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成分是什么?
问题一:陶瓷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陶瓷原料包括高岭土.粘土.瓷石.瓷土. 着色剂.青花料.石灰釉.石灰碱釉等.
高岭土陶瓷原料.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因首先发现于江西省景德镇东北的高岭村而得名.它的化学实验式为:Al203・2Si02・2H20.重量的百分比依次为:39.50%.46.54%.13.96%.纯净高岭土为致密或松疏的块状.外观呈白色.浅灰色.被其他杂质污染时.可呈黑褐.粉红.米黄色等.具有滑腻感.易用手捏成粉末.煅烧后颜色洁白.耐火度高.是一种优良的制瓷原料.
粘土陶瓷原料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由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它是多种微细矿物的混合体.主要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结晶水.同时含有少量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和着色氧化物等.粘土具有独特的可塑性和结合性.其加水膨润后可捏练成泥团.塑造所需要的形状.经焙烧后变得坚硬致密.这种性能.构成了陶瓷制作的工艺基础.粘土是陶瓷生产的基础原料.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蕴藏量大.种类繁多.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
瓷石也是制作瓷器的原料.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并有若干长石.高岭土等的岩石状矿物.呈致密块状.外观为白色.灰白色.黄白色.和灰绿色.有的呈玻璃光泽.有的呈土状光泽.断面常呈贝壳状.无明显纹理.瓷石本身含有构成瓷的多种成分.并具有制瓷工艺与烧成所需要的性能.我国很早就利用亥石来制作瓷器.尢其是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传统细瓷生产中.均以瓷石作为主要原料.
瓷土由高岭土.长石.石英等组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并含有少量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它的可塑性能和结合性能均较高.耐火度高.是被普遍使用的制瓷原料.
着色剂存在于陶瓷器的胎.釉之中.起呈色作用.陶瓷中常见的着色剂有计三氧化二铁.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锰.二氧化钛等.分别呈现红.绿.蓝.紫.黄等色.
青花料是绘制青花瓷纹饰的原料.即钴土矿物.我国青花料蕴藏较为丰富.江西的乐平.上高.上饶.丰城.赣州.浙江的江山.云南的宜良.会泽.榕峰.宣威.嵩明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均有钴土矿蕴藏.我国古代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一部分来自国外.大部分属国产.进口料中有苏麻离青.回青,常用的国产料有石子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等.
石灰釉主要物质是氧化钙(Cao).起助熔作用.特点是高温粘度小.易于流釉.釉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一般釉层较薄.釉面光泽较强.能清晰地刻划纹饰.南宋以前瓷器大多使用石灰釉.
石灰碱釉主要成分为助熔物质氧化钙以及氧化钾(K2o).氧化钠(Na20)等碱性金属氧化物.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在高温焙烧过程中.釉中的空气不能浮出釉面而在釉中形成许多小气泡.使釉中残存一定数量的未溶石英颗粒.并形成大量的钙长石析晶.这些小气泡.石英颗粒和钙长石析晶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因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产生一种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石灰碱釉的发明与运用.是传统青瓷工艺的巨大进步.石灰碱釉出现于北宋汝窑青瓷中.南宋龙泉窑瓷器大量采用石灰碱釉.使釉色呈现出如青玉般的质感.如粉青.梅子青.可以说南宋龙泉青瓷已达到中国陶瓷史上单色釉器的顶峰.
