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宣德宝石红瓷器的有什么特点

威武的白开水
忐忑的日记本
2023-03-19 12:01:29

宣德宝石红瓷器的有什么特点?

最佳答案
平淡的冬天
单纯的大叔
2025-08-25 14:27:16

宣德时的宝石红红釉瓷器特点是釉面匀净不裂,色调深沉稳定。后人对其的称谓较多,有“宝石红”“霁红”“宣德宝烧”等等,因为这种红釉闪闪发光,具有天然红宝石般美丽的色泽,称之为“霁红”,是因其釉色颇似雨过天晴之霞霁。

最新回答
勤奋的画板
腼腆的冰淇淋
2025-08-25 14:27:16

永宣宝石红釉瓷器十分宝贵。

明朝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少卿的王世懋有《窥天外乘》一卷,该书记录作者见闻,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其中有记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窑器的文字如下:“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骔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段文字说,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御厂生产的瓷器,有时尚流行的骔眼甜白瓷,有使用进口“苏麻离青”青花料进行装饰的青花瓷,有宝贵的名曰“鲜红”的红釉瓷。到明嘉靖、万历年间,这些瓷器依然珍贵。据此,明代人把明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纯正鲜艳的红釉瓷,称为“鲜红”。鲜红器在明代就十分宝贵。

名曰“鲜红”的明永宣红釉瓷的宝贵首先是缘于它的“以尊为贵”。红色是红日,火焰表现出的色彩,是光学三原色中波长最长的色光,给人醒目的视觉感受,自然与温暖、喜庆、高贵、奋进等相联系。古汉语中“红”的近义词有“赤”、“朱”等。在神话传说里,南方的天帝为炎帝,属火,主夏。周朝人尚赤,红色是他们的吉祥色。周代奠定了我国的基本礼制,所以红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的色彩,因此中国也称为“赤县神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记:“周朝崇尚赤色……华含有赤义。凡遵守周礼尚赤的人和族称为华人,通称诸华。”红色成为吉祥和尊贵之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有推崇红色的诸多缘由:首先他姓“朱”,和红色有关;其二,他早年投身以红色头巾为标记的红巾军打天下,从而取得胜利,建立了朱明王朝;其三,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所说,朱明王朝“是起于南方的,和以前各朝从北方起事平定南方恰好相反。拿阴阳五行之说来推论,南方为火,为阳,神是祝融,颜色为赤。”所以,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廷制定了“服色所尚,以赤为宜”的准则。釉里红瓷、红釉瓷也成为御器厂生产的尊贵的御用瓷。

明朝永宣红釉瓷的宝贵还缘于它的“以珍为贵”,其贵重在于成功烧制的高难度。高温红釉瓷的着色金属为铜。在生坯上施铜红釉后入窑,经1250℃~1280℃的高温在还原焰中烧成。由于铜分子的活跃性和极易挥发,所以铜红釉对烧成气氛、温度及铜的含量极为敏感。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烧成的还原气氛中,瓷的釉面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却呈绿色。烧成温度低了,铜红釉的发色不好;温度高了,铜氧化物就会挥发掉。在釉料中,铜的含量也要恰如其分。早在唐代,长沙窑就开始使用氧化铜作为着色剂,但瓷制品仅仅出现少量的铜红彩。到宋代钧窑,初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烧造技术,在釉面上出现了红斑或紫红斑。而整件瓷器通体一色的红釉瓷是景德镇窑在元代烧造成功的。经明洪武到永宣时期,窑工们才算是成功掌握了铜红釉瓷的烧造技术,但即便如此,窑工们依然有“千窑一宝”的感叹。明永宣红釉瓷的珍贵不仅在于“物以稀为贵”,更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说到明初红釉瓷的珍贵:“永乐鲜红釉最负盛名,声誉远在元明诸多红釉之上。红釉瓷在元代已有烧造,至永乐时,景德镇已能熟练掌握铜红釉的呈色技术,完全改变前时红釉的泛黑色调。此时的红釉器,多数釉面均匀,莹润透亮,鲜艳如初凝的鸡血,无疑是火候恰到好处的验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永乐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图一),碗外壁通体为均匀鲜亮的铜红釉,口沿为莹白的灯草边,为典型的明永乐鲜红釉瓷。清代人将明宣德的鲜红釉称之为“祭红”。《陶雅》一书中传神地描绘了明宣德祭红瓷给人的感受:“红瓷奇彩眩眼,不能逼视者,盖明祭也。”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宣德祭红描金云龙碗”(图二),碗通体施红釉,内外壁均为金彩二云龙戏珠纹饰,凝重珍贵的形象,真可谓让人“不能逼视”。

