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的陶瓷经济为什么一直不没落?
2020年淄博产区顺利度过,没有中间的强制性停产,没有触目惊心的政策性文件,除统一陶瓷将一条传统窑炉改造为智能化窑炉外,整个产区没有新建生产线。2020年被称为中国岩板爆发之年,但它在北方产区尤其在淄博却显得颇为冷静。笔者认为,淄博企业没有上线岩板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岩板目前的匹配度和未来的吸引力。
从匹配度来分析,淄博产区并不像佛山、成都有较成熟的产业链结合,当地的生产销售配合度有待培育。
从吸引力来分析,岩板在淄博企业眼中并不是“真香”。这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比如岩板生产线的投资动辄上亿,比如佛山某品牌在2020年下半年投产的岩板生产线由于产销不平衡现已改线生产750×1500(mm)规格地砖,再比如单条岩板生产线的月销量如低于3000万即不能保证盈利……也就是说,岩板存在利润率、准入难度、竞争程度、管控趋势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让淄博企业裹足不前,只能谋定而后动
2016-2019年,淄博产区处于产能调整,或者由于位于2+26通道城市,为保证峰会召开期间空气质量,前几年有相应的停产情况,而2020年从开年到收尾,淄博产区的生产状况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最主要原因是房地产不景气,其次原因是产能过剩,且房地产不景气导致陶瓷行业产能过剩愈加严重,即使原材料价格回调了“还是没用”。
近些年来,瓷砖行业两极分化较为明显,部分势头明朗的陶企,不断扩张产能,实现产销平衡,还适当消化库存另一部分销售势头不温不火的陶企面临着较大的库存压力,有数据显示:泛高安陶瓷产区有企业品牌库存近8亿,福建产区已有厂家"停窑止损了。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
抛光砖是不是被淘汰了
抛光砖是不是被淘汰了,有关地砖的选择人们总是觉得非常的困惑,因为种类比较多,不同的种类发挥的特点不一样,适合的领域不一样,下面看看抛光砖是不是被淘汰了。
抛光砖是不是被淘汰了1现在市场上的铺抛光砖已经很少了,关键是它花色少,看上去不上档次,很多都是工装在用,家装基本已经淘汰,所以建议朋友们就别选抛光砖了。而且抛光砖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缺少大类的创新,有的只是花色等小创新,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出现。一个产品的推出,短时间内市场就已经到处都是,这也是消费者改选仿古砖的一个重要原因。
2、价格:竞争惨烈。由于缺乏核心的竞争,品牌与品牌间只能进行价格肉搏战,导致利润空间渐微,而且还一直在不断的下滑。
虽然说抛光砖现在确实不是主流,毕竟纹理单一光泽差。不过大多数瓷砖店都还是会有备货的,价格便宜,工装和要求不高的家装用的还是挺多的。
抛光砖如何选购
1、看拼合是否整齐
将10块以上的抛光砖抛光砖拼合在一起,检查抛光砖抛光砖的对角能不能对齐,质量不好的抛光砖抛光砖对角是不齐整的。看看抛光砖抛光砖的表面是否有凹凸气孔,有的抛光砖抛光砖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故没有加膜,这种抛光砖抛光砖容易藏污纳垢,也不易于清洗。
2、用刀子刮是否有划痕
大家在选购抛光砖抛光砖时可以和商家说明一下,如果用刀子类似的锐器刮一下抛光砖抛光砖表面,看会不会留下划痕,如果有划痕,就说明抛光砖抛光砖的耐磨度不高。这个是因为地板会经过人们的踩踏,如果耐磨度不高,过几天家里的地板就变成大花脸了。
3、用自来水测试防滑性能
大家在选购抛光砖抛光砖的时候,可以跟商家要来一些水,检查抛光砖抛光砖的防滑度,一般情况下,洒完水后用手摸抛光砖抛光砖表面,发现太光滑了抛光砖抛光砖,质量肯定不怎么好,大家试想如果在家里拖完地,抛光砖抛光砖的防滑度不好,肯定一走就会摔跤。
通过以上所为您介绍的抛光砖是不是被淘汰了,以及抛光砖如何选购,看过介绍之后人们都是应该已经知道了吧,抛光砖其实并没有办法说是被淘汰,只不过是存在着一些弊端,但是只要能够了解弊端并且做出预防措施就可以了,在选购的时候也应该要选择一个好的牌子。
抛光砖是不是被淘汰了2在对瓷砖市场2018年全面梳理时,“涨价”、“降价”无疑成为最受关注、最牵动人心的两组词汇。
由于全国产区大面积“煤改气”、“环保压力、采矿权限制”等政策性作用开始显现,陶瓷工业所需燃料、原材料、运输成本等价格呈现全面上涨态势。
产品方面,产品缺乏核心创新,面临巨大库存总量、银行到期贷款以及春节前结清农民工工资的需要,像抛光砖这种产品售价呈现小幅下挫形势。
2018年的瓷砖行业不仅承受着来自“市场低迷、环保从严、产能过剩”方面的巨大压力,持续上涨的生产及综合运营成本、踟蹰不前的售价更成为产区内各陶瓷生产企业难以承受之重。
政策影响大,成本压力重
对于工业而言,每一份原材料的价格都是决定着成本的,对于瓷砖业来说更是如此。通过市场数据来看,国内瓷砖工业在2018年的表现并不优秀,甚至非常地低迷,归根究柢还是国内相关政策,间接让瓷砖的成本变得高昂,但年终时又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下调售价。
而陶瓷的成本上涨,也是因为国内相继出台的几项“煤改气”、“采矿权限制”以及“921高速限载”等政策,让陶瓷制造时所需要的一些原材料、染料、运输成本都上涨了不少。
成本上升,出厂价不升反降
