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顿瓷砖和康拓瓷砖哪个质量好
这些瓷砖品牌供你参考::一线品牌:诺贝尔、东鹏、马可波罗、冠军、斯米克、亚细亚、鹰牌、博德、欧神诺、蒙娜丽莎。二线品牌:冠珠、顺辉、萨米特、新中源、王者、百特、能强、森尼、宏陶、宏宇、嘉俊、金意陶、金舵、罗马、荣高、唯美、钻石、兴辉、汇亚、罗马利奥、LD、威尔斯、欧美、美陶、康健、特地、强辉、楼兰、路易摩登、格莱斯、加西亚、腾达、三荣、金牌亚洲、宾利。
以钴为呈色剂的蓝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三彩陶器。高温钴蓝釉瓷器则是元代景德镇发明的。钴是青花的呈色剂,融在釉中,即可烧成钴蓝釉,呈色十分稳定。但是色彩鲜艳的蓝釉,除釉色纯净外,尚须有洁白的胎质映衬,方能显现出蓝如宝石的理想釉色。景德镇陶工在元代发明高温钴蓝釉后,又于明清时发明了回青、洒蓝和天蓝等釉色,绚烂多彩,耐人寻味,现分别介绍如下:
1、元代蓝釉
元代蓝釉产品传世完整者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12件左右。故宫博物院藏蓝釉白龙盘一件,为清宫旧藏之物,盘中心贴塑三爪白龙一条,龙纹矫健,刚劲有力,动态盎然,为典型的元龙风格。同样的白龙盘早年流散国外两件,一件存日本出光美术馆,另一件现存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另有蓝釉白龙梅瓶一种,也是贴塑三爪白龙一条,原有3件,一为扬州博物馆收藏,一件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另一件为宫中旧藏,原存颐和园,可惜后被打碎。还有蓝釉白龙罐一种,是残器,为镇江地区本世纪90年代出土。
解放后杭州出土元代蓝釉爵杯一种,保定市出土元代蓝釉金彩、蓝釉金彩杯和盘各一种,其呈色蓝如宝石,金彩画法娴熟,灿烂的金光与蓝宝石似的釉色呼应成趣,给人以富丽华贵之感,是代表元代蓝釉烧造水平的杰出之作此外,西亚地区尚藏有元代蓝釉白龙和白花、飞鸟及海马纹的大盘,直径多在45厘米左右,分别存于伊朗巴士顿博物馆、阿特别尔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博物馆。这几件蓝釉瓷器当是元代与青花一起生产的外销瓷。
元代蓝釉瓷器传世稀少,且均藏于国家博物馆中,仿制者很难拿到手中,只能比照图录仿制。现代仿品主要出于景德镇,有用煤气窑烧的,也有用柴窑烧的。鉴定时只要把握元代造型胎釉特征,自可识别真伪。如盘底元代真品虽看去粗糙,但用手摸时,却感到平滑,新仿者或过于细洁,或过于粗糙,均未仿到真品原有的神韵。元代蓝釉真品釉色深沉,后仿者多偏蓝色,过于轻浮。
2、霁蓝釉
明、清蓝釉习称“霁蓝”,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宜德一朝。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与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藏品想送拍一线拍行(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可询一五二.五六九零.六三二四.同微信.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建设,以诚相待,方可合作。也有少部分刻划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宣德霁蓝釉鉴定要点如下:
(1)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2)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
(4)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
(5)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凸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
(6)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传世完整器,但景德镇御厂遗址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弘治、正德蓝釉瓷器带官款的极少,鉴定时主要是把握两朝瓷器的胎釉及造型特征。
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有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接近底足的聚釉处则发黑色。回青釉则呈淡蓝色,没有刺眼的浮光,有些器物的口沿及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有些尚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这些器物主要藏于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是宫中旧藏。