忧伤的世界
细腻的西牛
2025-08-25 14:27:16
红釉瓷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元代始成功地烧制出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至清康熙朝,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创新复烧,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等。

郎窑,是清代康熙时期督陶官朗廷极时期烧制的瓷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郎窑红瓷器,俗称郎红。郎窑红,在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而成,是清康熙朝仿明宣德宝石红釉时所创烧的一种别具一格的高温铜红釉。自诞生便以釉色和稀罕,名闻天下。与郎廷极同时代的文人刘廷玑称郎窑红“仿古暗合,与真无二”。民间则有“若要穷,烧郎红”一说。这些得从明朝初年说起。

公元1368年,明取元之正朔,朱元璋以为明代元乃五德始终之火克金,也就是说大明王朝是火德,取代大元的金德而得到天下。红为火德之色,元尚蓝白,他就反其道行之,大力推崇红色。所以,洪武一朝,着力烧造红釉瓷器。但釉里红这种工艺不成功,颜色多灰败,几乎没有鲜红色。直到永乐皇帝时期,由于郑和下西洋带回来进口的鲜红土,景德镇才烧出鲜艳的宝石红色,为一时之冠。明人有云“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以棕眼甜白为常,苏麻离青为饰,鲜红为宝”。永乐鲜红瓷器当时号称“以西红宝石为釉”。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烧出了真正的红宝石颜色。所以,在当时和后世都极为珍贵,价值甚至远在苏麻离青青花瓷器之上。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宣德红釉盘

永乐朝的励精图治,到了宣宗统治(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426年至1435年,前后共十年。)时期已是国泰民安,这十年是明朝政权最稳定的时期。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大气、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宣德后,明代嘉靖朝便失传,万历时以低温铁红(矾红)替代。直至康熙朝,在郎廷极手上才发生改变。

康熙四十四年的一道“督陶”圣旨,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复烧前明朝“永乐红釉器”的宝石红釉,然而前朝后期此种釉色配制技术早已失传,毫无配方可循。不过在数百次的试烧失败后,却机缘巧合的烧制出了一种红色瓷器,其色泽浓艳、华而不俗、气度非凡,康熙见后拍案叫绝,大呼“此乃红中翘楚”,并御赐名为“郎窑红”,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以烧造者姓氏命名的瓷釉类型。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清康熙 郎窑红釉圆式炉

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清康熙 郎窑红釉菊瓣碗

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清康熙 郎窑红釉凤尾尊

故宫博物院藏

郎红釉色莹澈浓艳,其特点是釉色深艳,因似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故又称为“牛血红”。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清康熙 郎窑红釉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郎窑红器足底釉有米汤色,俗称“米汤底”。口沿釉在高温中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俗称“灯草口”。

清康熙 郎窑红釉琵琶尊

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

清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尊

故宫博物院藏

因釉汁较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器口沿部釉层较薄,底部边缘釉汁垂流凝聚呈色较深,聚釉处呈滴珠状,却不下流,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

时下即将600岁的网红“故宫”,还曾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郎窑红观音尊为灵感来源,推出了一款“郎窑红”色口红,火爆程度那是一夜断货脱销。

豇豆红釉是康熙晚期景德镇官窑生产的高温红釉瓷中最精妙的一种。它以金属铜为着色剂,红釉中因部分氧化而产生绿色斑点,因釉似豇豆之色故名,又因其色浅红娇艳,似孩儿粉颊,似桃花初绽,似美人初醉,故得多个美名,如称为“孩儿脸”、“桃花片”、“美人醉”,被誉为“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的美丽色釉。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故宫博物院藏

豇豆红釉之所以名贵,是因为它比郎窑红烧成难度更大。康熙官窑有少量生产,供皇帝内廷赏用。康熙豇豆红釉器多为文房用具或摆设等小件器物,制作工艺精湛,著名的“八大码”有菊瓣瓶、柳叶瓶、莱菔尊、蟠龙瓶、洗、太白尊、苹果尊、印盒。

