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在国外的销路怎么样? 希望真正知道的人回答
我的一点看法<br><br>一、我国外销瓷出口古往有之,亚洲和欧洲都有大量的中国外销瓷的收藏和流通,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曾是外销瓷出口三次高峰,中国外销瓷以它的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直受到国外包括皇室、贵族、收藏家及各界人士的认可、珍爱和广泛收藏,这些瓷器的外流不仅使国外更好的了解了中国文化,而且给国家换回更多的收入,今天目前在各大国际拍卖市场,中国外销瓷仍是国际藏家竞相追捧的拍品。<br><br>二、外销瓷在历史上一般是指民窑和实用器中的精品出口,主要是手工艺制品,每件成品都包含着传统工艺和民族文化的内涵,具有欣赏和收藏的价值,但建国后我国瓷器出口主要是日用品、工业用品等,因批量生产使用现代工艺,传统艺术上缺少传承和发展,逐渐失去了以往外销瓷的光彩。<br><br>三、由于出口外销瓷拍卖价格的不断攀升及国内兴起外销瓷收藏热,涌现出大量的古玩地摊市场,一些自称国际友人的国际古董商,不断光顾这里捡漏,一些人甚至出土现场批量收购,再转辗国外高价拍卖,使国家文物继续流失。<br><br>四、为了使外销瓷继续扬名国外,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一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建议采取的应对措施如下:<br><br>1、从源头上杜绝非法流通渠道 ,进一步整顿规范古玩市场,严格区分古瓷与工艺品,监管出关程序, 对私自携带者予以处罚。<br><br>2、从我国外销瓷出口的历史可以看出,外销瓷绝大多数是通过国对外贸易渠道流通各国的,成为当地政府重要收入来源。目前在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都存有大量的视为珍宝中国瓷器。今天的外销瓷出口理应得到国家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出口的渠道更应该畅通,出口的规模、范围、品种和数量应该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使外销瓷继续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的产业。<br><br>3、国家和省市地县区各级博物馆专家应以及社会收藏家应共同承担起古瓷精品回收、鉴定、拍卖的责任,将应回收的古瓷器分类定级,细分为馆藏品、大拍、中拍和小拍品,继续为国家创收,成为今天外销瓷出口重要内容。鼓励民间收藏家提供上拍品,国家对拍卖所得采取高收税的办法,使国家、公司和个人都有收益。国宝级的非拍品可应市场需求制成高仿品拍卖出口。<br><br>4、民间私人收藏或开办博物馆对外展出,具有保护国家文物的作用。应承认民间收藏家对保护国家文物做出的贡献,民间收藏家主动向国家捐赠拍品政府部门应给予适当的资金奖励,保护民间收藏家自觉收藏古瓷文物的积极性。<br><br>5、深入挖掘传统工艺技法和艺术形式,培养出更多的工艺大师,创造出更多的传统和现代工艺含量更高的现代陶瓷作品,进一步打开我国的外销瓷国际市场。再度创造我国当代外销瓷出口的辉煌。
陶瓷在汉朝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商路传到西方。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
下面是陶瓷的历史发展与传播,仅供参考!
夏朝以前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 “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 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汉朝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朝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萧窑),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宋朝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
民国时期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国外瓷器不仅是实用品,也是装饰品,甚至是传家之物。以前外销瓷是服务于统治阶层的,所以当外国厂家接手后,起步就是为皇家服务,自然传承的目的就不一样。欧美陶瓷的产品将东方实用主义与西方浪漫主义完美结合,成为该品牌产品最大的特点。西方的陶瓷工艺和陶瓷文化则是注重创新,个性的表达,泥性的表达。
在西方人看来,色彩是构成瓷器审美精髓的要素,因此欧洲瓷器注重于体现精致、奢华的艺术品质和人文情怀,往往以张扬华美取胜,重视外在表现,特别是绚丽多彩、白地上绘以各种人物鸟兽花卉的彩瓷。欧美陶瓷的产品将东方实用主义与西方浪漫主义完美结合,成为该品牌产品最大的特点。
陶瓷地砖除具有与内墙装饰用釉面砖相同的物理性能,如吸水率、耐急冷急热性、弯曲强度、抗龟裂性及釉面抗化学腐蚀性外,而特别提出耐磨性的要求。所谓高级感,我猜指的是不落俗套,推陈出新。要想把这种日常材料设计得特别、让人觉得高级,需要兼顾设计的新意取巧与科技进步带来的工艺创新。
骨瓷就是采用动物的骨粉加进原料中从而烧制出好的瓷器,并且受到了欧洲皇室之内很多人的青睐,从而确立了上等瓷器的地位。西方的瓷器工艺不同,尤其是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把用于工业的很多研究方法用到了研究瓷器上,通过成分研究他们甚至可以精确到瓷土的成分比例,那种比例光滑度最好,那种配比可以做得更薄。近现代日本和欧洲,他们学习了很多中国的陶瓷技术的同时,结合了他们各国独有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他们特色的陶瓷语音与陶瓷文化。也涌现了一大批现代陶艺家现代陶艺大师,如日本的巴木一夫等。
行业增长概况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住房环境持续改善的几十年中,陶瓷砖由于外观精致、图案多样,能够实现美观的装饰效果,同时具有耐腐蚀、抗污性好、易清洁、材质坚固、防火防潮、辐射可控等特点,一直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欢迎。2010-2015
年,随着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陶瓷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建筑陶瓷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2010 年的2,302 亿元增长到2015 年的4,354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3.60%同期国内建筑装饰工程总产值从2.10 万亿元增长到3.39 万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0.05%。
近年来,行业分化趋势明显加快,一批龙头企业的业绩增长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一些新的品牌、新的黑马又不断涌现,以全新的产品特色、市场策略、营销模式,为行业带来新鲜力量的同时获得自身快速的增长。
