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明代瓷器相比,价值6300万人民币的康熙瓷,到底哪里好?
清人陈浏誉为:“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
清代康熙时期,我国经济呈现暂时繁荣景象,陶瓷制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我国古代的瓷器制作,宋代是“重器不重质”,也就是说宋人重视整个器物的美观,而对于器物的实体则是不大注意的。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明代开始改变这一风尚,对于瓷质予以高度重视。清初的制瓷手工业,是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官窑器物,对于原料的选择极为严格,成份配比也有一定的要求。
所以,康熙时期瓷器由于原料经过精细淘洗的缘故,瓷胎和明代相比,显得更加细腻、滋润,很少含有杂质,瓷胎的组织相当致密而均匀,这一物理上的特徵,使胎子的比重大为增加,这也就是人们所通常称赞的康熙瓷器“胎薄、份量重”。
五彩描金花蝶纹攒盘(瓷器)
英国人定制的康熙五彩描金徽章双鸟纹盘
而且,经测定,康熙中胎五彩盘的瓷胎白度达到百分之七十三点五;康熙中胎斗彩盘的瓷胎白度达到百分之七十二点一。这两个数据,表明康熙瓷胎的白度,已基本上达到现代瓷器的技术指标。
青花十二月杯
“青花十二月杯”之类的薄胎器物,更是精巧到纯乎见釉,几乎不见胎骨,其胎薄得能映见指纹。就是这种半脱胎的小件器皿,它的造型也相当严格,口底交待得清楚利落。
明代龙泉窑瓷器
明代的制品一般多留有削足的痕迹,到康熙时期,工艺处理上精细到在切削过的足端用濡笔或布加以揩拭,因而足底面书有一种柔软、滑润之感。
青花蝠果纹葫芦瓶
康熙时期的瓷器不少器物往往由于考究的细部,体现出完整的造型设计意图。琢器类的瓶、罐、壶、尊,在明代即使是极小的制品,也是由两、三截接合而成。到康熙时期就是相当大的器物,由于用辘轳一气拉成,因此明代遗留下来影响器物美观的接口痕迹,到这时基本上已看不到了。
青花缠枝花卉纹花觚
康熙时期瓷器的造型,在样式上较前代也有显著的增加,达到了所谓“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境地。
矾红彩龙凤纹盖碗
青花粉彩荷塘清趣图盖碗
康熙时期“盖碗”的出现,就是适应当时人们生活方式和风俗习尚的改变,在茶盏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样式。饮茶由盏进而用壶是一种进步。壶的使用,可以弥补用盏时茶水易冷和落尘的缺点。但一人用一把茶壶对着嘴自斟自饮,毕竟不卫生而且看起来也有点不“雅”,因此使用下承有托子、上置漫凸形盖的“盖碗”,既具有保温、保洁功能,且香味不致散逸,带盖喝茶,也可阻挡茶叶随水入口。不难想像,用此招待客人,较之茶壶则“雅气”多了。
青花人物故事瓶
除“盖碗”以外,康熙时期的新创还有:“棒棰瓶“,以形似棒棰而得名,线条处理得有楞有角,比较硬挺,极似洗涤衣服用的木头棒棰,此器有方、园二种样式,青花、五彩和三彩器物都有这种造型;
康熙豇豆红柳叶瓶
“柳叶瓶”,又称“美人肩”,此瓶形体为长颈、瘦肩、丰胸、敛腹,宛如婷婷玉立的古代美人,五彩、豇豆红有此造型;
明永乐青花龙纹鹤颈瓶
“油锤瓶”,与“天球瓶”近似,阔腹、小口、细长颈、肩部斜垂,弧度较小,腹下有足圈,极似过去榨油作坊的油锤,青花、五彩、釉里红能见到此种器物;
豆红是一种浓淡相间的浅红色,宛若桃花般艳丽,红釉中多带有绿色的苔点,颇似红豇豆的颜色。豇豆红的釉色有深浅浓淡之分,其中釉色洁净无暇者称“大红袍”,釉色通体一色者称“正红”,釉色深浅不一者称“美人醉”,釉色浅淡者称“娃娃脸”,釉色幽雅娇嫩者称“桃花片”,釉色晦暗浑浊者称“榆树皮”等。
印盒,亦称印奁,是存放印泥的文房用具,形状多样,大小不一,以扁圆形多见。其材质有铜、瓷、玛瑙、象牙、玉等,以瓷质最佳。前人曾有“印色池,唯瓷器最宜。若瓦器,耗油。铜锡有锈。玉与水晶及烧料俱有潮湿之弊,大害印色。
近有以石为之,亦不适用”的说法。传世品中已有唐代印盒,宋代的官、哥、定、越等名窑均烧造过印盒。现在藏市中的唐宋印盒已非常稀少,以清代传世品多见。
扩展资料:
清代瓷印盒最为普及,器型也较丰富,或圆或方,分为大小两种,宫廷用具一般较大,民间则较小。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颜色釉、浅绛彩等。这其中,尤以康熙豇豆红、洒蓝釉及乾隆仿雕漆印盒最为著名。清中晚期雕瓷兴起,雕瓷印盒曾一度盛行。
印盒因属文房器,所以制作一般都很精良,适合把玩观瞻,深受文人及藏家追捧。近几年市场行情也是一路上扬。笔者酷爱小巧文气的印盒,珍藏有一些晚清粉彩、青花、名人浅绛彩和颜色釉印盒,其中最为笔者喜欢的是一件“清光绪高心田浅绛六方印盒”,此印盒可谓于方寸之间呈万千气象,画面构图疏密得当,山水花鸟交辉,画工细腻传神。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 康熙豇豆红印盒闻名
清三代官窑器在市场上的量是很少的,一般行家一辈子都很难搞到一件清三代官窑器。
图片四是外行拍的馆藏品。受有些专家错误鉴定观影响拍的照片,害自己、藏民、社会、国家严重地打击了民间古玩尤其是精品和国宝,把古玩市场搞乱,阻碍了古玩市场的诚信建设。只要承载纹饰器型等的瓷器材质老化,不管纹饰器型等跟书上如何如何不一样,必定是古瓷。只要承载纹饰器型等的瓷器材质没有老化,不管它们跟书上如何如何一样,必定是仿品。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可以不证自明公理。
