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是怎么的

雪白的楼房
害怕的钥匙
2023-03-19 13:16:52

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是怎么的?

最佳答案
无私的篮球
感性的海燕
2025-08-26 09:47:50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至繁,由划印贴刻至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至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

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

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

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年代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年代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年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功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

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

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最新回答
优美的季节
标致的烤鸡
2025-08-26 09:47:50

釉上彩:其品种有斗彩、五彩、粉彩、素云彩、珐琅彩等。

釉下彩:其品种有青釉褐绿彩、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青釉:主要品种有粉青、梅子青等。

白釉:主要品种有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釉等。

黑釉:主要品种有兔毫釉、油滴等。

红釉:又分铜红釉和铁红釉两类。铜红釉的主要品种有鲜红、朗窑红、宝石红、釉里红等铁红釉的主要品种有矾红、珊瑚红等。

黄釉:主要品种有娇黄、姜黄、蜜蜡黄、蛋黄等。

低温釉:主要品种有胭脂红、孔雀绿等。

结晶釉:主要品种有鳝鱼黄、茶叶末等。

釉上彩

在已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再在锦窑中烘烤而成。由于烤烧温度不高,经受得起这种温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最为丰富。但由于画面在釉上,经使用摩擦和同酸碱接触之后,便易于褪损变色。

釉上彩首创于宋磁州窑,是在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称“宋红绿彩”。到了明代,釉上单种彩和多种彩的制作,已经很发达。清以后,釉上彩更多创新,有五彩、珐琅彩、粉彩等。

五彩

釉上彩的一种品种。亦称“硬彩”。

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五种基本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故名。

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均有烧制,约在明宣德年间出现,嘉靖、万历时普遍应用,

至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以民窑多见。

纹饰画笔生动,色彩缤纷。

明嘉靖鱼藻纹盖罐

清雍正五彩侍女罐

明嘉靖五彩天马纹盖罐

粉彩

釉上彩的一种品种。

亦称“软彩”。

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粉料晕染作画,

再经低温烘烤而成,色调淡雅柔和,有粉匀之感,故名。

清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创烧,雍正时盛行,产品精致。

清乾隆30年(1730) 粉彩镂空开光鱼戏水纹瓶

清乾隆 粉红地「锦上添花」粉彩通景「山水庭廓」图双耳撇口瓶

清乾隆 御制洋彩江山万代如意耳琵琶尊

珐琅彩

釉上彩的一种品种。系仿铜胎珐琅效果。

珐琅彩料主要成份是以铅、硼、硅系统的组成为基料,

加入适量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绘画在烧好的白瓷上,经低温烘烤而成。

清康熙景德镇窑创烧,雍正、乾隆时期愈加精巧。

珐琅彩瓷是宫廷垄断的高级艺术品,画面立体感强,色彩瑰丽,精美异常。

清康熙 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虞美人题诗盌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搥瓶

釉下彩

所谓“釉下彩”,是指在釉下进行彩绘,亦即在胎体上彩绘之后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的釉,以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与瓷器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彩光润柔和,清淡雅致,同时,于彩在釉下,不易磨损,不易变色。但由于釉下彩的色料要经高温烧成,而能经受高温的色调并不多,所以它的品种远不及釉上彩那么丰富。

釉下彩为唐代长沙窑所首创。它开始是釉下褐彩,纹饰也 比较简单然后发展为褐、绿两彩。宋元以后,便出现了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等在内的许多新品种。釉下彩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色彩绘瓷器,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釉里红瓷,使釉下彩工艺更臻完美。

青花

釉下彩的一种品种。

以氧化钴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白地蓝花,故名。

唐代河南巩县窑已有烧制,元代景德镇窑臻于成熟,明清两代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

元代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

明宣德 青花五爪云龙纹大罐

釉里红

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铜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彩绘,施釉后经高温焙烧而成,

白地红彩,红彩在釉下,故名,始于元代景德镇窑,明清时产品更为绚丽。

元 釉里红云龙纹大口梅瓶

明洪武 釉里红云龙纹双龙耳瓶

清乾隆 釉里红“穿枝螭龙”图葫芦瓶

青花釉里红

在一件瓷器上同时用青花和釉里红两种色彩装饰,故名。

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由于烧成难度大,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