清康熙 豇豆红釉太白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太白尊小口微撇,圆唇,短颈,半球状腹,圈足。腹部线刻三团螭纹。器因形似唐代诗人酒仙李太白饮酒的酒坛,故称为“太白尊”。又因形似罩鸡之笼,又俗称“鸡罩尊”。

清康熙 豇豆红印盒

康熙豇豆红器传世品稀少。康熙以后,豇豆红釉烧制技艺失传,至清末光绪民国年间出现仿康熙的制品,器型规格与真品相比,非大即小,胎质粗松,纹饰过于呆板生硬。

康熙朝所烧的铜红釉,除郎窑红、豇豆红外,尚有霁红釉瓷(又称“积红”、“祭红”),最初在明宣德时烧成。由于铜红釉器在当时是一种祭祀用品,因此也被称为“祭红”。

清康熙 霁红釉笔筒

清康熙 霁红釉梅瓶

霁红釉有别于郎窑红的浓艳透亮,也与豇豆红的淡雅柔润不同。其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由于霁红釉瓷器历来难烧,因此比其它色釉更为名贵。霁红釉瓷由于烧造难度大,产量较少。《景德镇陶歌》记:“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抟烧百不同。”

紧张的蜜蜂
迷路的蚂蚁
2025-08-25 14:27:16

明朝永乐时期的瓷器艺术独创与多元兼具,堪称东亚工艺美术史的高峰。2017年05月18日起,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适于心-明代永乐皇帝的瓷器”特展,精选近百件永乐瓷器名品一次完整呈献。这也是台北故宫开馆以来首次以明朝永乐皇帝之瓷器举办专题展览。

明代晚期文人在谈论明初官方用瓷时,曾经提到“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段话清楚地总结了永乐皇帝的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甜白、青花及红釉瓷器。

▌甜白为常

“洁素莹然,甚适于心”是永乐皇帝对自己心爱瓷器的赞誉。甜白釉色创烧于永乐,恬静优雅,开创白瓷新面貌。

明永乐甜白莲花纹梅瓶

甜白釉瓷是永乐时期宫中主要用瓷。根据1989年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永乐前期地层中的甜白釉瓷器占所有出土物的98%以上。据学者推测,永乐皇帝大量烧造白色瓷器有可能与他燕王时期居于北平,感染元人尚白之风气有关。因其为报答父母之恩所建造的金陵大报恩寺塔,是以白瓷砖搭建而成的,因此也有人推测,大量烧制的白釉瓷器不但带有宗教意涵,同时也承载了皇帝对父母的追思。

明永乐甜白三系竹节把壶

相同器形的瓷壶存世不多,台北故宫另藏有一件器形相同,器身饰以凤凰一对的青花三系竹节把壶,有学者推测两者皆为明初宫廷用茶器。广东台山南宋沉船中,亦曾出水有类似造型的锡壶,也有学者据以推测其为穆斯林使用的汤瓶。

▌苏麻离青为饰

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器是以含氧化钴的矿物为颜料,在瓷器坯体上描绘纹饰,施一层透明釉后,经约1200℃左右高温烧造而成的作品。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发色浓艳,并且带有渗青铁锈斑点,形成独特鲜明的风格。

明永乐 青花一把莲盘

明永乐 青花波涛龙纹爵杯、爵托盘

在朝廷的要求和监督下,瓷器先由内府“定夺样制”,才发给窑厂照样制作。官用作品器形规整、釉色纯正、纹饰合于规范的现象在此时开始建立。不合标准的作品往往被刻意击碎,掩藏起来,烧成的瓷器则作为国家礼仪或宫廷日常之用,或成为赏藩外交邦国的礼物。永乐、宣德年间,常有大型器如天球瓶、扁壶等作品的烧制。

明永乐青花穿莲龙纹天球瓶

明永乐青花人物纹如意耳扁壶

▌鲜红为宝

“要想穷,就烧红”是景德镇当地的一句民谚。高温红釉器是以铜作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高温烧造而成,是最难烧制成功的颜色釉品种之一。由于其对温度、气氛的要求特别敏感,稍有不慎,即得不到纯正的红色,因此景德镇珠山遗址也见到大量烧制失败而击碎掩埋的红釉器汰选品。

