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白瓷的唐宋特点
邢窑除烧造白瓷外,还制青、黑、黄釉瓷等产品。而白瓷亦分粗细两种,邢窑白瓷胎质坚实,胎质细洁纯白,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在胎、釉之间有一层化妆土,作为护胎釉。尤为难得的是其细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泽雪白莹润,陆羽《茶经》中所赞“邢瓷类银”,“邢瓷类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 邢窑产品器型规整,制作精致,有碗、盘、钵、托子、杯、砚、盒、瓶、壶、罐等,多为日常用品,均少带纹饰,以突显釉质之美,风格朴素淡雅。
中国唐代出现了瓷业“南青北白”的局面,白瓷向青瓷的传统优势地位提出了挑战。而这个时期的白瓷代表,就是着名的邢窑。历史上对邢窑的记载最早见于《新唐书》,提到了“邢州贡瓷”,说明初唐邢州已生产出质量较高的白瓷,邢窑因而得名。后来《国史补》又具体提到产地内丘(在历史上,丘同邱)。
与唐代邢窑白瓷的素净有别,宋白瓷还以刻花,印花的装饰手法来梅花美化器物,所装饰的纹样在、暖白色的较薄的釉层掩映下相得益彰,其精致的水平可谓独步一时、冠绝当世。白瓷所这一特有的艺术风貌是唐代邢窑白瓷所不及的。宋代定窑白瓷的装饰和耀州窑青瓷器物,都承了越州的工艺传统。 北宋后期定窑白瓷的印花达到高峰,它用刻有花纹的陶模,在瓷坯末乾说印出花纹,一般多为模尘阳文。装饰内容有莲花、牡丹、萱草、水波游鱼、龙凤等。印花作品图案的组织严密、花纹规整。由于模印,致使花纹突出,具有一定的厚度。文饰在暖白色釉面上产生微妙的深浅变化。这种装饰多以规则的均齐图案施与盘、碗之中。像上海博物馆收藏?quot宋定窑印花云龙纹盘",主纹为龙纹,四周辅以云纹,统一和谐,主次分明。从此盘也可以看出定窑印花的线条更是精秀工整,纹饰繁缛细腻,结构严密紧凑,所印花纹一丝不苟,给人以精逦、幽雅的美感。定窑印花能达到如此清晰工整的程度,也反映了其高超的模印和脱模的技巧。
随着时代的发展,宋人的审美意识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制瓷艺术的领域了,宋代对陶瓷造型的审美追求不再是唐代器物所给人的雍容博大、丰满圆浑的印象,和同时代的艺术风格一致,宋瓷的造型挺拔、俏丽,而且逐渐趋向于一种特有的美的程式。在样式繁多的宋瓷造型中,形象端庄舒展、体态修长丰实的梅瓶,便最嫩个体现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 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敛,时人称为"颈瓶"。陶人之为器有酒颈焉,晋安人以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上海博物馆收藏两件宋磁州窑烧制的梅瓶,上面分别画有"清洁美酒""醉乡酒海"的文字转装饰,表明其用途确如文献所说的是一种聍酒器皿。梅瓶在宋时不少窑场广为烧制。 定窑白釉器物在北宋时以独特的风貌名扬四海,定窑白瓷的精美致使各地竞相争放仿,影响所及除邢窑和山西的平定、阳城、介休等北方一些窑场,还远涉四川的彭城窑,而迈代、西夏的白瓷和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也在其装饰手法的影响下,其刻、印花的技巧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以曲阳为代表的定窑白瓷,体现了有宋一代白釉制瓷艺术的时代水平。
这和当地的瓷土质量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有关.
白色的胎只是就一些北方窑口而言,而南方窑口并不是以白色胎为主的.
比如龙泉窑和杭州官窑,都是灰黑胎,紫灰胎,黄灰胎等.
即便是北方窑如汝窑和耀州窑,也不是白色胎.
用黑灰色胎可以印衬出釉色的深邃以及刻划花的层次.