全球陶瓷行业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经过长久的发展,国外陶瓷生产企业大多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从事陶瓷产业的某一个环节或者工序,以体现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随着能源和原材料的限制,以及人力成本逐年上升,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和产能,世界陶瓷生产中心正在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在全球陶瓷市场上,陶瓷制品的需求呈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欧美国家更注重陶瓷制品的色彩、造型、安全和环保等性能中国则更侧重于陶瓷制品的花色、文化内涵和实用性能。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活水平、文化背景、艺术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市场上单一陶瓷品种难以满足不同地域的需求,也早就了不同地区的行业企业具有各自不同的竞争优势。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陶瓷产品进口国,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日用陶瓷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指出,2015年进口陶瓷产品58.71亿美元,同比增长0.56%,2016年进口陶瓷产品57.64亿美元,同比下降1.82%,陶瓷需求保持稳定。2016年,美国建筑陶瓷进口17.91亿美元,占全部陶瓷进口的31.09%卫生陶瓷进口10.25亿美元,占全部陶瓷进口的17.79%日用陶瓷进口13.17亿美元,占全部陶瓷进口的22.85%工艺陶瓷进口3.70亿美元,占全部陶瓷进口的6.42%其他类陶瓷进口12.60亿美元,占全部陶瓷进口的21.85%。中国是美国陶瓷进口的最大来源国,2016年美国从中国进口陶瓷22.22亿美元,占美国陶瓷进口总额的38.56%。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分析,电子工业是先进陶瓷产业最大的终端应用市场,这一趋势仍将延续数年。地域划分来看,亚太地区2014年电子陶瓷市场份额超过
40%,是全球电子陶瓷市场规模最大的地区,而中国又是亚太地区电子陶瓷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其他依次为日本、韩国、印度。
近年受益于通信、计算机、电子仪表、家用电器和数字电路技术的普及发展,电子陶瓷元器件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在下游行业的拉动下,全球电子陶瓷行业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全球电子陶瓷市场规模为181.3亿美元,2014年增长至205.9亿美元。
在我国,电子陶瓷为政策指导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重点发展的关键战略材料之一,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2007年我国电子陶瓷行业市场增长率为30.4%,除去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行业增速维持在11%以上的水平,行业产量年均增速接近15%。
产业技术不断走向成熟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等整体呈上涨趋势,部分陶瓷企业开始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升级,采用新型、节能的自动化设备,以及新工艺、新技术代替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自动化流程和智能操作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品质,降低能耗和成本。
行业生产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日用陶瓷行业的生产技术发展也很快,一些传统落后的设备和复杂的生产工艺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等静压成型、自动修坯等智能化、自动化的先进设备和工艺简单、连接紧凑的设备和生产线。陶瓷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力成本的不断上涨,通过提高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从而提高日用陶瓷业的生产效率,成为日用陶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色釉炻瓷作为最具有个性的日用陶瓷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色釉炻瓷为日用陶瓷细分产品,具有时尚个性、环保健康、实惠实用的特点,正日益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和青睐。对比分析国外日用陶瓷市场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日用陶瓷市场已经超越了实惠消费的阶段,呈现出时尚文化消费和绿色环保消费的趋势,未来对色釉炻瓷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陶瓷产业的有机载体,是传统文化与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釉下五彩瓷,采用的“三烧制”制作工艺,釉面莹润光洁,显得质朴古艳,色彩温润,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欣赏、装饰、收藏价值。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倡导和对艺术鉴赏需求的提升,釉下五彩瓷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西方的陶瓷近年被很多人喜欢,西方陶瓷设计有什么特点?个人认为不同时期陶瓷风格不同。陶瓶是希腊人主要的日常器皿和出口商品,雅典和科林斯是陶瓶的重要生产中心。在古风时期,先后出现了三种风格: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
公元前7世纪的瓶画主要为东方风格,出现了受埃及、两河地区影响的兽首人身像和植物纹样等。
黑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初,它是把主体人物涂成黑色,背景保持陶土的赭色,使形象轮廓突出,犹如剪影,细部稍用勾线表现,其代表作有《阿基留斯和埃阿斯玩骰子》等。
红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末,它恰好与黑绘风格相反,是在背景上涂以黑色,留下主体部分的赭色,人物细部用线来描绘。这种风格主要流行于古典时期。瓶画表现的多为情节性场面,以神话题材和日常生活题材为主,用流畅秀丽的线条表现了各种人物、戏剧性的动人场面以及细腻的感情。
那么欧美陶瓷有哪些优点呢?