按理说较高的成本应该会让商品的出厂单价进一步上涨,但事实并非如此,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陶瓷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本质不一样,国内的大部分陶瓷产业同质化都比较严重,处于一个产能绝对过剩的局面,对于大部分产业而言,涨价都是不能够轻易决定的事情。若是制造陶瓷的这些成本上来了,只能够让企业的利润变少一些,并不代表一定要给成品涨价。
而自从2018年以来,国内很多陶瓷产业的业绩的表现都不是很好,有部分企业目前已经是一个停产的状态,也有不少企业认为是时候提升价格了。但是按照如今的陶瓷市场状况来看,
利润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还不及现金流,企业最纠结的还是回笼资金以偿还银行贷款和结算工人工资。目前在山东的陶瓷市场上,一般的0.8m*0.8m规格的抛光砖价格在11~12元左右不等,而同质化较高的同规格金刚石产品价格要在15~19元左右。
2018国内陶瓷行业营收下滑
也许是家具市场审美的转变,也或许是政策的指标,相对于2017年而言,2018的国内陶瓷市场因为价格居高不下的生产运营成本、无法提高的售价等种种压力,销售额的表现不算优秀,加上临近过年,包括员工的变动也较大,这些陶瓷企业可谓是“愁云惨淡”。
不仅仅是在2018,有关业内人士认为,在2019年的国内陶瓷市场会更加低迷,不局限于如今的状况,以往畅销的抛光砖类产品不再受到人们的欢迎,也不再拥有“地砖之王”这样的称号。就从2018年开年以来,国内某一知名陶瓷生产园区内的抛光砖生产线仅仅保留了7条,其中有5家是生产800×800mm规格普拉提抛光砖,2条线是生产主要满足出口市场需求的600×600mm抛光砖,这7条抛光砖的日产量未达10万平方米。
基础产品——抛光砖前景堪忧
利润方面,在成本增加的基础下,按照普通的出厂价格,规模较大企业一块陶瓷抛光砖的利润仅仅在4毛钱左右,产量更小的抛光砖企业几乎就是在赔钱。加上整个国内市场对于抛光砖的需求越来越少,预计在2019年再无人气的话多家企业都会选择关闭生产线。
根据以上的信息我们不难看出,2018年国内的陶瓷产业大多数都很“难熬”,尤其以抛光砖生产线为例。虽然说能源成本不是让产业门支出最大的,但也是各项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支出。就比如法库陶瓷区最近的“煤改气”工程,在其园区内的40多家产业、200多家小配套产业,都在生产环节上形成了“煤改气”,煤炭价格较低,但天然气的价格却拥有九个月中40%左右的涨幅,虽然2.8元/立方米的价格并非“天价”,但也足以让不少企业的压力变大。
原材料成本上涨
国内的相关杂志针对这一方面也进行了统计,在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2018年的陶瓷行业普遍是在全系统、全链条式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就拿其包装用的纸箱价格来说,2017年的成本价是2.5元,如今是3.7元,而必须的一些化学品,比如硅酸锆等,从2017年底每吨12800元的含税价格涨到如今的每吨14800元了。
在瓷砖行业2018年综合表现时,很多企业负责人不约而同用了“史上最差”一词,而其中,有着“地砖之王”之称的抛光砖类产品综合表现更是糟糕至极。
以山东为例,今春产区开复工以来,法库产区抛光砖生产线只剩余7条,其中5家企业的5条线生产800×800mm规格普拉提抛光砖,1家企业的2条线生产主要满足出口市场需求的600×600mm抛光砖。经统计,7条抛光砖生产线日产量不足10万平方米。
售价方面,园区某企业在对抛光砖目前利润情况测算数据表明,按照目前11.5元/块的出厂价格,再考虑生产成本、财务成本、时间成本等综合因素,企业的实际利润已经不足4毛钱,而产量更小的抛光砖企业,按照这个价格销售已经赔钱。
“抛光砖对不少来说,如鸡肋般存在,食之无味、去之可惜。整个东北市场民用尤其是农村抛光砖市场份额正在迅速萎缩,如果明年工程用抛光砖市场没有明显起色的话,那么企业自然不会再轻易开线,抛光砖或将进一步萎缩乃至彻底消亡。”园区某企业负责人对明年抛光砖市场给出了基本判断。
抛光砖是不是被淘汰了3在产品周期越来越短的今天,抛光砖是所有的陶瓷产品品类中,寿命最长的一款,从1988年佛陶集团引进意大利生产线,开始生产国内的第一块抛光砖起,距今已近三十年。也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不过,随着陶瓷喷墨印刷技术的兴起,抛光砖市场份额逐渐被釉面砖蚕食,“地砖之王”的地位岌岌可危。
据2014全国陶瓷砖产能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抛光砖生产线共837条,按每年生产330天计算,年产量约41亿平方米,2014年全国瓷砖的产能为102.3亿平方米,抛光砖的产能占到了40%左右。不过,这一产能在后续的几年内迅速下滑。
据了解,山东淄博抛光砖生产线由高峰期的136条,减至约15条,广东产区经过2015年的危机后,不少抛光砖企业倒闭,恩平、肇庆等产区也有不少抛光砖企业改线生产釉面砖,据业内人士估计,广东有100多条生产线由抛光砖改成全抛釉。
其他产区的抛光砖生产形势也不容乐观,抛光砖产能下滑的势头仍在持续。据陶瓷信息报2017年第四次陶业长征调查不完全统计,相比2014年,2017年抛光砖生产线减少了59条,这还不包含江西、广东、山东等抛光砖主要产区。
2013年,喷墨技术在抛光砖上开始应用,淄博产区法尼那陶瓷首先推出“天山玉石”系列喷墨抛光砖(又称渗花抛光砖)。2014年,东鹏、诺贝尔亦相继推出了喷墨抛光砖产品。随后2016年,蒙娜丽莎、新明珠、天弼、嘉俊、宏宇、阳光等广东产区的企业,也纷纷宣布推出喷墨抛光砖,到2017年,喷墨抛光砖已经扩散到了江西、湖北等产区。
作为抛光砖的升级版,喷墨抛光砖的出现,引发了抛光砖的又一次革命。