瓷器生产过程:
1:泥胎:是坯浆料经过注浆成型,或者坯浆料经过压滤脱水、炼泥、滚压成型,先做出瓷器的泥坯,经过100到200度的烘干、经手工修整后施釉。釉料是以釉浆形式使用,施釉有三种方式:喷、浇、浸,视器型而定;施釉之后需要再次烘干,烘干温度一般80—120度。施完釉的坯体叫做釉胎。
2:白胎:釉胎进素烧窑1300度左右烧成,出窑的合格品就是白胎。白胎已经具备瓷器的使用功能,剩下的,就是进行贴花、上彩装饰。需要说明的是:一些高档瓷器是先在泥坯上就进行贴花、上彩,然后烧成,称为釉下彩;或者施一层底釉之后再贴花上彩,然后再施面釉,称为釉中彩。
3:白胎上的装饰,传统上是用成品花纸进行贴花,或绘画。然后800—900度烤花,产出成品。个别高端产品还要再进行一次装饰,像鎏金之类的手法,就是在瓷器局部手工搞一些很凸起的装饰,最后以更低温烤花温度(500—600度)进行三度烧。
胎体呈现:白褐、灰白、灰褐色;
釉色呈现:天青,天蓝,月白,色泽匀净淡雅。
整体工艺特点:在花瓷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窑变机理,钧瓷生产有了一定规模,民窑不断涌现,艺人开始崭露头角。釉层较厚,釉质莹润,层次感强,釉质较细,呈乳浊状。
白釉瓷,我国传统瓷器的一种。是在含铁量低的瓷坯上施以纯净透明或乳浊高温釉烧制而成的白色瓷器,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出现的。窑匠们在掌握了三氧化二铁在釉中的呈色规律后。有意识地降低釉中氧化铁的含量,烧制了白瓷。
白瓷自东汉晚期出现,历隋至唐发展成熟,唐宋两代白瓷达到高峰。在唐代,白瓷向青瓷的传统优势地位发起了挑战,瓷业出现了“南青北白”的格局。这个时期的白瓷代表,是著名的邢窑。历史上对邢窑的记载最早见于《新唐书》,提到了“邢州贡瓷”,说明初唐邢州已生产出高品质的白瓷,邢窑因而得名。后来《国史补》又具体提到产地内丘(在历史上,丘同邱)。后来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窑烧制的“甜白瓷”和福建德化窑烧制的“象牙白”(或称“猪油白”、“奶白”)瓷,取得了白瓷烧制史上的最高成就。
唐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其质量之高,数量之大,影响之广。这说明,它既是给朝廷的贡品,也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公元9世纪中,段安节《乐府杂录》记唐大中初时的乐师郭道源“用越瓯、邢瓯十二,旋加减水,以盘击之,其音妙于方响”。筋即箸,是筷子。这段文字说明邢窑白瓷质量之好,胎骨坚实致密,叩击时有金石之声,所以能与越窑瓷器一直用作乐器(邢瓷极有可能是作为高音部)合奏出音乐,而陶器绝对没有那般好听。
唐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有一部分人品茶也喜爱用白瓷茶具,陆羽在《茶经》里赞美它“类银类雪”。大书法家颜真卿在饶州当官期间,常与朋友一道品茶作诗,用的就是白瓷茶具,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趋向和文化价值选择。诗人白居易也喜欢使用白瓷茶桌,还在他写的诗中备加赞誉。在杜甫的诗中,也表达了他得到大邑白瓷如获至宝的心情。
邢窑作为白瓷代表,它是陶瓷生产技艺有了突破性的科学进步的一个标志,它为开辟白瓷时代作出历史贡献。当时的邢瓷精品几乎可与今日的高档细瓷相比。邢瓷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同时也入市井,不分贵贱,某产品主要是生活用具,有碗、盘、钵、杯、盆、罐、瓶、壶、盒等器型,另有人形等,不少器物的一个特征是在底部有“盈”字款。
西安乾封二年(667)墓出土的白瓷人形尊,整个器物塑成一个西域少年形象,深目高鼻,身着圆领短袖衫,前额发尖上和衣领上缀着成串的珍珠,怀中斜抱一瓶,瓶口为荷叶形,瓶颈细长,腹部饰带宝石的宝相花,为唐代初期白瓷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人首鱼身俑,又称“仪鱼”。唐宋墓中多有发现。唐代的兽首鱼身俑,前有两蹄;人首鱼俑则下有四足。五代南唐的人首鱼身俑,有的戴冠,颈下刻鱼鳞,脊骨突出,两边各有一鳍;有的光头不戴帽,两侧有鱼翅。江西彭泽宋墓曾发现两件,一作鱼形,一作人首鱼身形。据《秘葬经》记载,公侯卿相墓中放置此器。唐代碗,口沿为八瓣形,里外为凸起和凹入的四直线,圈足作四瓣海棠形,为邢窑出产的佳品。
牙白刻花莲花茶盏、托,北宋定窑早期代表作品。这件盏、托,口径为11.8厘米,盘径为18.9厘米,用白瓷烧制而成。在器身上,采用刻花装饰,花纹为莲花。一般认为,定窑的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和印花三种。花纹有莲花、缠枝、塘荷、牡丹、萱草、水波,以及游鱼、龙、凤、鸳鸯等纹饰。根据现存世的定窑实物器具分析,早期作品多采用刻花、划花、装饰,花纹亦渐增多,所以,从装饰和花纹来看,这件盏、托可能是北宋早期的定窑茶具产品。
这件茶盏的口沿,露有胎骨,为毛口,俗称芒口。是定窑工匠们为适应生产所需。发明了覆烧工艺的结果。覆烧,就是烧制时将盏、盘等器物倒过来,使口部向下。而每件器物间。在口沿部分用未经焙烧的耐火泥作成支圈间隔。层层相叠,故称覆烧。其优点是节省空间,产量增加;又能充分利用热能,节约燃料;还可使器物烧制时受热和收缩均匀;同时,能使器物底部满釉,增加美感。至于芒口的缺陷,定窑的匠师往往以金、银、铜圈镶在口沿上,作为装饰,既弥补覆烧带来的不足。又增加了美观,显得更加豪华尊贵。