清代霁蓝釉瓷器生产历代未断,均有精品传世。有刻暗花纹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见造型仍是宫廷祭器和陈设用瓷。官窑霁蓝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细,民窑也有霁蓝釉瓷多是庙堂所用祭器,以炉、瓶最多,均无官款,但有年纪年款的。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价值3.6亿元的镇馆之宝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为元代景德镇所产文物,高43.5厘米、口径5.5厘米、最大腹径25.3厘米、底径14厘米。梅瓶颈细小口,短颈溜肩,肩丰圆腹,腹部以下明显收敛,圈足微外撇。梅瓶是宋朝出现的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瓷器瓶子,开始的时候作为盛器,后来因为口沿极小,刚好为插梅枝所用,被称作为“梅瓶”。梅瓶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所产梅瓶最为精湛。这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造型端庄隽秀,是梅瓶中的极品。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通体施霁蓝釉,釉质肥厚莹润,釉面匀净稳定,釉色蓝如深海。腹部刻画“赶珠龙纹”: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白龙环绕瓶身一周,龙首上仰,颈部细长,长鬣飘拂,双角微微后翘,龙眼突起,张口吐舌,露出利齿,上、下颚唇边卷翘,四肢长而粗壮,呈大步行进状,伸出的四肢,每肢三爪,指尖十分锋利……。巨龙周边的空间以四朵飘动的火焰形云纹,衬托出巨龙腾飞于万里长空之中的大气磅礴之势。从整体上看,主体纹饰白龙和火焰宝珠与辅助纹饰四朵火焰形云相映成趣。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好似威武、雄壮、悍猛的巨龙叱咤于万里蓝天之中,以蓝釉点缀的眼珠,在青白釉的衬托下,尤显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装饰效果极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充分反映元代景德镇窑高超制瓷水准的代表性精品。
扬州博物馆这件原流落民间,在扬州市一户普通人家传承了不知多少代。据那户人家的后人介绍,这瓶到底有什么来历他们也不太清楚,只知道长辈们日日扫尘、每每擦拭、精心呵护,平时也从不示人。到了“文革”时期,妈妈怕因为此瓶而遭到伤害,用墨汁将它的周身涂得漆黑。直到1976年,这户人家的儿子害怕地震瞒着母亲将此瓶以十八元人民币的价钱卖给了当时扬州市的文物商店。一件元代的瓷器精品在民间辗转了六百年能够保存得这么完整,真的算是一个奇迹。
元代蓝釉
在瓷器上运用蓝釉可以追溯到唐代,发展到元朝时期,景德镇的御窑场发明了高温钴蓝釉。色彩鲜艳的蓝釉,除釉色纯净外,尚须有洁白的胎质映衬,才能显现出蓝如宝石的理想釉色。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存在不足百年,但在经济领域的许多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制瓷业,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元代瓷器无论在造型制作,还是在颜料的炼制和烧造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步,并且出产了一批优秀的产品,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元代蓝釉产品传世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12件左右。故宫博物院藏蓝釉白龙盘一件为清宫旧藏之物,盘中心贴塑三爪白龙一条,龙纹矫健,刚劲有力,动态盎然,为典型的元代龙风格。同样的白龙盘早年流散国外两件,一件存日本出光美术馆,另一件现存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解放后,杭州出土元代蓝釉爵杯一件,保定市出土元代蓝釉金彩杯和盘各一件。上世纪90年代镇江地区出土蓝釉白龙罐一件,是残器。伊朗巴士顿博物馆、阿特别尔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博物馆分别收藏有元代蓝釉白龙和白花、飞鸟及海马纹的大盘一件。此外就是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仅存三件,另两件分别收藏于北京颐和园和巴黎吉美博物馆。
北京和巴黎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都有瑕疵,只有扬州的这一件保存最完好,也是最大的。这3件梅瓶都是清宫旧藏之物,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彰显出一种独一无二的皇家气派,瓷器成品后,被直接运到北京,收藏于皇宫当中,而那些稍有瑕疵的瓷瓶,督窑官都会当场砸碎,所以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产自御窑场,收藏于幽静的深宫之中,世人难见其形。从元朝到清朝,几百年来,中华大地几次改朝换代,之后又是长达几十年的外敌入侵,特别是在八国联军之后,许多珍宝就此开始了坎坷漂泊的命运,而深藏于后宫的这批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更是在劫难免。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便是在上个世纪初被侵略者劫掠之后,倒卖到吉美博物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