因此而取名古华。
古华轩东侧湖石堆叠的山峦主峰上,有一座承露台,四周白石雕栏环绕,承露台下山石间辟有门,洞东洞北有石阶可到台上。
禊赏亭建于1772年,亭坐西面东,坐落于须弥座平台上,面阔3间,进深3间,前出抱厦,平面呈"凸"字形,三面出歇山式顶,中间为四角攒尖琉璃宝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下饰以苏式彩画。明间后设黑漆云龙屏门,挡住了亭后的高墙,有延伸花园西进之感。北侧有游廊接旭辉庭。
禊赏亭抱厦内地面凿石为渠,渠长27米,曲廻盘折,号称是"九曲十八弯",取"曲水流觞"之意,称为"流杯渠"。渠水来自亭南侧假山后掩蔽的水井,汲水入缸,经假山内暗渠流入渠内。
亭的内外装修均饰竹纹,以象征王羲之兰亭修禊时"茂林修竹"的环境,恰切地烘托了建筑的主题。亭前垒砌具有亭园情趣的山石踏步,亭檐下以刻有竹纹的汉白玉栏板围护,渲染了幽雅闲适的意境。
禊赏亭北,山石渐渐高起,其上建有一座三开间的卷棚歇山式建筑,因坐西朝东,面迎日出,取名旭辉庭。庭南斜廊下落与禊赏亭相接。
撷芳亭位于第一进院落的东南隅。其北侧为抑斋,抑斋西侧有游廊相接,游廊西延,转而向南,围成小院,自成一体。游廊转角处建一亭,名矩亭。
撷芳亭建于石山之上,高出墙垣,伫立亭中可俯瞰院内外风景。亭为四角攒尖顶,绿色琉璃瓦,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檐下饰以倒挂楣子,安白石坐凳栏杆。石山有蹬道,蜿蜒而上可达撷芳亭。
撷芳亭形式简洁,体量适中,又可登临远眺,成为院内重要的景观。
撷芳亭建成之后,紧接着又建造了矩亭。亭为方形,坐西朝东,四角攒尖绿剪边黄琉璃瓦宝顶。檐下饰以苏式彩画。亭内西面为游廊槛窗,上悬乾隆御笔"矩亭"匾,顶部是编织纹天花,为宫内仅有。矩亭南、北、东三面接游廊,向南可通衍祺门,向北可达露台,向东可到抑斋。
抑斋位于第一进院内的东南角,坐北向南,仅有两间,为硬山式卷棚顶,覆绿剪边黄琉璃瓦,前后出廊,檐下饰苏式彩画。前后开门,门户错置,步步锦隔扇门,余为槛窗,玻璃屉窗。室内为小佛堂,隔断之上嵌以佛龛。东间有门可暗通养性殿的西配殿佛堂。
由古华轩向北过垂花门,是乾隆花园的第二进院。乾隆花园第二进院的主体建筑是遂初堂,该建筑五开间、带前后廊、卷棚歇山顶,坐北南向。
左右出转角游廊,与东西配房的前廊相通,东西配房各五间,北三间明廊,南两间装修推出,做成暗廊,房门开在北三间的中央。配房南端出廊与垂花门两侧的倒座游廊相接。廊房相间,构成了一个整洁的三合院。
遂初堂北为花园的第三进院,它以山景为主。庭院中央峰峦叠起,洞谷相通,环山布置建筑,于幽深旷邈中略有拥塞之感。主峰上建有一座方亭,称为耸秀亭。北边是延趣楼,东南为三友轩。
耸秀亭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顶。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绿色琉璃瓦。檐下饰倒挂楣子,下设坐凳栏杆。亭下悬崖峭壁,洞谷幽深。
登临亭内,可俯瞰园内外景致,是良好的观景点。同时,由于该亭高耸于石山之上,位置显要,加之形式简洁,外观玲珑剔透,又是园内的重要景观。
延趣楼分为上下两层,连廊面阔5间,进深3间。上覆歇山卷棚顶,以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绿色琉璃瓦,脊角安走兽5个。檐下梁枋饰以苏式彩画。
延趣楼的东、南、北三面出廊。廊檐部位上安倒挂楣子,下设栏杆。廊内侧安门窗以分隔室内外空间,门窗上部皆用棂条拼成步步锦形式,素朴雅致。
室内装修以多种做工精美的瓷片镶嵌装饰,既朴实淡雅,又不失皇家气度。
延趣楼初建时曾有天桥从楼上直通院内石山峰顶,到了后来,嘉庆皇帝在重新修葺时,将天桥拆去。
三友轩坐北面南,为三开间式的小轩。建于1774年。三友轩为黄琉璃瓦卷棚顶,东为硬山式,西为歇山式,三面出廊,这是一种巧借地形的屋顶构造形式,为宫中仅有。
轩明间槅扇4扇,中间两扇为门,檐下挂匾"三友轩",两次间为灯笼锦支摘窗。轩内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装修题材。尤为夺目的是紫檀透雕圆光罩,罩上竹叶以玉片镶嵌,构思巧妙。
东为3扇支摘窗,与乐寿堂隔窗相望。后檐皆为支摘窗,窗外为假山。西次间西墙辟窗,以紫檀透雕松、竹、梅纹为窗棂,疏密相间,雕刻精细。透过西窗,可观赏窗外玲珑的假山与翠竹青松。
