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家新盖了房,门上买回来的贴磁对联,横批是:宁静致远 上联是:耕读传家躬行久 下联不认识,是什么呀
我家也遇到同样问题,不过大字是“厚德载物”,家人买瓷砖时没注意小字,回家后才发现不认识。清明节回家,家兄让我这“文化人”辨认,实在惭愧,把我也难住了。下联好像是“耕读传家躬行久”,上联前三字应是“雅韵长”,后四字也不认识,没办法只好用手机拍了下来。回到西安,专门找书画界朋友辨认,感觉下联字应是“雅韵长诗书继才”,但从对联的基本要求来看,确实不是很工正。供你参考
然后迅速的去搽洗瓷片上的对联,多擦洗几次比较平整的地方一般在热水泡过的抹布擦洗下就会脱落,因为浆糊遇到热抹布就松动了。檫不掉的不平整的地方,再用小刷子或废旧的牙刷再刷刷 ,热抹布已经擦洗了 好几次了 小刷刷在刷刷 就会都脱落掉
庙的木结构部分为明代、部分为清代和近代建筑。庙宇属抬梁式木构架建筑,面阔三问,进深六间。总长40米,宽17米,面积680多平方米。悬山顶,绿瓦。多是石梭柱,柱础鼓
状。庙前有一大广场,石雕栏杆,叠隔其间,莲花池介场中,绿水满波映衬古庙。庙前有明清时代雕刻石狮四对.昂首威猛,神气各殊。庙门建筑用六支圆石柱顶托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拱架上捧着一座宫殿式的楼亭,称“太子亭”。亭上有各种闽南地方特色的瓷雕图案,正面是“八仙过海”和“兽图”(麒麟、象、狮、虎、鹿、羊、骡、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节中的120个人像,造型生动,多彩多姿,举目环视,气势雄伟,“太子亭”不但建筑艺术高超,且有很高的建筑科学价值,它经历500年来所发生的大地震大台风袭击仍是安然无恙,赢得中外古建筑专家感叹不已。 大殿、前殿屋脊都塑有“双龙抢珠”及“凤凰飞舞”的瓷雕。庙内的金木雕更是巧夺天工,金碧辉煌。主殿下的水磨青色大陛石上,雕刻一条全国罕见的盘龙,腾云吐珠,峥嵘露角,这些金石雕刻,都出于历代名家上乘珍品。主殿中间是关公神像及神龛,两边是四员大将,右边是周仓。庙内有许多明清近代的石、木刻对联、匾额。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高悬于上。
大殿东侧悬挂一口高1.2米、底长2.15米、重400多斤的清道光年间铸造铜钟,声音洪亮,整座庙宇布局严整有序,气魄非凡。关帝庙的庙门是一座牌楼式的建筑,叫太子亭,左右两边有四根石柱都向中间的柱子倾斜。早在600年前的建筑工程师们就对力学有了全面 的认识和掌握,都知道三角形稳定性原理。这左右两边各三根柱子刚好构成两个三角形成一个稳定的受力结构,即使上面还顶托着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拱架上还捧着一座宫殿式楼亭,也是稳如泰山。数百年来,历经无数次的地震,台风的侵袭,都安然无恙,令许多中外的建筑专家赞叹不已。 剪瓷雕名匠孙齐家在太子亭的屋顶上塑造了一百二十个英雄人物如:李世民登基,樊梨花征西,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等,造型生动,千姿百态。这些是最具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剪瓷雕。其制作方法是根据不同的人物造型,用泥胎制成形,再将彩色瓷片根据人物造型的需要剪碎贴上。这种传统艺术过程繁锁,需要有精湛的工艺才行。剪瓷雕有两个特点:一是不会褪色,可以长时间保持色彩鲜艳;二是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流光溢彩,有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站在大殿门口,对着太子亭正中央的门洞看过去,关帝庙的中轴线正与隔海相望的文峰塔相对,中轴线与塔尖成一条直线,在古代没有任何精密仪器的情况下,建造得如此精确,确实罕见,真可谓是巧夺天工。
关帝庙的大殿有三个门,中门两侧各有一石鼓,石鼓上架着蟠龙镏金木棒,称为“龙档”或“皇档”。顾名思义,龙档就是将人们挡在外面不能从中间门进关帝庙,只有皇帝来了才能从中门进,这也是表示对关帝的敬意。 在关帝庙的大殿下有一块水磨青色陛石,上面雕刻着一条罕见的盘龙。龙头在陛石的中间,龙身顺次盘开,腾云吐珠,露角峥嵘,造型独特。关于这块青龙陛石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人得到了一块上好的陛石,当时东山关帝庙正重修,这人就将陛石献给关帝庙,并请来师徒两人雕这块石头。师傅决心将这块陛石雕成一块独一无二盘龙石雕,可是刚开工之时师傅恰好家中有事赶回家了。这徒弟左等右等不见师傅回来,就大胆地试着运用压缘法的雕刻技法,将盘龙雕刻在这块陛石上,待师傅从家中赶回来时,看到徒弟的杰作大加赞赏:“真是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