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不明白这个简单道理,究其原因是唯心思想在作怪。醒醒吧,广大藏民。多点唯物的思想,少点唯心思想。-否则任人忽悠,任人宰割,愚昧至极,荒唐头顶,成为这个行业最大牺牲者。
民间古玩量要远远多于博物馆。民间古玩精品和国宝哪里个群体最多?就是所谓的“国宝帮”。
仿品最多最多最多的群体是哪个?也是“国宝帮”。
图片五六七八左边是外行拍的馆藏品,右边是行家拍的。
图片九是仿品,仿康熙五彩官窑器。
图十、十一、十二左边是仿品,右边是老的
古代的贴花是用模子把泥贴好了以后,用那个模子印出来的那个陶片,然后在半成品的时候,贴在这个坯子上面。
与近现代的不同。
我百度空间里,有不少古瓷片标本,你可以参考.
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图片中的瓷器无款式,胎质粗糙,明显是民窑。民窑上的年代并不都是真实的。所以年代未必到康熙,价值不会很高,如果品相完好的话,收购价格最高也就万元左右。
下图是故宫藏清康熙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拍卖价可达500万以上。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第二件:花卉纹残底,明代;
第三件:花卉纹残底,清康熙年间;
第四件:青花残片,晚清至民国,青花釉色为化学颜料,俗蓝刺眼。
以上均为民窑青花瓷器,属民间日常生活用具。
以上为个人见解,不足为凭,仅供参考。
如果感兴趣,不妨去我的相册一览,那里也有我以前收集的一些明清青花残瓷片。不过已经被
我打磨加工制成工艺品了。
——祝您愉快。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部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似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好的青花有玉质感。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填蓝处往往扩散外溢不工整。后期技法流畅、工细,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题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后期,题材广阔、包罗万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芝麻酱口、康熙都有。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原作者:JACKSUN_123
康熙年制的瓷器底款虽然多样(如图1),但自己都比较规整。这个瓷碗的底款(图2)字迹大小不一也不规整,瓷器的开片也有对照图(图3)存在差异。是否是赝品不太好说,但应当不是正宗官窑制品。
其次,古瓷残片是收藏爱好者最廉价的教学实物。对于古瓷收藏者来说,光掌握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物来验证。古瓷残片因承载了一定的综合信息和文化元素,因此对于瓷器收藏爱好者来说,它是一部绝好的实物教材!时下,有许多瓷器收藏爱好者在学习古瓷方面的知识时,一般都到博物馆去隔着玻璃看展出的实物。这种学习方法远没有手里把玩着残瓷片,面对面地学习来得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看得更真切!因此作为一种实物教材,古瓷残片的作用非常之大,不可小视!
另外,古瓷残片中保留着一种残缺的美。很多残片中保留着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可谓残而不失其美。美学讲究美是完整美与残缺美的统一,残缺,有时本身就是一种美!比如熟知的女神维纳斯雕像和秦始皇兵马俑。这些东西虽然有残缺,但仍然给人一种美的震撼和享受!收藏爱好者甚至能从古瓷残片来想象出整个瓷器的完美和艺术美感。有些古瓷残片中,还保留着古代瓷器美的瞬间和最美的细节。能淘到这样的藏品,对于藏家来说,实在是一桩幸事!
同时,古瓷残片中还保留着珍贵的文物价值。有些古瓷残片虽然残破不成完器,但其某个细节却依然保留着历史文物的价值,可谓残而不失其珍!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就收藏着一件由古瓷残片拼接组合起来的“清康熙五彩仕女婴戏盆”,尽管它是残片的组合,但因其在康熙五彩器型中极具典型性,而全世界仅存这一个,所以其可谓价值连城!
最后一点,古瓷残片残而不失其价。古瓷残片不可再生,且存世量也有限,而且它本身还具有一个“古”字,这就决定了它未来的身价肯定会上涨的。所谓物以稀为贵,当古瓷残片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那时的它们,就已经成了一种求之不得的历史文物!因此,现在趁古瓷残片本身还没有凝聚太多的金钱光环时,收藏一些古瓷残片,保留它们淳朴的艺术本质、历史信息、文化元素,是收藏智者当所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