三友轩的装修题材与轩外的种植物相统一,内外呼应,渲染突出了建筑主题。
落萃赏楼后是花园的第四进院落,其主体建筑为符望阁,其前山屏主峰上有碧螺亭。山屏西南有楼,形同曲尺,楼东西三间,南北五间。楼下匾额题名为"养和精舍"。符望阁之东有曲廊一段,再东为颐和轩腰廊,其西为三开间歇山顶的玉粹轩。
符望阁是第四进院落的院的主体建筑,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符望阁面阔、进深各五间,周围带廊,外观两层,内实三层,四角攒尖顶,蓝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黄色琉璃瓦,是乾隆花园最高的建筑。
符望阁的室内装修颇具特色,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间,穿门越槛之际,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楼"之称。室内装修制作精美,又以金、玉和珐琅等镶嵌装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乾隆年间,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一,皇帝都要在此地赏饭给王公大臣。嘉庆皇帝也曾登临此阁,并有《咏符望阁》之诗咏。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中最高大的建筑,登临其上可一览紫禁城内外的秀色。
碧螺亭因其形制似梅花,构件亦以梅花纹装饰,又称碧螺梅花亭。亭平面呈梅花形,五瓣形须弥座,五柱五脊,重檐攒尖顶,上层覆翡翠绿琉璃瓦,下层覆孔雀蓝琉璃瓦,上下层均以紫晶色琉璃瓦剪边,上安束腰蓝底白色冰梅宝顶。每层五条垂脊,分为5个坡面,亦仿梅之意。
亭柱间围成弧形的白石栏板上雕刻各种梅花纹图案,柱檐下安装透雕折枝梅花纹的倒挂楣子,亭内顶棚为贴雕精细的梅花图案天花。上下檐额枋彩画为点金加彩折枝梅花纹苏式彩画。亭前檐下悬乾隆御笔"碧螺"匾,亭南架一石桥,通萃赏楼二层,东西有石阶,可通山下。
碧螺亭形体别致,色彩丰富协调,是极为罕见的亭式建筑。
玉粹轩西倚宫墙,东与符望阁相望,是仿建福宫花园凝晖堂而建造的。
轩广三间,前出廊,为覆歇山卷棚顶,绿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黄色琉璃瓦。轩内隔为三室,南称得闲室,北为佛堂,室内有通道可北通竹香馆。
轩前东南侧横亘一道以彩色石片贴面的短垣,北侧则以游廊东与符望阁相接,将玉粹轩前隔出自成一体的小院。轩南与石山相连,有蹬道可达山顶。
符望阁北为乾隆花园的最后一进院落,院内的主体建筑是倦勤斋。在第五进院的西侧有一个跨院,有北房四间,即倦勤斋西部。
南北弓形的矮墙中,辟八方门洞,门左右设彩色琉璃漏窗,门额刻"暎寒碧"3字。八方门内植树叠山,山上建有歇山式的竹香馆,十分精致。
左右各出爬山游廊,顺山势向南北跌落,北通倦勤斋,南通玉粹轩北廊,把这一小小院落分隔得十分得体,装点得趣味盎然。
倦勤斋是仿建福宫花园中的敬胜斋而建,倦勤斋坐北朝南,面阔9间,卷棚硬山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前出廊,檐下绘苏式彩画。
东5间与符望阁相对,东西各接游廊,分别与符望阁东西廊相接,房廊相对,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自然形成东5间、西4间的格局。
东5间均为明间开门,余为步步锦支摘窗。明间檐下悬"倦勤斋"匾额。内顶棚糊以团花纹天花。从东次间东前檐柱至西次间西前檐柱建成凹字形仙楼,以纱橱隔为小室数间,设宝座床多处。
仙楼为"卍"字锦底竹丝挂檐,玉璧镶嵌,百鹿图裙板,夹纱双面绣隔心。装修精湛,为乾隆时期内檐装修之精品。中有通道与西4间连通。
西4间,顶棚饰以竹架藤萝的海漫天花,周围竹篱环绕,楼阁间仙鹤起舞,喜鹊嬉戏,姚黄魏紫,争芳斗艳,使人仿佛置身于天然美景中,实为装饰室内的通景画。
此画出自乾隆年间宫廷画师郎世宁和王幻学的手笔,裱糊于室内的墙壁上,一扫丹柱椒壁庄严单调的感觉。
南面立有一和楠木雕彩绘竹纹圆光罩,与北墙裱糊的彩绘竹篱圆光罩遥相对应。西侧一方形小亭,坐西面东。亭为木质仿竹纹,也称竹亭。
竹亭为四角攒尖式顶,上置涂金木宝顶。亭南与亭后有木质仿竹夹层篱笆。后檐两侧设门,供上下场用,此为倦勤斋小戏台,为太上皇在室内观戏而建。亭前亦设一仙楼,面西,正中上下均设宝座床,为看戏时所用。乾隆时,南府太监常在此演唱岔曲。