明清时色彩更加绚美,所绘龙、凤、缠枝花卉等,十分绮丽。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梅瓶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绶带耳如意尊

釉下彩加釉上彩

斗彩

在瓷胎上以青花钩绘花纹轮廓线,施釉,

经高温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蓝、紫等多种色彩,

再经低温烘烤而成,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斗媲美,故名。

画彩技法不仅有填彩,还有染彩、点彩、加彩等多种。

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烧,成化时斗彩鸡缸杯最为著名,胎薄体轻,色彩艳丽,为绝代精品。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明成化 斗彩花蝶纹杯

清乾隆 斗彩加粉彩暗八仙缠枝莲纹天球瓶

颜色釉

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温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

青釉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有<1%~2.5%范围的铁量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焙烧,便呈现青色,故名。商周原始青瓷是青釉的始创期,汉代趋于成熟,宋代达于高峰,出现了粉青、梅子青等名贵品种。

粉青

青釉的品种之一。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施釉较厚,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

釉色青绿之中显粉白,有如青玉,故名。

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制,清代雍正景德镇窑的粉青釉产品十分成功。

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苍龙教子」图罐

梅子青

青釉的品种之一。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层比粉青更厚,

入窑后经高温强还原焰烧成,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故名。

梅子青是南宋龙泉窑创制的杰出青釉品种。

宋 龙泉窑盘口瓶

白釉

釉料中的含铁量降低到0.75%以下,施于洁白的瓷胎上,入窑经高温烧制,就会产生白釉。

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白釉,是东汉墓葬出土的白瓷。

唐代邢窑白瓷、宋代定窑白瓷、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明代永乐甜白釉、明清德化窑象牙白釉等都是有名的白釉品种。

邢窑白瓷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唐,高4.7cm,口径15.6cm,足径6.7cm。

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洁白,不用化妆土,施釉到足墙,光素无纹饰。釉质莹润。

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厚重,胎土白而细洁,瓷化程度较高,扣之作金石声。玉璧形底更为唐代邢窑白釉碗的典型特征。

定窑白瓷

定窑白釉刻“易定”铭碗,

碗敞口,尖唇,腹斜收,圈足。胎体较薄,胎质细白,内外施白釉,釉面莹润。外底刻“易定”二字。

传世定窑瓷碗刻“易定”二字的有两件,碗形状相同,大小相若,胎体厚薄也基本一致,早年出于同一墓中。铭文似出自一人之手,字体瘦劲,笔画有力,时代属于五代后期。

景德镇窑卵白釉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高2.3cm,口径17.8cm,足径11.4cm。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在生产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经科学测试,卵白釉中氧化钙的含量较青白釉低,约为5%,而氧化钾、氧化钠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温粘度增大,烧成温度范围变宽。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铁是导致釉色白中闪青颇似鹅蛋色泽的主要原因。

景德镇窑甜白釉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

高24.8cm,口径4.5cm。

瓶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以弦纹间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谐调。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为甜白釉瓷器。

明清德化窑象牙白釉

德化窑白釉暗花胆式瓶

清,高33.7cm,口径6cm,足径9cm。

瓶呈悬胆式。小口,细长颈,鼓腹,圈足。圈足内无釉。无款识。通体施白釉,釉面莹亮。腹部暗刻花纹,刀法自然流畅。

清代德化窑白瓷与明代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就是它的白釉不像明代那样在釉中微微闪红而呈“猪油白”色,清代德化白瓷色泽是釉层微微闪青,因此与明代相比,缺少了温润的感觉,这是胎、釉中含氧化铁增加的结果。

黑釉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有5%以上的铁量在高温中焙烧,便呈现黑色,故名。东汉时早期越窑已烧制出黑釉,但黑釉不纯。东晋到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窑,烧制的黑釉瓷釉面光泽,色黑如漆。唐宋时期由于饮茶的盛行,黑釉茶盏风靡一时,把黑釉瓷的制作推向新水平。

兔毫釉

黑瓷的名贵品种之一。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毫,故名。

其成因是由于高温下釉料中金属的饱和溶液在缓冷过程中析出的晶体而形在宋代福建建窑烧制的毫盏最为著名。

建窑黑釉兔毫盏

油滴釉

黑瓷的名贵品种之一。

在黑釉器上布满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如油滴,故名。

其成因是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富集某处,冷却时这些局部形成饱和状态,

从赤铁矿和磁铁矿中析出晶体而成。

黑釉油滴釉盘

红釉

釉料以铜为主要着色元素,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焙烧,便呈现红色,故名。宋代钧窑、元明清景德镇窑釉里红、鲜红、郎窑红、豇豆红等,都是铜红釉的名贵品种。