1.陶瓷地砖除具有与内墙装饰用釉面砖相同的物理性能,如吸水率、耐急冷急热性、弯曲强度、抗皲裂性及釉面抗化学腐蚀性外,而特别提出耐磨性的要求。地砖按耐磨程度大小分为四级,级别越高,地砖的耐磨性越好,使用寿命越长。
2.欧美陶瓷的产品特点 欧美陶瓷品牌自创建以来,就以时尚、浪漫、典雅的高端品牌形象,卓越的产品品质,完善的售后服务而被消费者青睐。欧美陶瓷的产品将东方实用主义与西方浪漫主义完美结合,成为该品牌产品最大的特点。
3.欧美陶瓷的产能优势 欧美陶瓷在14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建立了佛山南海、清远源潭、肇庆高要等生产基地,拥有30多条国内外最先进的陶瓷生产线,年产量近25200万平方米,瓷砖尺寸齐全,可满足国内外家庭的家装之用。
实际上自从葡萄牙在16世纪的时候将中国的瓷器运销往欧洲的时候,就掀起了对中国瓷器的追捧。但是显然对于欧洲人来讲,单单是进口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研究着自己制造,并且按照欧洲的风格与品位制造也成为了很多欧洲瓷器制造商的目标。
总体上来讲,大部分这类的瓷器制造商都是有皇家支持,又或者是为了供应皇室宫廷的,因为造价不菲,所以普通民间的作坊很难支撑起这一整套的产业以及技术研发。历史上比较出名的瓷器制造商有英国的皇家道尔顿,它是由亨利·道尔顿创建于1887年,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因为瓷器制造被授予爵士头衔的手艺人。
再比如,法国的Gien,也是有名的瓷器生产,在1865年开始他们制作的瓷器就已经开始成为法国以及其他欧洲皇室的桌上以及柜上必备的用具。
此外们更加出名的就是宁芬堡王家瓷器,但是所有者来看机已经是不同凡响,即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可以说是欧洲最古老以及最有声望的贵族家族之一。据说也是查理曼大帝的后裔。其实最先开始这个家族史明代瓷器的脑残粉,基本上在16世纪葡萄牙人贩卖的景德镇进口瓷器,都会成为他们家的藏品。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历代君主也都十分热衷用这些精美的瓷器来装点自家的宫殿。
俗话说,粉丝当久了必然会学习一些技能。这个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就是这其中的典范。1747年选帝侯马克斯三世下令创建一个王室御用的瓷器手工作坊,为的就是从脑残粉变成深度技术粉丝,自己要开始制造瓷器。而最初的作坊就设立在行宫,直到1761年的时候,搬到了宁芬堡王宫里。这个其实还挺让人震惊的,因为这个王宫一直有个很牛的名头,那就是“欧洲最美巴洛克宫殿之一”。这个手工作坊在王宫里安家,一开就是250年。
而最初负责运作作坊的人也是出自于巴伐利亚的名门贵族。例如首任负责人帝国伯爵西格蒙德·冯·海默豪森。当然技术粉不是说当就当的,刚开始研制怎么制造瓷器肯定是不能尽如人意,毕竟中国的老祖宗们掌握着这些技术的秘方。于是马克斯三世还拨款资助这些手艺人。也正是因为这个海默豪森不肯放弃,还聘请当时著名的洛可可艺术雕塑大师弗朗茨·安东·巴斯特利,又投入巨资,最终才制作出了极具欧洲风格的瓷器以及瓷偶雕塑,也打响了宁芬堡皇家瓷器工作坊的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