斋前由东西两段游廊隔成一个方整幽雅的庭院,院中古柏耸立,有十字方砖甬路,可以行进。西4间前一弧形院墙,中开八方门,通往竹香馆。
总观全园,其叠山的选石与叠置技巧,花木的艺术形象与配置,文化内涵的充实等,均称得上是皇家园林中,小巧玲珑、精湛华丽的不朽之作。整座花园既有私家园林玲珑秀巧的风貌,又与皇宫华贵富丽的氛围相协调,异常珍贵。
中国镶嵌艺术历史久远,风格独特。殷商时代,铜器铸造中即已出现错金嵌玉的装饰纹样。随着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彩石、卵石、贝壳、螺钿、宝石、玉石和人造玻璃料器、陶瓷、木料等都成为了镶嵌的原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镶嵌艺术积累了许多重要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直接镶嵌法、预制法、反贴反上法、正贴正上法等。除平面镶嵌外,也可以在浮雕上进行镶嵌,这种镶嵌方法可以进一步增强镶嵌对象的立体感。明清以后,浮雕镶嵌的方法广泛运用于各种工艺品的装饰,清代中晚期还出现了在不同“地子”上镶嵌戏曲人物故事的浮雕镶嵌法,嵌瓷、骨木镶嵌即属此类。镶嵌工艺品具有坚固、耐晒、耐潮湿、不易变色的优点,材料的质感及由此而产生的形、色、光效果使镶嵌工艺品平添了艺术魅力,尽显粗犷浑厚、华贵绚烂之美。
嵌瓷又名“聚饶”、“粘饶”、“扣饶”,是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建筑装饰艺术。它以绘画、雕塑为基础,用专门烧制的彩釉瓷片粘嵌出人物、花卉和飞禽走兽等艺术造型,对庙宇和建筑物的屋顶、墙壁等部分进行装饰。潮汕嵌瓷的工艺技术别具一格,多采用半浮雕或圆雕样式,形象生动,色彩斑斓,质地坚实稳定,能经日晒雨淋而不褪色。在潮汕地区,瓷器作坊往往和嵌瓷工匠密切配合以烧制各种色彩的低温瓷器。这些瓷器复由工匠精心剪取,形成镶嵌所需的瓷片,再以粘合剂将瓷片拼制成局部构件,最后将构件组合出各种表现民俗、民间故事或祥瑞喜庆主题的图案或塑像。大寮嵌瓷和普宁嵌瓷是潮汕嵌瓷的突出代表,大寮嵌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潮汕风格为主,兼有闽南特色;普宁嵌瓷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可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
瓷房子来源于法式小洋楼,后来由张连志亲手设计改建。
瓷房子的前身是栋百年历史的法式小洋楼,系20世纪20年代后期所建,为砖木结构的4层楼房,欧洲公馆式建筑,有意大利式外廊,为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
2000年,张连志斥巨资将一座百年小洋楼买下,决定将它改建成一座瓷楼,弘扬中华民族的瓷文化,建一座瓷文化的纪念碑。最初,张连志只是想着把屋檐贴上瓷片就够了。2005年,张连志出席天津亚欧财长会议的时候,到华蕴博物馆吃饭,被一面镶嵌了古瓷碎片的墙给震慑住了,受此启发,张连志于是想,如果把房子全部贴上古瓷,效果可能会更惊人。
建筑结构
瓷房子使用了四千多件古瓷器、四百多件汉白玉石雕、7亿多片古瓷片、13000多个古瓷盘和古瓷碗、300多个瓷猫枕、300多个汉白玉唐宋石狮子、300多尊历代石雕造像、20多吨水晶石与玛瑙。把一座法式洋楼装饰成一座价值连城的瓷房子。
瓷房子上镶嵌的7亿多块瓷片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有晋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钧瓷、龙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粉彩等,几乎官窑、民窑的所有门类都可以在墙上找到,而且都用水泥内部浇注,并用大理石胶粘连固定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守在瓷房子地道入口的是一对非常独特的石头门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