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裂纹瓷器是哪个朝代的?
冰裂纹瓷器是南宋时期的。
冰裂纹属于龙泉青瓷中的哥窑,“哥窑”出现于南宋中晚期,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特点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
冰裂纹其纹片如冰破裂,裂片层叠,有立体感而称之。冰裂纹制作工艺异常复杂,于南宋灭亡后失传。
因为失传,并且因为实物极少。所以恢复青瓷冰裂纹成为一道千年之谜。当代,浙江龙泉人叶小春经过经过整整5年的苦心研制,在2001年4月将失传近千年的哥窑珍品“冰裂纹”重现于世,使这千年古瓷重放异彩。
扩展资料开裂原因有二:
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原是瓷器烧制中的缺点,但人们有意利用开裂的规律制造开片釉,作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以宋代哥窑产品最为著名。
开片釉在制作上可分两大类:一为填充型,在烧成的釉裂纹中填充煤烟等,纹路呈黑色;也可在裂纹中填充硫酸铜等着色剂,呈棕绿色纹路。另一类为覆盖型,在焙烧后的底釉上覆盖一层颜色釉,再次焙烧,呈现裂纹,露出底釉颜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泉青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裂纹
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
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
“冰裂纹”,也就是开片,又叫断纹瓷,是古代龙泉青瓷中的一个品种,因其纹片如冰破裂,裂片层叠,有立体感而称之。在哥窑的各种釉裂纹片中,“冰裂纹”排名首位,素有“哥窑品格,纹取冰裂为上”的美誉。因其在烧制过程中的独特开裂,展示出无限的自然美。可惜的是,烧制“冰裂纹”的工艺在宋代后失传了。
扩展资料:
种类:
“家具中使用冰裂纹,在瓷器之后,而且它也是受瓷器的影响,才得以推崇。古时,冰裂纹常以透雕和榫接的形式饰于床的围栏、椅背、透空的橱门以及画案的下搁板处,它们既满足了特定家具部件需要“透空”的功能,又极大地丰富了家具的形体和装饰效果:看上去似透明的冰,又如梅花片片,层层叠叠,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裂纹
于哥窑瓷的开片曾有一个故事。
浙江龙泉县,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弟兄俩各主一窑。
生二妒忌哥哥的技艺,一次,在哥窑即将出窑的时候,从窑口浇进一瓢冷水,好端端的一窑瓷器釉子全部开裂了,可不成想,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美感,哥窑也因此入选宋代五大名窑。
古代文献都说,哥窑专烧开片瓷,弟窑也就是龙泉窑,烧的是无开片的龙泉青瓷。
可是当代古陶瓷研究者发现,宋代文献里只字没有哥窑和弟窑的记载,这个故事是从元到明逐渐编出来的。
故事虽然荒诞,倒也点出了瓷器骤冷开裂这个技术上的关键问题。
专家们在龙泉县境内进行了大面积的窑址调查和发掘,并未找到专烧哥釉瓷的哥窑,却一致认为:带开片的哥釉瓷就是龙泉窑部分窑场的一种产品。
它的开片技术,受的是同处浙江的南宋官窑的影响。
把原本是缺陷的开片变成瓷器表面自然天成的装饰,说明工匠们已经掌握了开片的规律,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这只有制瓷工艺达到高峰的宋代才能做到。
这种装饰方法的出现,与宋代的文化风尚和审美情趣极其和谐。
读读宋词:抑扬顿挫的节奏,细腻婉约的情调;看看宋画:出神入化的笔墨,归隐田园的意境;听听宋歌:凭栏怀古的低吟,嘈嘈切切的琴音……高雅得几入巅峰的宋代文化,充满了理性的洒脱与人工的自然,难怪连日常器用都印上了鲜明的文人气息。
宋代文化造就了官哥瓷器独特的审美价值,把青瓷的美,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
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
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
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
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
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
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
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
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 *** 。
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