喷墨抛光砖最大的意义在于取代石材
2017年10月12日,杭州G20峰会馆,诺贝尔大板瓷抛砖发布,被行业人士称为中国陶瓷走向高端制造的一个标志。
诺贝尔推出的瓷抛砖,行业俗称为喷墨抛光砖。自喷墨抛光砖问世以来,各大品牌为突出自己的新产品,方便推广,并没有采用行业约定俗成的喷墨抛光砖这一笼统的称呼,如新明珠命名为天然石,东鹏称之为原石,蒙娜丽莎则叫罗马宝石,嘉俊推出的则是瓷抛石。取名不同,但生产工艺却大同小异。
喷墨抛光砖的生产工艺主要在微粉层上下功夫,用喷墨技术喷印具有渗透功能的墨水,墨水渗透入微粉层在微粉层形成所需纹理图案,烧成后再进行表面的抛光处理。尽管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纹理的工艺,早在很久之前业内也曾出现过,
那时候生产的产品叫渗花砖。但喷墨渗花工艺与早期的渗花砖生产工艺相比,显然更具优势。喷墨抛光砖不仅实现了数字化的喷墨打印,令图案纹理更精准且随心所欲,亦实现了渗透墨水的渗透深度进一步提升的特点。据悉,目前业内的渗透墨水渗透深度可从0.6-1mm不等。
据了解,目前业内生产喷墨抛光砖的工艺,在微粉层的布料方面主要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布粉工艺。干法的工艺技术主要是,微粉层采用干粉粉料的方式进行布料完成;湿法工艺则是微粉层采用淋浆料的工艺完成。后续再在微粉层上进行喷墨打印渗透墨水,工艺基本相同。
“相比干法而言,湿法工艺生产的喷墨抛光砖成本相对要低一些。”深圳市润天智数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陶机事业部总经理钟声宏表示,湿法的好处主要是在成本上,因为表面淋一层浆的量很少,发色剂填在浆里,需要的量也很少。而干法需要将发色剂制成粉,为了保证发色需要填入几毫米厚,成本相对比较高。
“由于使用喷墨渗花技术生产的玻化砖产品具备性能与花色双重优势,既承袭了抛光砖高耐磨度、高硬度和防污耐腐蚀的优秀性能,又具备全抛釉的丰富花色纹理,故此被行业广泛关注。”
景德镇大学教授张柏清表示,相比抛光砖来说,喷墨抛光砖具备更逼真、更丰富的图案;相比抛釉砖来说,喷墨抛光砖的耐磨性能更好。据了解,在瓷砖表面硬度方面,喷墨抛光砖与抛光砖一致,相较抛釉砖更高。
杭州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兼总工程师余爱民认为,瓷抛砖将瓷砖表面使用的功能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大的意义在于取代珍稀石材,通过渗透喷墨,将石质材料功能发挥到了最佳。
在装饰效果上,相比石材瓷抛砖更耐久,石材每过几个月或者半年,就必须做维护,否则就很难看。而瓷抛砖不仅具有很好的耐磨性,而且还有很好的防污性,日常的维护、卫生清理到位以后,用十几二十年,也基本上跟新的一样。
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同继锋也认为,随着陶瓷生产技术的发展进步,人造材料取代天然材料将成为趋势。“现在很多自然材料会随着人类大量的消耗、枯竭或者变为稀有,政府会禁止开采,瓷抛砖替代石材,肯定成为一种潮流。”
同时,喷墨抛光砖的生产过程也相对环保,据余爱民介绍,诺贝尔瓷抛砖采用微米级表面处理的技术,传统的瓷砖的磨损量会达到0.5-0.8毫米,但诺贝尔瓷抛砖的`磨损量,不会超过0.2毫米,大大减少了生产过程废弃物排放量。
可以说,喷墨抛光砖是陶瓷行业一次革命性的产品。“喷墨抛光砖的出现,会激活抛光砖市场,因为它是抛光砖技术工艺的提升,是一种新的装饰材料在市场上的出现。”广东嘉俊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王常德认为。
热而不火,主要是因为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我们一期展厅的改造,主要以瓷抛石为重心,来展出去年推出以及今年主推的瓷抛石产品。”王常德表示,嘉俊的终端专卖店也将同步进行改造,今年大概要改造四百多家专卖店,在家装和工程渠道同步对瓷抛石进行推广。
不过,王常德认为,喷墨抛光砖不会形成像大理石产品那样的热潮,主要是因为喷墨抛光砖受限于工艺技术和生产成本。国瓷康立泰副总经理张天杰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表示,喷墨抛光砖热而不火,主要原因还是喷墨抛光砖生产的材料和工艺成本偏高,
产品真正的性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现在行业内主要是一些大品牌在做喷墨抛光砖的推广,依靠品牌导入市场,但是跟进的企业不多,对于一般的品牌而言,喷墨抛光砖无法产生足够的价值,因此对进入该市场持慎重态度。
“从去年到今年这一年来看,企业生产喷墨抛光砖的热情并不是很高。之前介入的一些大品牌企业,有的现在也没有做了。”张天杰透露,相比去年,国瓷康立泰在渗透墨水技术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主要表现在渗透深度和均匀性上,这对于喷墨抛光砖而言,可以抛得更平一点。不过,
现在行业内推广喷墨抛光砖的企业多,真正投入生产的企业并不多,已经在生产的企业,也没有形成规模,一般只有1到2条左右的生产线。就算是主推瓷抛砖的诺贝尔,目前也只有4条生产线,据余爱民介绍,诺贝尔大板瓷抛砖的日产能在8000平方米到10000平方米左右。
张天杰推测,目前行业内喷墨抛光砖生产线大概在三十条左右。而如果要在行业里形成势头,可能需要一百条左右的生产线,一年产能达到百亿,占到3%左右的市场份额。据了解,目前生产喷墨抛光砖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产区,江西产区和湖北产区也有少数企业在生产,还没有到达全面开花的地步。