鲜红

铜红釉品种之一。

以氧化铜为着色元素,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焙烧而成,由于这种红具有鲜艳的红色,故名。

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的鲜红产品,红艳匀润,极为珍贵。

明宣德鲜红釉盘

郎窑红

铜红釉品种之一。

清康熙时督陶官郎廷极,在景德镇仿照明永乐、宣德红烧制的新品种,以其姓氏命名。

釉色红艳夺目,釉面除大片裂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

器物口部呈淡白色,器物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

但又不流至底足,故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

郎窑红釉观音尊

豇豆红

铜红釉品种之一。

在浅红色釉中有深红色晕点和绿色苔点,釉色似红豇豆,故名。

清康熙时景德镇窑创烧,器物多是小件文房用具,如柳叶瓶、大白尊、水丞、印盒等。

豇豆红釉洗

矾红

铁红釉品种之一。

以氧化铁为着色元素,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

虽没有铜红釉艳丽,但呈色稳定,烧造工艺较简单。

同时它也作为红色彩料广泛应用,如明清景德镇窑多用矾红与多种色彩相配描绘龙凤、人物、花卉等各种纹饰,画工精细,色彩鲜艳。

清雍正矾红彩云龙纹盘

珊瑚红

铁红釉品种之一。

以氧化铁为着色元素,经低温烘烤而成,因釉公可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

清代景德镇窑烧制,康熙、雍正两朝,多以珊瑚红作地色,上面绘以五彩或粉彩。

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或用其来装饰器耳。

清道光珊瑚红地白梅花纹盖碗

胭脂红

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

在烧成白瓷上,吹上一层以金为着色剂的釉料,再经800℃低温烘烤而成,釉汁匀净,色如胭脂,故名。始于清康熙景德镇窑,精于雍正、乾隆之间,器物造型小巧秀美,如小碗、小盘和小瓶等。

清雍正胭脂红釉盘

青白釉

又称影青。以含铁量很低的氧化铁为着色元素,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有白,故名。宋代景德镇窑始烧,胎质洁白细腻,刻、印暗花。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鱼碗

孔雀绿

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因色如孔雀尾翎上的翠绿羽毛,故名。元代已有烧造,成化时有绿釉下画青花鱼藻纹饰,十分名贵。清代亦有烧制,器物以盘、碗、瓶等为主。

孔雀绿釉花觚

洒蓝

又称“雪花蓝”。以钴为着色剂,经高温烧成后,浅蓝色地的釉面上呈现深蓝色斑点,犹如洒下的雪花,故名。明宣德景德镇窑创烧,清康熙时最精,洒蓝描金装饰较多见。

清康熙 洒蓝釉描金山水诗文笔筒

茄皮紫

以叫珠料(含锰量较高的钴土矿)为着色元素的釉料,经低温烧成后呈现如茄皮一般的紫色,故名。清康熙景德镇窑最为流行,器物以瓶居多。

清康熙 茄皮紫釉碗

鳝鱼黄

结晶釉的一种品种。釉料中含铁、镁和硅酸,经高温氧化焰烧成时析出结晶,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黄褐色斑点,犹如黄鳝皮色,故名。清雍正景德镇窑为著名。

清雍正鳝鱼黄釉钵

茶叶末

结晶釉的一种品种。釉料中含铁和锰,经高温还成焰烧成时析出结晶,釉呈失透的黄绿色,

在黄绿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如细末的黄褐色细点,故名。宋代耀州窑已有烧制,以清代雍正、乾隆时景德镇窑制品最多最精。

清乾隆 茶叶末釉如意耳出戟橄榄瓶

呆萌的店员
健壮的苗条
2025-08-26 09:47:50
彩陶最早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半坡彩陶

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半山彩陶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

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连结,有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马厂类型彩陶

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数量、规模、艺术水平上与上述文化类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还有一种在陶器烧成后画上纹饰的彩绘陶。