问题二:陶瓷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与玻璃叮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
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
问题三:陶瓷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陶瓷是由粘土、石英及长石等天然矿物原料按不同配方配制,经加工、成型及烧成而得,其化学组成取决于所用天然原料及配方,不同地区不同窑口的古陶瓷由于所用原料的不同,配方的不同以及烧制工艺的不同,其胎釉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及物理性能就会有各自的特点。如果收集不同窑口发掘时有可靠地层年代的陶瓷标本进行系统地研究,把积累的数据资料如化学组成数据(包括主次量元素含量以及微量元素含量)建立数据库,并用适当的处理方法,譬如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找出具有特征意义的规律。对要鉴定的陶瓷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物理性能以及烧制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将其化学组成数据与已知窑口和年代的古陶瓷的化学组成数据进行比较处理,再综合显微结构、物理性能以及烧制工艺等方面的信珐就可能对陶瓷作出鉴定。
陶瓷是混合物,成分特别多而复杂,而且根据陶瓷的产地不同成分也不同。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硅酸铝,硅酸钙等)。
问题四:陶瓷是由什么组成的 如果按组成成分的话就是,氧化铝、氧化硅和长石,这三类了。各个成分的组成比例关系和作用那就复杂了。
问题五:陶瓷主要成份 “陶瓷”是一种通称,“陶”和“瓷”在质地上、物理性能上有很大区别。中国是最早制造陶器的国家之一,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陶器的出现大约在距今1万年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了定居生活,盛水、蓄物等日常生活的需要,促使了陶器的发明。中国陶器的分布比较广泛,主要集中的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中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以彩陶为特点,也称“彩陶文化”,它派生出半坡和庙底沟两个类型,装饰图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类型,比仰韶文化略晚,距今约5000年。黑陶是继彩陶之后的又一伟大创造发明,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工艺独特的蛋壳陶。近些年来,山东、河北一带多有仿制,有较高的收藏价值。秦汉时期的陶俑,是我国古代人物雕塑的高峰,使制陶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很高的境地。此外,唐代的三彩器、明清两代的紫砂器等,都是中国陶器文物的重要内容,很值得深入收藏和研究。
陶瓷(Ceramics),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长石、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Silicate Industry)的范畴。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changaiyin
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所谓陶器和瓷器是指用可塑性制瓷粘土和瓷石矿做胎体,用长石和石英等原料制釉,并且通过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主要有日用、艺术、和建筑陶器等三种。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就发明了陶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农业生产使中国人的祖先过上了比较固定的生活,客观上对陶器有了需求。人们为了提高生活的方便,提高生活质量,逐渐通过烧制粘土烧制出了陶器。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百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品种。它们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粘土、长石、石英等传统陶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扩大到非硅酸盐,非氧化物的范围,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文献已将“Ceramic”一词理解为各种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的通称。因此陶瓷的含义实际上已远远超越过去狭窄的传统观念了。
迄今为止,陶瓷器的界说似可概括地作如下描述:陶瓷是用铝硅酸盐矿物或某些氧化物等为主要原料,依照人的意图通过特定的物理化学工艺在高温下以一定的温度和气氛制成的具有一定型式的工艺岩石。表面可施釉或不施釉,若干瓷质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半透明度,通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晶体或与无定形胶结物及气孔或与熟料包裹体等微观结构组成。