在喷墨抛光砖市场尚未培育成熟的同时,行业内很多企业还趁机混水摸鱼,用全抛釉当喷墨抛光砖卖。“一些小品牌企业拿普通的抛釉砖、金刚釉的产品,在市场上也打出喷墨抛光砖的概念,来冲击这个市场。而消费者是看不到区别的,
这样的话就混淆了概念,消费者会认为喷墨抛光砖到处都有,价格也很便宜。”钟立宏说,这对推广喷墨抛光砖的品牌企业来说,形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同时也阻碍了喷墨抛光砖的发展势头。
喷墨抛光砖的生产成本,相比抛光砖、全抛釉来说,都要高出不少。“喷墨抛光砖的生产成本,主要是助渗剂和着色剂占得成本比较高,坯体要求更白,粉料成本就相应会增加。”张天杰表示,相比其他墨水而言,渗透墨水的成本,也要高出很多。据了解,目前渗透墨水的市场,仍为意大利的美高所垄断,每吨价格在七位数左右,难以为大多数企业所接受。
另外,喷墨抛光砖在设备的投入成本也不少,作为一个系统技术,喷墨抛光砖不仅对墨水的要求高,在机器和坯料的控制方面也要复杂得多,如果采用湿法技术生产,原有的生产线需要进行釉线改造,采用干法技术,则要加布料机,喷墨机需要至少八通道以上,这些设备加起来可能要数百万,对一般的企业而言,很难做到。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行业内一些企业要用温法技术生产喷墨抛光砖,但推向市场的效果并不理想,“湿法生产的喷墨抛光砖,表面有一层釉料,跟全抛釉表面差不多,消费者根本识别不出来,但生产成本相比全抛釉却要高,
因此价格也相对要高很多。从市场接受度来看,湿法是很难得到客户认可的。”钟声宏透露,行业内某一线品牌企业也采用湿法和干法两种工艺生产喷墨抛光砖,虽然营销已经很强大,却仍然卖不动,而干法生产的却不够卖,只好再开第三条生产线。
瓷砖行业格局为"大行业,小企业",行业集中度较低。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建筑陶瓷企业1551家,主营业务收入4790亿元。目前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包括东鹏瓷砖、欧神诺和蒙娜丽莎等营业收入均不超过50亿,市场占有率均不足1.15%。随着下游房地产行业全装修比例提高,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以及大企业的规模优势,建筑陶瓷行业集中度将继续提高。
全装修住宅比例提升,将提高建筑陶瓷行业集中度
我国住宅全装修的历史较短,仍处于初级阶段。欧洲20世纪50年代伴随住宅工业化,住宅全装修兴起,20世纪60年代传入北美和日本。我国全装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与欧美日相比发展时间较短。全装修住宅在我国住宅总量中的占较低,不到20%,相比于日本、瑞典、法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80%以上的住宅全装修比例,住宅全装修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相比于毛坯房,全装修不需要二次装修,因而减少建筑垃圾,降低消耗排放、实现资源节约。2017年,国家出台的《建筑业"十三五"规划》鼓励和推动"装配式建筑+智能化"实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明确指出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
地产商通过提高精装房占比提升产品价值和后续增值服务,少数几家大型房企的全装修比例达到80%以上。地产商集中度和精装房比例提高使地产商的采购话语权不断增强,因此工程端发力的建筑陶瓷企业集中度近年来逐渐提升。2013至2016年,建筑陶瓷行业复合增长率为9.54%,一半以上收入来自工程端的欧神诺和蒙娜丽莎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3.56%和23.09%两家企业的市占率由0.65%提高至0.82%。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全装修住宅比重的提高,前期在工程端发力且绑定大地产商的建筑陶瓷企业将进一步深化优势,促进市占率提升,行业集中度也将逐渐提升。
政策大力引导,鼓励建筑陶瓷企业做大做强
我国当前低端瓷砖产品生产工艺成熟,进入门槛较低,市场同质化严重。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大力引导、鼓励我国建筑陶瓷行业进行产业升级。
2017年6月以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相继制定《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指导意见》和《推进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三个攻坚战"的指导与组织实施的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淘汰陶瓷砖产能30亿平方米,占总产能比例21.4%,陶瓷砖的产能利用率将由"十二五"末的72.9%提升至85%。同时提出,到"十三五"末,真正实现企业总数减少三分之一,前10家建陶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20%~30%,培育3~5家销售额超百亿元国际知名企业,行业在国际的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这些政策的提出不仅旨在淘汰落后产能,也鼓励优秀陶瓷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强环保+大企业,推动建筑陶瓷行业转型升级