当代彩陶艺术

在当代彩陶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四川彩陶,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川彩陶制陶业的兴起,以1998年吕艺彩陶的建立为标志。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四川的彩陶生厂厂家数量已经超过二十余家,产品远销海内外。在全国重要的工艺品市场中,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购买到集古典、现代美于一身的彩陶工艺品。作为该行业的开山鼻祖——吕艺彩陶,已经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消亡,她曾经创立的辉煌自然是无可超越的。该公司作品“十大元帅瓶”为中国军事博物馆所收藏,“1999”更是作为国礼,在庆澳门回归之时赠给澳门市政府。取而代之的是,工艺进一步革新的聚艺彩陶等厂商。

当代的彩陶艺术生产流程总计五十余道工序,其中融合了流传已久的拉坯技术及陶坯雕刻技术及当代的色彩工艺。当然,当代彩陶艺术的发展时间尚短,文化积淀依然不足以和源远流长的古典彩陶相媲美。但一种陶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更多地将时代的科技与中国文化想结合。一个没有文化的产业,必然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

执着的心情
慈祥的中心
2025-08-26 09:47:50

中国传统陶瓷的装饰纹样多样主要有如下:

一、几何纹

以点、线、面组成多种有规则的几何图样,称为几何纹。如三角形、网格纹、方格纹、锯齿纹、圆圈纹、菱形纹、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

二、篦纹

陶瓷的一种装饰纹样,是用篦状工具刻、压出的篦状纹样。商用陶器上多见,瓷器上大量采用多见于宋元时东南沿海地区的瓷窑,以青瓷和白瓷器物最多。

三、联珠纹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形为联串的双圈圆珠组成。盛行于晋代南方青瓷器物上。

四、莲瓣纹

以莲花花瓣为装饰纹样。南北朝时出现,宋代以后盛行,有浮雕、刻花、划花、印花、绘画等技法。不同时代的莲瓣纹其风格又有所变化,有的修长,有的宽硕等。

五、缠枝花纹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枝茎缠绕,成连续的波状线,枝茎上填以花叶,构成缠枝花纹,如缠枝莲、缠枝牡丹等,为我国传统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明清时期尤为盛行。

六、把莲纹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将莲花、莲蓬、荷叶以带系成一把组合的画面,称把莲纹。始于北宋耀州窑,在青瓷碗内饰有三束“把莲纹”,并印有“三把莲”三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把莲纹瓷盘较多见。

七、卷草纹

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宋元明清许多瓷窑上广泛采用。

八、蕉叶纹

以芭蕉叶图案组成的带状纹饰。宋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常用的纹饰题材,明清时更为盛行。青花、釉里红、彩瓷均广泛采用,一般装在器物的底部和近底部。

装饰纹样:

在现代的图形纹样设计中,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的图案形式。如服装的面料图案、陶瓷工艺品的纹样、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墙纸及地毯纹样的设计等等,在设计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呆萌的金鱼
敏感的唇彩
2025-08-26 09:47:50

一、荷马时期:

这一时期称为“几何纹样式”陶器,是以几何形体的图案为主,以平行线、交叉线、三角形、S纹和回形纹装饰为主要装饰特色。强调左右对称,按照陶器造型,分层次进行装饰。相互呼应,统一而富有变化,形成严整的图案结构,达到一种平衡安定的效果。

二、早期城邦时期:

这一时期称为“东方样式”陶器,由于公园7世纪古希腊已和东方各国的贸易交往频繁,这些国家的文化和工艺品对希腊陶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产生了极大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对东方国家动植物纹样和怪物纹样的模仿。

三、古典时期:

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三种工艺风格,即“黑纹式陶器”、“红纹式陶器”、“彩绘式陶器”。

黑纹式陶器:所谓黑纹式,就是在赤或黄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做剪影式描绘,而物体的内部结构则以刻线手法表现。是古希腊陶艺工艺进入繁盛期的一个代表类型。

扩展资料

1、红纹式陶器:

与黑绘风格相反,即陶器上所画的人物、动物和各种纹样皆用红色,而底子则用黑。故又称红彩风格。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末。

这种风格优越处在于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线条刻划人物的动态表情,充分发挥线条的表现力希腊人不满足于黑纹式的写实能力、细部刻画能力,以及运用线的能力表现的不充分。