陶瓷工业是硅酸盐工业的主要分支之一,属于无机化学工业范围.但现代科学高度综合,互相渗透,从整个陶瓷工业制造工艺的内容来分析,它的错综复杂与牵涉之广,显然不是仅用无机化学的理论所能概括的。
陶瓷制品的品种繁多,它......>>
问题六:瓷砖的成分是什么? 瓷砖的原料主要是含有硅、铝、镁、钾、钙、钠以及铁等成分的矿物原料组成的,加工过程是先把各种原料按照比例混合,加水,在球磨机中磨成泥浆,泥浆在干燥过程中喷粉,粉末在压机中被压成型,然后经过干燥,烧结,成为瓷砖,这是瓷砖的一般生产过程,至于釉面砖和抛光砖会有所差异,但是大体步骤就是这样的。
1、陶瓷是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做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以某些元素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硅酸盐、铝酸盐、磷酸盐、硼酸盐等物质组成的材料,其中硅酸盐材料是陶瓷的主要组成物质。
2、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
3、新石器时代,在我国就已有彩陶和黑陶出现。
4、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在全世界闻名。
2、瘠性原料。瘠性原料的矿物成分主要是非可塑性的硅、铝的氧化物及含氧盐。如石英、蛋白石叶蜡石、黏土煅烧后的熟料、废瓷粉等。瘠性原料在生产中起减黏作用,可降低坯料的黏性,烧成后部分石英溶解在长石玻璃中,提高液相黏度,防止高温变形,冷却后在瓷坯中起骨架作用。
3、熔剂性原料。熔剂性原料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氧化物及含氧盐。如长石、石灰石、白云石、滑石、锂云母、花岗岩等。它们在生产中起助熔作用,高温熔融后可以溶解一部分石英及髙岭土分解产物,熔融后的高黏度玻璃可以起到高温胶结作用。常温时也起减黏作用。
早期的陶瓷制品是用单一的黏土矿物原料制作的,后来,随着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及对制品性能要求的提高,逐渐地在坯料中加入了其他矿物原料,除了用黏土作为可塑性原料以外,还适当添入石英作为瘠性原料,添入长石以及其他含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矿物作为熔剂原料。
陶瓷的简介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
问题二:陶瓷在古代及现在的用途和制做材料是什么? 古代主要是陶。陶。主要是粘土。瓷出现相对较晚。
问题三:中国古代陶瓷介绍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
问题四:古代陶器修补用什么材料好 古代陶器的修补材料,首选石膏,即熟石膏(CaSO4・1/2H2O),又称煅石膏、烧石膏,是由石膏矿石粉碎加热至150℃左右脱水而成。熟石膏粉末与水混合形成流体,逐渐增稠直至变硬;其间有可塑性,但时间短暂。石膏制品用作室内装修材料,能够随着环境空气的湿度变化,吸收或释放水分,达到与外界平衡。历年来,因其成本低廉、原料易得、操作简便而在古代陶器修复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陶器修补腻子是另一类新型修补材料,它并没有一个唯一的、一成不变的配方。它的总的配方原则是由填充料和胶粘剂这两类基本组分构成,必要时可以增加辅助组分,也可以不加。 第一类基本组分是填充料,或称骨料。主要有①粘土、②大白粉(建筑装修材料,成分为CaCO3、③陶粉(碎陶片经粉碎研磨制得)、④瓷粉、⑤石英粉、⑥水泥,另外,还有粗陶粉、粗瓷粉、石英砂等。以上首选粘土,因其本身即为制陶原料,质地色泽与多数陶胎十分接近。使用时应选择纯净的粘土,焙干研细过筛备用。以上各种填充料也可以选用两种配合起来调整硬度和色泽,例如在粘土中添加适量石英粉可以提高硬度。修补体量大或厚度大的古代陶器,可用粗陶粉,或加石英砂补内芯或底层,而用粘土或细陶粉补面层。第二类基本组分是胶粘剂。主要有①热固性树脂胶粘剂,常用的如环氧树脂胶粘剂。经常用于或质地坚固、或结构致密、或体量较大之古代陶器的受力部位,例如唐三彩之马腿的修补。采用环氧树脂胶粘剂作为基本组分修补古代陶器,用捏塑法难度较大,而用模型填充法或单面模块衬垫填充法容易操作,效果较好。或直接用其做马腿之内芯。陶胎之内层,干固后将表面刻划粗糙,再补表层,效果也不错。②乳液型胶粘剂,常见的有聚醋酸乙烯乳液胶粘剂,俗称白乳胶,白乳胶在古代陶器修复中用途非常广泛,加水稀释后可用于酥松陶胎的渗透加固,不加水可直接用于陶片的粘接。用作修补腻子的基本组分时,不可加水,否则收缩率将会增大。白乳胶与粘土或陶粉配合,可以调配出非常细腻的修补腻子,用于修补面层或细小的缝隙。若再添加少量溶解后的羟甲基纤维素,修补后可作压光处理,使修补表面光洁细腻。当然还可以加入石英砂防止开裂,加入陶粉、粘土或大白粉以调整结构和颜色。对于古代陶器特别是陶俑已经缺失的部位,以白乳胶与粘土调配成软硬适中,最好偏硬一些的修补腻子,用模型填充法可做俑头等有复杂表面或纹饰的部件。③热塑性树脂胶粘剂,首选聚乙烯醇缩丁醛胶粘剂。可购买天津有机化工实验厂的成品胶,也可按需自行配制。配制时将胶粉与无水乙醇充分混合完全溶解,即可得到基本无色透明的胶液。此胶粘接力适中,适用于大部分古代陶器碎片的粘接,而且具有良好的防潮耐水性能。用于修补腻子时,若修补部位较厚,注意底层所用腻子尽量干硬一些,而面层可以稍软以利修整,防止表面结膜而使内部很难干透。――汉高机械