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2017年年初至今,各地陶瓷主产区从主动压缩产能到被封查关停的陶瓷厂家数不胜数。山东淄博建陶产能从7亿平米减到2亿山东临沂建陶行业6成产能将退出河北高邑、赞皇陶企全线停产河南鹤壁陶瓷全部被要求企业停产整改四川夹江未来将有约30%的产能彻底退出福建闽清产区陶瓷厂停产,漳州8家陶瓷厂被限期整改广东、贵州、山西等产区,各有不同程度的环保整改和停产事件。
在新建产能方面,2017年受国内环保持续高压的影响,国内瓷砖主产区的一些陶瓷企业产能被迫转移,纷纷落户生产环境更稳定、原材物料更便宜、交通区位更便捷的省份,新建的瓷砖生产线初现大扩张,东北、山东、山西、河南、重庆、江西、新疆等地累计投资额已过百亿。
除了严格的环保约束,成本也是限制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2017年,受煤炭、化工原料和物流等方面的成本涨价压力影响,山东淄博、四川夹江、西北产区和广东部分产区陆续经历了几波涨价。部分企业利润同比下跌高达60-70%。小企业受环保约束和成本压力,存在倒闭风险相比之下,大企业拥有资金优势,可以加强环保力度,并可以通过控制成本和新建产线的方式抢夺市场份额。
总之,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环保门槛不断提升,落后产能以及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将会被逐步淘汰及关停,而注重品牌形象建设、研发技术投入以及绿色环保制造升级的企业将会在行业洗牌中做大做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建筑陶瓷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颜神镇志》是福建漳州市长泰县叶先登在青州时编撰的。叶先登明末清初人,他是明崇祯十二年的举人,清顺治九年的进士,在翰林院住了七年检讨官,后来出外当监司,西凉(甘肃、陕西一带)参议,迁潞安(山西长治一带)副使。因抚军要他把一个偏将考核成“下下”成绩,他不干,就被左迁青州别驾,当了三年,于康熙五年正月回家。他在翰林时考试时,拔榜首曹贞吉。康熙十七年,郑成功攻破长泰县城,他被俘虏,在厦门岛关了一年放回(其它两个巨绅死了)。他年九十而逝。他著作甚多,但都难看到,除县志上一些,还有网上有《木天草》、《颜神镇志》(
博山古称“颜神”,人文景观十分丰富,这里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齐长城; 有“长勺之战”古战场,始建于后周的颜文姜祠;有始建于1602年的碧霞元君行宫以及因园、范公祠等。博山还是清代帝师孙廷铨、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的故乡。 博山陶瓷琉璃久负盛名,陶琉产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博山饮食文化丰厚,别具风味的博山菜肴和地方小吃,在鲁菜中占有重要地位。 颜神是昨天的博山,博山则是颜神的延续和发展。 距离淄博市中心最远的市辖区博山,是一座美丽的山城。270年以前,这里的地名叫做颜神镇。四围群山跌宕起伏,东南方向耸立着山东省第四高峰鲁山,淄河、沂河、孝妇河以及汶河的一脉支流从鲁中山地汩汩流出,分别向着北方和西、南方向蜿蜒而去。 博山地区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齐国马径邑,称做“弇中”。秦代属济北郡嬴县。西汉至魏晋,北境属济南郡般阳县,东南境属泰山郡莱芜县,南北朝刘宋时属泰山郡嬴县。北魏中兴元年(公元531年)划归般阳县,属清河郡齐州,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0年)改属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属齐郡淄川县。唐初改制,设河南道,隶淄州淄川县,贞观经五代至宋代归属基本未变,这时候的颜神已成为鲁中重镇。金代属于山东东路淄州淄川县,称颜神店。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置颜神镇,属益都路益都县。明代属青州府益都县。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博山首次设立县的建制,在原有的颜神镇基础上,又把益都县的孝妇乡、怀德乡,淄川县的大峪等个村庄、莱芜县的乐疃等个村庄合并过来,取名于城区东南方的博山,叫做“博山县”,县政府就设在颜神。 颜神在金朝的时候,已经和北方相距百里左右的金岭、张店一道,并称为淄川县三大重镇。在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三月,由明代后期文坛领袖、时任分巡青州兵备道副使的王世贞创建的石城工程开工,3个月后竣工,环城一周3里。王世贞撰写了《建颜神石城碑记》,和明代前七子中居首位的李攀龙所作《颜神镇石城记》一起镌立于石城之下。一座“周围三里”的小城落成,竟有两位文坛领袖为它撰文,为颜神镇带来莫大的荣耀。到清同治初年,又围绕旧城的东西南三面加筑了围墙,称为东圩;同时在税务街、西冶街一带修建围墙,称为西圩。这东西两圩包括的范围,构成博山城区的主要部分。 颜神店的得名,与凤凰山下的孝妇河直接相关。孝妇河最早的名字叫做袁水,后来又改叫泷水,古籍上也有记为笼水的。郦道元的《水经注》、顾野王的《舆地志》里,都有关于这条河的记载。