永乐时期开始,景德镇可以烧造出釉色纯正的红釉瓷器了。一改元代红釉发色灰暗的釉色效果,以红似鸡血般的色彩被誉为"鸡血红"、"鲜红"和"宝石红"。

明永乐红釉暗龙纹高足碗

这件红釉高足碗的口部外侈、深壁、高圈足。全器施红釉,釉汁莹厚,器色鲜艳,圈足著地处露胎。器内壁锥拱双龙戏珠纹,外壁朴素无纹饰。碗心有“永乐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外加花边。

缥缈的电话
自信的蜜粉
2025-08-25 14:27:16
明朝时才真正出现红釉陶瓷上的黑斑,黑斑其实是铜经过温度的反应。

明代景德镇瓷器品种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五彩及单色釉,杂色釉。

一,釉下彩,主要指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等。明代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发展到最高阶段。青花瓷在永乐和宣德时期达到了顶峰,被称为青花时期的黄金时代。自此,青花瓷成为中国瓷业发展的主流,形成了青花瓷器异彩纷呈的局面,一直到今天。釉里红创烧于元代,在洪武时期有了很大发展,一度发展到极盛阶段。

二,釉上彩,可分为1,釉上单彩:有白地红彩,白地绿彩,白地黄彩,金彩,黄地红彩,黄地青花,青花红彩等。2,釉上多彩:主要是指斗彩和五彩。斗彩,又称逗彩,其意是指釉下彩和明代瓷器。釉上彩拼逗而成的彩色画面。斗彩工艺发明于宣德时期,成化时的斗彩极富盛名。五彩,俗称“古彩”,也称“硬彩”,五彩从宋,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宣德时成就突出。至嘉靖,万历时五彩瓷器享誉中外。

三,单色釉和杂色釉,品种繁多,绚丽灿烂,在中国陶瓷史上大放异彩,与青花彩瓷并重。单色釉主要有:铜红釉,以铜为着色剂的一种高温油。永乐,宣德时烧制的极为成功,故被世人称为“宝石红”,“霁红”等。之后极为少见,且质量大不如前。蓝釉,以钴料为着色剂,入窑一次高温烧成。永乐蓝釉,蓝色纯正,釉面滋润。宣德蓝釉,犹如蓝宝石,故有“宝石蓝”,“霁蓝”等之称。之后,各朝代虽有烧制,但质量明显下降。甜白釉,是永乐时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一种半脱胎的白釉瓷,因其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故而得名。永乐,宣德时达到高潮。以上红,蓝,白单色釉为明代单色釉最名贵的品种。

清脆的小白菜
老实的书包
2025-08-25 14:27:16
红釉种类很多,祭红、豉豆红、郎窑红、胭脂红、发色纯正,在陶瓷舞台上展示了一种妩媚鲜亮的风姿。珊瑚红等,色泽润泽,2005年4月在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中一位鉴定者带来了一件红蓝色釉窑变釉瓶,当时我把它定为是清代晚期的一件民窑产品。这件窑变釉瓶高40厘米,腹径为20厘米,器形比较大,器物的口沿部分为紫红色,夹杂蓝纹,往下逐渐变为紫红色。整个器物形状类似掸瓶,底部无款,比较平整,色彩鲜艳,玻璃质感强。但是它的颈部略粗,口部稍小,给人的感觉不是很协调。而且,其底部的绛釉施得比较薄,露有白胎。从这两个方面看,应该是清代晚期的作品,所以当时给他的参考价是两万元人民币。

这件器物是一种窑变红釉,红里有紫,紫中有蓝。红釉应当是首创于元代,不过一些成熟的红釉还是以明清时期较为珍贵,下面依次解说。

深沉含蓄的祭红

祭红是明代永乐时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铜红釉瓷,又名“宝石红”、“醉红”。祭红宝光四射,红中稍带黯黑,静穆而凝重,以永乐、宣德年间的祭红最为珍贵。

永乐祭红胎骨坚致,体轻而薄,典型器物通体红釉,如初凝鸡血一般,色泽鲜亮艳丽。在纹饰方面,除了涂满红釉之外,还有红地白花的方法。以红釉为地,纹饰处剔釉而填白釉。器形有碗、盘、梨形壶、僧帽壶、高足碗等。

宣德祭红比永乐祭红厚润,有橘皮纹,润如红玉,呈色比永乐暗淡,也有一些呈浅红色或苹果绿。有一些器物的釉面有青紫斑点,口沿有“灯草边”。成化祭红与宣德祭红很相似,不过胎体稍厚,釉中含有稠密的气泡,底足处釉含黑灰,口沿有一圈白色的“灯草边”。