所以将陶器上的人物、动物等形象做成陶土色,而整个瓶身则敷以黑色的漆。使人物形体的一部分可以自由的用各种变化的黑色线条和块面加强表现效果。

2、彩绘式陶器:

由于战争使不少城邦丧失了大批劳动力,土地荒芜,工商业停滞倒闭。陶工艺也随着国力的衰落而消沉。希腊人中形成的享乐主义风气,直接反映在陶工艺上。

白地彩纹式就是在陶器陶壁上刷一层含铁成分较少的石灰水,然后上面用黑、褐、黄、红、绿、蓝等色加以绘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希腊艺术

满意的航空
暴躁的白云
2025-08-26 09:47:50
我国古陶瓷装饰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烧制工艺虽原始,但彩陶纹饰却极富艺术创造,纹饰的变化单纯而色彩艳丽。稚拙、淳朴、豪放的彩陶其基本构成是点、线、面的符号组合。如在黄河流域的彩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水波纹、旋涡纹的组织与色彩,看到它们,似乎看到了滚滚而来的卷着泥沙旋涡的黄河水,让人激动感怀。其它如;方格纹、编织纹、谷叶纹及鱼纹、蛙纹、人纹等纹饰,这些题材,全是从生活中来,又用于生活,创造性地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象表现为瑰丽优美的图案,给装饰艺术奠定了第一个里程碑。

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商代,出现了白陶,白陶花纹繁缛,形制美观,青釉硬陶具有瓷器的特征,从造型和装饰看,这时期的陶器吸收了青铜工艺的特点,烧制了刻纹白陶,使陶器装饰与当时的青铜艺术互相辉映。

汉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从陶到瓷的孕育成熟阶段。

秦汉时期,国力开始强盛,经济初现繁荣,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精神与物质方面的有利基础。

汉代的釉陶中的低温铅釉和薄釉硬陶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

南北朝的青瓷器,其釉色装饰典雅秀丽,温润柔和,器皿造型独具特色,既饱满深厚,又端庄挺秀,装饰手法上常见有压印花、附加堆纹和划花等;由于当时佛教的影响,青瓷纹饰上出现了佛像、飞天、忍冬纹和莲瓣纹等新的题材,这些外来文化被吸取到瓷器的装饰上来,并予以融化与发展。

隋代的白瓷烧成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重大价值,它给后来的彩绘瓷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形成了著名的邢、越二窑,北方邢窑的白瓷,胎质细洁,釉色白润;南方越窑的青瓷,胎质坚硬,釉色莹润,纯净如翠。除釉色装饰外,还有印花、划花、堆贴、捏塑等装饰手法。图案内容较以前大为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而且还出现了低温、色彩鲜丽的“三彩”釉,它运用黄、绿、褐等釉色,烧做成色彩绚丽、缭绕变幻的艺术品。还有淋漓豪放的花釉和精巧别致的纹胎、纹釉瓷器,大大丰富了陶瓷制品的装饰。

从原始社会的彩陶一直到唐代的瓷器,可以说陶瓷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技艺和材质的提高,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间虽受到某些工艺的影响,但不同的时期都反映了不同的装饰风貌与特色。

宋以后,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文人、士大夫对美术的热爱形成了艺术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对瓷业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走向了立足于观赏角度的审美境界。宋瓷的美学风格,以沉静雅素为特色,表现为含蓄而不外露,自然而不雕琢,这主要在于宋瓷重装饰的釉色之美,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如景德镇青白瓷的釉色晶莹如玉,龙泉青瓷釉色的青翠晶润,这些釉色装饰,正说明了当时人们对美追求及审美意念的提高,以及从尚新的审美意识与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宋瓷的装饰美不光体现于釉色的装饰,还包含刻、划、剔或镂空装饰、化妆土的装饰及彩绘装饰。彩绘装饰是中国陶瓷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装饰方法,宋代瓷的彩绘装饰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瓷器上的刻、划花和印花装饰技法退居到次要的地位,而让位于彩绘。元青花瓷装饰十分讲究布局、构图,讲究青白相映、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尽管其装饰层次多、画面满,有的装饰圈达十几层之多,然而却层层有别,主次分明且浑然一体,使人感到丰富而不繁杂,饱满而又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与形式美感,深受人们的珍视与喜爱。