至于孝妇河的名字,却出自一个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说的是齐地孝妇颜文姜年轻守寡后,依然孝敬公婆,精心侍奉,远道挑来甜水,不以三九严寒、盛夏酷暑而中断。终于感动了上天,将灵泉生于颜文姜室内。凶恶的婆婆见她不再挑水,却天天有水,心生怀疑,找借口将儿媳打发出门,进颜文姜房间揭去灵泉上的笼盖,泉水喷涌而出,流成孝妇河。这个故事多年流传民间,情节越来越具体,连颜文姜的籍贯、她翁姑的姓氏也都有了。 早在唐朝天宝年间,就有人在灵泉上建起一座颜文姜祠,统称“孝妇庙”。宋神宗熙宁年间,有人更进一步为她续起家谱,说她是孔子大弟子颜回的后代。从此,颜文姜沾了圣裔的光,被朝廷封为“顺德夫人”,颜文姜祠也被赐额曰“灵泉庙”。 纵览古今中外,一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总也离不开水源。灵泉庙一带涌出的水流,吸引先民们在附近居住下来,逐步形成了早期的城镇,并且一步步发展壮大。然而,并不是所有水源充足的地方都能发展成为一座城市。颜神镇的发展壮大有着更加具体、更加特殊的原因。颜神镇四面环山,自古地寡土瘠民贫。史料记载,清雍正十二年设立博山县时,上、中、下、下下四等地共有7.5万余亩,其中上、中两等地只占17.7%,农业收成满足不了民众的口粮,很大一部分需要邻县的供给。最早的时候地广人稀,随着人口的繁衍,吃饭就越来越成问题。生活在农业社会却填不饱肚子,颜神人便把目光转向了农业以外的领域,以寻求维持生活的途径。于是,颜神人透过瘠薄的土地,发现了地表下的宝藏。那沉睡于地下的煤、铁、铅、红土、陶土、黏土、铝矾土、焦宝石品种繁多,蕴藏丰富,正可做为农产品不足的重要补充。因为这里离益都县治180里,地域偏僻,是封建统治阶级鞭长莫及的薄弱环节,才使得久禁开采的矿藏以民营、私营的形式发展起来。 颜神镇境内的西河、黑山、万山、山头、福山、八陡、石炭坞等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埋藏很浅。几户人家联手,用一架辘轳,数条绳索,三五把镐,三五盏灯,再有家家户户都有的条筐,就可以凿出两三米口径、多米深的煤井,形成源源不断的产、供、销一条龙。人口多的,甚至一户人家就可以挖出煤来。颜神镇的煤炭不仅换来生活所必须的粮食、布匹,而且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燃料的便利。到清朝前期,颜神镇的煤炭开采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雏形。出卖劳力借以为生的贫苦采煤工人,成为付出开矿资金的原始资本家“攻主”的剥削对象。他们的辛劳,为资本家换来了丰厚的利润。 陶瓷工业在颜神镇被称为“窑业”。博山大街、五龙、山头、北岭、窑广、福山、石炭坞等地,是重要陶瓷产地。窑业的发展与煤炭发展最为密切,靠近煤层的黏土是形成陶瓷坯胎的主要原料,煤炭又是陶瓷烧成工序的便捷燃料,二者形成了相互促进、水乳相融的关系。20世纪发现的大街古窑遗址以及北岭窑神庙残碑,证明至少在宋代,颜神人已经开始烧制陶瓷,并且已用煤炭烧窑。煤炭用于烧制陶瓷,这无疑是淄博古陶瓷业一次质的飞跃,它促进了瓷质、色泽上的大幅度提高和烧制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由于颜神陶瓷具备价格低廉、质地坚硬、品种齐全等优点,不仅占据了山东地区的农村市场,而且远销黄河流域其他省份和关外,为后来淄博成为中国著名陶瓷产区奠定了基础。 在陶瓷企业最集中的山头地区,曾经世代相传舜王造福人民、合土烧制陶器被奉为窑神的事迹。虽此说无从考证,但早年村北大窑神庙附近的一座小窑神庙内,窑神塑像身后墙壁上绘有一幅“舜王耕田”壁画,却是历代山头人耳熟能详的事实。清代山头窑业发展迅速,窑神崇拜也更加兴盛。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山头各窑主筹集巨资,在小窑神庙旁新建了占地余亩的大窑神庙。庙坐北朝南,两侧石鼓横放,鼓面相对;窑神大殿肃穆庄严,陶制影壁更是独具匠心:高米,宽米,方石底座,琉璃瓦盖顶。影壁前后两面均用浮雕陶砖砌成,釉面黄褐,技艺精湛。前面雕有三鹤二鹿,叫做“鹿鹤同春”。影壁后面雕有一只麒麟模样的怪兽仰首望月,叫做“贪狼望月”,以贪狼脚踏八宝仍不满足,还妄想得到月亮的传说,劝喻世人不要贪得无厌。这是淄博历史上最早的陶瓷壁画。窑神庙东西三套院间,主体工程窑神大殿殿顶斗拱飞檐,大脊雕刻生动,前檐下方石柱上有一副遒劲有力的对联: 范金合土,陶铸五行补造化; 食德饮和,俎豆千载拜冕旒。 大殿三间相通,除正门外东西另有边门。殿内神台正中是头戴冕旒的窑神,火神、风神、山神、土地分列两侧。东墙上绘《窑王出巡》,西墙上绘《窑王进京》,后壁是条屏式山水、人物壁画四幅。炉神庙中院为三面屋、一面墙;后院狭窄,有三间大厅房,叫做“观厅”。打开观厅后壁上的高扇木窗,正对石戏台。石戏台为高台尖顶亭式建筑,底座以方石砌成,台高1.5米左右,台前场地宽阔,可容纳千余人看戏。依附炉神庙兴起的庙会,日期是每年的五月端午、八月十五,届时四村八庄民众纷至沓来,庙内香火旺盛,窑主赠匾颂神,石戏台连唱大戏,十分热闹。到光绪年间,山头人范成祥、后峪人刘在英等一批能工巧匠,应邀对窑神庙内外修饰一新。民国初年窑神庙中、后院办过私塾学堂。解放初期,山头窑业工会在这里办过识字班。20世纪50年代末,窑神庙还作过博山陶瓷厂保健站住所,70年代在厂区改造中全部拆除。 琉璃是颜神镇除煤炭、陶瓷外的第三大产业,产品叫做料货,从事烧制琉璃业的人被称为炉匠。大约从元末明初起,琉璃业开始兴起。琉璃的主要原料是马牙石、紫石,颜神镇境内有岱庄蟠龙山、岳家庄东南山、东石马南山和岳阳山、黑山多处生产,并且原料色泽丰富,为制作五彩缤纷的料器创造了条件。琉璃属于装饰品的范畴,社会需求量明显少于陶瓷。生产作坊大多在西冶街一带,产品有珠子、珠帘、屏风、棋子、枕顶、灯壶、灯盖、灯罩烟嘴、鼻烟壶及各类玩具、零星器物,品种繁多,琳琅满目。