问题五:古瓷器中的墨彩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墨彩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它以艳黑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在白釉面上描绘图案,经彩炉烘烤而成。墨彩为五彩、珐琅彩、粉彩瓷器中常见色彩之一。谢谢
问题六:古陶瓷与现在陶瓷有什么不同 古瓷器与现代瓷器工艺上的区别
古陶瓷材料和现代民用陶瓷材料的成分、组织几乎一样。胎的成分都是以AL2O3为主,釉的成分以SiO2为主加少量金属氧化物颜料。组织都是晶相、玻璃相和气相混合物。 古陶瓷和现代民用陶瓷在工艺上有很大差别。 首先是材料的纯度差异。古陶瓷受限于原料选矿和提纯的工艺与设备,胎和釉里都含有大量杂质,如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铁等,杂质元素都在10余种以上,因而瓷器的呈色单色性较差,都是呈过渡色,绝无艳丽的单色。即使同窑烧制的相同配方的一批瓷器,每件呈色并不相同。现代日用陶瓷胎、釉的纯度很高,即使是质量很差的原料,杂质含量也远低于古陶瓷。现代陶瓷的胎色纯白,釉无色透明。 其次是材料的颗粒度差异。古陶瓷原料的粉碎、研磨和过滤工艺与设备都很落后,都是人工或简单机械作业,陶瓷原料的粒径大约从几微米到几百微米,尺寸跨度达3个数量级以上。粒度不均匀导致古陶瓷的胎不能做得很薄,壁厚也不能很均匀,表面凹凸不平,棱线不直,挂釉厚薄不均,露胎处较粗糙,致密度不高。不管刮胎成型操作如何精细、手艺如何高超、胎面刮得多平,胎料粒度不均匀都会导致烧结时局部隆起或塌陷,凹凸不平和釉的厚薄不均不可避免。现代陶瓷原料的粒径可以控制在同一数量级,质量最差的原料粒径差也达不到2个数量级。因此,现代陶瓷中的气相和玻璃相占比很低,细润致密,烧结变形很小,厚度非常均匀,表面是标准的几何弧度或镜面,釉的润湿性很好,很薄且均匀,绝无不挂釉的狭缝或露胎点,胎釉结合十分牢固。 第三是颜料的差异。古陶瓷所用颜料都是天然矿料,纯度低且粒度较粗,呈色如前述。釉下彩边际发散(有毛边),有立体感;釉上彩堆釉较厚,难以描绘细微笔画,覆盖性较差,有通透感,色彩过渡变换复杂,各不同部位颜料呈色存在较大差别。现代颜料都是化工产品,单色性好,覆盖性强,无通透感,呈色艳丽,边缘界限分明,细微笔画绝无浸染过渡,颜料层很薄,无立体感。在化工颜料中掺杂也不能掩盖这些特征。 第四是烧结缺陷的差异。由于胎釉材料成分、粒度、杂质的差异和炉内温度分布的差异等,古陶瓷基本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胎裂、釉裂、气泡、脱釉、意外呈色、表面不平、釉厚薄不一且有堆釉等缺陷,只有个别品种古陶瓷少有或没有可见气泡。现代陶瓷可以完全消除这些缺陷,人工制造这些缺陷很容易识别。
问题七:怎么区分古代瓷器和现代瓷器 古瓷和现代瓷的区分主要由胎质、釉色、纹饰、制作工艺等几方面综合判断。 各时期不同窑口的瓷器在胎质上呈现的特点不同,在釉色上也有一些断代特征,如元代枢府釉、苏料青花等,因其料的成分特点,都是后期无法模仿的,有些通过现代手段虽然可以做到以假乱真,但一检验成分就会显出原型。纹饰也是有时代特征的,模仿的总会是比较生硬,或乖张,有经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再就是制作工艺,我们知道时代发展,陶瓷的制作工艺也在进步,特别是机械的使用,这都会留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烙印的。
问题八: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制作瓷器 China・瓷器・中国,在西方人的眼中,瓷器代表了中国,也代表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含蓄而淡雅,高贵且温润。沟通了中外文明,成为文化交流的友好象征。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
陶瓷原料包括高岭土、粘土、瓷石、瓷土、着色剂、青花料、石灰釉、石灰碱釉等。
高岭土陶瓷原料,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因首先发现于江西省景德镇东北的高岭村而得名。
粘土陶瓷原料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由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它是多种微细矿物的混合体。主要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结晶水,同时含有少量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和着色氧化物等。
原料
陶瓷及其他硅酸盐制品所用原料大部分是天然的矿物或岩石,其中多为硅酸盐矿物。这些原料种类繁多,资源蕴藏丰富,在地壳中分布广泛,这为陶瓷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期的陶瓷制品,均是用单一的黏土矿物原料制作的,后来,随着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及对制品性能要求的提高,人们逐渐地在坯料中加入了其他矿物原料,即除用黏土作为可塑性原料以外,还适当添入石英作为瘠性原料,添入长石以及其他含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矿物作为熔剂原料。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陶瓷
2、将这些原料进行配方和制备,作陶瓷器成型的坯料和釉料。粘土 一般粘土质原料的总称。主体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 (SiO)、氧化铝(AlO)和水。它包括高岭土、瓷石、叙永土、膨润土、叶蜡石以及一些含杂质较多的粘土页岩、沉积粘土等。