明、清两代除了生产青花瓷外,还大量生产了彩绘瓷和各种颜色釉瓷。出现了明前期釉上红彩、黄彩和金、银的彩瓷,成化斗彩瓷、正德素三彩,浓艳的嘉靖青花五彩瓷、清宫廷御制的珐琅彩瓷等等,真是灿烂辉煌,至精至美。其陶瓷制品的产量之多,工艺之精,品种之丰富,装饰之多样是前代所无法可及的。

纵观历史长河,陶瓷艺术的发展,在各个不同的朝代都有一定的进步、发展与提高,在各个历史时期也都显示了那个时代的装饰风格与艺术特色。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一致,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融合。七千多年的陶瓷工业的发展壮大,陶瓷装饰艺术的丰富与提高,形成了我国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整齐的魔镜
顺心的大侠
2025-08-26 09:47:50
榴开百子

图案为笑开嘴的石榴和葡萄。古代人希望子孙满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故以石榴、葡萄象征着子女众多,香火兴旺。也有“莲生贵子”等。

为官清廉

图案为鸡冠花、莲花纹。鸡冠花(为官),莲花(清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寓意为官清廉。

以动物为纹饰

如羊、马、喜鹊、孔雀、鹤、鸳鸯、麒麟、怪兽、鱼类、大象、蝙蝠、鹭、鹌鹑等。

一路平安

图案为鹭、鹌鹑。以鹭鸟寓“路”,鹌鹑寓“平安”,祝愿旅途平安之意。

年年有余

图案为两条鲢鱼。鲢与年,鱼与余同音,寓意年年有富余。还有童子持莲,怀中抱鲢的图案,寓为“连年有余”。

福在眼前

图案为蝙蝠和古钱。古钱是内方外圆,借“孔”为眼,钱与前同音,寓意“眼前是福”。

福至心灵

图案为蝙蝠、寿桃、灵芝。寿桃形状似心,借灵芝的“灵”字,寓意幸福的到来使人变得聪明灵利

五福捧寿

图案为五只蝙蝠一个寿字。五福: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通俗讲,就是一求长命百岁,二求富贵荣华,三求吉祥平安,四求行善积德,五求人老善终。还有五福临门图案。寓意为多福多寿,福寿无边,福寿齐眉,福寿双全,福寿三多。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体现在中国历代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内含是丰富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中国历代对吉祥图的想往都有典籍可鉴。表现在中国历代瓷器的吉祥纹饰,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植物为纹饰

大多以松、竹、梅、兰、牡丹、莲花、桂花、桃、柿、石榴等植物为纹饰图案。

岁寒三友

图案为松、竹、梅或松、竹、梅、兰。松,经冬不凋;竹,清高有节,宁折不屈,虚怀大度;梅,不惧风雪严寒,故称“岁寒三友”、“岁寒四友”。寓意人的高尚品德和气节。

四君子

图案为梅、竹、菊、兰草四种花卉,俗称为“四君子”。

五世同堂

图案为五个柿子和海棠花。这种图案以谐音寓意,表示长命百岁,五世同堂,幸福美满的家庭。

玉堂富贵

图案为玉兰花,海棠花和牡丹花。以玉兰花(玉)、海棠花(堂)、牡丹花(富贵)寓意“玉堂富贵”

粗暴的诺言
谦让的豌豆
2025-08-26 09:47:50
纹饰的使用,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充分体现, 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绘画和文字,从远古时代就记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最初的纹饰是用编织物在泥胎上压印出的,经常出现在纹饰中的吉祥寓意更是充满了人们对彼此的祝福。换个角度,人们在陶瓷上的描绘,于表达个人主观意识的同时,也传达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在体现个人主观审美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约定俗成的审美风格。个人和所处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人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也是受时代影响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它的历史局限性的,不同时代的纹饰,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审美趋向的影响。

陶瓷器上用牡丹作为装饰纹饰始于唐代,这与唐代人偏爱牡丹有关,牡丹花象征富贵荣华。唐代陶瓷上的龙形象富有生气,为一般动物样,没有神圣、威严意味。隋、唐时期作为装饰的人物形象不多,大量的是各种陶瓷俑:白瓷俑、三彩俑, 等等。人物有佛、菩萨、文官、武士、仕女、奴仆、胡人、歌舞伎,等等, 皆充分写实,神形兼备,为我国陶瓷人物俑又一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