颜神镇由此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琉璃产地。年代初期,在博山大街兴建百货楼的工地上发现一处古琉璃作坊遗址,在400平方米的地槽中,有大型炉址一座,小型炉址21座,炉与炉之间的距离近的只有一米。这样数量众多、排列密集的炉群,即使在近代的琉璃作坊中也不多见。专家依据现场地层和出土的元带瓷器窖藏、明代洪武铜钱,认定这一遗址的年代应在元末明初。遗址中出土了簪、笄、扣、环、圆珠、瑶珠等标本,颜色有红、黄、蓝、绿、白、黑、茶晶、乳白等,非常绚丽多彩,早期的装饰手法在600多年前已初露端倪。比如白色笄的顶部蘸上红、蓝、绿色斑点,这是近代“蘸花”的先驱。瑶珠的形状犹如一只螺栓,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特别是瑶族衣帽上的特需饰物。清初博山人孙廷铨曾在《颜山杂记》中记载博山琉璃销售“南至百粤”,瑶珠的出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如今,博山公园路小学西北的一处高埠上,还有一座炉神庙遗址,庙院为正方形,长宽约10米,庙门为联拢式建筑,正院有前出厦的大殿间,上面覆盖着琉璃瓦和五脊六兽,殿内雕梁画栋,上面的金碧绘画依稀可辨。这座始建于明代的炉神庙,近年以来一直作为博山琉璃业的象征,它的兴衰反映了琉璃业的枯荣。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在博山琉璃业已有很大规模的情况下,由炉行中人徐应元首发倡议,并且征得炉行著名士绅孙延寿的支持,集资创建了这座炉神庙。初建时规模很小,只有间殿堂,供奉女娲,以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琉璃业也炼五彩石为业之意,把女娲认做炉行的祖师,庙名为“祖师炉神庙”。万历四十六年,以孙延寿、房宗义、徐应元人结成“炉行醮会”规定每年三月初三为祭祀祖师的日子。这一天全行业停产搞纪念活动,炉工们可以在炉神庙中饮酒作乐,欢度节日,各类商贩也都往这里汇集,逐渐形成了博山地区的三月三炉神庙会。后来炉神庙年久失修,加上博山富户蒋、钱二家在附近建起一座规模很大的洪觉寺,愈显炉神庙之破败。到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李元和、姚克章等人出面筹集资金,对炉神庙进行修葺,更名“女娲宫”。此后琉璃业日渐兴盛,香火丛集,女娲宫又显得狭窄。道光四年,在京城做官的博山人蒋天钧、蒋天珍兄弟献出女娲宫后的一块宅基地,作为拓展用地;石经、李鼎钟、姚潭等人倡导、筹集白银2000余两,用5年工夫实施扩建工程,更名“炉神庙”。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炉行再次修葺炉神庙,并且在庙南隅修筑高堰,在上面建造一亭,后世称为“团瓢”。此亭位于博山制高点,登亭可俯瞰博山城,万千风景尽收眼底。可惜此亭已经被拆除。至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捻军攻入博山,炉神庙受到一定的损害,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又一次重修,并加塑一座火帝神像,反映了“熔炼之功莫大于火”、“火帝之功不可不报”的炉行思想观念。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腊月,炉神庙又成了维系内部团结、体现集体意志的重要场所。炉行公众上千人痛打候补道员赵尔萃,捣毁了企图垄断炉行的“琉璃公司”。事发之前,炉行领袖在炉神庙鸣锣聚众,事发之后又在炉神庙内多次开会,商量对策。在这一事件中,青州知府冯如骙站在炉行一边,为他们仗义执言,事后炉工们把炉神庙北厅辟为冯如骙的生祠,四时香火不断。民国以后,炉神庙曾经辟为学校,后为“炉业公所”,庙中住着一位法号“大惠”的和尚,常有社会上层人物和富户到这里聚饮。炉神庙会在这一时期分为大炉、小炉,三月三仍然是大炉业主的庙会,而经营小炉的贫苦炉工的庙会被改成了二月初二。解放后炉神庙里住过华东印刷厂、淄博工人报社等机关,并一度成为博山公园路小学的校舍,于八十年代末期恢复成炉神庙,近期复重新修缮,建成琉璃园。 煤炭、陶瓷、琉璃三大行业的发展,带动了颜神镇商业的迅速发展。康熙初年《颜神镇志》和乾隆年间《博山县志》,多处记载了境内繁华的商业活动。颜神镇由此一跃成为方圆数百里的商贸中心,又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人们以窑、炉产品换来了丰富的物资,商品经济的发展终于换来了一方富庶。世纪初出版的《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对颜神镇的居民结构作过估计,认为这里每矿需要工人百名至数百名,总数有余人。城区陶瓷、琉璃业工人总数7300余人。男女都能自给自足,没有职业的人极少。还记载城区有银号10家,酒店60家,药材行4家,炭业行40余家,其他饭馆和零星销售点为数甚多 颜神镇经济蓬勃兴起,引起舆地学家和诸多文人学士的的关注。顾祖禹在《读史方舆记要》中说,颜神镇适宜陶瓷生产,又出产铅和煤,人口稠密,商旅接踵而至,政府还在这里设了巡司和课税局。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记录了颜神镇7处铅矿的分布和守卫情况。王士禛《香祖笔记》记下了颜神镇多煤矿,引四方商贩群聚于此的场面。而李攀龙更进一步把颜神镇称做“淄、莱、新、沂之间一都会”。
“国家环保模范城的考核指标,淄博能达到几项?最难达到的指标都是哪些指标?”记者问山东省淄博市市委书记张建国。
没有掩饰,没有冠冕堂皇的答非所问,张建国的回答很坦诚,“25项指标中,有关环境质量、建设方面的大部分指标,淄博市还基本达不到。”
明知道这么大的差距,为什么还非要创建环保模范城?