邢窑、白瓷大致可分五个时期:
1.东汉至隋是白瓷发展的前期。湖南长沙的东汉墓出现了早期白瓷。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出土的白瓷,其工艺制作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但成熟的白瓷直到隋代才出现,陕西西安隋大业四年(608)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胎质细腻洁白,釉面莹润,颜色纯正。隋代白瓷生产已很普遍,河北内丘邢窑和河南境内都曾发现白瓷窑址。
隋开始用化妆土装饰青灰色的胎体,烧造青白色瓷器。而后进一步用白色粘土制胎,烧制粗白瓷。隋胎陶瓷的重大变化是发展了白瓷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比北齐显著提高,胎料制备精细,轮制成形旋削工整,装烧讲究。器物品类显著增加。立式器皿显著增多,造型挺拔豪放。大业四年(608)李训墓、大业六年(610)姬威墓和安阳开皇十四年(594)张威墓等,先后出土了许多白瓷,质量较好,胎质较白,釉面光润,基本上看不到北朝白瓷泛青或闪黄的痕迹。内丘邢窑隋代窑址出土的白瓷精品,胎质洁白,胎薄,半透明,釉色纯正莹润。隋大业四年(608)的李静训墓,也出土过一批白瓷器,胎质洁白,釉面光润,其中的龙柄双边瓶和白瓷龙柄鸡头壶为最精。西安郭家滩隋墓出土的白瓷瓶,姬威墓出土的白瓷盖罐,都是隋白瓷的代表作。隋代白瓷在河南、陕西、河北内丘、安徽亳县都有出土。
2.唐代是邢窑的成熟时期。唐代白瓷生产十分发达,北方许多窑口都大量烧制白瓷,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河北内丘的邢窑、曲阳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鹤壁窑、窑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交城窑;陕西的耀州窑;安徽的萧窑等。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北白”。
“唐代内丘邢窑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很大的产地,南北约30公里,成为一代名窑。内丘邢窑‘盈’字款白瓷,胎薄质坚,洁白细腻,釉质莹白滋润,临城亦有发现。以邢窑的精细产品用现代标准衡量,亦不失为优质白瓷,这时期内丘白瓷窑址出土的白瓷品种很丰富,有小唇沿撇口浅腹玉璧形底碗,圆沿弧腹玉环形底碗,瓣口深腹玉环形底杯,瓣口盘状玉环形底托,圆沿短颈鼓腹罐,短戏耍短流鼓腹双泥条系执壶,矮圆形子母口粉盒等。这里制瓷工艺精益求精,旋坯技法规范,装烧更趋科学,采用装匣正烧,消除了器内支痕,火候适度,产品瓷化而不过烧,保证了造型应有的神韵,强调了产品实用功能,注意了审美作用,体态丰盈,庄重大方,具盛唐之风。这些质地细腻的白瓷,同陆羽《茶经》描写的‘如银似雪’的细白瓷完全相符。邢窑产品品种之丰富,数量之大也与《国史补》所述‘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相符。”
3.五代之后邢窑因受战乱和优质原料枯竭的影响开始走向衰落。五代时期,白瓷的生产中心仍在北方,较大规模的白瓷窑有河北曲阳窑、河南鹤壁窑、陕西耀州窑等,南方地区最早发现的白瓷产地是江西景德镇。
“唐末至五代前期,由于藩镇割据,政局混乱,争战频繁,仅邢州一带六十多年之中就发生战祸二十八起。《资治通鉴》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战祸使得这个地区野无稼穑,生灵涂炭,大批劳力被迫服役,或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细白瓷已不生产,粗白瓷质量明显下降。”这是社会原因。
从自然条件来看,这里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层严重断裂分割,瓷土层位不定,产状凌乱,数量有限,好的瓷土找不到,采不出,只好使用次料。自然条件的劣化,不是人力可逆转。
再次是技术渐趋保守落后。到宋时,邢窑北邻的定窑和南邻的磁州窑皆凭借当地资源条件的优势而崛起。尔后,金元时期恢复生产的邢窑原址的少数窑场,已不可当日而语,仅靠模仿定窑、磁州窑生产,工艺落后,只能望二窑而兴叹了。邢窑的衰落自然还有其他原因:朝廷的苛政,官府的敲诈,洪水冲击等等,终于将邢窑淹没于漫漫的历史之中。
4.宋代以后新窑兴起。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阳的定窑为代表,较著名的还有山西介休、盂县、平定、阳城等地。福建德化在宋代时也曾烧造白瓷。元代时白瓷生产规模缩小,以景德镇窑烧制的“枢府瓷”(即“卵白釉瓷”)为最佳。
5.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窑烧制的“甜白瓷”和福建德化窑烧制的“象牙白”(或称“猪油白”、“奶白”)瓷,取得了白瓷烧制史上的最高成就。由于元代青花瓷和明代斗彩、五彩瓷器的兴起,素白瓷的生产渐趋低落。但是,正由于白瓷的出现。才为青花瓷和色彩缤纷的彩瓷开辟了道路。晚清时期,白瓷生产主要集中在景德镇和德化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