淡雅柔润豇豆红

豉豆红是清康熙后期景德镇创烧的陶瓷绝品,是各种铜红釉器物中最精妙的一种,色调淡雅,犹如桃花,又酷似豉豆的红色,并带有绿色苔点。传世的豉豆红以小件居多,有印盒、柳叶瓶、菊瓣瓶、洗、莱Ah尊、苹果尊、蟠璃瓶七种器形,都是官窑产品,主要是康熙宫廷所用的文房用具。雍正时虽有少量烧制,但釉色灰暗。雍正后已很难见到。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现在市场上民国时期仿康熙豉豆红的器物非常多。鉴别这些仿品主要注意三点:

一,仿品器形和康熙时期区别较大

二,仿品手头比康熙时期的戴豆红器物重

三,仿品的釉色红多绿少,红色又过于晦暗。此外,现阶段的当代仿制品也很多,大多数是粗制滥造,精品甚少。不过,20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烧制的仿品在市场上有一定数量。

豉豆红的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称为“大红袍”或“正红”,通体一色,明快鲜艳,洁净无瑕。略次者,釉色如豉豆,遍体红润,现今称为“美人醉”或“美人霁”色调再浅一些的称为“娃娃脸”或“桃花片”,釉色润泽,但不如深者艳丽娇媚。比“娃娃脸”再浅者,称为“乳鼠皮”或“榆树皮”。

豉豆红器物的釉泡小而中有黑点,有橘皮及波浪状纹。其口内上红色釉或白色釉,但瓶口都有一道白釉,即“灯草边”,作为内外釉色的分界。器物口内及底足白釉一般微闪苹果青色。康熙愈豆红大都底足较浅,内凹成弧形,底足外部为螺旋式精细旋轮。但柳叶尊底较深,旋轮也较宽,旋轮和釉分界整齐。器物底足有楷书“大清康熙年制”的款识。

傲娇的自行车
生动的仙人掌
2025-08-25 14:27:16

元代铜红釉留白龙纹梅瓶是元代高温铜红釉瓷的成功烧制,在颜色釉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明代鲜红釉瓷器的生产奠定了基础,通体一色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在明永乐、宣德已基本到达顶峰,传世不少且非常精美。但是,到永乐、宣德之后,明代中、后期的红釉制作就不是很景气了。后来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又得到了长足发展,创烧出了为后世所称赞的郎窑红和豇豆红以及烧造出了梅红、珊瑚红、胭脂红等等品种。

直至今日,一件真正的好的元代铜红釉的藏品,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它的惊艳面世更是直接反应了元代当时瓷器烧造技术的成熟,让世人见证其不朽的艺术传奇。元代红釉瓷器是比元青花更为稀少珍贵的元瓷品种,全世界各大博物馆该品种藏品寥若晨星、屈指可数。元代铜红釉留白龙纹梅瓶”。梅瓶造型优美,折沿细颈,丰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圈足,铜红釉颜色纯正鲜明。此器以铜红釉为地,瓶身刻划出白龙纹,与四周的铜红釉形成强烈对比,铜红釉发色浓艳,光泽明亮。尤其此瓶是八角瓶,有十园顶一方只说,而且瓶盖亦保存完好,还是一对非常非常的较为难得。

红色在瓷器中,是一种极度难得的颜色。铜红釉瓷器被誉为“千窑一宝”。“真正意义的红色,只有百分之一的空间条件,稍有倦怠,形成条件转瞬即逝”。所以,历代的红釉瓷器,都是上层社会方能享用的珍品。

千窑一宝”说得一点都不为过。因为技术实在难以把控,红色瓷器出现得很晚。红色作为陶器上的点缀之物,展示了古人对于生命、对于鲜血的敬畏,这也和远古的祭祀文化有关。西汉是红色陶器落幕前的最后一个小高潮,那个时代的陶器,红得热烈奔放,多展现在陶俑的衣裳、靴子、丝带等生活细节,也看出先民早已把红色当成吉祥的国民用色。然后,随着魏晋南北朝乃至隋朝青瓷的崛起,陶器被迫退出历史舞台。这时的瓷器,以烟雨天青色为最高追求,红色随着陶器的湮灭而沉寂下来。市井有“钧窑挂红,价值连城”一说,可见红色在钧窑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