“淄博人受了好多‘刺激’。淄博是陶瓷名城,有好多人来投资建陶瓷厂,但他们都去威海、青岛买房子居住。有人说,东营市电线杆子比树多(因为东营市盐碱地地质,种树困难————记者注),而淄博市是烟囱比电线杆子多。我去美国休斯敦访问考察,那可是美国的污染大户,可人家的环境看上去仍旧非常好,并没有我们这么糟糕……”张建国说,“所以我们下决心要把淄博的环境质量和环境建设搞上去,创建环保模范城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虽然我们距离达标还有相当的差距,但这些差距并不能阻止我们努力,相反给了淄博非常大的动力。”
怎奈何工业重镇的环境之痛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今年“六五环境日”活动的讲话中提到,自1997年以来,“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在全国各地得到了积极响应,已有45个城市和3个直辖市的城区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或城区”称号,还有100多个城市(区)正在积极创建。
淄博就是这100多个中的1个。基本上可以判断,淄博也一定是这100多个中,先天条件较差的一个。
淄博是一个工业重镇。现代工业发展已有百年历史,石化、陶瓷、纺织、医药、机电等产业雄厚,拥有齐鲁石化、山东铝业、淄博矿业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淄博的工业固定资产拥有量占山东省的1/4,工业产出量长期居全省第二位。
以资源型、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也埋下了能耗高、污染重的种子。淄博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烟囱,冒黑烟,晚上星星看不见,一年吸掉半块砖”;水泥厂周围的群众则这样描述当时的景象:“走路眯着眼,吃饭捂着碗,推磨打着伞”。2001年以前,淄博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不足100天,二氧化硫、烟尘、化工工艺废气年排放量均居山东之首,曾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痛下决心搬掉水泥生产线
记者在淄博所住的酒店位于淄博市张店区,就在酒店东侧,据当地人介绍,几年前可是水泥生产线的聚居地,这里的人就怕刮风,一刮风,粉尘末就会包裹全身,呼吸也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2001年,淄博市工业粉尘排放量达到4.48万吨,主要原因就是淄博是山东省的第一水泥大市,共有60多家水泥厂100多条水泥生产线。2002年全市水泥产量达到1096万吨,占全省水泥产量的12.5%,位居全省第一,而张店区近郊四宝山地区的水泥产量就达400万吨,占全市水泥产量的36%,是淄博市的第一产区,也是第一污染区。据测算,2002年四宝山地区的水泥粉尘产生量达1.89万吨,占了张店区粉尘排放量的54%,严重影响了当地人的身体健康。
2002年,淄博市痛下决心,决定用六年的时间对此地的15家企业42条生产线进行搬迁改造,后来经过调查摸底,又将改造计划提前了三年半。就为这件事情,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现场会、调度会9次,计委、财政、环保及有关区县参加的协调会12次,还出台了搬迁改造的补助、奖励、贴息等优惠政策,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向企业兑现各类资金7492万元。
据淄博市环保局局长邹光平介绍,不仅计划内15家企业42条生产线全部提前三年半完成搬迁改造,而且还吸引了不在计划内的两条生产线主动要求改造。改造热情如此高,正是因为淄博市在实施水泥厂搬迁的同时,还以此为契机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完成了800万吨的新型干法回转窑年生产能力建设。
经过了水泥生产线改造搬迁后的淄博,每年可减少粉尘排放量4000多吨,年增加水泥产值5亿元,增加生态绿地面积1万多亩。
现在说起来容易,当初干的时候却不易。市委书记张建国是这件事情的主导者,经历了好多让他“挠头”的事儿。“围绕着水泥生产线,仅附近炸石头的、运石头的就有多少人啊,都要靠这个生产线生活,有的人为了保住水泥生产线,以命相逼,当时的阻力可想而知,但我们还是挺过来了,妥善安置职工近万人,钱也花了不少。”
记者在张店的街道上走了走,现在已嗅不出水泥厂的味道,这背后的努力———值得,值得。
既调又治突破结构性污染
淄博搞环保难,难在产业结构,这一点市委书记张建国很清楚,“产业结构决定收入结构,收入结构决定财源结构,淄博建材、冶金、化工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不调整的情况下,淄博的环保怎么搞?”这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齐鲁石化、山东新华制药厂都在淄博,这两家还衍生了一批相关产业,新华制药厂2004年完成产值50亿余元,齐鲁石化产值达343亿元,在这两家的带动下,2004年全市化工、医药行业完成产值683亿元,占全市的38.1%,这个高比例带来了另一个高比例,淄博市35%多的工业污染负荷来自化工业,且大多数来自这个两个化工区。
2002年淄博市一改“工业立市”,提出“环境立市”,随后的专项整治也随即展开。2003年8月,东部化工区新华制药、东大化工等7家企业的部分项目限期治理;2004年6月,再次对化工区企业的部分生产项目实施限产、停产,新华制药集团搬迁了咖啡因项目,根除了辛醇味,还投资4000余万元新建了污水处理厂,东大集团停产了阳树脂项目,解除了鱼腥味……目前化工区的“化工味”的刺激影响范围和强度明显减少,群众的投诉率也大幅下降。
淄博是著名的陶瓷之乡,其制陶业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瓷器生产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淄博建成了数量巨大的陶瓷炉窑,馒头窑、倒焰窑等各种炉窑在淄博南部星罗棋布。据统计,淄博境内有各类炉窑最多时达5200余条,密度之大全国少有。数量众多的炉窑给淄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为此,近几年来淄博市开展了大规模的炉窑治理。据邹光平介绍,淄博市先后投资近5亿元,对1356条燃煤工业炉窑实施了清洁燃烧技术改造,47家企业改烧天然气,并关停取缔燃煤工业炉窑1080条,年减少烟尘排放量4.6万吨,同时经过这一改造,陶瓷产品的达标率还提高了。
张建国补充说:“一个华美陶瓷厂,我就去了三次,老百姓举报,我就去说说,结果过几天从那儿经过,又看见大烟囱冒黑烟,我又跑去,就这么着去了三次,最后才解决问题,难啊!”
明知创模难仍知难而上
淄博是春秋战国时齐国的故都,齐国的先民很早就注意保护环境,提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所以开乎万物”的思想,意思是说,要以自然界为父母,攫取资源要尊重自然规律。
所以,尽管淄博市的环境压力非常之大,淄博人仍旧不甘于经济高增长下的劣质环境。2004年底,淄博市政府由2002年“环境立市”的理念又发起了“创建环保模范城”的想法。
淄博市制定了严密的创模计划,整个计划分9大项103小项,预计投资36亿元,是淄博市20多年来领导重视程度最高、投资额最大、工程量最多、标准最严的环保专项计划。
而淄博给自己的“创模”还加了个期限———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